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4 毫秒
1.
背景:体感诱发电位脊髓功能监护操作较为简单,结果较为可靠,是目前广为采用的术中脊髓监护方法。目的:评估术中脊髓功能监护时体感诱发电位信号的改善对颈椎病患者术后脊髓功能的预测价值。设计:以患者为观察对象,非随机化同期对照研究。单位:协和医院骨科。对象:在北京协和医院骨科2001—01/10接受手术治疗的颈椎病患者34例,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24例,后路单开门手术3例,双开门手术7例。根据术中体感诱发电位的变化将患者分为体感诱发电位改善组12例,体感诱发电位无变化组22例。方法:对所有患者的神经损伤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评分系统(JOA)分别于术前,术后1,2,4周,3,6个月进行评分。每例患者在术中均接受体感诱发电位脊髓监护,并将体感诱发电位信号的变化分为改善(波幅增加50%以上或潜伏期减少10%以上),减弱(波幅降低50%以上或潜伏期延长10%以上)和无变化。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患者各时间点JOA评分。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34例患者均进人结果分析。术后1,2周检查JOA评分体感诱发电位改善组较体感诱发电位无变化组明显提高[(14.08&;#177;1.44)分,(14.17&;#177;1.11)分,(12.73&;#177;1.42)分,(12.86&;#177;1.28)分,P&;lt;0.05],术后4周及3个月和6个月随访检查,JOA评分体感诱发电位改善组与体感诱发电位无变化组基本相似[(14.00&;#177;1.04)分,(13.58&;#177;1.08)分,(13.68&;#177;1.61)分,(13.82&;#177;1.01)分,(13.41&;#177;1.22)分,(13.41&;#177;1.47)分,P&;gt;0.05]。结论:颈椎病患者术中SEP监护信号的改善可以预示术后早期良好的f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背景目前皮质体感诱发电位(SEP)被认为是颈椎手术中重要的监护手段.目的分析SEP在颈椎病手术监护中的应用价值及判断颈椎病预后中的作用.设计病例分析.单位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骨科.对象1999-01/2000-06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骨科SEP监护下进行颈椎病手术患者75例,男48例,女27例;年龄35~73岁.方法75例颈椎病术中进行SEP监护,分析其特征、结果及SEP变化与神经功能恢复之间的关系.主要结局观察患者术前的JOA评分及术前、术中及术后的SEP变化.结果其中14例(18.7%)术中波幅有轻度下降,潜伏期轻度延长,手术结束时又恢复到接近术前水平;51例(68%)术前、术中几乎无变化;9例(12%)术中有明显恢复.以上多数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良好,1例(1.3%)术中有波幅下降和潜伏期延长,术后症状加重.术前JOA评分平均(11.6±3.09)分,术后(13.75±3.25)分.在症状改善明显患者中,术后随访3~6个月,SEP均有潜伏期缩短或波幅明显增高,而改善不明显者,SEP的变化亦不明显.结论SEP尽管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变化与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有一定的关系,在颈椎病术中监护及预后判断中的作用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3.
背景:目前皮质体感诱发电位(SEP)被认为是颈椎手术中重要的监护手段。目的:分析SEP在颈椎病手术监护中的应用价值及判断颈椎病预后中的作用。设计:病例分析。单位:复旦大学附属华山院骨科。对象:1999-01/2000-06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骨科SEP监护下进行颈椎病手术患者75例,男48例,女27例;年龄35~73岁。方法:75例颈椎病术中进行SEP监护,分析其特征、结果及SEP变化与神经功能恢复之间的关系。主要结局观察:患者术前的JOA评分及术前、术中及术后的SEP变化。结果:其中14例(18.7%)术中波幅有轻度下降,潜伏期轻度延长.手术结束时又恢复到接近术前水平;51例(68%)术前、术中几乎无变化;9例(12%)术中有明显恢复。以上多数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良好,1例(1.3%)术中有波幅下降和潜伏期延长,术后症状加重。术前JOA评分平均(11.6&;#177;3.09)分,术后(13.75&;#177;3.25)分。在症状改善明显患者中,术后随访3~6个月,SEP均有潜伏期缩短或波幅明显增高,而改善不明显者,SEP的变化亦不明显。结论:SEP尽管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变化与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有一定的关系,在颈椎病术中监护及预后判断中的作用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在脊髓型颈椎病(CSM)中对脊髓功能及预后的评价作用。方法采用Dantec公司Keypoint型肌电图诱发电位仪对46例CSM患者行术前、术后正中神经及胫后神经的CSEP检查,记录N1、P1潜伏期,P1-N1峰间波幅值,根据日本骨科学会评分系统评分(JOA评分)情况将术前患者分为A、B2组,分析2组CSEP值的变化;其中24例根据手术前、后CSEP是否改善分为C、D2组,在术前、术后1周和6个月分别行JOA评分,评价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分析判定CSEP变化与神经功能恢复之间的关系。结果46例患者中38例(82.6%)术前CSEP异常;A、B2组患者在潜伏期和波幅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2组患者在术后1周的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在6个月时已无明显差异。结论CSM患者术前CSEP大多数出现异常,但不能仅根据CSEP值来判断脊髓功能受损的严重程度。术后CSEP波形出现改善者,预示近期临床症状恢复快,但对长期预后不能较好地衡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围手术期介入高压氧治疗对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术后脊髓功能恢复的影响,并通过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拟接受颈椎后路手术治疗的80例CSM患者分为高压氧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2组患者术后均给予常规治疗及康复训练,高压氧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围手术期高压氧干预。于术前、术后6个月随访时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系统评估患者脊髓神经功能情况;同时于上述时间点对2组患者进行脊髓常规MRI及DTI扫描。 结果 术后6个月随访时2组患者JOA评分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提高,并且高压氧组JOA评分[(11.30±1.93)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80例CSM患者术前JOA评分与术前脊髓受压节段各向异性分数(FA)、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均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术后6个月随访时入选患者JOA评分与术后脊髓FA、ADC值仍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随着脊髓损伤程度加重,其FA值逐渐降低,ADC值逐渐升高。术后6个月随访时2组患者受损脊髓FA值均较术前显著升高,ADC值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并且高压氧组脊髓FA值(0.726±0.087)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ADC值[(1.148±0.079)×10-3 mm2/s]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DTI量化指标能客观显示脊髓微观结构改变,真实反映脊髓病理状态;围手术期高压氧治疗能进一步改善CSM患者术后脊髓神经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受损脊髓缺血、缺氧状态、促进脊髓神经细胞及神经纤维修复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患者术中体感诱发电位(SEP)变化在预测近期手术效果中的价值。方法 2008年2月~2011年2月,本院收治颈前路手术微创治疗的OPLL患者70例,监测术中SEP变化,根据术中SEP变化将患者分为SEP无变化组及SEP明显改善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术后JOA评分。结果术中SEP无明显变化者35例,SEP明显改善者30例。两组术前JOA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SEP改善组高于SEP无变化组(P<0.05)。结论 OPLL患者术中SEP的变化与术后近期疗效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黄晓虹  柳青  施莺莺  刘佳  王晓宁 《护理研究》2013,27(20):2137-2138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evoked potential,SEP)在腰椎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2例腰椎管狭窄病人进行术中SEP动态监测,术后1周根据脊髓功能评分(JOA)改善情况(即术后改善率)分为两组,JOA术后改善率>60%为A组(25例),术后改善率处于25%~59%为B组(17例)。与术中SEP波幅值改变情况进行比较,推断SEP波幅变化幅度与JOA术后改善率之间的关系。[结果]两组病人SEP波幅变化幅度分别为(323.12±233.88)%及(100.67±108.76)%,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52,P<0.01);通过双变量相关分析,得到JOA术后改善率与SEP变化幅度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r=0.542,P<0.01)。[结论]腰椎手术中SEP波幅变化幅度可提示术后临床症状改善程度,对手术预后具有预测和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高压氧对于颈椎病等的治疗有良好的疗效,探讨高压氧对椎管狭窄术后脊髓再灌注损伤等并发症的预防及治疗作用并分析其机制。方法:2001-01/2003-12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收治的各种原因导致的颈椎管狭窄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1组及治疗2组,各30例,对照组同常规直接手术,治疗1组术前给予高压氧治疗1周,治疗2组术前及术后3d各给予高压氧治疗1周,其余治疗同对照组。术前及术后1d,7d,1个月,1年进行JOA评分及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evokedpotential,SEP)等检测。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后JOA评分及SEP检测结果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组术后JOA评分和SEP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892~8.510,P<0.01)。结论:术前高压氧治疗有助于减轻和预防术后脊髓再灌注损伤及术后脊髓反跳性水肿。  相似文献   

9.
背景硫酸镁用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已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但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的观察硫酸镁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效果,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设计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随机对照的重复测量设计.单位一所大学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对象实验于2003-04/2004-06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7只,体质量1.9~2.5 kg.随机抽签法分为硫酸镁组、生理盐水组和假手术组,每组9只.方法夹闭腹主动脉肾下段30min后恢复血流再灌注48 h,建立兔脊髓腰骶段缺血模型.硫酸镁组给予静脉灌注硫酸镁(0.25 mL/kg·h),生理盐水组用等量生理盐水代替.假手术组仅行中线剖腹术,不结扎动脉.在缺血前,缺血30 min及再灌注后1,2,8,16,24 h对动物行体感诱发电位监测,再灌注24及48 h后对硫酸镁组、生理盐水组动物行运动功能评分.再灌注后48 h处死动物,对脊髓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主要观察指标①运动功能评分.②体感诱发电位监测.③脊髓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缺血30 min时硫酸镁组体感诱发电位(N1)潜伏期明显延长;再灌注后前2 h潜伏期较缺血时明显恢复,其后又显著延长.缺血30 min时生理盐水组波形消失.假手术组体感诱发电位没有明显变化,动物均完全康复.硫酸镁组各时间点潜伏期恢复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再灌注24和48 h后,硫酸镁组的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为(3.7±0.5)和(3.4±0.7)分,均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3.0±0.7)和(2.6±0.9)分](P<0.05);再灌注48 h后硫酸镁组的脊髓前角正常神经细胞计数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23.4±3.4,12.3±3.2,P<0.01).结论硫酸镁具有减轻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及保护神经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体感诱发电位在脊柱侧凸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脊柱侧凸矫形术中体感诱发电位的监测意义.方法用体感诱发电位仪对2002-07/2005-03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脊柱侧凸患者51例行体感诱发电位监测.观察手术、麻醉事件对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及波幅的影响.结果51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51例中,43例术中体感诱发电位出现波形改变,其中33例潜伏期延长小于10%,波幅下降小于60%;9例潜伏期延长大于10%,波幅下降大于60%.主要是因麻醉、手术操作等引起.术后均无运动障碍.结论体感诱发电位术中监测具有简便、灵敏度高和及时监测等特点,有助于防止发生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背景临床大量病例证实,下腰椎滑脱复位内固定术中满意的复位、融合及内固定,与患者术后症状体征及功能恢复程度并非一致.目的研究体感诱发电位(SEP)在下腰椎滑脱复位内固定术中监护的应用,对改善患者术后症状及提高脊柱功能的作用.设计随机对照研究.单位一所大学医院的脊柱外科病房.对象2000-06/2003-12暨南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深圳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下腰椎滑脱症患者52例,男23例,女29例,年龄18~68岁.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监测组32例.方法对照组利用节段性皮神经刺激体感诱发电位(SEP)技术对下腰椎滑脱复位内固定术前,术中监测和术后远期随访,对术后功能改善优良患者的术中电位变化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确定术中有效的监护指标,从而为监测组手术监护提供参考.主要观察指标①术后脊柱功能评定结果.②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及波幅检测结果.结果以患者术前麻醉后SEP指标值为基础,术中监测电位指标变化表现形式①滑脱复位后,若潜伏期缩短10%~15%或波幅增加>40%,提示愈后良好.②监测电位指标平稳,或潜伏期缩短<10%,或波幅增加<30%,可继续完成复位,术后可有部分神经根功能恢复和症状改善.③复位过程中,监测电位指标出现暂时性波动,可在15~20 min内恢复到基础电位,应在电位出现波动时停止复位.术后仍可有部分神经根功能恢复和症状改善.④术中监测电位若潜伏期延长>5%,或波幅降低>10%,或部分成分消失或波形离散,提示术后出现疼痛和运动障碍加重,术中应做必要调整.该方法术中监护指标改善与术后脊柱功能恢复状态符合率达93.75%.结论节段性皮神经刺激SEP是下腰椎滑脱复位内固定术中监护指导减压、复位、固定的客观而有效的方法.对改善神经根功能,恢复脊柱功能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综合康复治疗脊柱骨折所致截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0侧脊柱骨折所致截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与对照组,2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康复组还同时给予手法、运动训练及针灸等治疗。治疗前、后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康复疗效评定及体感诱发电位检测。结果 2组患者分别经相应治疗后,康复组患者瘫痪肢体运动功能较治疗前有较大程度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也有明显改善,其Barthel指数积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体感诱发电位检查结果亦有一定程度改善;上述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康复组患者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综合康复治疗对脊柱骨折所致截瘫患者具有显著疗效,可明显促进其患肢运动功能恢复,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动作观察疗法(AOT)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72名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D 4组各18例,4组都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再给与不同治疗措施。A组:AOT+rTMS,B组:AOT,C组:rTMS;D组:无其他治疗措施。每组均治疗8周。在治疗开始前、治疗4、8周后分别进行Fugl-Meyer下肢评分(FMA-LE)、10m步行测试(10MWT)、体感诱发电位(SEP)评估。结果:4组患者治疗4周、8周后的FMA-LE、10MWT、SEP潜伏期以及SEP波幅均存在交互效应(均P<0.05)。4组患者治疗4周、8周后的FMA-LE、10MWT以及SEP波幅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4组患者治疗8周后的FMA-LE,10MWT以及SEP波幅均较治疗4周后升高(均P<0.05);4组患者治疗4周及8周后SEP潜伏期均降低(均P<0.05);4组患者治疗8周后SEP潜伏期较治疗4周后均有降低(均P<0.05)。治疗4周、8周时,A组FMA-LE、10MWT和S...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中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MP)对脊髓的保护作用。方法腰椎管狭窄症患者20例,均采用单纯后路腰椎板切除术。治疗组11例,于切开皮肤时静脉给予MP 30 mg/kg;术后静脉应用MP 40 mg/次,2次/d,共3 d。对照组9例,术中不使用MP,术后静脉给予MP 40 mg/次,2次/d,共3 d。应用JOA评分评价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神经功能情况。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术前JOA评分分别为(9.25±2.12)分和(9.53±2.10)分(P>0.05)。术后1周时治疗组与对照组JOA评分分别为(13.43±2.01)分和(11.21±2.13)分;3个月时JOA评分分别为(14.62±2.15)分和(13.04±2.11),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出现神经症状加重患者1例。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消化性溃疡、切口愈合不良等并发症。结论腰椎管狭窄症术中应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对脊髓神经功能有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督脉电针治疗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利用多中心急性脊髓损伤打击器建立大鼠T11脊髓损伤模型,建模成功后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和督脉电针组(B组)。脊髓损伤后1周,B组接受督脉电针治疗。两组大鼠于脊髓损伤后1、2、4、8周行BBB后肢运动功能评分,脊髓损伤后2、4、8周行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测,脊髓组织行HE染色与神经丝蛋白(NF200)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SCI后1周,两组大鼠BBB后肢运动功能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SCI后2、4、8周,B组BBB后肢运动功能评分较A组明显升高(P<0.01),SEP潜伏期明显缩短、波幅明显增高(P<0.01)。HE染色显示损伤区瘢痕组织及空洞形成,B组脊髓空洞比A组小;脊髓组织NF200阳性表达B组各时间点较A组明显增强(P<0.01)。结论督脉电针治疗可有效促进SCI大鼠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丹参对颈椎管狭窄症术后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5年来我院收治的64例颈椎管狭窄症施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丹参组(31例)及对照组(33例).按JOA标准评定疗效.结果 丹参组术前JOA评分平均为(8.8±2.6)分,术后2周JOA评分平均为(13.7±2.4)分,改善率为(61.5±2.9)%.对照组术前JOA评分平均为(9.1±2.2)分,术后2周JOA评分平均为(13.4±2.3)分,改善率为(60.5 ±2.2)%.丹参组JOA评分改善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丹参时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能有效促进术后脊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体感诱发电位 (SEP)评定和预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价值。方法按照脑血管疾病分类标准 ,选择脑梗死急性期患者 19例 (男性 13例、女性 6例 )作为病例组。同时 ,选择 18例非神经系统损伤患者 (男性 11例、女性7例 )作为对照组 ;在发病 7d内 ,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SEP的潜伏期和波幅值的改变 ;对病例组患者 ,于住院 3 0d时再次进行下肢SEP检测 ,并在两次SEP检测的同时进行下肢Fugl Meyer评定 (FMA) ,以对SEP潜伏期与FMA评分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两组患者的下肢SEP潜伏期和波幅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病例组患者住院 3 0d时的SEP潜伏期值较入院时明显缩短 (P <0 .0 1) ,并与下肢FMA评分有相关性 (r =0 .741— 0 .792 ,P <0 .0 1) ,但住院 3 0d时的SEP波幅值改变与入院时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入院时和住院 3 0d时下肢SEP潜伏期值的改变有统计学意义 ,并与FMA评分有相关性 ,说明SEP潜伏期值对预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有一定参考价值 ,但SEP波幅的敏感性较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脊柱侧弯矫形手术术中采用神经电生理功能监测的临床效果。方法使用十通道神经电生理功能监测系统,共对838例手术患者进行了术中神经电生理功能监测,分析838例脊柱侧弯矫形手术中应用体感诱发电位(SEP)监测脊髓和运动诱发电位的效果和体会。结果 838例患者中,19例患者术中神经电生理功能监测出现了SEP异常,波幅值下降50%或潜伏期延长超过10%。19例患者中术中SEP波幅恢复至基线的有8例,波幅好转11例。838例患者中有11个患者术中SEP没有变化,但是术后反而下肢有症状,假阳性率为1.4%。结论脊柱侧弯矫形手术术中联合应用SEP能够通过为术者实时监测脊髓功能,已达到了解神经系统功能状态的目的,最大限度地避免脊髓的损伤风险,为手术的安全性提供了一定的保障,降低了手术的致残率,应成为脊柱侧弯矫形手术的常规监测项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