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肌腱粘连预防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肌腱损伤的修复由肌腱外愈合和内愈合共同完成。肌腱外愈合时,腱周组织的成纤维细胞随增生的毛细血管长入肌腱断端,伴随修复形成疲痕粘连。肌腱粘连的预防需要调控细胞的增殖,抑制腱周组织细胞的增生;建立肌腱和周围组织间的屏障,恢复鞘内肌腱的滑液营养,促进肌腱的内愈合;改进缝合方法;术后早期活动。  相似文献   

2.
36只新西兰大白兔双前爪腱鞘区肌腱,在切除纤维鞘管及腱纽的基础上切断,采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从组织学方面研究其愈合方式。结果显示修复肌腱均发生粘连,且随术后时间延长,逐渐加重。肌腱缝合处术后7天内以血细胞及纤维素充填,术后7天及以后,来源于腱外膜的纤维母细胞增生明显,向腱端延伸。术后21天出现胶原纤维。28天,腱缝合处结缔组织有重建倾向。腱端组织无明显反应。本实验结果表明,肌腱以外源形式愈合,这与腱鞘区肌腱营养系统破坏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一种屈肌腱修复新方法即腱缝合后鞘内置入法,并观察其在鸡Ⅱ区屈肌腱损伤修复中的疗效,揭示其预防屈肌腱术后粘连机理,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选用健康白色纯种Leghorn鸡40只,以第三趾趾深屈肌腱屈曲型损伤为实验模型,随机分组,左右足配对设计,一侧为实验组,用腱缝合后鞘内置入法修复肌腱;另一侧为对照组,切开腱鞘修复肌腱,缝合腱鞘。分别于术后1、2、4、8周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观察、生物力学测定。结果 1周后大体观察、肌腱滑动距离,实验组与对照组间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2、4、8周后大体观察粘连情况、肌腱滑动距离、各是关节屈曲角度、组织学观察结果,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4周后腱及鞘缝合口间距与肌腱粘连带宽度比,两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腱缝合后鞘内置入法在Ⅱ区屈肌腱修复中能有效减轻肌腱术后粘连,尤其是致密粘连的形成,在提高肌腱术后功能上优于单纯腱鞘闭合,可以适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4.
腱旁组织修复后对肌腱愈合方式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为了观察腱旁组织对肌腱愈合方式的影响,选用雌性罗曼鸡20只,取双侧第三趾手术,以鸡趾伸肌腱为模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只20趾。A组仅缝合趾伸肌腱;B组缝合趾伸肌腱后再修复腱旁组织。术后3周和6周,分别取标本进行大体形态和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术后3周,A组粘连广泛,成纤维细胞增生紊乱;B组修复的肌腱形成规则而光滑的“梭形体”,粘连较轻,成纤维细胞增生有序。术后6周,A组粘连较重,愈合处为瘢痕组织连接,形态不规则,纤维细胞排列紊乱,胶原纤维少而幼稚;B组粘连基本消失,肌腱及腱旁组织基本恢复正常,增生的纤维细胞及胶原纤维来自肌腱和腱旁组织,排列有序,有腱束形成趋势  相似文献   

5.
生物膜修补腱鞘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生物膜修补鸡屈肌腱损伤修复后的腱鞘缺损,观察肌腱愈合和肌腱粘连情况。结果表明生物膜可刺激周围组织形成新腱鞘,对肌腱愈合无不良影响,新腱路可保持腱鞘完整,为肌腱提供良好的组织床,预防肌腱粘连,避免多次手术和多部位手术的弊端。讨论了生物膜的特性,肌腱的营养和愈合,腱鞘修复和活动对预防粘连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屈指肌腱损伤是手外科常见的病症之一,由于其修复后常有粘连形成,使手指的功能受到影响,因此,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临床与动物实验研究,力求找到一种既能保证肌腱愈合,又无粘连形成的方法,木文对此作一简要综述.一、腱鞘的作用早在1916年,Mayer即指出恢复腱与鞘的正常解剖关系可减少肌腱术后的粘连,主张尽可能保留或修复腱鞘.他报告了在腱转移手术中利用已瘫痪腱的鞘的方法.Peacock则用新鲜尸体完整的腱与鞘的复合体修复病人严重损伤的屈指肌腱,获得满意的效果.但由于受到腱愈合必须有周围血管及细胞长入观点的影响,完整的腱鞘被认为有碍于腱的愈合,加重疤痕性粘连,因而许多人主张尽可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自体肌肉匀浆在诱导肌腱再生方面的作用,探讨人造血管作为支架构建肌腱再生空间和作为腱鞘代用品防止肌腱粘连的效果。方法将32只新西兰大白兔造成双侧跟腱缺损模型,一侧用人造血管内置自体肌肉匀浆桥接(A组),另一侧用自体跟腱移植(对照B组)或缺损旷置(对照C组),术后第3、5、7、9周分别通过肉眼、光镜、电镜和生物力学测试,观察分析肌腱再生修复的情况。结果A组,人造血管中胶原纤维腱化,排列较有序,腱周粘连轻微,生物力学拉力测试强度逐步增强。B组,自体移植肌腱愈合较好,腱周存在粘连,生物力学拉力测试强度较好。C组,肌腱以结缔组织粘连愈合为主,腱周粘连严重,生物力学拉力测试强度较差。肌腱组织学愈合示A组和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在第3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5周以后A组优于C组;各组成纤维细胞计数显示各周A组与B组和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大体观和病理学评价腱周粘连A组明显优于B、C组;生物力学测试显示在第3、5、7周B组抗张强度优于A组,在第9周时A、B两组抗张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5、7、9周A组抗张强度优于C组。结论人造血管内置自体肌肉匀浆桥接肌腱缺损后能有效诱导肌腱再生修复;人造血管能够较好地预防肌腱腱周的粘连。  相似文献   

8.
腱鞘内肌腱与腱鞘外肌腱移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实验应用兔肌腱移植模型,研究腱鞘内肌腱、腱鞘外肌腱移植后,PIP关节活动度和移植腱形态学变化,发现腱鞘内肌腱移植,腱内大部分细胞成活,没有粘连形成;腱鞘外肌腱移植后,细胞增生,粘连广泛,PIP关节的活动度,腱鞘内肌腿比腱鞘外肌腱大,提示肌腱移植与供体组织特异性,腱鞘内肌腱的滑膜层,对于防止肌腱移植术后粘连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肌腱修复时机及腱鞘处理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探讨肌腱修复时机和腱鞘处理的作用,采用60只来亨鸡双侧第三趾作实验,切断屈趾深肌腱后,根据伤后修复时间(立即、4、8、14和20天)分为A、B、C和E五组。左侧足趾作腱鞘直接闭合,右侧作切除。修复后6周末检测腱滑动距离、足趾活动度、腱愈合、腱鞘形态。结果表明早期效果最佳,随伤后时间的延长肌腱功能和愈合变差,延迟较长时间导致明显功能受损。张力下关闭腱鞘在腱愈合时并不能保持其完整性,且不能提高腱功能。研究提示肌腱损伤后最佳修复时机是早期,延迟修复在伤后3周至1个月之内虽均能施行,但应尽可能在伤后较早数日内进行,延迟期内腱修复时不主张同时直接闭合修复腱鞘。  相似文献   

10.
腱鞘修复对屈指肌腱损伤修复的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了对免进行切除腱鞘,从侧面切开腱鞘,从掌面正中切开腱鞘等3种手术后,观察吻合后的不全横断的深肌腱与腱鞘的愈合情况。术后各手术趾的活动范围、腱滑动距离在3种手术间无统计学差异;组织学显示3种方法中,3周时深腱与鞘间粘连最明显,以后减少。说明在一定条件下.不修复腱鞘也可有较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1.
几丁糖薄膜对肌腱粘连及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研究几丁糖薄膜对肌腱粘连和愈合的影响,为临床应用几丁糖薄膜预防肌腱术后粘连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以55 只6~8 个月来亨鸡的趾深屈肌腱为实验模型,将切断的趾深屈肌腱周围包裹几丁糖薄膜,术后2、4、6、8和10 周分别测量肌腱的活动或抗张强度,肉眼及病理切片观察肌腱的粘连、愈合情况。结果 几丁糖薄膜能有效预防肌腱粘连,早期(即4 周内)可以影响肌腱愈合,4 周后可加快肌腱愈合和增加肌腱抗张强度。结论 几丁糖薄膜具有无毒副作用、生物通透性好及生物降解、吸收好,并可以选择性抑制成纤维细胞生长等优点,能有效预防肌腱粘连,晚期(4 周后)可加快肌腱愈合,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预防肌腱粘连的生物材料  相似文献   

12.
生物衍生羊膜对大鼠跟腱粘连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研究生物衍生羊膜预防SD大鼠跟腱粘连的效果,并为临床预防术后跟腱粘连提供实验数据.方法以28只SD大鼠后肢跟腱为实验模型,切断并缝合跟腱,实验侧跟腱包裹生物衍生羊膜,对侧不包裹作为对照,术后1、2、4、6、8和12周分别取跟腱,大体及组织学观察跟腱的粘连、愈合情况. 结果术后各时间点两侧跟腱吻合处炎性细胞浸润情况、跟腱愈合进程无明显差别,跟腱粘连的半定量评分表明实验侧和对照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生物衍生羊膜能有效预防跟腱粘连,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预防跟腱粘连的生物材料.  相似文献   

13.
异体肌腱移植术后粘连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通过对异体肌腱移植术后粘连的回顾性分析,探讨影响肌腱粘连的因素. 方法 1990年5月-2000年6月,行异体肌腱移植手术85例因肌腱粘连行二期肌腱松解术.男76例,女9例;年龄8~46岁,平均24.5岁.机器绞伤、碾压伤38例,电烧伤32例,切割伤4例,爆炸伤4例,肢体离断伤7例.屈肌腱缺损66例,伸肌腱缺损19例.单指肌腱缺损6例,两指以上79例.缺损范围为Ⅰ~Ⅴ区.术前关节总活动度<220°者73例.合并皮肤缺损者以皮瓣修复创面,骨折行内固定,骨缺损行髂骨移植,血管、神经及肌肉损伤行一期修复. 结果 85例异体肌腱移植术后主动活动度小于被动活动度50%以上,于移植术后4~15个月行二期肌腱松解术,平均8.8个月.松解后第2天开始主动手指屈伸活动,并配合支具牵引进行功能锻炼.松解术后患者均获7~17年随访,平均12.7年.患者关节主动活动度与被动活动度一致,平均关节总活动度为200°. 结论 患者受伤的严重程度是影响肌腱愈合和粘连的主要因素,改进异体肌腱的选材和处理方法,以及制订安全有效的早期功能锻炼方案可减轻术后粘连.  相似文献   

14.
异体肌腱移植在临床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深低温冷冻处理的异体肌腱在临床修复中的应用。方法1995年3月~2002年6月,应用深低温冷冻处理的异体肌腱,移植修复96例肌腱断裂、缺损。其中手部屈肌腱缺损32例,伸肌腱缺损19例,肩喙锁韧带断裂36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4例,跟腱断裂2例,足趾伸肌腱缺损3例。损伤至手术时间1d~5个月。肌腱缺损长度4~12cm,平均7cm。术中选择相匹配的异体肌腱,术后早期功能锻炼,肌腱粘连者行二期松解术。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5年,平均3.4年,术后无排斥反应,无移植肌腱再断裂,优良率达92.71%。结论深低温冷冻处理的异体肌腱移植修复,愈合机制、功能与自体肌腱相似,效果满意,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5.
Tendon injuries are the second most common injuries of the hand and therefore an important topic in trauma and orthopedic patients. Most injuries are open injuries to the flexor or extensor tendons, but less frequent injuries, e.g., damage to the functional system tendon sheath and pulley or dull avulsions, also need to be considered. After clinical examination, ultrasound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have proved to be important diagnostic tools. Tendon injuries mostly require surgical repair, dull avulsions of the distal phalanges extensor tendon can receive conservative therapy. Injuries of the flexor tendon sheath or single pulley injuries are treated conservatively and multiple pulley injuries receive surgical repair. In the postoperative course of flexor tendon injuries, the principle of early passive movement is important to trigger an "intrinsic" tendon healing to guarantee a good outcome. Many substances were evaluated to see if they improved tendon healing; however, little evidence was found. Nevertheless, hyaluronic acid may improve intrinsic tendon healing.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对鞘内肌腱愈合和粘连形成的作用。方法 成年雄性来亨鸡90只随机平均分成3组,每组30只,制备右爪第3趾趾深屈肌腱横断模型。A组肌腱横行切断后原位缝合;B组肌腱断端应用纤维蛋白封闭剂(fibrin sealant,FS)0.6μl后,原位缝合修复横断肌腱;C组则在断端使用bFGF和FS混合物0.6μl(内含bFGF500ng)后,原位缝合修复横断肌腱。术后1、2、4、8周,每组各取6只鸡第3趾行大体及组织学观测,术后8周每组再取6只鸡第3趾行生物力学测定。结果大体观察:术后8周各组肌腱粘连程度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测:术后1、2、4、8周成纤维细胞计数及术后4、8周胶原纤维含量,A、B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A、B两组比较,术后1、2、4周成纤维细胞数及术后4、8周胶原纤维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力学测定:术后8周,A、B、c组肌腱滑动距离分别为3.44±0.43、3.51±0.56和2.84±0.42mm,屈曲功分别为14.87±1.72、14.08±1.85和20.62±3.52Nmm,最大抗拉力分别为10.34±1.45、11.26±1.83和15.02±2.20N,A、B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组与A、B两组比较,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肌腱断端使用外源性bFGF能促进鞘内肌腱的愈合,但也加重了肌腱的粘连。  相似文献   

17.
血运对移植肌腱愈合的影响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报道用犬的带筋膜蒂的桡侧屈腕肌腱修复屈趾浅肌腱缺损的实验研究,并与不带蒂的游离腱移植进行了比较。术中进行了筋膜和腱的氧分压测定,术后进行了大体、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的观察。结果表明:①带有血液供应的肌腱移植,将传统的肌腱移植愈合过程转化为单纯的肌腱断端愈合过程,缩短了移植肌腱的愈合时间;②用筋膜组织包绕肌腱缝合处可以防止粘连的形成,筋膜组织可发生滑膜样变,形成光滑面,以减少肌腱滑动的阻力,且带血运的筋膜组织滑膜样变发生早。  相似文献   

18.
早期控制被动活动对游离肌腱移植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用兔进行游离肌腱移植术后早期拉制被动活动和固定的对比研究,包括移植腱的营养与成活,腱的愈合机制,粘连和吻合处抗破裂力量。结果表明:早期控制被动活动对腱的成活及愈合方式无影响,但可使腱周粘连疏松、腱表面血管纵形排列,有利于肌腱滑动,可促进胶原合成和增加吻合处抗破裂力量。  相似文献   

19.
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及其受体mRNA在培养肌腱细胞内的表达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为了进一步探讨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受体系统在培养肌腱细胞群体生命活动中的变化,采用地高辛标记的IGF-1及其受体基因的寡核苷酸探针,对原代、第6代及第13代肌腱细胞RNA进行杂交,探测IGF-1及其受体在上述细胞中的mRNA表达。结果发现,上述三种细胞均表达IGF-1受体mRNA;只有原代和第6代细胞表达IGF-1mRNA,而第13代细胞不表达IGF-1mRNA。提示,IGF-1mRNA不表达可能是导致第13代肌腱细胞增殖能力下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