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氯胺酮抗炎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氯胺酮对炎性反应中的炎性因子TNFα、IL-1、6、8均有抑制作用,同时又能增加抗炎因子IL-4、IL-10的表达,减少NO的生成等,从而对感染或非感染时炎性反应造成的组织器官的损害有保护作用,显示了氯胺酮麻醉镇痛作用以外的新用途。  相似文献   

2.
许多感染和非感染因素可以导致机体的一个类似的生理病理过程,该过程涉及多种炎性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一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和炎性介质,被称作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乌司他丁是一种广谱的胰蛋白酶抑制剂,大量临床研究已证实它在感染,肿瘤,手术、休克等方面对心、肺、肝、脑、肾等脏器有很好的保护作用,现在认为这主要与其对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的抑制有关。它可以下调促炎性因子-TNF-α,IL-1,IL-6,IL-8及核因子-KB、黏附分子、C-反应蛋白,并同时上调抗炎性因子-IL-10,1L-4。减轻全身炎性反应,防止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麻醉对围术期细胞因子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细胞因子是近年来发现的介导免疫及炎症反应的信息分子,促炎性细胞因子与抗炎性细胞因子平衡在一些临床病症中作用重大。手术创伤、感染、应激时平衡被打乱,首先表现为促炎性细胞因子IL-1、IL-6、TNF等的急剧上升,这一高细胞因子血症又进一步触发抗炎性细胞因子IL-10、TNFsr、IL-1ra等的释放增加。围术期麻醉药、麻醉方法以及麻醉医师运用的其他药物对细胞因子平衡起一定的调节作用。其中阿片类药物有延迟IL-6的分泌及降低峰值浓度的作用,异丙酚、依托咪酯促进了抗炎性细胞因子IL-10的产生。相对来说,氯胺酮、硫喷妥钠的免疫抑制作用较大,而吸入麻醉药异氟醚、安氟醚、七氟醚等,对IL-4等抗炎性因子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
炎性反应与凝血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严重感染、创伤、体外循环等伤害性刺激作用下,机体启动防御反应--炎性反应与凝血反应同时被激活。炎性反应中细胞因子的增加和炎性细胞的激活对凝血反应有促进作用,而凝血反应中凝血酶等参与炎性反应过程。血管内皮细胞成为炎性反应与凝血反应共同作用的界面。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同时注意抗炎、抗凝和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综合治疗,才能打断炎性反应--凝血反应的恶性循环,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盐酸戊乙奎醚对先心病患儿心肺转流前后细胞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心肺转流(CPB)可导致全身炎性反应,造成多种组织器官功能损害[1].细胞因子作为免疫和炎性反应的信号物质参与了炎症过程,尤其是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紊-8(IL-8)的变化在CPB炎性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炎性反应与凝血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严重感染、创伤、体外循环等伤害性刺激作用下,机体启动防御反应——炎性反应与凝血反应同时被激活。炎性反应中细胞因子的增加和炎性细胞的激活对凝血反应有促进作用,而凝血反应中凝血酶等参与炎性反应过程。血管内皮细胞成为炎性反应与凝血反应共同作用的界面。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同时注意抗炎、抗凝和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综合治疗,才能打断炎性反应——凝血反应的恶性循环,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体表烧伤能引起机体免疫细胞释放炎性细胞因子,诱发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1].切痂植皮术可进一步加重烧伤病人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过度的炎性反应不利于术后恢复.氯胺酮-异丙酚麻醉和芬太尼-异丙酚麻醉是严重烧伤早期患者切痂植皮术常用的麻醉方法[2-5].本研究拟通过比较氯胺酮-异丙酚麻醉及芬太尼-异丙酚麻醉下严重烧伤早期患者切痂植皮术后炎性反应程度,以指导临床合理选择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8.
削痂对深Ⅱ度烧伤局部IL-8释放及创面炎性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削痂手术对深Ⅱ度烧伤创面局部 IL-8水平和炎性反应程度的影响。方法检测7例烧伤病人深Ⅱ度创面削痂手术前、手术后和未手术之创面组织在体外组织培养中释放 IL-8的水平,同时通过组织病理学观察创面局部炎性反应程度。结果削痴手术后创面组织释放 IL-8水平较手术前和未手术创面有显著降低.局部组织形态学观察亦显示,手术后创面的炎性反应较手术前有明显减轻,未手术创面除有大量中性粒细咆浸润外,坏死范围较手术前扩大,残留的少量皮肤附件因炎症扩大而消失。结论削痂手术能减少局部组织 IL-8的释放,改善炎性反应,对防止深Ⅱ度创面组织进行性加深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丙泊酚复合氯胺酮麻醉对经皮肾镜碎石术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将60例择期经皮肾镜取石术的全麻患者,分为丙泊酚组(P组)和丙泊酚复合氯胺酮组(PK组),各组30例,分别在麻醉诱导前(T1)、麻醉诱导后(T2)、手术开始后60 min(T3)及手术结束时(T4)采取静脉血,测定血清白介素-6(IL-6)的浓度。结果:2组在T1、T2时血清IL-6的浓度无明显差异(P〉0.05),T3、T4时PK组均明显低于P组(P〈0.05)。结论:丙泊酚复合氯胺酮麻醉,可有效减轻经皮肾镜碎石术患者血清IL-6释放、抑制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LY354740预先给药减轻氯胺酮麻醉致幼鼠认知功能障碍及海马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清洁级雄性C57BL/6小鼠48只,21日龄,重约22~32 g,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16只);生理盐水组(NS组)、氯胺酮组(Ket组)、LY354740预给药组(LY组)。LY组于每天第1次注射氯胺酮前30 min腹腔注射LY354740 15 mg/kg余同Ket组;Ket组和LY组每天腹腔注射氯胺酮30 mg/kg共3次、间隔30 min,连续5天;NS组每次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生理盐水组(NS组)、氯胺酮组30 mg/kg(Ket组)、LY354740预处理组(LY组)。LY组于每天首次腹腔注射氯胺酮前30 min注入LY354740 15 mg/kg,余同另两组。Ket组和LY组于每天同一时间点腹腔注射氯胺酮30 mg/kg、间隔30 min注射一次,共3次,连续5 d。所有小鼠均在末次给药结束后24 h进行认知功能测试(水迷宫和旷场实验),测试完毕后立即处死大鼠,取海马组织,以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海马IL-1、IL-6、TNF-α的含量。结果与NS组比较,Ket组逃避潜伏期时间明显延长,平台象限停留时间和旷场中心区停留时间缩短,平台穿越次数减少;海马IL-1、IL-6、TNF-α含量升高(P0.05),LY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Ket组比较,LY组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原平台停留时间和旷场中心区停留时间延长,穿越原平台次数增多;海马IL-1、IL-6、TNF-α含量降低(P0.05)。结论 LY354740预先给药可改善氯胺酮麻醉所致幼鼠认知功能障碍,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海马炎性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1.
热休克蛋白与肺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热休克蛋白(HSP)是热应激时机体产生的一种具有自身保护作用的应激蛋白,肺脏是产生HSP的主要器官之一。其保护作用通过:①抗氧化作用;②调节其它蛋白质合成;③影响糖皮质激素的释放和代谢;④干扰宿主的炎性反应。能诱生HSP的方法有:①热应激;②氧自由基的诱导作用;③一些药物如苯丙胺、氯胺酮、亚砷酸钠等:④其它因素如缺血缺氧、重症感染、肺动脉高压、哮喘等。  相似文献   

12.
心脏手术中小剂量氯胺酮对磷酸二酯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体外循环(CPB)期间小剂量氯胺酮对外周血白细胞磷酸二酯酶活性的影响,探讨其对CPB所致免疫炎性反应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异丙酚与SIRS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SIRS是MODS重要的病理学基础。异丙酚通过影响PMN的效应作用、促/抗炎细胞因子水平、氧自由基和一氧化氮的产生等炎性反应多个环节来防止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导致的机体过度失控的全身炎性反应的发生。从而可能有益于SIRS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异丙酚与SIR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SIRS是MODS重要的病理学基础。异丙酚通过影响PMN的效应作用、促/抗炎细胞因子水平、氧自由基和一氧化氮的产生等炎性反应多个环节来防止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导致的机体过度失控的全身炎性反应的发生。从而可能有益于SIRS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王嵘  王冬青  陈素娟  郭斌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18):1202-1203
体外循环(CPB)手术可通过多种致炎因素诱发全身性炎性反应,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等细胞因子在其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实验通过对CPB手术前后TNF—α、IL-6及内皮素1(ET-1)的动态观察,评价磷酸二脂酶(PDE)Ⅲ型抑制剂氨力农在抑制CPB诱导的全身性炎性反应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Th17细胞是新发现的CD4+ T淋巴细胞亚群,因能够特异性地产生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 17,IL-17),遂得名Th17.其发现源于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CIA)和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这两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将CIA、EAE小鼠IFN-γ或IL-12基因敲除后,小鼠自身免疫性炎症并未好转反而加重.进一步研究发现,EAE模型小鼠的中枢神经系统存在可产生IL-17的CD4+ T细胞的浸润,将此类细胞转移到健康小鼠体内可导致严重的EAE,进行抗IL-17治疗后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小鼠的自身免疫性炎性反应[1].除IL-17外,Th17细胞还可分泌IL-21和IL-22,通过这些促炎性因子而在抗胞外菌、真菌等感染中发挥作用.通过上述促炎性因子,Th17还可促使IL-6、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炎症趋化因子(CXCL1、CXCL2、CXCL5和CXCL8)以及金属蛋白酶类的分泌.近年研究发现,Th17在HIV和结核分枝杆菌的感染免疫中都发挥重要作用,而HIV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是艾滋病防治工作中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现将Th17在HIV和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免疫中的作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早期机体内多种细胞因子可以出现瀑布样反应对局部胰腺腺泡损伤、全身炎性反应和继发的严重感染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为何AP的早期肺脏是最易受到累及的靶器官?其机制并不十分明了。本研究旨在观察AP早期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中细胞因子IL-6、IL-8和IL-10的变化规律,探讨AP并发急性肺损伤的机制,以及生长抑素衍生物奥曲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氯胺酮(ketamine,Ket)为苯环已哌啶类静脉麻醇药,自1965年由Dimino首次引入临床以来,以其强效、确切的镇痛作用,以及兴奋中枢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被常用于创伤、烧伤、脓毒性休克等危重病人的麻醉,近几年来又发现Ket具有抗炎作用,可抑制炎性因子释放,增加抗炎因子表达,减轻炎性反应。现就其抗炎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由肥大细胞、嗜酸粒细胞、巨噬细胞、Th2型细胞等多种细胞介导的慢性变态反应性气道炎性疾病。哮喘的发病机制复杂,其中气道炎症导致气道反应性增高及气道通气受限是其主要发病机制。有研究表明,氯胺酮可以防止重症哮喘的恶化,改善哮喘患者的肺功能。白细胞介素-13(IL-13)由活化的肥大细胞、Th2型细胞和自杀伤细胞分泌,在哮喘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钙离子是重要的细胞信号转导分子,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Ca^2+]i)升高可激活T淋巴细胞。吸入糖皮质激素是治疗哮喘的主要方法。本研究拟通过比较哮喘大鼠雾化吸入氯胺酮、地塞米松后IL-13及淋巴细胞[Ca^2+]i的变化,探讨氯胺酮及地塞米松抗炎效应是否与IL-13有关。  相似文献   

20.
研究表明,乌司他丁(UTI)不仅能抑制多种酶的活性,而且能抑制炎性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α(TM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产生[1-2],减轻各种蛋白酶与炎性介质对主要脏器功能的损害.为此,笔者以TNF-α、IL-6为指标,观察UTI对严重烧伤患者早期全身炎性反应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