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浆标记物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和D-二聚体(D-dimer)水平与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2012年7月至2013年12月CAP患者138例,按病情严重程度将患者分为重症肺炎组和非重症肺炎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浆PCT、CRP和D-dimer水平的差异。结果:重症肺炎组PCT、CRP和D-dimer水平显著高于非重症肺炎组(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PCT、CRP和D-dimer水平预测重症肺炎的准确性较高。结论:血浆PCT、CRP和D-dimer水平可作为判断CAP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葛神永  孙伟 《安徽医学》2017,38(7):904-906
目的 观察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在不同病原体导致的小儿肺炎中的变化情况,以期为小儿肺炎的类型鉴别提供诊断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确诊的小儿肺炎病例120例,按临床诊断标准分成支原体肺炎组、细菌性肺炎组、病毒性肺炎组,其中确诊的支原体肺炎(MPP)患儿45例、细菌性肺炎患儿 34例、病毒性肺炎患儿 41 例,观察各组患儿PCT、CRP、WBC变化情况.此外,对细菌性肺炎患儿按照治疗前后的不同病程分为急性感染期和恢复期,比较PCT、CRP、WBC水平变化.结果 PCT在细菌性肺炎中升高最为显著[(3.25±0.51) ng/mL],与病毒性肺炎组[(0.24±0.12) ng/mL]、支原体肺炎组[(0.11±0.09) n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性肺炎组和支原体肺炎组PC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RP浓度变化依次为细菌性肺炎组[(36.84±18.27) mg/mL]>支原体肺炎组[(32.53±15.62) mg/mL]>病毒性肺炎组[(5.98±3.29) mg/mL],其中支原体肺炎组的CRP水平与病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细菌性肺炎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BC的结果趋势与CRP相似.进一步对不同病程细菌性肺炎PCT、CRP、WBC水平分析发现,急性期与恢复期PCT、CRP、WB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PCT和CRP有助于区别不同病原体导致的肺炎,可提高早期肺炎病原体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SARS病人住院后的体温变化规律,探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对SARS患者体温的影响。方法 测定94例SARS[分为激素治疗组(35例)和非激素组(59例)]和200例其他疾病[间质性肺炎(65例)、普通肺炎(78例)、上呼吸道感染(57例)]的体温,并观察激素治疗对SARS患者体温的影响。结果 4种疾病患者的平均体温均在住院后7日内有明显的下降患者(P<0.001),7日后平均体温波动较小,且基本在正常体温范围。SARS患者的体温在各个时间点均高于其他疾病(P<0.03),幅度在0.2~0.5℃之间。SARS体温的变化趋势与其他疾病相近(P=0.271)。在每日4个测体温时间,即6、10、14、18时,以14时的体温最高,显著高于其他3个时刻(P<0.001)。激素治疗前,SARS患者两亚组体温无显著差异(P=0.482),治疗后亦无显著差异(P=0.180)。SARS患者住院后的热程为(3.01±4.05)d、间质性肺炎患者为(1.68±3.19)d、普通肺炎为(2.09±2.40)d、上呼吸道感染者为(1.27±1.48)d。热程的整体检验有显著差异,SARS的热程最长。结论 住院后7d内,4种疾病患者每日体温以14时最高;SARS患者的体温显著高于其它疾病;SARS患者是否接受激素类药物治疗对体温影响不显著;SARS住院后的热程最长。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不同指标对节段性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炎症吸收速度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河北省儿童医院呼吸心内一科住院治疗的节段性MPP患儿156例,根据病程1个月内肺炎是否完全吸收分为部分吸收组(缓慢吸收组,n=116)与完全吸收组(对照组,n=40)。回顾性分析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热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ALT、乳酸脱氢酶(LDH)、IgA、IgM、IgG及行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检查比例和时间,并对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一步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其预测价值。结果 两组外周血WBC、IgG及行纤支镜检查比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缓慢吸收组热程长于对照组,CRP、ALT、LDH、IgA、IgM高于对照组,行纤支镜时间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热程、CRP、ALT、LDH、行纤支镜时间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66、0.796、0.630、0.707、0.804,对节段性MPP患儿炎症吸收速度的预测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gA、IgM的AUC分别为0.623、0.569,对节段性MPP患儿炎症吸收速度的预测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热程、CRP、ALT、LDH、行纤支镜时间可预测节段性MPP患儿炎症吸收速度,且CRP、LDH、行纤支镜时间的预测价值优于热程、ALT。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乳头状肾细胞癌(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pRC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21年5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114例pRCC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91例男性和23例女性。所有病例均为手术患者,病理诊断明确,随访数据完整。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通过log-rank检验分析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生存时间的关系,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无进展生存率的因素。结果: 114例患者平均年龄(57.3±12.6)岁。肿瘤位于左肾49例,右肾65例。48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66例行肾部分切除术。1型pRCC 42例,2型72例,肿瘤平均最大径为(5.5±3.6) cm。肿瘤分期pT1a期52例,pT1b期22例,pT2期4例,pT3期33例,pT4期3例。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泌尿病理学会(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Urological Pathology,WHO/ISUP)分级Ⅰ级13例,Ⅱ级44例,Ⅲ级51例,Ⅳ级6例。114例患者中34例伴有脉管癌栓,30例伴淋巴结转移,3例伴肾上腺转移。患者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22个月,3年无进展生存率为95.6%。1型和2型pRCC患者在年龄(P=0.046)、体重指数(P=0.008)、手术方式(P=0.001)、肿瘤最大径(P < 0.001)、脉管癌栓(P < 0.001)、淋巴结转移(P < 0.001)、pT分期(P < 0.001)和核分级(P < 0.001)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型和2型pRCC的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100%和69.4%,1型预后明显优于2型(P=0.003)。2型pRCC患者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T分期(P < 0.001)、脉管癌栓(P < 0.001)和淋巴结转移(P < 0.001)与其预后紧密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脉管癌栓为2型pRCC无进展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P=0.001)。行根治性肾切除术的pRCC患者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T分期(P=0.006)、脉管癌栓(P=0.001)和淋巴结转移(P=0.008)是影响其预后的显著因素,进一步多因素分析显示只有脉管癌栓是其无进展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P=0.006)。结论: 2型pRCC比1型pRCC发病率更高,淋巴结转移更易出现,pT分期更晚,核分级更高。在2型pRCC和根治性切除术后的pRCC患者中,脉管癌栓是其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脑钠肽(BNP)、D-二聚体(DD)对小儿重症肺炎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2020年10月收治的50例重症肺炎患儿及50例非重症肺炎患儿治疗前、治疗后1 d、2 d、3 d、7 d PCT、CRP、BNP、DD水平,比较存活、死亡患儿PCT、CRP、BNP、DD水平,并以死亡和存活作为最终状态变量绘制预测重症肺炎患儿预后的ROC曲线.结果: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PCT、CRP、BNP、DD指标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1 d、2 d、3 d、7 d两组患儿PCT、CRP、BNP、DD指标水平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且观察组患儿PCT、CRP、BNP、DD指标水平各时间点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存活患儿入院时PCT、CRP、BNP、DD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死亡的患儿(P<0.05),分别采用患儿PCT、CRP、BNP、DD指标水平绘制ROC曲线(状态变量分为死亡和存活),AUC均较高,临界值分别为1.759、130.429、321.954、3.581,诊断效能均较高.结论:PCT、CRP、BNP、DD水平在对重症肺炎患儿的诊断和预后的预测方面均具有一定的价值,临床检验方便,可及时提供预警信息,指导临床治疗,提高临床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5):143-146
目的 探究观察小儿热速清糖浆对手足口病患儿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9 年9 月至2020 年9 月本院收治的100 例手足口病患儿,按照不同治疗方案将100 例患儿分为观察组(小儿热速清糖浆治疗+常规治疗,n=50 例)、对照组(常规治疗,n=50 例),记录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临床症状消失时间、C 反应蛋白(C-reaction protein,CRP)水平、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8.0%,优于对照组的7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发热、口痛、皮疹、厌食临床症状消失时间[(1.57±0.45)d、(3.14±0.71)d、(4.01±1.04)d、(1.91±0.61)d]均短于对照组[(3.71±0.67)d、(5.02±0.86)d、(5.64±1.26)d、(3.65±0.81)d],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01),且观察组治疗后CRP、PCT 水平[(1.16±0.21)mg/L、(0.31±0.06)ng/mL]均低于对照组[(2.32±0.39)mg/L、(0.56±0.08)ng/mL](P<0.001)。结论 采用小儿热速清糖浆治疗手足口病患儿,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使患儿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更短,可有效降低患儿CRP、PCT 含量,更具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普通型与重/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恢复期的CT影像,探讨COVID-19影像学转归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1日至29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确诊并治愈出院的63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普通型组和重/危重型组,比较恢复期首次CT影像特点,统计临床资料包括年龄、住院时间、性别、就诊症状、合并症、氧疗方式、CT至发病时间、CT特征、病灶分布、肺叶评分和累计CT评分。结果 普通型组纳入37例,重/危重型组纳入26例。与普通型组相比,重/危重型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更大[(43±16)岁比(52±16)岁;t=2.10, P=0.040],平均住院时间更长[(15±6)d比(19±7)d;t=2.70, P=0.009],呼吸困难(5.41%比53.85%;χ2=18.90, P<0.001)和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比例(0比57.69%;χ2=25.62, P<0.001)更高,经鼻导管吸氧比例更低(81.08%比19.23%;χ2=23.66, P<0.001)。重/危重型组患者纳入CT影像距发病时间平均为(23±6)d,明显长于普通型组的(18±7)d(t=3.40, P<0.001)。普通型组磨玻璃样病变比例明显高于重/危重型组(67.57%比15.38%;χ2=16.74, P<0.001),而重/危重型组铺路石样表现明显高于普通型组(46.15%比21.62%;χ2=4.24, P=0.039);普通型组肺野外周带病灶比例明显高于重/危重型组(78.38%比34.61%;χ2=13.43, P<0.001),重/危重型组弥散性分布病灶比例明显高于普通型组(65.38%比10.81%;χ2=20.47, P<0.001);重/危重型组中位CT评分为11(8,17)分,明显高于普通型组的7(4,9)分(Z=3.81, P<0.001)。结论 不同临床分型COVID-19 出院患者恢复期CT影像存在差异,重/危重型组双肺病灶浸润程度明显重于普通型组,需要更长时间随访以观察重/危重型患者胸部CT最终吸收情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革兰阴性杆菌感染脓毒症患者B型利钠肽(BNP)水平与血流动力学参数及炎性因子之间的相关性,以判断BNP水平显著升高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前瞻研究方法,选择2017年5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脓毒症患者。以BNP平均值为分界线将患者分为BNP<2400 ng/L组和BNP≥2400 ng/L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独立预测因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BNP与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106例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脓毒症患者。血清BNP平均(2398.45±421.45)ng/L,其中高于平均值有60例,把BNP≥2400 ng/L判定为显著增高。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脏指数(CI) [ 优势比(OR)=0.428,95%可信区间(95%CI)=0.743~0.965,P=0.011 ] 、左心射血分数(LVEF) ( OR=0.394,95%CI=0.182~0.549,P=0.013 ) 、乳酸 ( OR=1.983,95%CI=1.264~3.420,P=0.023 ) 、内毒素 ( OR=6.146,95%CI=4.091~8.226,P=0.001 ) 、降钙素原(PCT)( OR=6.513,95%CI=4.365~8.210,P=0.005 )、心肌钙蛋白I(cTnI) ( OR=1.144,95%CI=1.001~2.150,P=0.047) 是革兰阴性杆菌感染脓毒症患者BNP≥2400 ng/L的独立预测因子。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BNP与CI ( R=-0.514,P<0.001 ) 、LVEF( R=-0.552,P<0.001 ) 呈负相关,与乳酸 (R=0.265,P=0.032 ) 、cTnI ( R=0.204,P=0.036) 、PCT ( R=0.801,P<0.001 ) 、内毒素 ( R=0.765,P<0.001 ) 呈正相关。结论 LVEF、CI、乳酸、cTnI、内毒素和PCT是革兰阴性杆菌脓毒症患者BNP显著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其中PCT和内毒素与BNP升高更为相关。内毒素及炎症反应很可能是革兰阴性杆菌脓毒症患者BNP明显升高的更重要刺激因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病原体肠炎患儿血PCT、CR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确诊的32例细菌性肠炎患儿、30例病毒性肠炎患儿的血PCT、CRP进行检测。结果:以PCT>0.5μg/L、CRP>10mg/L为阳性阈值,细菌组的PCT、CRP阳性率分别为87.5%、84.4%,病毒组的PCT、CRP阳性率分别为20.0%、40.0%,细菌组较病毒组高(P<0.01)。CRP诊断细菌性肠炎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较PCT小。结论:血PCT、CRP检测对鉴别小儿肠炎的病原体有重要临床意义,而PCT检测较CRP诊断细菌性肠炎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儿童坏死性肺炎(NP)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  方法  回顾性收集昆明市儿童医院呼吸内科自2017年04月至2020年04月收治住院的46例NP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病原学分为肺炎支原体坏死性肺炎(MPNP)组和细菌性坏死性肺炎(BNP)组,对比两组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特征、支气管镜下表现、治疗过程及预后情况。  结果  46例NP病例中MPNP有30例,BMP有16例。MPNP组患儿年龄明显大于BNP组患儿。总发热天数MPNP组和BN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61);有呼吸急促且需要氧疗的比例,BNP组明显大于MPNP组;有呼吸衰竭需要机械辅助通气的比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310);实验室检查发现,BNP与MPNP患儿相比白细胞计数、前降钙素(PCT)C反应蛋白(CRP)均高(P = 0.031)。影像学检查发现,MPNP组坏死病灶出现明显晚于BNP组。两组合并胸腔积液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325)。电子支气管镜检查发现,MPNP患儿气管支气管黏膜、支气管管腔、分泌物性状呈多样性炎性改变。BNP气管支气管黏膜、支气管管腔、分泌物主要呈化脓性改变。两组病例经有效治疗后均好转出院,无死亡病例。两组住院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362)。两组影像学大部分病灶吸收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284)。  结论  NP发热时间长,住院时间长,影像学吸收时间长,支气管镜下表现严重且多样化。超过10d以上的发热咳嗽,伴有胸腔积液、CRP大于80 mg/L和米汤样肺泡灌洗液可能是NP发生的危险因素。NP经积极、有效治疗,预后大多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老年流感肺炎的临床特征以及D-二聚体与流感肺炎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此类肺炎的甄别和管理。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4年起连续5个流感季(当年10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诊断为流感肺炎的住院患者,年龄>65岁,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治疗方式及预后,比较重症和非重症肺炎的临床特点,分析D-二聚体与肺炎严重程度的关系,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评估其预测流感肺炎死亡的效能。结果: 共纳入实验室确诊的老年流感肺炎住院患者52例,男性31例(59.6%),平均年龄(77.1±7.4)岁,符合重症肺炎诊断标准者19例(36.5%),约70%病例出现不同程度发热,重症肺炎组与非重症肺炎组相比,呼吸困难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19例,73.7% vs. 10/33例,30.3%,P=0.004),重症肺炎组的CURB-65(confusion, urea, respiratory rate, blood pressure, and age>65)评分、肺炎严重度指数(pneumonia severity index, PSI)评分、C反应蛋白、乳酸脱氢酶、尿素氮、空腹血糖、D-二聚体均高于非重症肺炎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4、<0.001、<0.001、0.003、0.038、0.018、<0.001),重症肺炎组的白蛋白则低于非重症肺炎组[(35.8±5.6) g/L vs. (38.9±3.5) g/L, t=-2.348,P=0.018]。入院首次检测的D-二聚体与PSI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540, 95%CI:0.302~0.714,P<0.001),与氧合指数呈显著负相关(r=-0.559, 95%CI:-0.726-~0.330,P<0.001)。以患者是否住院期间死亡绘制ROC曲线,D-二聚体曲线下面积为0.765(95%CI:0.627~0.872),PSI曲线下面积为0.843(95%CI:0.716~0.929),二者相比,检验效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2.360,P=0.174)。D-二聚体>1 225 μg/L预测流感肺炎住院期间死亡的敏感性为76.92%,特异性为74.36%。结论: 高龄老年流感肺炎患者的发热症状不典型,呼吸困难是重症肺炎的突出表现,D-二聚体升高与老年流感肺炎严重程度相关,D-二聚体>1 200 μg/L对于老年重症流感肺炎住院期间死亡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本文通过探讨麻疹合并肺炎患儿的临床特点,分析提示重症患儿的相关指标,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价其诊断重症麻疹合并肺炎的价值,从而提高认识,指导治疗。 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北省儿童医院呼吸一科住院治疗的62例麻疹合并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病情将患儿分为重症组(n=15)与对照组(n=47)。入院24 h内空腹抽取静脉血采用仪器法检测外周血WBC、NE%、PLT,免疫比浊法检测CRP及IgM、IgA、IgG,酶法检测LDH,溴甲酚绿法检测白蛋白。运用单因素统计分析方法,比较2组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指标,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绘制ROC曲线。 结果 2组患儿麻疹疫苗接种史、WBC、NE%、PLT、IgM、IgA、IgG、白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入院前病程[10.0(5.0,15.0)d]长于对照组[6.0(3.0,10.0)d],热程[11.0(8.0,16.0)d]长于对照组[7.0(3.0,9.0)d](P<0.05)。重症组CRP[17.0(4.0,50.0)mg/L]高于对照组[6.0(1.0,13.0)mg/L],其LDH[433.0(373.0,601.0)U/L]高于对照组[352.0(277.0,427.0)U/L](均P<0.05)。经ROC曲线评价,入院前病程、热程、CRP、LDH的ROC曲线下面积(the areas under the ROC curve,AUC)分别为0.689、0.784、0.723、0.731,临界值分别为9 d、7.5 d、25.5 mg/L、366.0 U/L,其诊断重症麻疹合并肺炎患儿的敏感度分别为60.0%、93.3%、73.3%、86.7%,特异度分别为74.5%、57.4%、68.1%、59.6%,95%CI分别为0.547~0.830、0.657~0.911、0.566~0.881、0.587~0.876。 结论 入院前病程、热程、CRP、LDH是重症麻疹合并肺炎的相关指标。入院前病程、热程长及CRP、LDH高的患儿易表现为重症麻疹合并肺炎。入院前病程对重症麻疹合并肺炎具有较低诊断价值,而热程、CRP、LDH具有中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分析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表现。方法收集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入院就诊的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60例作重症组,同时选取同期65例轻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作轻症组,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表现、体征、实验室检测指标等临床资料,并分析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影像学表现的特点。结果与轻症组相比,重症组患儿临床特点以心动过速、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无效、平均热程长为主,病变特点以大片状阴影为主,重症组患儿血清中CRP、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加(P<0.05),并出现肺不张、胸腔积液、坏死性肺炎或肺脓肿等肺内并发症,还会累及呼吸、神经、血液、消化、泌尿等系统出现功能障碍;同时,随访发现重症组患儿转归情况明显差于轻症组;典型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影像学显示患儿症状好转后,仍存在肺组织结构的损伤。结论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儿童临床表现为:症状重、发热时间长、肺部出现大片状阴影,易发生肺内并发症,且伴有明显其他系统功能受损,及时干预控制病情,有助于患儿早日康复,且需要长期随访观察其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分析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患儿血清中人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血小板反应蛋白1(thrombospondin-1,TSP-1)表达水平与患儿预后的相关性,为早期临床识别重症MPP患儿及预后评估提供帮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延安市人民医院确诊并治疗的重症MPP患儿8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诊疗的轻症MPP患儿8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essay,ELISA)法检测2组患儿血清中FIB、TSP-1表达水平。采用Pearson法分析FIB、TSP-1水平与肺炎严重指数(PSI)的相关性;通过ROC曲线分析血清FIB、TSP-1水平对重症MPP患儿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ATⅢ)、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乳酸脱氢酶(LDH)、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水平和PSI评分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血清中FIB、TSP-1表达水平比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血清FIB、TSP-1表达水平与PSI评分呈正相关性(P<0.05),且观察组患儿血清FIB、TSP-1表达水平及PSI评分比对照组MPP患儿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FIB、TSP-1联合预测重症MPP患儿不良预后灵敏度为88.89%,特异度为81.13%,曲线下面积为0.920。结论 FIB、TSP-1在重症MPP患儿血清中表达较轻症明显升高,与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儿童支原体大叶性肺炎肺泡灌洗液(BALF)中细胞因子与局部炎症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21年9月至12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儿科住院的大叶性肺炎患儿80例,按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结果分为2组:肺炎支原体(MP)组(n=51)、肺炎链球菌(SP)组(n=29)。MP组按发热时间分为2个亚组:发热≤7 d组(n=22)、发热>7 d组(n=29);按胸腔积液分为另外2个亚组:有胸腔积液组(n=18),无胸腔积液组(n=33)。比较各组BALF中细胞因子水平。 结果 MP组BALF中IL-6/IL-10、IL-1β/IL-10水平高于SP组(P=0.027;P=0.015)、IL-17/IL-10水平低于SP组(P=0.045)。 MP组中发热时间>7 d组BALF中IL-6/IL-10、IL-1β/IL-10、IL-17/IL-10、IL-12p70/IL-10、IL-4/IL-10水平高于发热时间≤7 d组(P=0.007;P=0.008;P=0.009;P=0.02;P=0.01)。MP组中有胸腔积液组BALF中IL-6/IL-10水平高于无胸腔积液组(P=0.005)。BALF中IL-6/IL-10、IL-1β/IL-10、IL-17/IL-10、IL-12p70/IL-10、IL-4/IL-10预测发热时间>7 d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21、0.719、0.716、0.691、0.712,IL-6/IL-10预测有胸腔积液的AUC为0.739。 结论 MP大叶性肺炎BALF中IL-6、IL-1β、IL-17、IL-4水平与局部炎症反应相关,可作为评估患儿病情发展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宣爱丽  夏群  张阵  杨梅  周瑞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8,43(4):488-490,493
目的:分析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血清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肺炎患儿47例,根据病情分为MPP组24例和细菌性肺炎(BP)组23例,另收集同时期健康体检儿童20名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受试者血清PCT和CRP水平;并将MPP组患儿按照病程分为急性期和恢复期,比较PCT和CRP水平。结果:MPP组和BP组患儿血清CRP、PCT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BP组血清CRP、PCT水平均明显高于MPP组(P<0.01)。MPP恢复期患儿的血清CRP、PCT水平均明显低于急性期(P<0.01)。血清CRP水平为18.95 mg/L时,诊断MPP的敏感度为82.6%,特异度为66.7%,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743;血清PCT水平为0.36 ng/mL时,诊断MPP的敏感度为69.6%,特异度为83.3%,AUC为0.752;二者联合诊断时,诊断MPP的敏感度为87.0%,特异度为87.5%,AUC为0.881。结论:MPP患儿血清PCT、CRP水平均明显升高,二者可作为MPP病情评估与早期诊断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单核细胞与成人支原体肺炎病程的关系及其在预测病程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科收治的95例支原体肺炎患者资料,将病程>14 d的患者定义为长程病程组(n=71),病程<14 d的为短程病程组(n=24)。探讨患者入院24 h内血常规单核细胞绝对值(monocytes,MO)及百分比(M0%)与疾病病程的相关性。结果 长程病程组患者入院MO、MO%、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 降钙素原、红细胞计数、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latelet volume distribution width,PDW)、血小板平均体积及心率均低于短病程组,入院氧分压高于短病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MO%为长病程的独立预测因素(P=0.003)。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筛选预测截点为7.414 7%,预测的灵敏度为63.38%,特异度为79.17%,Kappa值为0.330,临床预测价值较差。将MO%、CRP、PDW并联预测,灵敏度为78.87%,特异度70.83%,Kappa值为0.448,预测结果与实际具有中高度一致性。结论 MO%与支原体肺炎患者病程有关,MO%越低,病程越长。MO%联合CRP及PDW 对病程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病原菌特点及炎症、免疫指标情况,以提高临床对此类疾病的重视程度。方法 前瞻性选定韩城市人民医院儿科在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20例感染性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均为细菌感染性患儿,依照疾病严重程度分为重症肺炎组和轻症肺炎组,另外选取同期健康新生儿80例作为对照组。对所有细菌感染性患儿进行病原菌检测;比较各组炎症指标以及免疫指标。结果 120例细菌感染性肺炎患儿经痰液培养出阳性致病菌有94例。重症组患儿的IL-10、IL-17、PCT和CRP水平显著高于轻症组与对照组(P<0.05)。重症组患儿IgA、IgM、IgG、C3、C4以及CD8+水平均显著高于轻症组与对照组,CD3+、CD4+、CD4/CD8以及NK细胞均显著低于轻症组与对照组(P<0.05)。结论 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肺炎链球菌等是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常见病原菌;肺炎感染患儿炎性因子水平高,炎症反应突出,免疫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