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62例白血病及26例非血液系统疾病的对照组患儿骨髓涂片中B_(19)-DNA。结果显示①化疗期间白血病患儿骨髓标本B_(19)-DNA阳性率35.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②B_(19)-DNA阳性的急性与慢性白血病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期有较高的B_(19)感染率(感染率40.0%),但白血病完全缓解率有轻度上升趋势。提示白血病患儿是B_(19)的易感群体,化疗及免疫功能低下的白血病患儿发生B_(19)感染易引起持续感染致慢性贫血。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伊马替尼对BCR-ABL融合基因阳性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BCR-ABL P-190融合基因阳性ALL患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结果 10例患儿中,平均发病年龄(9.60±2.97)岁,均为B-细胞性ALL,7例(70%)治疗第19天骨髓完全缓解,9例(90%)治疗第35天骨髓完全缓解,9例(90%)患儿体内微小残留病变持续转阴,7例(70%)BCR-ABL P190融合基因持续阴性,2例(20%)BCR-ABL P190融合基因持续阳性。结论对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的ALL患儿,在化疗的基础上及早加用伊马替尼可明显提高缓解率。  相似文献   

3.
儿童细小病毒B19感染的诊断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巢式PCR,ELISA,间接免疫荧光法(IIF)诊断B19感染的价值.方法:用ELISA及巢式PCR对129例小儿血液病和结缔组织病患血清进行B19-IgM,DNA检测;用IIF及巢式PCR对50例血液病患骨髓进行B19抗原及DNA检测.结果:病例组129例,血清B19-DNA阳性41例,阳性率31.8%;IgM阳性28例,阳性率21.7%;B19-DNA及IgM同时阳性26例,仅IgM阳性2例,B19感染率为33.3%.对照组50例,B19-DNA阳性率2%,IgM阳性率0%,B19感染率为2%.血液病患50例骨髓B19-DNA阳性17例,阳性率34%;抗原阳性8例,阳性率16%.与巢式PCR相比,ELISA法的灵敏度为63.4%,特异度为97.7%,符合率为86.8%,阳性预告值为( PV)为92.8%,阴性预告值(-PV)为85.1%;IIF法的灵敏度为47.0%,特异度为100%,符合率为82.0%, PV为100%,-PV为78.6%.结论:ELISA及IIF敏感性低于巢式PCR,诊断B19感染时最好同时检测B19-DNA和IgM或抗原.  相似文献   

4.
目的: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恶性淋巴瘤患儿骨髓中人细小病毒B19感染状态。方法:收集住院期间29例患有恶性淋巴瘤的患儿骨髓标本,对照组为非血液系统疾病的患儿骨髓标本26例行病例对照研究,用巢式PCR检测B19-DNA。结果:29例恶性淋巴瘤患儿骨髓中B19-DNA阳性9例,阳性率为31.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P<0.01);结论:提示恶性淋巴瘤患儿是B19-DNA的易感群体。化疗及免疫功能低下的淋巴瘤患儿发生B19感染易引起持续感染慢性贫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人细小病毒B19感染与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对5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观察组)及55例非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对照组)进行血清B19-DNA和B19VP2IgM检测,并对31例RA病人和11例对照组病人骨髓进行了B19-DNA检测。结果观察组血清B19~DNA阳性率为33.9%,对照组为5.5%,两组差异有极显著性(Χ^2=14.69,P〈0.01)。观察组血清B19-VP2-IgM阳性率为25.0%,对照组为3.6%,两组差异有显著性(Χ^2=10,27,P〈0.05)。在56例RA病人中,12例B19~DNA、B19-VP2~IgM阳性,2例仅B19-VP2-IgM阳性,7例仅B19-DNA阳性,B19-DNA、B19VP2IgM同时阴性35例,两者一致率为83.9%(P〉0.05)。成年RA病人骨髓标本中B19DNA阳性率为51.6%,与对照组(9.1%)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2)。讨论RA病人B19病毒感染率较高,B19病毒感染与RA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胆道闭锁患儿巨细胞病毒的感染率,探讨巨细胞病毒感染与胆道闭锁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5例经过手术或者胆道造影等证实为胆道闭锁的患儿进行血清学的CMV-IgM以及CMV-IgG检测;同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此15例患儿的肝脏活检标本以及9例尸检婴儿的肝脏组织进行CMV DNA检测,检测巨细胞病毒的感染率.结果15例胆道闭锁患儿中,应用ELISA法对血液标本进行检测,仅CMV-IgG阳性3例(20%),CMV-IgG及CMV-IgM均阳性者7例(46.7%);应用实时荧光PCR法对肝脏活检组织进行检测,CMV DNA阳性病例6例(40%),其中CMV-IgM(ELISA法)与CMV DNA(RT-PCR法)均阳性4例,均阴性6例.在9例同期尸检婴儿肝脏组织中,1例CMV DNA阳性,阳性率为11.1%,明显低于胆道闭锁患儿的巨细胞病毒感染率.结论巨细胞病毒感染可能在部分胆道闭锁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先天性症状性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新生儿,脑脊液(CSF) CMV脱氧核糖核酸(DNA)是否阳性与脑损伤的相关性.方法:抽取36例先天性症状性CMV感染患儿CSF,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法(PCR)检测CMV DNA,应用头颅B超(cUS)和核磁共振(MRI)技术观察患儿脑损伤情况,分析患儿脑损伤与CSF CMV DNA的相关性.结果:36例患儿中CSF CMV DNA阳性15例(41.7%),影像学检查发现脑损伤11例(30.6%),CSF CMV DNA阳性组脑损伤6例,阴性组脑损伤5例,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SF CMV DNA与脑损伤无相关性(P =0.465,OR=1.681).结论:先天性症状性CMV感染患儿CSF CMV DNA是否阳性与脑损伤无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婴幼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15例巨细胞病毒肝炎患儿及其父母亲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其内容包括:年龄(1~3个月4、~12个月)、性别(男、女)、居住地(城市、农村)及父母亲的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高中及以上)、有无母亲人巨细胞病毒感染情况等。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法检测215例患儿及其母乳人巨细胞病毒-DNA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婴幼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相关因素。结果母乳人巨细胞病毒-DNA检测阳性161例(74.9%),其中患儿尿人巨细胞病毒-DNA检测阳性118例(73.3%);母乳人巨细胞病毒-DNA检测阴性54例(25.1%),其中患儿尿人巨细胞病毒-DNA检测阳性25例(46.3%),二者患儿尿人巨细胞病毒-DNA检测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儿年龄及居住地、父母亲的文化程度、母亲人巨细胞病毒感染情况均为巨细胞病毒肝炎的相关因素。结论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父母素质,尽早做孕前巨细胞病毒感染诊断与治疗,是降低巨细胞病毒肝炎发生率的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婴儿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检测手段及治疗。方法 对22例经尿CMV-DNA PCR及血清CMV-IgM ELISA测定确诊为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婴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尿CMV-DNA PCR阳性14例,血清CMV-IgM ELISA阳性22例,两者均阳性9例,患儿母血清CMV-IgM阳性20例。肝肿大19例,黄疸15例,脾肿大10例,咳嗽、气促8例,抽搐1例,小头畸形1例。所有的病例均应用更昔洛韦治疗。结论 巨细胞病毒感染以肝脏损害最多见,CMV-感染的母亲是小儿CNV感染的重要来源。用PCR检测尿中CMV-DNA和用EUSA检测血清中CMV-IgM是诊断CMV感染的常用方法。更昔洛韦治疗CMV感染效果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体内肠道病毒(EV)、巨细胞病毒(CMV)和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病毒核酸,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8月唐山市妇幼保健院儿科就诊的疱疹性咽峡炎患儿394例,采用实时荧光PCR方法检测肠道病毒通用型(EV)、肠道病毒71型(EV71)、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 A16)RNA以及CMV、HSV-1病毒DNA。结果检出EV71阳性83例,Cox A16阳性79例,其它EV阳性124例,EV总检出率为72.6%;CMV阳性87例;HSV-1阳性21例。EV71合并CMV阳性10例,Cox A16合并CMV阳性11例,其它EV合并CMV阳性21例;EV合并HSV-1阳性2例,HSV-1合并CMV阳性1例。合并CMV感染在EV71和Cox A16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MV合并EV感染率高于HSV-1合并EV(P0.01)。患儿中有69例发展成重症病例,其中单纯EV71阳性26例,单纯Cox A16阳性12例,其它EV阳性6例;单纯CMV阳性5例,单纯HSV-1阳性2例;EV71合并CMV阳性8例,Cox A16合并CMV阳性6例,其它EV合并CMV阳性4例。EV71感染重症率高于Cox A16感染(P0.01),且Cox A16重症率高于其它EV病毒感染(P0.05);单纯CMV和HSV-1感染重症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合并感染重症病例的发生率均高于单个EV病毒感染(P0.01)。结论 EV、CMV和HSV-1检测对疱疹性咽峡炎的诊断有重要意义;疱疹性咽峡炎也可出现重症病例,双重感染对病程发展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孙荷 《新疆医学》1996,26(3):133-135
本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76份患儿尿标本中巨细胞病毒(CMV)DNA,其中32份尿标本做了病毒分离,另44例同时做血清CMV IgM抗体检测。结果PCR和病毒分离阳性符合率为100%,与CMV IgM抗体检出率无显著差异(P>0.05)。证明PCR方法具有特异性高、敏感性好、操作简便、检测周期短等优点,适用于临床进行CMV感染的快速诊断。  相似文献   

12.
赖燕全  陈敬华 《中国热带医学》2007,7(3):384-384,463
目的探讨巨细胞病毒(CMV)感染与小儿脑性瘫痪(CP)病因学的关系。方法对118例18个月以内的CP患儿及其母用ELISA法检测血清CMV—IgM年龄分组统计资料,同时检测年龄分布相当的正常婴幼儿80例作对照。结果CP组CMV—IgM的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1),有显著性差异。按年龄分层,~6个月组CP患儿的CMV—IgM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12个月组扣~18个月组(P〈0.01)。CP患儿CMV—IgM阳性检出率与其母的阳性符舍率为86.7%,与其母的阳性符合率随患儿年龄增大而逐渐降低。结论CMV感染与小儿CP发病关系密切。CP患儿的CMV感染可能与母孕期的垂直传播及生后密切接触传染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检测人巨细胞病毒(HCMV)的低基质磷酸化蛋白(pp65)抗原对健康献血巨细胞病毒感染情况的筛查。方法:对2003年2~7月收集的103份EDTA抗凝外周血标本,用免疫组化方法进行pp65抗原血症检测,同时以ELISA法检测其中的86份血清中的IgM和IgG抗体。结果:103份标本中共有10份pp65抗原阳性,阳性率为9.71%;ELISA法检测86份标本CMV—IgM抗体全部阴性,CMV—IgG抗体56例阳性,阳性率为62%(56/86),10份pp65抗原阳性的标本中,CMV—IgG阳性9例。结论:pp65抗原是检测CMV感染的一种敏感、特异的方法,而检测CMV—IgM、CMV—IgG不能预测CMV的活动性感染,因此对需要输注全血、成分血的免疫力低下或各种移植病人,应进行CMVpp65抗原的检测。  相似文献   

14.
人细小病毒B19感染与小儿川崎病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人细小病毒B19感染与小儿川崎病的关系.方法: 用巢式PCR法对46例川崎病患儿进行B19-DNA检测,用ELISA法对其中的30例患儿进行B19-VP2-IgM检测.结果: 病例组46例,B19-DNA阳性14例(30%),对照组50例B19-DNA阳性2例,两组间差异显著(P<0.01).病例组B19-VP2-IgM阳性7/30例,对照组50例均阴性.两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30例川崎病患者中B19-DNA,B19-VP2-IgM均阳性6例;1例仅B19-VP2-IgM阳性;4例仅B19-DNA阳性;B19-DNA和B19-VP2-IgM 同时阴性19例,B19-DNA和B19-VP2-IgM 一致率为83.3%,有一致性(P<0.01).B19阳性与阴性川崎病患儿在性别、年龄、常见临床表现、预后等方面无差别.结论: 我国川崎病患儿B19病毒感染率较高可能是导致川崎病的主要病原体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CD38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139例ALL患儿的细胞免疫分型.根据CD38的表达情况,将139例ALL患儿分成CD38阳性组(n=31)与CD38阴性组(n=108),并对两组的临床资料及首次化疗缓解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39例ALL患儿中CD38阳性31例,阳性率为22.30%.CD38阳性组年龄、性别、骨髓中幼稚细胞比例、外周血白细胞数、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数、出血例数、首次化疗完全缓解例数与CD38阴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两组肝大、脾大、淋巴结大例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38的表达有利于ALL患儿病情的判断,但不能作为判断ALL患儿预后的独立指标.  相似文献   

16.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血清微小病毒检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人微小病毒B19(HPVB19)感染与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发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技术对 4 8例ITP患儿和 32例健康儿童的血清标本进行HPVB19-DNA检测 ,并用酶联免疫法 (ELISA)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结果 :4 8例ITP患儿血清中HPVB19-DNA阳性率 37.5 % (18/48) ,32例健康儿童HPVB19-DNA均为阴性 ,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0 5 ) ;ITP组中急性型与慢性型之间HPVB19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病毒感染阳性患儿的血小板相关抗体明显高于病毒感染阴性患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 1)。结论 :ITP患儿血清中HPVB19-DNA阳性率高 ,尤其是急性型 ;HPVB19感染可导致血小板相关抗体升高而致血小板减少  相似文献   

17.
孙贞 《河南医学研究》2001,10(3):252-254
目的 :正确认识巨细胞病毒 (CMV)DNA及CMV早期抗原 (EA)的病毒学意义及临床价值。方法 :检查 34例急性黄疸性肝炎患儿和 19例健康儿童的血白细胞CMV DNA、尿CMV DNA、血白细胞CMV EA ,并与其同时检测的CMV IgM、CMV IgG双份血清 (急性期 /恢复期 )滴度有 4倍以上升高 (IgG升高 )相比较。结果 :CMV DNA与CMV IgM及CMV IgG升高的一致率都低于 5 0 % ;CMV EA与CMV IgM的一致率为 6 6 .7% (肝炎患儿 )、6 8.4% (健康儿童 ) ,显著高于血CMV DNA( 37.7% ,P <0 .0 1)和 CMV DNA( 4 4.4% ,P <0 .0 5 )与CMV IgM的一致率 ,但CMV EA与CMV IgG升高无相关性 ;CMV DNA与CMV EA在肝炎患儿和健康儿童中的检出率无显著差异性。结论 :CMV DNA定性检查不适于做为CMV活动性感染的指标 ,而CMV EA更能反映CMV的活动性感染。联合开展CMV的多种抗原检查以及定量检查CMV 抗原和DNA可能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儿童恶性肿瘤与人细小病毒B19DNA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儿童恶性肿瘤患者人细小病毒B19DNA的感染状态及其与儿童恶性肿瘤的关系进行探讨。【方法】应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PCR)技术对97例儿童恶性肿瘤及对照组40例非肿瘤患儿的血标本进行B19DNA检测。【结果】(1)肿瘤组B19DNA阳性率28.9%,与对照组2.50%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2)儿童血液系统肿瘤B19DNA阳性率33.8%,其它恶性肿瘤阳性率15.4%,二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3)儿童白血病B19DNA阳性率33.9%,恶性淋巴瘤阳性率33.3%,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4)4例恶性肿瘤患儿化疗前B19DNA阴性,化疗期间检出了B19DNA。(5)B19DNA阳性的恶性肿瘤患儿贫血发生率71.4%,阴性患儿贫血发生率37.7%,二者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1)近1/3的恶性肿瘤患儿存在B19感染。(2)儿童血液系统肿瘤更易发生B19感染。(3)B19病毒是导致恶性肿瘤患儿发生慢性贫血和骨髓增生受抑的重要病毒病因之一。(4)B19病毒与儿童恶性肿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探讨EB病毒(EBV)感染与恶性血液病的关系。方法:应用PCR法检测38例血液肿瘤性疾病患儿骨髓细胞EBV-DNA,结果:38例患儿骨髓EBV-DNA阳性检出率71%(27/38),5例恶性淋巴瘤患儿均为阳性,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紊乱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阳性率较高,其余病例均为阴性,对照组10例非血液病发热患儿仅1例阳性,结论:EBV感染与血液肿瘤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关系密切,EBF感染可促使表恶化或转为难治性,同时对伴有不明原因发热的患儿除考虑肿瘤性发热外,亦应警惕因免疫功能异常导致的EBV易感因素,尽早动态作EBV-DNA检测,及时合理治疗,由于病人免疫力低下,对EBV病毒的免疫应答功能降低,抗体反应法作EBV常造成假阴性结果。本方法简便,快速,特异,敏感,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巨细胞病毒(CMV)是疱疹病毒科β属的DNA病毒,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发达国家人群血清CMV抗体检出率为40%~60%,发展中国家则高达95%~100%,但健康人群感染多为隐性感染或症状轻微。肾移植术后的巨细胞病毒感染,已成为影响移植肾功能和受体生存的重要因素,因而日益被人们关注。笔者就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的一些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