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西洛他唑对阿司匹林抵抗现象干预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阿司匹林在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方面,已经作为常规药物广泛应用。然而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并不能获得均一的抗血小板效果,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临床观察中发现部分已使用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仍会发生心血管血栓事件。近年来。有学者采用“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来描述服用治疗剂量的阿司匹林后仍出现血栓性或栓塞性事件这一现象(又名阿司匹林无反应或阿司匹林耐受)。AR患者心血管疾病死亡危险高于阿司匹林敏感者。AR患者发生血栓事件的危险性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现象(AR)与PAC-1的相关性。方法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患者80例,服用阿司匹林100mg/d≥7d,以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为诱导剂测定血小板聚集率,以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70%定义为AR,〈70%为阿司匹林敏感(aspirinsensitive,AS)。同时测定患者血小板PAC-1的表达阳性率。结果 AR的发生率为20%,两组患者服药后血小板PAC-1表达有显著性差异,AR组患者服药后PAC—1水平显著高于AS组(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AR的发生率为20%,PAC-1可作为检测AR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3.
阿司匹林为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但是,在临床上口服阿司匹林患者仍然常会发生血栓栓塞事件,这被学术界称为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现象。以COX-1依赖和COX-1非依赖角度阐述AR机制为基础,近年来在生理及病理情况下AR的研究取得了进一步的进展。本文分别从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学机制角度对生理、病理状态下AR的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AR的机制研究的深入和临床干预策略的创新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阿司匹林抵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阮淑萍 《浙江实用医学》2007,12(1):74-75,77
阿司匹林在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方面,已经作为常规药物广泛应用。然而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并不能获得均一的抗血小板效果,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有部分患者对阿司匹林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存在抵抗现象(Aspirin Resistance,AR),仍会发生心血管血栓事件。近年来阿司匹林抵抗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以下从阿司匹林的发展历史,阿司匹林抵抗的定义、分类、发生机制以及对策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近二、三十年来,国外有学者采用“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来描述服用治疗剂量的阿司匹林后仍出现血栓性或栓塞性事件这一现象(又名阿司匹林无反应或阿司匹林耐受)。AR患者心血管疾病死亡危险高于阿司匹林敏感者。近年来阿司匹林抵抗问题在我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以下试从阿司匹林抵抗的定义分类、发生机制以及处理策略等方面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发生的情况,分析其临床有关因素,探讨可能机制。方法25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每日服用阿司匹林(ASA)100mg,连服10d,服用最后1剂后24h内抽取静脉血为血样,分别用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AA)诱导做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检测血小板聚集率(PA)。结果患者中AR发生率为8.24%,阿司匹林半敏感(ASR)者占30.59%,年长者及女性在AR或ASR患者中比在阿司匹林敏感(AS)中居多;而AS者中吸烟者较AR或ASR者多(11.53%vs5.05%)。结论AR在脑梗死患者中确实存在。ASA用于抗血小板治疗及预防动脉硬化事件的脑血管病患者,若有AR存在,应及时换用其他安全有效的抗血小板制剂长期服用,预测AR及抗血小板治疗个体化,将是抗血小板治疗未来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证实阿司匹林抵抗的存在,观察多个因素和阿司匹林抵抗之间的关系.方法 103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2天内完成首次静脉血采集,之后除接受同等治疗外,所有患者服阿司匹林100 mg,连服10天,服用最后一剂后24 h内完成第2次采集.检测最大血小板聚集率.结果 阿司匹林抵抗(AR)存在,血小板聚集试验结果AR发生率为8.73%,阿司匹林半敏感(ASR)者为26.21%,阿司匹林敏感(AS)为64%.在AR或ASR患者中血小板聚集与糖尿病、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脂血症等因素无关.结论 AR在脑梗死患者中确实存在.若有AR存在,应及时换用其它安全有效的抗血小板制剂长期服用,预测AR及抗血小板治疗个体化,将是未来抗血小板治疗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剂量阿司匹林对冠心病患者的阿司匹林抵抗(AR)现象及防治措施。方法: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患者130例,服用阿司匹林1天100mg,≥1周后,检测血小板聚集率(PAG)。130例随机分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两组。两组均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同时加用氯吡格雷,1天75mg,7天后复查PAG。满足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PAG≥20%、ADP诱导的PAG≥70%两项者为AR;仅满足其中一项为阿司匹林半抵抗(ASR)。结果:130例患者中AR27例(20.77%),ASR25例(19.23%),AR ASR为40.00%。氯吡格雷组加用氯吡格雷后PAG显著降低,AR、AR ASR患者显著减少(P均<0.01),AR患者显著少于阿司匹林组(P<0.05);阿司匹林组PAG、AR、ASR、AR ASR无显著变化(P均>0.05)。结论:氯吡格雷能加强抗血小板疗效,可用于防治AR。  相似文献   

9.
陈静 《黑龙江医学》2013,37(5):369-370
<正>阿司匹林(ASA)用于临床已有100余年的历史,作为脑梗死的预防和治疗药物被广泛应用,减少了约25%的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1]。但部分患者在常规服用阿司匹林后仍发生血栓栓塞等血管事件,这种现象被称为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2],又名阿司匹林无反应或阿司匹林耐  相似文献   

10.
阿司匹林(ASA)作为一种有效的抗血小板凝集药已被大量循证医学的资料证明,可预防心肌梗死、脑卒中和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生,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病死率,并有助于维持血管外科手术后或血管介入后的衄管通畅。然而不幸的是,并非所有的患者均能获得同样的抗血小板聚集效应。为此提出了阿司匹林抵抗(AR)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及氯吡格雷抵抗(CR)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连续性收集2010年10月~ 2013年1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154例,其中男性104例,女性50例;患者年龄36~95岁,平均年龄66.5±11.3岁.患者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或氯吡格雷片7天后采集外周静脉血,光学聚集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对于服用阿司匹林患者,10μmol/L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70%并且500μmol/L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20%定义为阿司匹林抵抗,仅满足其中一项为阿司匹林半抵抗(ASR).对于服用氯吡格雷患者,10μmol/L 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70%定义为氯吡格雷抵抗.根据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阿司匹林抵抗组(AR+ ASR)、阿司匹林敏感组(AS)及氯吡格雷抵抗组(CR)、氯吡格雷敏感组(CS).比较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2型糖尿病史、吸烟习惯)及检验指标(血小板计数、血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结果 100例患者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AR的发生率为3%,ASR发生率为41%,阿司匹林抵抗及半抵抗总发生率为44%;阿司匹林抵抗组(AR+ ASR)年龄为67.9 ±9.9岁,大于阿司匹林敏感组(AS)(63.3±12.3岁)(P<0.05);54例患者口服氯吡格雷片,CR的发生率为22.2%;2型糖尿病患者CR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存在一定比例的阿司匹林抵抗和氯吡格雷抵抗,高龄可能是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的危险因素,2型糖尿病可能是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抵抗(AR)的危险因素,分析AR与脑梗死严重程度及梗死面积大小的关系。方法选择150例诊断明确的脑梗死患者,本次脑梗死发作前均服用阿司匹林100mg每晚1次,至少1周,入院后每晚继续口服100mg阿司匹林。入院12h内检测血小板聚集率,筛选出AR患者及阿司匹林敏感(AS)患者,通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梗死量表(NIHSS)评分评估脑梗死临床严重程度,通过基于弥散加权成像的AlBerta脑梗死早期CT评分(DWI-ASPECTS)评估急性脑梗死面积大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AR的危险因素。结果150例脑梗死患者中AR患者39例(26.0%),AS患者111例(74.0%)。AR组糖尿病患者比例及血LDL-C水平均高于AS组;糖尿病、高LDL-C血症为A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3.098、5.501,95%CI:1.053~9.114、2.739~11.049,均P<0.01)。AR组NIHSS评分为(11.54±4.48)分,高于AS组的(10.07±4.25)分(t=2.03,P<0.05),AR组患者较AS组患者更容易发生严重的脑梗死。AR组DWI-ASPECTS评分为(7.86±1.31)分,低于AS组的(8.45±1.55)分(t=2.34,P=0.02),AR组患者亦更容易发生大面积脑梗死。结论AR可使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梗死严重程度和脑梗死面积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3.
哈尔滨地区心脑血管病患者中阿司匹林抵抗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哈尔滨地区心脑血管病患者中发生阿司匹林抵抗(AR)概况,并探讨其预测因子。方法110例病情稳定的心脑血管病住院患者,每日服用阿司匹林100mg,连服7天,第8天晨起采取空腹静脉血,分别以二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为诱导剂,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结果患者中AR发生率为0,阿司匹林半敏感(ASR)者占7.3%,女性较多(男:女,75.6%与40.5%,P=0.002),吸烟者亦较多(37.5%与17.5%,P=0.001)。结论阿司匹林用于抗血小板治疗及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事件的心脑血管患者中,若有AR或ASR存在可选用其他安全有效的抗血小板制剂,预测AR及抗血小板治疗个体化,将是抗血小板治疗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董瑞剑  赵仁亮 《医学综述》2005,11(7):650-652
阿司匹林(aspirin,acetylsalicylic acid,ASA)应用于临床已有100余年的历史,最初主要用于疼痛或炎症的治疗.自20世纪70年代因发现其具有显著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而被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其临床疗效近年来得到了循证医学的强力支持,阿司匹林可减少心、脑及外周血管等血栓和栓塞事件的25%。然而,近年许多实验研究发现.有的患者尽管服用常规剂量甚至较大剂量的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15.
临床试验表明阿司匹林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危患者一级预防有效的抗血小板药物,对心肌梗死和缺血性血管事件的二级预防也有效。10%~20%动脉栓塞史患者即使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经过长期随访仍有血管事件复发。原因如下:第一血小板被其它途径激活,不能被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与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h lipoprotein,LDL)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间首次发生脑梗死患者共162例予以阿司匹林治疗,根据AR将患者分为AR组,阿司匹林半抵抗组(aspirin semi responder,ASR)、AR+ASR组、阿司匹林敏感组(aspirin sensitive,AS),分析AR的发生率以及分析与糖尿病关系。统计AR与低密度脂蛋白关系。结果 AR、ASR、AR+ASR组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值均较AS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R及ASR的发生可能与低密度脂蛋白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心房颤动(AF)患者应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抗血栓治疗的疗效及发生阿司匹林抵抗(AR)的预测因素。方法选择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在我院就诊老年AF患者168例,口服阿司匹林100mg/d,2周后检测最大血小板聚集率(PAgM),根据PAgM从中筛选出AR患者4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1例和实验组20例,分别加服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测定用药后血血栓素B2(TXB。)、尿11-脱氢-TXB2(11-DH—TX&)及PAgM。结果老年AF患者AR发生率为24.40%;非AR患者与AR患者比较,血TXB2、尿11-DH—TXB2及PAgM显著下降(P〈0.01);用药后,实验组ADPPAgM和AAPAgM水平均较用药前显著降低(P〈0.01),且较对照组用药后显著降低(P〈0.01),并无出血倾向(P〉0.05)。结论血TXBz、尿11-DH—TXBz及PagM可能为AR的预测因素;AR患者加服氯吡格雷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抗血栓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阿司匹林作为有效的抗血小板药物已广泛用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然而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部分已使用阿司匹林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仍然会发生心血管事件,因此提出了阿司匹林抵抗现象(AR),我们观察了冠心病患者中的AR现象,并对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对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OPCAB)术后早期阿司匹林抵抗(aspirim resistance,AR)的影响.方法 应用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TEG)评价OPCAB术后早期(14d内)常规剂量阿司匹林(100 mg/d)治疗下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诱导血小板聚集的抑制率(inhibition induced by AA,INHAA),观察DM患者及非糖尿病(non-diabetes mellitus,NDM)患者术后阿司匹林抵抗AR的发生率.连续选取行OPCAB术合并DM患者15例(DM组);同期随机入选NDM患者15例(NDM组).于术前阿司匹林停药前(Ta)、术后口服阿司匹林后6h(T1)、术后5 d(T2)、术后14 d(T3)采血,使用TEG经行血小板检测.结果 术后T1、T2时AR发生率DM组比NDM显著增加(60.0% vs.40.0%;46.7% vs.20.0%,P均<0.05);T3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PCAB术后早期DM患者AR发生率高于NDM患者,DM可能是OPCAB术后AR发生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的阿司匹林抵抗现象(AR)。方法52例2型糖尿病患者,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7 d后,分别用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AA)诱导检测血小板聚集率。阿司匹林抵抗(AR):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70%和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20%;阿司匹林半抵抗(ASR):满足上述条件之一者。服药前血小板的活化水平采用流式方法检测ADP(2μmol/L)诱导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及CD62P的表达。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各组间临床特征、血小板活化指标的差异。结果52例患者中AR的发生率为5.8%,(resis-tance,)ASR发生率为30.8%;与阿司匹林敏感(AS)组相比,AR的临床特征:低高密度脂蛋白患者居多;高甘油三酯患者居多。结论在服用常规剂量阿司匹林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AR的发生率为5.8%,合并脂代谢异常的糖尿病患者易发生AR或AS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