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1 毫秒
1.
背景: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侧前方减压植骨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可通过同一切口实现。目的:观察后路钉棒系统置入内固定并侧前方减压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严重爆裂骨折合并脊髓及神经根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采用后路钉棒系统置入内固定,侧前方减压植骨融合治疗12例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的病例。结果与结论:12例患者椎管均获得有效减压,均随访9个月以上。影像学显示植骨块融合良好,伤椎高度基本恢复,Cobb’s角由术前平均22°恢复到6°,Frankel分级恢复1级者6例,恢复2级者3例,无变化者3例。结果表明,采用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加侧前方减压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是集减压、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矫正畸形、重建脊柱稳定一次完成的有效方法,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2.
背景: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侧前方减压植骨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可通过同一切口实现。目的:观察后路钉棒系统置入内固定并侧前方减压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严重爆裂骨折合并脊髓及神经根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采用后路钉棒系统置入内固定,侧前方减压植骨融合治疗12例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的病例。结果与结论:12例患者椎管均获得有效减压,均随访9个月以上。影像学显示植骨块融合良好,伤椎高度基本恢复,Cobb’s角由术前平均22°恢复到6°,Frankel分级恢复1级者6例,恢复2级者3例,无变化者3例。结果表明,采用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加侧前方减压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是集减压、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矫正畸形、重建脊柱稳定一次完成的有效方法,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3.
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1月至2007年9月采用后路椎弓根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41例,术前脊髓神经功能损伤按ASIA分级,A级4例,B级6例,C级8例,D级11例,E级12例。36例行横突间及小关节植骨,33例行椎管减压。结果:41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诊,时间6~18个月,平均13个月,1例植骨未融合,其余植骨均融合,伤椎获得骨性愈合,椎体前高、后高分别由术前平均压缩剩余高度的46.4%和93.1%,恢复到术后的94.6%和98.5%,Cobb′S角由术前平均23.3°恢复至术后平均3.5°。1例ASIAA级及25例ASIAB级以下神经功能损伤患者术后均有1~2级以上恢复。结论:掌握好手术时机及开窗减压适应证,按需要行后外侧充分植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大多数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方法及结果。方法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植入,椎板减压,植骨术治疗24例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研究。结果24例病例神经功能及椎体前后方高度均有明显恢复。结论后路手术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较为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植骨及“z”型钢板内固定在治疗严重胸腰椎体爆裂骨折中的价值。方法对45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伴脊髓或马尾损伤患者,采用左侧胸膜外-腹膜后入路对骨折椎体施行侧前方减压,椎体间自体骨植骨及“Z”型钢板内固定术。结果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18.7个月,全部患者椎间植骨均融合,脊柱序列正常,钢板、螺钉无松动;瘫痪3例无恢复,其余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前路减压植骨及“Z”型钢板内固定术是治疗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经安全三角区伤椎植骨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脊柱外科收治的41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20例(经安全三角区伤椎植骨联合后路内固定)和对照组21例(单纯后路内固定).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椎体间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并截瘫的疗效和技术要点。方法对12例胸、腰椎爆裂骨折并截瘫患者行前路减压椎体间植骨,采用Kaneda或前路Z形钛钢板内固定。结果12例获得6~36个月随访,脊髓功能6例获得2级以上改善,5例获得1级改善,1例完全截瘫无改善,Cobb′s角0~1°,随访无改变。结论胸、腰椎爆裂骨折并截瘫采用前路减压椎体间植骨Kaneda或前路Z形钛钢板内固定,减压彻底,重建脊柱后融合高度稳定,脊柱脊髓功能恢复好,是不稳定性胸、腰椎爆裂骨折并不完全截瘫脊髓前方减压和融合稳定脊柱的较好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刘雪芬  朱文雄 《护理研究》2009,(12):3159-3160
[目的]探讨侧前路减压固定加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椎骨明显占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围术期的护理。[方法]回顾及分析采用侧前路减压固定加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16例椎管明显占位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病人围术期的护理经验。[结果]1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个月~32个月。手术后胸腰椎生理曲度恢复满意,平均Cobb’s角及平均椎管狭窄指数得到明显改善,神经功能恢复(Frankel分级)提高1级~3级。[结论]加强围术期护理与指导对于侧前路减压固定加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椎骨明显占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可降低并发症及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后路椎管减压GSS矫形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经验。方法2004年1月至2008年6月我科共收治胸腰椎骨折85例,伴有脱位35例,均合并不同程度神经功能损伤,受伤节段包括腰10-腰4,脱位节段包括腰11-腰3,上位椎体向前脱位25%-100%,伴侧方脱位10例,均于伤后1周内进行后路减压GSS矫形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其中椎间植骨和后外侧植骨35例,单纯后外侧植骨50例,术后佩戴外固定支具平均4个月。结果全部患者进行6-36个月随访,平均20个月,与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Cobb’s角比较,椎体前后缘高度均明显恢复,纠正了椎管狭窄(P〈0.01)。本组患者脊髓损伤分级评判除25例完全性瘫痪患者术后无功能恢复外,其余患者均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功能恢复,椎间植骨及后外侧植骨完全骨性融合,骨折椎体上位椎脱位基本复位,近期内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后路椎管减压GSS矫形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固定可靠,恢复了脊柱的有序序列,术后伤椎椎体高度再丢失少,矫正了后凸畸形,纠正脱位,促进了神经功能不同程度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路脊髓减压、植骨、前路Z-Plate钢板内固定术治疗41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结果本组41例患者术后神经损害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功能恢复明显,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按Frankel法分级:A级2例,B级7例,C级8例,D级10例,E级14例。术后CT复查椎管内无后移骨折块,容积扩大明显。术后x线片示植骨全部融合,脊柱后凸Cobb角矫正到0°~8°,平均4°,未见后凸加重,内固定无松动、断裂。结论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可使骨折彻底减压,植骨融合率高,能有效维持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1.
2950例老年人代谢综合征患病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老年人代谢综合征(MS)患病情况,为早期预防、控制提供参考.[方法]对武汉地区2 950例老年人健康体检资料进行MS患病情况分析.[结果]MS总患病率29.4%,男27.3%,女32.9%,各年龄组女性MS患病率显著高于男性;知识分子、在岗老年人MS患病率显著高于非知识分子及离退休老年人(P〈0.01);80岁前MS及代谢异常组分如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等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高;具有1种以上代谢异常者达89.9%,无论男女均超过40%患有高血压;老年人MS以超重/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为最主要表现形式,占50.7%.[结论]MS是老年人严重的健康问题,早发现、早预防对控制MS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腺机能亢进(简称甲亢)手术前的心电图改变情况。方法:回顾性的分析300例甲亢患者术前心电图诊断。结果:300例甲亢患者中有166例有不同程度的心电图异常,占55.3%。结论:甲亢患者术前必须提前做心电图检查,对心脏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如心电图有严重改变者要采取先治疗后手术的方法,以免术中、术后出现严重的并发症而造成不良的后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老年缺铁性贫血(IDA)的认知功能损害特征。方法:63例老年(年龄60~83岁)IDA患者接受了中国韦氏智力测验量表(WAIS)测试,并与WAIS测验中相应年龄的常模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老年IDA患者WAIS智测成绩中的知识(16.5±5.6)、领悟(12.7±5.9)、算术(7.3±3.1)、相似性(13.8±5.4)、词汇(42.3±21.7)和图形排列(15.6±6.7)等粗分明显低于WAIS相应年龄组的常模数据(t=2.015~2.428,P均<0.05)。老年IDA病情重组(血清铁蛋白<15μg/L和红细胞碱性铁蛋白<6μg/L)智测成绩中的多数分测验粗分明显低于病情轻组(t=2.109~2.438,P均<0.05),但相似性和填图分测验没有组间差异(P均>0.05),老年IDA病程长组(≥1.5年)的WAIS多数分测验均明显低于病程短组(t=2.055~2.406,P均<0.05),数字广度和木块图粗分两组间无明显区别(P均>0.05)。结论:老年IDA患者存在着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后者程度与IDA病情和病程有关。  相似文献   

14.
背景高强度超声(High Intensity Ultrasound,HIU)在治疗临近大神经的器官、组织时,提供神经保护相关的实验依据及超声在周围神经领域的应用(如超声阻滞疗法)的实验基础及依据研究均较少.目的观察HIU作用于兔坐骨神经干后的病理变化及其剂量与预后的相关性.设计完全随机设计.地点和材料实验在重庆医科大学医学超声工程研究所完成,以96只新西兰大白兔为研究材料.干预以不同的HIU剂量(强度×时间)辐照兔坐骨神经干,观察辐照处各时间点神经组织形态变化.主要观察指标辐照处各时间点神经组织形态变化.结果大体观察辐照后即刻辐照处神经及周围组织无明显变化,25 s后,轻微发白,50 s后,发白明显;组织学观察辐照后坐骨神经出现轻微脱髓鞘至坏死改变.结论坐骨神经受损伤程度与剂量大小有关,剂量小损伤轻,剂量大损伤重.在一定范围内,受损神经可以完全恢复,剂量过大受损神经难以恢复.  相似文献   

15.
背景研究表明针刺对治疗坐骨神经痛有较高的有效率,非类固醇类药物,如双氯灭痛也被广泛用于治疗坐骨神经痛,但针刺和双氯灭痛分别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疗效对比如何亟待研究.目的比较电针刺与双氯灭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坐骨神经痛的疗效.设计随机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本研究在巴基斯坦伊斯兰堡中国针灸中心完成,对象为2001-02/2002-10该中心门诊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0例.方法随机分为电针组23例,电针刺25 min/d,治疗7 d.药物组17例,口服双氯灭痛片50 mg/次,3次/d,治疗7 d.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治疗前后直腿抬高实验(SLR),臀部、大腿后侧及小腿压痛、麻木感.结果治疗后电针组直腿抬高角度明显大于药物组(t=2.179,P<0.05);电针组臀部压痛减轻的VSA分数明显小于药物组(t=2.224,P<0.05).但压痛的减轻在大腿后和小腿部在两组间没有区别(大腿t=1.912,小腿t=1.580,P>0.05).在电针组SLR增加20°以上的患者数多于药物组(x2=4.817,P<0.05).同样,电针组臀部压痛减轻在20分以上的患者数多于药物组(x2=5.028,P<0.05).但大腿后和小腿部压痛的减轻在20分以上的患者数两组间没有明显区别(大腿x2=0.583;小腿x2=1.081,P>0.05).足部麻木感的减轻两组间没有明显区别(x2=0.680,P>0.05).结论对于提高SLR角度和减轻针刺区的压痛电针刺效果优于双氯灭痛治疗.在远离穴位的区域两者对减轻压痛的作用无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异常与其智能发育的关系。方法:采用对照研究的方法,对出生时甲状腺素(TSH)介于5~20mU/L的2~4岁儿童(n=198)使用DDST进行筛查,同时设置正常儿童对照组(n=198,TSH≤5mU/L)进行对比研究,对筛查出的问题儿童,再次使用儿童神经心理发育量表进行测查,进一步明确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异常与智能发育的关系。结果:①经DDST筛查,对照组儿童智能发育正常的比例为100%,实验组儿童智能发育正常的比例为93.9%,发育可疑的比例为4.0%,发育异常的比例为2.0%,经统计学检验,两组儿童筛查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χ2=12.37,P<0.005)。②经儿童神经心理发育量表测试,本研究中儿童智能发育处于中等以下水平的比例为1.25%。③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儿童TSH水平、早期教育因素、家庭经济状况、儿童营养状况、家庭重视程度为影响DDST筛查结果的主要因素。结论:儿童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异常是影响儿童智能发育的重要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aspirin,ASP)对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含量的影响,并分析其意义。方法:选择住院及门诊确诊为脑梗死的患者,按照患者基本情况及血清CRP含量抽签法随机分入50,100,300mgASP治疗组,观察在ASP治疗1周及1月后CRP含量的改变。CRP应用TurboxR特定蛋白分析系统(芬兰)以散射比浊法进行测定。结果:脑梗死组患者血清CRP水平均明显增高犤ASP50组为(18.4±6.2)mg/L;ASP100组为(17.8±5.8)mg/L;ASP300组为(19.2±6.3)mg/L犦,与正常对照组(6.1±2.7)mg/L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t=14.165,t=13.812,t=14.227,P<0.001)。应用50mgASP治疗1周及1个月后,血清CRP含量有下降趋势犤分别为(17.4±5.3),(16.5±4.7)mg/L犦,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100mgASP治疗1周后,血清CRP含量有下降趋势(16.7±4.2)mg/L,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1个月后,血清CRP含量(14.7±3.8)mg/L有显著下降(t=2.175,P<0.05)。300mgASP治疗1周后,血清CRP含量(16.4±3.7)mg/L即有明显下降(t=2.230,P<0.05),治疗1个月后,血清CRP含量有非常显著下降(14.3±4.1)mg/L(t=2.762,P<0.01)。结论:ASP可显著降低脑梗死患者血清CRP含量,其效果呈剂量及时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菊延保康冲剂对吗啡依赖大鼠戒断综合征的控制效果,旨在为戒毒康复研究提供药效学依据。方法:Wister种大鼠100只,雄雌兼用,体质量180~220g。以剂量递增法形成大鼠吗啡依赖模型,其中50只于第15天做催促戒断试验,随机分为阴性(NS)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可乐定,0.2mg/kg,灌胃),菊延保康冲剂Ⅰ、Ⅱ、Ⅲ组(以每kg体质量1.4g,2.4g,4.0g灌胃)后用纳洛酮(4mg/kg)催促,记录各组1h内大鼠的戒断反应。另50只大鼠于第29天早上做自然戒断试验,分成5组,每组10只,阴性(NS)对照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3次/d灌胃,阳性对照组(给予可乐定1mg/kg灌胃),菊延保康冲剂Ⅰ、Ⅱ、Ⅲ组分别给予每次0.7g/kg,1.4g/kg,2.4g/kg灌胃,给药连续1周。治疗前1d及治疗期间每天给药前称大鼠体质量。结果:菊延保康冲剂3个剂量组的戒断症状分值小于NS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戒断症状分值大于可乐定组,但大、中剂量组与可乐定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菊延保康冲剂3个剂量组的体质量下降百分率低于NS组和可乐定组。吗啡依赖大鼠自然戒断试验结果显示菊延保康冲剂小剂量和中剂量组在治疗前3d对体质量下降均有显著的控制作用(P<0.05~P<0.01)。大剂量组从第3天开始体质量没有恢复,并继续下降。可乐定组完全不能控制吗啡依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Frenkel训练法对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40例小脑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Frenkel训练法康复训练+常规治疗)和对照组(常规治疗),训练前后对患者协调能力采用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定、小脑性共济失调临床评定,日常生活能力(ADL)运用Barthel指数评价。结果: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小脑性共济失调临床评定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治疗组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为3.26±5.12,11.57±6.11,45.26±10.32和10.54±4.26,6.73±4.23,80.31±11.46,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后则分别为3.78±4.56,11.65±5.62,43.15±10.28和7.47±5.12,9.15±3.26,62.89±11.23,两组相比患者的四肢和躯干协调运动能力都有提高,ADL水平也有提高,但治疗组效果更好(P<0.05)。结论:Frenkel训练法对改善患者的小脑性共济失调有效,并能提高ADL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建立猪腰椎间盘软骨终板细胞的培养模型,观察其演变,探讨软骨终板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取长枫杂交猪腰椎间盘软骨终板细胞,于200mL/L胎牛血清的杜尔伯克改良基础培养基(Dulbecco'smodifiedEagle'smedium,DMEM)中培养,建立体外软骨终板细胞培养模型。以光镜及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其生物学表现;以甲苯胺蓝、番红O、Ⅱ型胶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对软骨终板细胞进行鉴定;观察冻存后软骨终板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结果:原代细胞生物学性状最接近体内细胞,多次传代后细胞呈现衰老现象。经染色证实此细胞具有Ⅱ型胶原及蛋白多糖的表达。冻存细胞复苏后,细胞形态及其分化、增殖能力与冻存前基本相同。结论:猪腰椎软骨终板细胞的体外培养模型的建立,可为体外研究软骨终板的退行性变机制提供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