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中药足浴结合小腿推拿干预对髋关节置换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影响。方法将76例2015年11月~2017年11月于我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8)和对照组(n=38),对照组给予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钙皮下注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药(补阳还五汤)足浴结合小腿推拿干预,比较两组、股深静脉、腘静脉、胫后静脉血流速度及DVT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干预后股深静脉、腘静脉、胫后静脉血流速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术后仅发生1例DVT(2.63%),显著少于对照组6例DVT(15.79%)(P 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给予中药足浴结合小腿推拿干预,可有效地增加下肢静脉血流速度,降低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加味补阳还五汤联合低分子肝素钙(速碧林)注射剂在预防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94例需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7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治疗干预+速碧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加味补阳还五汤,统计两组患者拔除引流管量、血流速度、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酶原、部分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计数的变化及患者住院时间及下床时间。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术后引流量(术后48 h)、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术后7 d)均低于对照组,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酶原时间长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及下床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补阳还五汤联合速碧林针剂可降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效果显著且安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阿司匹林联合机械预防措施与低分子肝素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的差异。方法 60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为2组,阿司匹林组28例,低分子肝素组32例。术后在内服加味补阳还五汤的基础上,分别给予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机械预防措施;低分子肝素,置换后根据双下肢彩色多普勒检查评估DVT形成情况,并观察治疗期间伤口出血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均衡可比,术后引流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DVT发生率分别为10.7%、9.4%。结论在内服加味补阳还五汤的基础上,阿司匹林联合机械预防措施在预防全髋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上与低分子肝素相当,低分子肝素出血倾向明显,两种治疗方法都具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益气渗湿中药汤剂对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将63例患者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A组和B组,手术术式为全麻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术后A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B组在A组基础上给予益气渗湿类中药汤剂。给药1周,观察下肢股静脉血流速度、彩超是否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血小板计数及纤维蛋白原数值、疼痛评分(VAS)及肢体周径的变化,并比较组间差异。结果2组下肢股静脉血流速度、血小板计数及纤维蛋白原数值术后3,7 d各时段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VAS评分术后3 d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渗湿法可有效地降低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药足浴干预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选取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骨科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按电脑随机数字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各项操作及护理均遵照常规执行,实验组仅在温水足浴时,加入中药补阳还五汤足浴治疗。结果实验组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对照组发生1例;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用药后D-2聚体值降低(P<0.05);患肢疼痛、股三角压痛在术后8天消失例数增加(P<0.05);术后10小时患肢髌上15 cm皮温降低(P<0.05)。结论中药足浴干预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曾令明 《吉林医学》2012,(1):123-124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联合防己黄芪汤对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将72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骨水泥型双极股骨头翻修柄半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术后进行常规处置,观察组在对照组术后处置上予以补阳还五汤联合防己黄芪汤。结果:对照组术后有8例(22.22%)发生下肢静脉血栓,观察组有2例(5.56%)发生下肢静脉血栓,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联合防己黄芪汤能够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间歇性气压治疗(IPC)联合仿生物电治疗(NMES)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方法 选择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12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下肢DVT预防措施分为NMES+IPC组(41例)、NMES组(43例)和IPC组(42例)。比较3组凝血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流情况以及DVT发生率。结果 NMES+IPC组术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和股静脉血流速度明显高于NMES组和IPC组(P <0.05),D-二聚体水平、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水平、DVT发生率明显低于NMES组和IPC组(P <0.05)。结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接受NMES联合IPC治疗,有利于提高下肢血流速度,改善全身凝血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降低DVT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腓肠肌按摩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0~03~2015~3月在我院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方法的同时给予双下肢腓肠肌按摩,预防DVT的形成,对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对照组在术后7、14d,DVT的发生率分别为17.5%、20%;观察组在术后7、14d,DVT的发生率均为7.5%。结论 腓肠肌按摩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改善了静脉回流,明显的减少了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郭光远  孙夫平 《中国医疗前沿》2012,(11):44+48-44,48
目的观察气囊压力治疗预防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5例接受髋关节置换术且年龄〉50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辅以气囊压力治疗。对照组术后当天开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4000U/次),1次/d,共2周,于术后第7d检测两组患者血液D-二聚体阳性率及股静脉流速,监测患者下肢DVT发生情况。结果术后第7d时,发现治疗组股静脉血流峰值及平均流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有2例D-二聚体阳性(12%),l例DVT阳性(4%);对照组有3例D-聚体阳性(10%),1例DVT阳性(5%)。组间比较发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囊压力疗法能抑制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形成,临床应用与低分子肝素作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34例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方法:分析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因素,采取早期、全程康复护理干预,即术前指导,术后训练,活动下肢及抗凝剂的应用等方法。结果:DVT发生率3%,明显低于近年报道。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采取预防措施可以减少血栓形成的条件,降低血管外周阻力,增加动脉血流,提高静脉血液流速,促进血液循环,可有效预防DVT。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分析凝血功能指标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收治的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20例患者作为DVT组,选择同时期住院的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68例患者作为非DVT组。观察比较2组入院当天、术后第1天和术后第4天凝血功能检验中各项指标水平,确定凝血功能指标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是否有预测价值。结果 2组凝血功能指标检查结果显示,入院当天和手术后第1天D-二聚体、手术后第1天PT、出院前1天D-二聚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凝血功能指标对预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较好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DVT风险管理路径在全髋关节置换术(THR)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为促进THR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质量提供可靠证据。方法收集2015年12月至2017年6月于我院择期行THR术并符合入选标准的62例患者纳入研究,以上62例入选对象按数字分组原则分至A、B两组,进行对照试验;其中A组参照骨外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及循证处置原则,结合专家咨询、文献研究设计并执行DVT风险管理路径;B组则给予DVT常规预防性护理,记录不同组别患者术后D-二聚体(D-D)、血小板计数(PLT)指标变化,比较组间相关症状积分情况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差异性。结果与B组比较,A组患者术后24 h时D-D、PLT值表现更优(P0.05),出院时A组患者平均症状积分显著优于B组(P0.05),术后1个月时DVT发生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DVT发生率较B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 DVT风险管理路径的应用有助于临床护理风险的量化评估与跟踪监控,对预防和控制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评估围手术期盆腔肿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流状况.方法:对35例伴有下肢肿胀、疼痛等症状的围手术期盆腔肿瘤患者行CDFI检查,确诊有无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并测量股静脉的管径和血流速度.术后3~10d复查.结果:11例术前伴发DVT;23例术前未发生DVT,与术后相比术前股静脉内径增宽,股静脉血流速度降低,平静呼吸时股静脉平均最大血流速度降低(P<0.01).结论:对出现下肢症状的围手术期盆腔肿瘤患者,特别是恶性肿瘤患者应常规行术前CDFI检查,不仅可以及时诊断DVT,还可以提示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流淤滞状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气压治疗预防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8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老年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以及功能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术后第1天开始利用四肢血液循环泵对双下肢进行气压治疗,记录两组患者肢体疼痛分值、肿胀指数、患肢股总静脉、腘静脉血流速度,并进行统计分析;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变化情况以及术后发生下肢DVT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第7 d肢体疼痛分值、肿胀指数均明显小于对照组患者,股总静脉、腘静脉血流速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术后的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相比术前有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的凝血功能从高凝状态向低凝转化;观察组血栓发生率(5%)明显低于对照组血栓发生率(20%),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髋膝关节置换术应用气压治疗,可显著缓解患者术后痛疼程度,有效预防术后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气压治疗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2014年10月70例于本院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临床资料,按不同DVT预防手段分为两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予基础预防手段,研究组予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气压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均未出现非致死性肺栓塞,且两组术中出血量与引流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下肢全静脉血栓、下肢近端血栓及下肢远端血栓等DVT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治疗前下肢周径与深静脉血流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预防治疗后两组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且研究组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结论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气压治疗可积极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并改善患者下肢周径与深静脉学流速度,具有临床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张维蛟  王东生  孙红辉  韩秀清 《吉林医学》2008,29(19):1647-1648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THR)后深静脉血栓(DVT)的防治。方法:对45例THR术后患者联合应用药物和物理方法,防治DVT的发生。结果:45例中有44例没有发生DVT,有效率达97.7%。结论:应用药物和物理方法联合防治THR术后DVT的发生经济、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严璐  李红梅 《河北医学》2014,(10):1720-1723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预见性护理,比较二者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发生时间晚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及术后4周观察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均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能有效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护理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早期中药干预的临床意义。方法:将9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预防组51例口服通络散;对照组45例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结果:预防组总有效率89.1%,对照组86.0%,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明显优于文献报道组(P〈0.05)。结论:通络散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足底静脉泵在预防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效果。方法将140例因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的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方法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实验组常规方法 +足底静脉泵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观察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发生DVT1例,对照组发生DVT3例,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应用足底静脉泵可以降低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13例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措施。方法:通过分析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进行术前健康教育,预防使用抗血栓药物,术后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结果:本组无1例发生下肢DVT并发症,平均住院16天。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病人的康复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