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漆晓波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8):134-135
目的对比穴位埋线、针灸与针灸加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单纯性肥胖症患者87例,采取随机配对原则,分为针灸加穴位埋线治疗组30例,穴位埋线对照组29例,针灸对照组28例。2个疗程后,观察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不同治疗方法对体质指数、腰臀比与脂肪百分比三种肥胖指标的影响。结果三种治疗方法均具有显著疗效,针灸加穴位埋线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穴位埋线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9%,针灸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9%,三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治疗后各项肥胖指标均明显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加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患者具有显著疗效,其治疗效果优于穴位埋线及针灸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2型糖尿病(type2 diabetes mellitus,T2DM)和代谢综合征、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中均有慢性炎症反应参与。白细胞介素(IL)-1、IL-6、IL-18都是多效性前炎症因子,有重要的病理生理功能。文中比较T2DM患者与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人群血液IL-1、IL-6、IL-18的水平,及其与肥胖、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血脂等代谢综合征的多重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检测50例T2DM患者和36名健康对照者的身高、体重、腰围、臀围、SBP、DBP、血脂、尿酸(uricacid,UA)、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IL-1、IL-6和IL-18的水平。结果T2DM患者的血清IL-1、IL-6、IL-18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71.0±78.9)pg/ml vs(23.5±26.9)pg/ml;(23.4±26.6)pg/ml vs(8.6±7.5)pg/ml;(364.9±322.5)pg/ml vs(129.3±105.2)pg/ml,P〈0.01]。IL-1、IL-6、IL-18之间显著相关(P〈0.01)。IL-1、IL-6、IL—18与体重、腰围、臀嗣呈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负相关(P〈0.05)。IL-18与腰臀比(waist hip ration,WHR)、SBP显著相关(P〈0.05)结论T2DM患者存在炎症反应,其程度与代谢综合征的多重危险因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预混人胰岛素30R与门冬胰岛素联合甘精胰岛素两种治疗方案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性的影响。方法40例初诊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空腹血糖〉11.1mmol/L,HbAlc〉9.0%),按1:1随机分为A、B两组,A组给予预混人胰岛素30R(诺和灵30R),B组给予门冬胰岛素(诺和锐)和甘精胰岛素(来得时)进行治疗。以空腹及餐后2h指尖毛细血管血糖分别小于7.0mmol/L和10.0mmol/L为目标,用动态血糖检测仪监测患者血糖水平,计算全天血糖水平的标准差(SDBG),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以及空腹血糖变异系数(CV—FBG)作为反映血糖波动指数。结果治疗后B组SDBG、MAGE和CV—FBG三个指标均低于A组[SDBG:(1.48±0.41)vs(1.75±0.43)mmol/L;MAGE:(3.24±0.75)vs(3.86±1.02)mmol/L;CV—FBG:(16.35±2.34)vs(19.43±3.25),均P〈0.05],同时B组低血糖发生次数也低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诺和灵30R相比,联合应用门冬胰岛索和甘精胰岛素治疗方案更有利于血糖平稳。  相似文献   

4.
埋线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症60例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穴位埋入医用羊肠线(简称肠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60例单纯性肥胖症患者进行埋线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肥胖指标(体重和腰围)的变化,并进行疗效分析。结果 显效率为43.33%,有效率为50.00%,无效率为6.67%,总有效率为93.33%。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诺和锐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并继发性磺脲类药物失效的疗效。方法选择100例2型糖尿病并继发性磺脲类药物失效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CSII)诺和锐组(CSII组)和每日常规2次胰岛素皮下注射组(MSII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糖尿病教育、饮食控制及适量运动。MSII组患者每天早晚餐前30min皮下注射诺和灵30R,共治疗4周;CSII组给予CSII治疗,输注的胰岛素为诺和锐。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糖(三餐前、三餐后2h、睡前、凌晨2:00血糖)、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时间、住院时间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治疗后CSII组患者三餐后2h血糖、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7.8±1.2)mmol/L、(0.58±0.14)u·kg^-1·d^-1、(3.2±1.9)d和(10.4±2.6)d,MSII组分另4为(9.0±1.4)mmol/L、(0.74±0.17)u·kg^-1·d^-1、(7.7±2.9)d和(12.9±3.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中CSII组无低血糖发生,MSII组有4例发生低血糖。结论胰岛素泵持续输注诺和锐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并继发性磺脲类药物失效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MSII。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短期胰岛素泵连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Ⅱ)和静脉连续胰岛素输注(CVⅡ)在老年糖尿病酮症治疗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120例老年糖尿病酮症患者分为两组,CSⅡ组和CVⅡ组各60例。结果:CSⅡ组血糖达标时间(7.82±2.60)d明显少于CVⅡ组(9.88+1.80)d、β-羟丁酸恢复正常时间(23.0±4.3)h较CVⅡ组(32.5±5.4)h有明显缩短,胰岛素用量(44.6±5.8)U/d明显少于CVⅡ组(56.1±6.8)U/d、低血糖发生率(0.65±0.38)次,例较CVⅡ组(1.42±0.45)次/例有明显差别;3个月后糖化血红蛋白和胰岛素用量差异仍有显著性。结论:CSⅡ能更快、更有效、更安全地控制血糖,纠正代谢紊乱,且具有较好的中长期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疗法对单纯性肥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单纯性肥胖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采用穴位埋线疗法治疗,对照组40例以常规针刺疗法治疗,两组于治疗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5%,对照组为72.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体重及体重指数(BMI)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减肥对单纯性肥胖症有明显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坦索罗辛治疗ⅢB型前列腺炎的疗效。方法:238例ⅢB型前列腺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26例)和对照组(112例),治疗组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坦索罗辛治疗,对照组口服坦索罗辛,评价疗效。结果:12周后治疗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慢性前列腺症状指数(NIH—CPSI)积分[(25.2±5.3)分vs(8.8±6.9)分],疼痛强度评分(COVAS)[(13.2±2.8)分vs(3.3±1.5)分],排尿评分(VS)[(5.3±2.3)分v s(2.1±0.5)分],生活质量评分(QOL)[(6.7±1.8)分vs(2.8±1.1)分],最大尿流率(Qmax)[(11.9±2.8)ml/s vs(16.8±2.4)ml/s];对照组治疗前后NIH—CPSI积分[(24.8±5.2)分vs(11.1±8.7)分],COVAS评分[(13.0±2.3)分vs(4.3±1.6)分],VS评分[(5.1±2.1)分vs(2.8+1.4)分],QOL评分[(6.7±1.6)分vs(4.0±1.8)分],Qmax[(11.5±3.0)ml/s vs(16.7±2.6)ml/s];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坦索罗辛治疗ⅢB型前列腺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自拟益气固本方治疗单纯性肥胖的效果及对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80例单纯性肥胖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0例,均予以生活方式干预,对照组加盐酸二甲双胍0.85 g/次,2次/d 餐前服。观察组在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加自拟益气固本汤方治疗,100 mL,3次/d,2 d 1剂,疗程1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重、体质指数、腰围、血脂及血清炎症标志物 C 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体重、体质指数、腰围、血脂、CRP、IL -6、TNF -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血脂水平、体重、体质指数均有所下降(P <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腰围较对照组减少(P <0.01)。两组 CRP、IL -6、TNF -α均下降,但观察组下降更显著(P <0.01)。结论临床运用自拟益气固本方治疗单纯性肥胖患者,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其减肥效果与二甲双胍相当,但能显著降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重组甘精胰岛素(长秀霖)联合那格列奈治疗继发性磺脲类药物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32例继发性磺脲类药物失效的糖尿病患者,给予重组甘精胰岛素每晚睡前8小时1次皮下注射,调整剂量(12~26u)使空腹血糖控制在5.0~6.5mmol/L。同时联合那格列奈,调整剂量是使餐后血糖控制在6.0—8.0mmol/L,那格列奈每餐30—60mg,治疗3个月,观察患者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HbAlc及BMI变化。结果治疗3个月后与治疗前相比患者空腹血糖[(5.1±1.3)mmol/Lvs(12.3±4.2)mmol/L]。餐后2h血糖[(8.2±3.8)mmol/Lvs(17.5±6.1)mmol/L],HbAlc[(7.3±1.1)%vs(11.6±1.3)%],均明显下降(P〈0.01)。BMI[(25.8±4.1)ks/m^2 vs (25.6±3.5)kg/m^2],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重组甘精胰岛素联合那格列奈对控制继发性磺脲类药物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