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了解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再出血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对57例SAH再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SAH后再出血发生率极高,过早下床活动,精神因素,用力排便等均可致再出血。结论:充分认识SAH后再出血的诱因,积极采取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一种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本病复发率高,加强SAH急性期的观察护理,对缓解脑血管痉挛、防止再出血、减少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将25例SAH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52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人的护理观察,认为(SAH)病人在积极接收常规治疗的同时,应协助医师做好绝对卧床、心里支持、通便、出院指导工作、积极防治再出血。  相似文献   

4.
解慧玲  孙国柱  刘力强  周涛 《临床荟萃》2007,22(15):1088-1089
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ehoid,SAH)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据国外资料报道,血管造影可发现70%的SAH患者出现CVS,而30%的患者继发缺血性脑损害。经颅多普勒(Transeranial Doppler,TCD)是一种无创性的检测方法,可以测定脑血管的血流速度和估计血管的管径,以判断脑血管痉挛的存在及程度。  相似文献   

5.
刘蕊 《齐鲁护理杂志》2005,11(2):191-192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一种常见的出血性脑血管病变,其再发率为30%左右,首发的SAH病死为20~30%,而再发的率高达40%~60%。SAH后的康复护理是防止其再发的关键,现将2002年1月~2003年12月我院69例SAH再发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慢性脑积水的危险因素。方法:将208例经CT证实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根据出血2周后CT检查有无脑积水分为脑积水组(25例)和非脑积水组(183例),分析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高血压史、Hunt—Hess分级、多次出血、动脉瘤位置、脑室积血、急性脑积水等方面的差异。结论:脑积水组和非脑积水组在性别、年龄、发病后的Hunt—Hess分级、多次出血、脑室积血、急性脑积水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慢性脑积水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脑表面的血管破裂出血,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起病急骤,剧烈头痛、脑膜刺激征及血性脑脊液是本病的基本“三联征”,若经积极治疗,病情可逐渐好转,但少数病例在恢复过程中由于各种诱发因素再次出血,使病情突然恶化,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已有资料表明,SAH患者再出血发生率为15.8%,再出血是引起患者死亡最危险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陈娅 《医学临床研究》2008,25(1):189-190
蛛网膜下隙出血(SAH)是一种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急性脑卒中的10%,占出血性疾病的20%。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得以存活者常受到两个威胁:再次出血和脑血管痉挛。其中再出血病死率为41%~46%,高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病死率25%。再次出血和脑血管痉挛的病死率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直接病死率的2倍。本科自2005年1月至2007年6月收治SAH70例,针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主要护理问题,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以减少再出血和脑血管痉挛的发生,获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吴泽秀  佘秋琼 《现代护理》2002,8(7):525-525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病人角色适应不良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SAH患者病人角色行为及再出血情况,结果:病人角色适应不良者文化程度偏低,家庭支持系统支持不够,耐受病痛能力差。结论:SAH再出血与病人角色适应不良密切相关,在评估病人角色适应情况时对角色适应不良者,分析其相关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患者适应或维持病人角色。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30例60~88岁的SAH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点为:(1)头痛呕吐症状不明显,脑膜刺激征较轻;(2)意识障碍、精神症状明显;(3)合并局灶性症状者多见;(4)积极的内科治疗,一般预后较好;老年SAH患者意识障碍越深,提示预后越差。结论:掌握老年人SAH的临床特点,避免误诊,延误治疗。  相似文献   

11.
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发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玉珍  李平等 《现代护理》2002,8(11):840-841
目的 评估预防蛛网膜下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再发的护理的方法。方法 通过对96例SAH患者详细的临床观察,掌握SAH再发的临床表现,实施消除病因、心理护理、杜绝不必要的探视、卧床休息4-6W等护理,避免增加腹压,防治并发症、加强与患者社区治疗点联系、坚持随访。结果 在我院治疗的SAH患者仅有2.4%的再发。结论 SAH患者的康复护理是减少SAH再发、降低SAH死亡率的极其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2.
吝娜  曹磊 《临床荟萃》2020,35(2):148-152
目的 评估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再出血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为aSAH再出血的预防提供指导。方法 对12例再出血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资料、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12例再出血患者首发症状表现为头痛10例(83%),意识障碍8例(67%);入院时Hunt Hess评分Ⅲ~Ⅳ级8例(67%),改良Fisher Ⅲ~Ⅳ级10例(83%)。在SAH后的最初24小时内发生再出血7例(58%)。入院后再出血时平均动脉压显著增加。再出血患者责任动脉瘤位于大脑前动脉(ACA)及前交通动脉(AComA)4例(33%),多发动脉瘤5例(42%),所有患者均对动脉瘤进行处理。SAH后并发急性脑积水9例(75%),行脑室外引流6例(50%),减压颅骨切除术1例(8%),最终死亡5例(42%)。结论 SAH后院内再出血死亡率高、预后差,积极干预危险因素,从而减少残疾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程致  兰练生 《临床医学》2002,22(4):53-55
目的:研究氟桂嗪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血管痉挛(CVS)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方法:对34例未用氟桂嗪组(对照组)与38例用氟桂嗪预防组,和24例已发生CVS用氟桂嗪治疗组,于3-4周后分别进行经颅多普勒(TCD)及临床观察。结果:未用氟桂嗪组脑血管血流速度明显加快,与预防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已发生CVS患者用药治疗后脑血管血流速度明显降低,痉挛缓解(P<0.05)。结论:氟桂嗪预防和治疗SAH后CVS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对69例SAH患者进行治疗;治疗组(39例)腰椎穿刺置管稳压引流脑脊液,对照组(30例)间断腰椎穿刺放脑脊液。结果 治疗组头痛减轻程度、痊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脑血管痉挛、脑积水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未增加再出血、脑疝发生率及病死率。结论 腰椎穿刺置管稳压引流脑脊液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SAH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欧阳绍全 《医学临床研究》2007,24(11):1948-1949
【目的】研究不明原因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脑血管造影阴性SAH病例63例,所有病人均进行了CT、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本组病例均无意识障碍、局灶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低,头颅CT显示大部分(48例,76.1%)出血以中脑包围池为主,全脑血管造影均为阴性。遵医嘱或再出血重复DSA发现动脉瘤6例(9.5%),AVM 2例。【结论】头颅CT扫描显示出血以中脑包围池为主的自发性SAH,全脑血管造影阴性,与基底动脉瘤性SAH区别困难,必要时于早期72 h内或二周内重复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尤其是DSA,可提高阳性诊断率。  相似文献   

16.
为评价经颅多普勒(TCD)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中的作用,本文在兔枕大池注血建立SAH模型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结果表明TCD检测CVS平均血流速度变化与脑血管造影、脑脊液内皮素-1水平变化相关性良好,可早期发现.动态观察CVS的发生、发展过程,认为TCD对CVS的诊断确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脑血管痉挛(CVS)、脑积水、蛛网膜粘连是原发性脑室出血蛛网下腔出血(SAH)严重的并发症。我们采用脑脊液(CSF)置换疗法并与药物常规治疗脑室出血及SAH,并进行比较,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杨小旺  厉青  薛寿儒  陆耀军 《临床荟萃》2006,21(24):1770-1771
临床上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主要为动脉瘤破裂所致,但仍有15%左右SAH脑血管造影阴性,其病因可能系凝血系统疾病、动脉剥离、垂体卒中、隐匿性血管畸形或血管瘤等等,其中约21%~68%发生在中脑周围池,早在1980年,荷兰神经病学家van Gijin等就发现这些出血局限在中脑前方脑池内的非动脉瘤性的SAH临床、影像学特点和预后与其他动脉瘤性或非动脉瘤性SAH有较大的不同,并于1985年将其视为一种独立的疾病,命名为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erimesencephalic non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PNSAH)。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利多卡因联合硫酸镁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疗效。方法42例SAH患者,利多卡因联合硫酸镁治疗组20例,尼莫地平组22例。两组均采用相同的基础治疗和对症处理。利多卡因联合硫酸镁组为利多卡因200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滴,2次/d,25%硫酸镁10ml加入5%葡萄糖液250ml静滴,2次/d,连用14d。尼莫地平组为尼莫地平10mg静滴,2次/d,连用14d。应用TCD监测颅内血管情况。结果第15天时利多卡因联合硫酸镁治疗组与尼莫地平治疗组在防治SAH后CVS的疗效相近。结论其具有较高的卫生经济学价值。  相似文献   

20.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一种高病死率和致残率的疾病,严重威胁健康状况。脑积水、再出血和脑血管痉挛(CVS)是近期的三大主要并发症,也是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自2005年5月至2007年5月间,我科对收治的48例急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早期应用尼莫同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