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外周伤害性刺激通常引起令人不愉快的感觉,例如疼痛和痒。这种伤害性信息的整合最早发生于脊髓背角浅层,因此,脊髓背角浅层对于阐明伤害性信息传递与调控机制以及开发有效镇痛药物都具有重要意义。脊髓背角浅层内神经元及其突起相互联系形成多个环路,目前认为,正是这些神经环路为伤害性信息的整合提供平台,而这些环路在炎性或神经病理性痛条件下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改变。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成年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内的神经细胞不具备再生能力,自从1992年Reynolds等报道从成年小鼠纹状体发现并分离出了能够在体外不断分裂增殖、具有多分化潜能的细胞群后,人们的观念开始发生改变。随着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胚胎和成体中枢神经系统均存在一类有自我更新和多种分化潜能的细胞——神经干细胞,人们均将目光投向于应用神经干细胞来深入研究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分化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对神经干细胞的研究已经成为生命科学的热点之一。但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脑源性神经干细胞上,对于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的研究却为数不多。据文献报道,在胚胎乃至成体的脊髓室管膜下都有神经干细胞的存在,这种干细胞在发育期,可以通过自我复制来增殖,其中部分子代细胞向神经元及胶质细胞的分化,满足脊髓的功能需要;在成年期,这种细胞通常处于静息状态,只有在损伤后才受刺激活跃增生,但多数情况下,这些细胞都向星形胶质细胞的方向分化,参与局部的瘢痕形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康复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对18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施以间歇导尿配合膀胱功能训练、针灸治疗以及心理护理等。结果:18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应用间歇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后,残余尿量均下降至50~100 ml以下,膀胱容量恢复或接近正常,无一例发生急性泌尿系感染及输尿管反流症状。结论: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施以无菌性间歇导尿配合膀胱功能训练等,能有效地恢复膀胱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王小军 《新疆医学》2009,39(7):45-47
脊髓损伤可以造成膀胱排尿功能障碍,称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骶髓以上的脊髓损伤表现为膀胱逼尿肌亢进、膀胱容量减少、膀胱持续高压、反射性尿失禁。目前,对于神经源性膀胱尚无十分理想的治疗方法,本实验应用尿流动力学研究方法,观察辣椒辣素(Capsaicin,CAP)对脊髓损伤大鼠膀胱排尿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护理干扰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我院选取所收治的58例脊髓损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均有29例患者,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取膀胱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的膀胱自由排尿率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自主排尿率以及患者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可以采取膀胱功能康复护理措施,能够提高自主排尿能力,有效提供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个体化护理方式在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104例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顺序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传统的康复护理,试验组给予个体化的康复护理措施.统计分析2组患者泌尿系统感染、残余尿量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泌尿系统感染发生概率有所下降,残余尿量也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个体化护理可以有效减少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减轻排尿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脊髓损伤可以引起控制排尿功能的周围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害,从而导致储尿、排尿功能障碍.中医针灸推拿等疗法对其具有显著的疗效和优势,对提高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的治疗水平,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使其早日重返社会,以及延长其生存时间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SCI)的临床常见合并症之一.膀胱功能障碍引起的肾功能衰竭是脊髓损伤患者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因此,重建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功能,是脊髓损伤患者康复治疗中一项重要内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外科治疗,但目前仍是主要以保守治疗为主.尿流动力学检查已成为脊髓损伤后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常规检查技术,通过尿流动力学检查可对膀胱尿道功能进行分类外,还可为临床的诊断、治疗及疗效评价提供更多的客观指标.本文结合尿流动力学理论就近些年来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治疗研究的成果进行概述,总结出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是复杂的综合工作,治疗的前提是必须明确其尿流动力学特点,间歇性导尿、膀胱功能训练等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治疗手段,但目前仍没有一种方法可以使神经源性膀胱功能完全恢复.  相似文献   

9.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脊髓损伤后,体内相应部位的神经传导通路及中枢间的协调性受到影响,导致膀胱功能障碍。近年来,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高发病率及低治愈率严重的影响了人们的生命健康及生活质量。对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临床上常采用神经药物治疗、间歇导尿、麻醉技术、膀胱功能训练及外科手术等对症治疗。近年来,随着中医药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其特色及优势越来越被人们所称赞,该文就对中医药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取得临床效果进行归纳与总结。  相似文献   

10.
突触可塑性的结构基础和分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小玉  王忱 《重庆医学》2006,35(21):1992-1994
神经系统的功能在外环境作用下,从神经元到神经环路都可能发生适应性变化来维持其相对稳定,即可塑性变化。宏观上为脑功能、行为表现及精神活动改变;微观水平则是神经元突触、神经环路的细微结构与功能的变化。突触是神经可塑性变化的敏感部位,其可塑性包括突触前和突触后可塑性,包括突触在形态和功能上的改变。长时程增强(long-term depression,LTD)和长时程抑制(long-term depression,LTD)是主要表现模式。过去对突触可塑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突触后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