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应用二次正交回归旋转组合设计进行田间试验,经计算机运算,获得药用红花施肥量的数学模型为:Ya=18.26+0.77X1+0.04X2+0.54X3+1.31X1X2+1.14X1X3-1.28X12-0.53X22。通过对此模型进行分析、模拟、优化和筛选得药用红花的亩施肥量为N6~6.5kg,P2O510.0~11.0kg,K2O6.9~10.0kg,按此方案实施,可获得亩产18kg以上的干花,净产值为320元/亩。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和比较人ⅡA型磷脂酶A2(phospholipase A2,PLA2)衍生多肽M17,P26和N1-11对不同细菌在体外的杀菌效应。方法: 根据人ⅡA型PLA2氨基酸顺序分别设计合成3个肽分子M17(p51-67),P26(p99-124),N1-11(p1-11)。采用琼脂铺板计数法测定杀菌活性,将不同浓度衍生肽分别与革兰阳性菌(G+)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屎肠球菌和革兰阴性菌(G-)大肠杆菌、绿脓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在37℃孵育2.5 h,然后铺板并置于37℃恒温箱培养18~24 h,记录每一琼脂板上的菌落数(CFU),并计算多肽作用后的杀菌率。结果: ⅡA型PLA2M17对枯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屎肠球菌的杀菌回归方程分别为:Y=1.464X+3.795(ED50 6.65 mg·L-1),Y=1.152X+3.419(ED50 23.57 mg·L-1),Y 0.836X+3.832 (ED50 24.95 mg·L-1);对大肠杆菌、鲍曼不动杆菌、绿脓杆菌的杀菌回归方程分别为:Y=0.877X+4.054(ED50 12.00 mg·L-1),Y=1.094X+3.371(ED50 30.83 mg·L-1),Y=1.027X+3.626(ED50 21.77 mg·L-1);M17肽分子对G+菌与G-菌均有较强的杀菌活性。P26和N1-1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菌回归曲方程分别为:Y=0.915X+2.766(ED50 276.39 mg·L-1),Y=1.389X+1.668(ED50 250.52 mg·L-1), P26和 N1-11对大肠杆菌的杀菌回归方程为:Y=1.327X+1.437(ED50 484.18 mg·L-1), Y=0.881X+2.903(ED50 240.02 mg·L-1);N1-11和P26对G+菌有较强的杀菌活性,但对G-菌杀菌活性较弱。M17肽分子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菌活性强于P26及N1-11,M17肽分子对大肠杆菌的杀菌活性明显强于P26及N1-11结论: 衍生自人ⅡA型PLA2保守区域17个氨基酸残基的肽M17对G+菌和G-菌均有较强的杀菌活性,这可能与M17肽分子更易于与细菌结合并发挥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3.
林小玲  田成旺  张铁军 《中草药》2013,44(4):430-433
目的 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参芪消岩颗粒的乙醇渗漉提取工艺条件。方法 以乙醇体积分数(X1)、乙醇用量(X2)和渗漉速度(X3)为考察因素姜黄素提取率(Y1)和干膏得率(Y2)为考察指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二次及三次多项式拟合建立考察指标与考察因素之间的数学关系根据最佳数学模型描绘效应面再根据效应面优选最佳条件。结果 多元二项式模拟的模型最佳:Y1=70.54+12.62 X1+0.61 X2-0.052 X3+0.32 X1X2-0.52 X1X3-1.12 X2X3-5.35 X12-0.28 X22+0.40 X32r1=0.873 5,P<0.01),Y2=8.46-1.00 X1+0.47 X2-0.18 X3+0.098 X1X2+0.24 X1X3-0.21 X2X3-0.32 X12+0.17 X22-0.081 X32r2=0.935 3,P<0.01),姜黄素提取率和干膏得率理论预测值与实测值偏差较小。最优提取工艺为16倍量80%乙醇渗漉速度13 mL/(min?kg)姜黄素提取率78.82%干膏得率8.35%。结论 建立的模型可较好地描述该实验中因素与指标的关系具有良好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4.
栽培措施对姜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姜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因素研究,为姜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依据。方法:密度和播种期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施肥量试验采用正交设计。结果:不同播期和密度对姜黄产量和品质影响显著。增加复合肥、过磷酸钙和尿素施用量有利于增加姜黄根状茎的产量。但随施肥量的增加,根状茎中姜黄素含量和挥发油含量显著下降。结论:姜黄适宜播期为3月下旬,播种密度为12窝/m2,每窝播1个母姜。施肥量为过磷酸钙1000kg·m-2,尿素156.2kg·m-2,氮磷钾复合肥1250kg·m-2。灌溉和净作有利于提高姜黄产量。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壮腰健肾丸的缩尿作用及机制,该实验采用皮下注射150 mg·kg-1剂量的D-半乳糖诱导亚急性衰老模型,并将其分为模型组、缩泉丸组(1.17 g·kg-1·d-1)、壮腰健肾丸高、中、低剂量组(2.39,1.20,0.60 g·kg-1·d-1),另取正常动物设为空白组,连续给药8周。选用代谢笼法测量大鼠24 h尿量及水负荷5 h尿量;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尿中Na+,Cl-,K+浓度;应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醛固酮(aldosterone,ALD)、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 hormone,ADH)的含量;采用RT-PCR检测大鼠膀胱组织中P2X1与P2X3 mRNA表达量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壮腰健肾丸高、中剂量组对肾虚多尿大鼠24 h尿量及水负荷后5 h内尿量均显著下调(P<0.05,P<0.01);对尿中Na+和Cl-浓度均显著降低(P<0.01);血浆中ALD,ADH含量显著性升高(P<0.05,P<0.01);膀胱组织中P2X1与P2X3 mRNA表达量显著下调(P<0.01);壮腰健肾丸低剂量组尿中Na+和Cl-浓度均显著降低(P<0.01)。结果说明壮腰健肾丸可能是通过下调肾虚多尿大鼠膀胱组织中P2X1与P2X3 mRNA表达量从而发挥缩尿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五种二氢吡啶光稳定性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比较5种1,4-二氢吡啶在阳光、漫射光和灯光下的稳定性,探讨4-位取代基与光稳定性的定量构效关系(QSAR)。方法:5种1,4-二氢吡啶分别曝露于阳光、漫射光和灯光下,不同时间点取样进行反相HPLC分析,测定各自条件下的光解反应速率常数(Kapp)和半衰期(t1\2),分别建立4-位取代基的VX常数与Kappt1\2的QSAR。结果:硝苯吡啶在阳光、漫射光和灯光下均呈一级动力学降解,Kapp分别为(1.02±0.20)min-1,(0.022±0.006)min-11和(0.015±0.004)min-1。间硝苯啶、呋喃吡啶、氯苯吡啶和苯吡啶在漫射光和灯光下保持稳定,在阳光下可被光解,各自的Kapp分别为(0.21±0.07)h-1,(0.03±0.02)h-1,(0.019±0.003)h-1和(0.012±0.001)h-1?阳光下5种1,4-二氢吡啶的t1\22分别为0.68min,3.3,24,37和58h。QSAR:Kapp=2.0081-2.9876VX+1.0885(VX)2-2.5749×10-5(VX)(r=0.9046)。结论:1,4-二氢吡啶类化合物的光稳定性,不仅与4-位取代基  相似文献   

7.
刘利萍  王秀珍  毛威 《中国药学杂志》2007,42(15):1164-1167
 目的优化姜油树脂/β-CD包合物的制备工艺并对包合物进行表征。方法采用共沉淀法,以姜油树脂中姜酚的包合率为测定指标,通过均匀设计优化工艺参数;应用SEM,IR,DSC,TLC对包合物进行表征。结果姜酚的包合率与工艺参数的相关性为:Y=56.36-6.38X1+11.21X2+2.13X3-0.016X23(r2=0.981,P<0.05),在优化条件β-CD/姜油树脂质量比(X1)7/1、包合时间(X2)1h,包合温度(X3)65℃和的条件下,姜酚包合率达(95.20±0.31)%(n=3);SEM,IR,DSC图谱显示姜油树脂与β-CD形成了包合物,TLC图谱说明姜油树脂包合前后的基本组分没有改变。结论该制备工艺简单,优化工艺参数合理,控制工艺参数可以得到高包合率的产品。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天钩降压胶囊中有效成分钩藤碱、异钩藤碱的大鼠离体小肠吸收动力学。 方法: 采用外翻肠囊法,用HPLC测定不同取样时间肠内液钩藤碱、异钩藤碱的含量并计算累计吸收量,以钩藤碱、异钩藤碱的累计吸收量对时间作线性回归分析,计算吸收动力学参数。 结果: 钩藤碱回归方程为Y=0.000 9X-0.008 5(r=0.908 6),Ka=9.0×10-4 (μg·min-1·cm-2),t1/2=12.8 h,异钩藤碱回归方程为Y=0.008 6X-0.178 2(r=0.909 0),Ka=8.6×10-3(μg·min-1·cm-2),t1/2=1.34 h。 结论: 天钩降压胶囊中钩藤碱、异钩藤碱在大鼠离体小肠的吸收为一级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9.
基于化学成分变化优化麦冬硫熏工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席啸虎  刘瑢  刘霞 《中草药》2017,48(7):1327-1333
目的 基于麦冬经不同程度硫熏后,相关检测指标的变化情况,优化麦冬硫熏的适宜工艺。方法 运用苯酚-硫酸法测定麦冬多糖的量;运用HPLC-ELSD法测定麦冬皂苷D和D''的量,流动相为乙腈-水(50∶50),漂移管温度40 ℃,氮气体积流量2.0 L/min;运用HPLC-UV法进行麦冬正丁醇部位指纹图谱研究,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97 nm,同法测定甲基麦冬二氢高异黄酮A和B的量。以硫熏麦冬的总多糖、麦冬皂苷D和D''、甲基麦冬二氢高异黄酮A和B的质量分数及指纹图谱得分为综合考察指标,以硫磺用量和硫熏时间为考察因素,运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麦冬硫熏工艺。结果 在实验设计范围内,随着硫磺用量和硫熏时间的增加,多糖的量先增加后降低,麦冬皂苷D和D''的量轻微增加后降低,甲基麦冬二氢高异黄酮A和B的量逐步降低。最终确定麦冬硫熏工艺为硫磺用量120~200 g/m3,硫熏时间0.6~1.5 h,多元2项式方程为Y=0.574+0.054 3 X1-0.008 13 X2-0.518 X12+0.131 X22+0.153 X1X2,R-Sq=0.971。工艺验证结果表明偏差绝对值小于3%。结论 本研究明确麦冬硫熏后相关化学成分变化情况,建立适宜麦冬的硫熏工艺。  相似文献   

10.
配方施肥对板蓝根产量和多糖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不同配方施肥处理的板蓝根的产量及多糖含量进行分析,以确定板蓝根的最佳氮磷钾配比。方法:采用L16(43)正交法设计,研究氮磷钾不同配比对板蓝根产量的影响;采用苯酚-硫酸比色法对多糖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板蓝根产量最大和多糖含量最高的最优施肥配方是A2B2C1,即尿素869.0 kg·hm-2、过磷酸钙1 428.6 kg·hm-2、硫酸钾0 kg·hm-2。结论:磷肥能显著影响板蓝根的产量水平,氮肥能显著影响板蓝根多糖的含量。  相似文献   

11.
H Wu  L Li  H Yang  S Chen 《中国中药杂志》1991,16(10):590-2, 639
A method of orthogonal conic combinatorial design has been employed in the study of high-yield agronomic measures of C. longa. The results show that by increasing plants/mu and postponing sowing date, the yield is 50% higher than before, mathematical model of yield on plants/mu and sowing date were established, which can be used to predict the yield and explore optimal agronomic measures.  相似文献   

12.
绞股蓝栽培技术规范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采用三因子通用旋转设计方法,定量地分析了影响人工栽培绞股蓝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扦插期、密度和追施肥量等3项措施之间的关系,分别提出了绞股蓝产量与经济效益形成的函数模型及其最佳栽培措施组合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播种时期和育苗密度对当归种苗质量及成药产值的影响。方法:以岷归2号为实验材料,播种当年采挖种苗,测定根长、芦头粗度、侧根数、百苗质量;次年种苗移栽后,调查返青率、早薹率;药材采收后测定产量,计算一等品出成率及产值。结果:在保护地条件下,7月15日播种,播种量15 kg/亩(1亩≈666.67 m^( 2)),100 d后采挖,种苗的根长为16.63 cm、芦头粗度为0.47 cm、侧根数为0.51个、百苗质量为222.97 g,种苗均一。移栽后,苗子返青率为70.5%、早薹率为5.5%、亩产量为851.4 kg、亩产值为13055.57元,产值较对照组增加13.90%。结论:在较低海拔保护地条件下,通过控制当归的播种时期和育苗密度,能达到优质种苗的低成本供给和成药期当归的增产增值。  相似文献   

14.
日光温室冬季育苗抑制当归早期抽薹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日光温室内冬季育苗对抑制当归早期抽墓的效应.方法:设播期单因子4水平,随机排列,3次重复.结果:冬季育苗的播种期对当归苗的生长、成苗,及定植后的生长、抽薹、产量形成和品质都有重要影响,其中极显著影响产量.冬季育当归苗7月中旬茎节开始伸长,比传统苗推迟约50 d;7月下旬为抽薹高峰期,比传统苗推迟约40 d.冬季育当归苗早期抽薹率最高为1%,最低为0.11月28日播种的当归苗,成药产量、根折干率、醇溶性浸m物、挥发油和阿魏酸含量5项指标最高.综合认为,当归冬季床播育苗最佳播种期应选择11月末至12月中旬.结论:冬季育苗可明显抑制当归旱抽薹,最佳播种期应选择11月末至12月中旬.  相似文献   

15.
韩敏晖  许文东 《中药材》1995,18(8):381-383
通过亩丛数和每丛株数两个密度因子的不同组合,对二年栽培麦冬的产量和单株生长量的影响结果分析,得出每亩种植1.1 ̄1.3万丛,每丛5 ̄10株为麦冬二年栽培的适宜密度组合区间。  相似文献   

16.
郁金高产优质高效优化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运用二次正交回归旋转组合设计,进行田间试验,建立郁金栽培措施数学模型。通过对模型解析知,各项栽培措施对产量的影响大小为密度>磷肥>播期>氮肥>钾肥。密度与肥料、播期与肥料及肥料间存在互作效应。并对此模型模拟、优化,结合总挥发油和总姜黄素含量数学模型,筛选出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方案为播期6月22~26日,密度75~88万株/ha,尿素310~380kg/ha,过磷酸钙1400~1600kg/ha,氯化钾210~250kg/ha。  相似文献   

17.
伞形科药用植物早期抽薹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早期抽薹已经成为严重制约伞形科中药材生产的关键问题之一。早期抽薹不仅降低药材产量,对药材质量亦有较大影响。作者通过产地调研和文献查阅,对伞形科药用植物早期抽薹的概念、发生机制、对药材质量的影响以及防治措施等研究进行综述,其发生机制包括:遗传因素,环境生态因子,内源激素,播期、施肥等生产管理措施等,针对以上发生机制,提出防治措施如下:优选种质,适期播种,合理施肥,外源激素处理,遮光、切断芦头、秋季割叶、合理栽培密度等农艺措施均可降低其抽薹率,并展望了早期抽薹问题今后的研究重点,包括制定道地药材栽培技术规范,筛选早期抽薹激素抑制剂,深入研究早期抽薹作用机制,揭示其早期抽薹基因和关键生态因子。研究春化基因、早期抽薹开花的调控基因等,进而从根本上解决由于早期抽薹造成的中药材减质、减产问题。  相似文献   

18.
叶下珠人工种植正交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人工种植条件下叶下珠的生长发育规律、产量构成及影响因素,为叶下珠规范化种植提供依据。方法:3因素3水平正交设计田间实验,并将种植叶下珠与野生叶下珠进行性状比较。结果与结论:人工种植条件下叶下珠的株高、分枝数、单株干重等性状均比野生叶下珠有极大的提高,其中单株产量提高达3.27倍;播种期是影响叶下珠单位面积产量和单株性状的最敏感因素,不同播种密度和施肥水平对产量也有显著影响;叶下珠4月中旬前期播种,20 cm行距条播,1周左右开始出苗,6至8月为生长旺盛期,9月份生长减缓,10月下旬采收,每公顷产量可达5 750 kg。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施肥、不同育苗措施、播种期和播种密度对补骨脂壮苗的影响。方法:田间播种和室内测量相结合。结果:各项农艺措施对补骨脂的壮苗均有影响。结论:补骨脂的适宜播期为3月中上旬,适宜播种密度150 kg·hm-2,播种时应采取保温保湿措施,施肥以有机肥和化学肥料配合施用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