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郑勇 《中医研究》2003,16(1):38-39
目前临床常用的腧穴定位法包括骨度分寸法、体表标志法、手指同身寸法和简便取穴法四种。本文对手指同身寸法从理论和实验诸方面进行论证后 ,认为其有商榷之处 ,现略抒管见 ,请教于同道 ,以期对腧穴定位的标准化有益。手指同身寸法是以患者的手指为标准 ,进行测量定位的一种方法 ,又称指寸法。目前本科、大专和中专的《针灸法》、《腧穴学》教材中主要介绍了常用的中指同身寸、拇指同身寸和横指同身寸 (一夫法 )三种。此法起源于隋唐时代 ,古今医书中记载繁多。据不完全统计 ,仅中指同身寸就有四种之不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对于各种手指同…  相似文献   

2.
本文测定了400例人体各部骨度分寸、手指同身寸及简便取穴法的数据。经统计学处理,三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且手指同身寸各项指标也不一致,简便取穴法与手指同身寸及骨度分寸法的符合率极低。因此,笔者认为,针灸的标准取穴法只能是骨度分寸法,为避免临床治疗取穴方面的误差,应不用或少用手指同身寸比量取穴法和简便取穴法。  相似文献   

3.
三种腧穴定位法的比较:附400例测量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测定了400例人体各部骨度分寸、手指同身寸及简便取穴法的数据。经统计学处理,三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且手指同身寸各项指标也不一致,简便取穴法与手指同身寸及骨度分寸法的符合率极低。因此,笔者认为,针灸的标准取穴法只能是骨度分寸法,为避免临床治疗取穴方面的误差,应不用或少用手指同身寸比量取穴法和简便取穴法。  相似文献   

4.
<正> “针灸骨度折量尺”是针灸时用的腧穴穴位测量工具,也是中医院校针灸教学的教具。它使用方便灵活,腧穴定位准确,而且制做简便。现代临床常用的腧穴定位方法,通常有“骨度分寸法”“手指同身寸法”“解剖标志法”和“简易取穴法”等4种,而最常用而准确的仍然是骨度分寸法,然而骨度分寸在临床上使用不便,且无良好的工具,故大多数针灸医生凭经验和手指同身寸来取穴,而手指同身寸鉴于由于每个人的形体差异,往往仅用手指同身寸来取回肢腧穴和背部横寸的腧穴误差就很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经过多年针灸临床,注意到骨度分寸用毫米为很小单位来换算,测量的工具用  相似文献   

5.
同身寸实际测量研究的再统计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实际测量为基础,从统计学角度探讨同身寸取穴法的准确性。在15篇成人活体同身寸实测数据记载文献中,选取临床常用且数据较为集中的部位21处为样本,进行单因子方差分析和Duncan多重检验统计分析。结果:(1)手指同身寸与骨度同身寸每寸长度之间存在明显差异;(2)不同部位骨度同身寸每寸长度之间存在明显差异;(3)不同手指同身寸长度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结论:用手指同身寸或用某一部位骨度同身寸定取其他部位穴位将导致定位误差,建议推行以标准取穴单位为标准定取穴位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骨度分寸法及手指同身寸取穴法测量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静铭  丁一丹 《江苏中医》1999,20(10):36-37
本文对400例人体按骨度分寸及手指同身寸取穴法进行测量,所获数据经统计学处理,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且手指同身寸各项指标指标也不一致(P〈0.001)提示应尽量采用骨度分寸法作为取穴的标准,不用或少用手指同身寸取穴法,以保证取穴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 4 0 0例人体按骨度分寸及手指同身寸取穴法进行测量 ,所获数据经统计学处理 ,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0 1 ) ,且手指同身寸各项指标也不一致 ( P<0 .0 0 1 ) ,提示应尽量采用骨度分寸法作为取穴的标准 ,不用或少用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以保证取穴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找出针刺取穴偏差的关键所在。方法对比了骨度分寸折量法、手指同身寸比量法及简便取穴法。结果简便取穴法有较大的偏差,手指同身寸比量法本身就自相矛盾,每种手指同身寸与骨度分寸法又不统一。还提出了体表自然标志与腧穴骨性解剖标志不一致及不同姿势对腧穴取穴的影响。结论建议放弃简便取穴法;尽量采用骨度分寸折量法取穴,一些腧穴应注明取穴姿势、针刺方向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针灸度量标准的改革与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毅刚 《中国针灸》2004,24(8):591-591
古代针灸"骨度"标准及其应用的研究,近代颇受重视,成果甚丰.较为系统研究古代骨度的学者首推李锄先生<骨度研究>.<骨度研究>首先推算出"骨度"时代常人的身高及其当时度量使用的尺制;第二是推定出肢体各部的比例关系.<骨度研究>从文献考证,推算出<内经>时代常人平均身高7尺5寸,合现代149.325 cm所使用尺制为战国时代周制尺,1尺相当于现行公制19.91 cm认为针灸临床取穴应以骨度分寸为准;通过考证,对肢体各部骨度分寸做了修订.研究还认为唐宋以后的"同身寸"指量法可统称为"手指同身寸",骨度分寸法称为"骨度同身寸"."手指同身寸"可作为量度背部横寸;"骨度分寸"应是取穴的主要标准和依据.  相似文献   

10.
手指同身寸取穴法误差配对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王少鑫  陈兴华 《中国针灸》1997,17(4):243-244
本文测量了80例针灸门诊成年病人3种手指同身寸和6种骨度分寸法的实际长度,并折算成分寸长度,将两种取穴法之每寸长度分别进行配对比较,发现两者之差的均数与0的差别有非常显著意义,即同一个体手指同身寸取穴与骨度分寸取穴有非常显著差异。由于骨度分寸法是目前公认的标准取穴法,所以手指同身才取穴存在非常显著误差。  相似文献   

11.
胥荣东  张菁 《针灸临床杂志》2000,16(11):56-56,F004
手指同身寸即手指比量法 ,又称”指寸法”、”指寸定位法”等。因其简便实用 ,故应用较广泛 ,如上肢取内关、下肢取足三里等。在统编教材[1] 及国家标准《经穴部位》[2 ] 中都这样写到 :手指同身寸指医者用自己的手指比量取穴 ,但应用时应参照患者身材的高矮情况适当增减。同时又指出 :手指同身寸必须在骨度规定的基础上运用 ,不能以指寸悉量全身各部 ,否则长短失度。我们认为作为教材及国家标准不应有含混之处 ,否则令学者无所适从。  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首见于唐代医家孙思邈所著之《千金要方》[3] ,在卷 2 9“灸例第六”中言 :“凡孔穴…  相似文献   

12.
腧穴的定位方法有骨度分寸(同身寸,下同)定位法、体表标志定位法、指寸定位法、简便取穴法。[1]几类定位方法中骨度分寸定位法相对更精确,在临床与教学中广为推崇。骨度分寸法是将人体的各个部位分别规定其折算长度,作为量取腧穴的标准。[2]此法的记载,最早见于《灵枢·骨度》篇,其所测量的人体高度为七尺五寸,其横度(两臂外展,两手平伸,以中指端为准)也是七尺五寸。取用时,将设定的骨节两端之间的长度折成为一定等分,每一等分为一寸。不论男女老幼,肥瘦高矮,一概以此标准折量作为量取腧穴的依据。[3]所以中医针灸学中的“寸”在每个人身上都彼此不同。  相似文献   

13.
三种腧穴定位法的比较──400例骨度分寸法、手指同身寸法及简便取穴法测量分析暨南大学医学院针灸中心丁一丹,李静铬在教学及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腧穴定位法中,除自然标志定位法外,其他三种腧穴定位法,即骨度分寸折量法、手指同身寸比量法及简便取穴法之间存在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内关、足三里穴的几种指寸法与骨度分寸法定位之间的差异,探讨四肢部腧穴准确而简便的定位方法.方法:随机选择100名健康成年志愿者(18~25岁),男女各半,采用体重秤、人体测高仪、圆杆直角规、电子数显游标卡尺等标准测量仪器,测量受试者的身高、体重、肘横纹至腕横纹的距离、膝中至外踝尖的距离、拇指同身寸、中指同身寸、四指横寸,比较内关穴、足三里穴骨度分寸定位与手指比量定位的差异.结果:内关穴的骨度分寸法定位与一夫法(横指同身寸法)比较无差异(P>0.05),足三里穴的骨度分寸法定位与一夫法比较差异性不显著(P>0.01),而两穴骨度分寸定位与中指同身寸、拇指同身寸定位法比较均差异性显著(P<0.01).结论:内关、足三里穴的骨度分寸定位与一夫法定位接近,与中指同身寸法及拇指同身寸法定位相差较大.提示四肢部腧穴的指寸法定位以一夫法较为准确,可用其作为临床参考定位方法.  相似文献   

15.
取穴的准确与否关系着针灸治疗的成败。临床常用的取穴方法有手指同身寸和骨度分寸法。因腧穴的位置是相对固定的,故无论采取那种取穴方法量取腧穴,其部位应是相吻合的,也就是说,手指同身寸的一寸应与骨度分寸的一寸相等。为证实这一论  相似文献   

16.
王静  徐平  张潮  虎力 《中医药学刊》2010,(7):1543-1545
从解剖学知识、骨度折量定位法、指寸定位法和部分腧穴定位等角度分析了腧穴的最新标准化定位与常用腧穴学类教材/专著/标准的不同点,认为更多人体解剖学知识的引入可以使腧穴定位更为严谨,骨度分寸和部分腧穴定位的变化有待进一步探讨,而手指同身寸法的弱化可被视作弃用该法的铺垫。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以骨度分寸定位法为金标准,比较指寸定位法量取腧穴的准确性.[方法]选择形体健全的学生或患者63人,以厘米(cm)为单位测量3种手指同身寸的长度与6种骨度分寸的长度;再用每一种指寸的长度(单位:cm)分别测量每一骨度分寸的长度,所得出的寸数再与该骨度规定的寸数比较,即得出差异寸数.[结果]1)绝大多数人手指同身寸与骨度规定的分寸有差异.2)3种指寸测量脐至耻骨联合上缘,所得寸数均多于规定的5寸(同身寸,下同).3)测量胸剑联合至脐、两乳头间距、肩胛骨内缘至后中线、肘横纹至腕横纹、腘横纹至外踝尖时,所得寸数与规定寸数比较,有多有少,双向波动.[结论]1)指寸法存在取穴误差.2)尽管指寸法存在取穴误差,但绝大多数的差异均数较小,离散度也较小,所以在取靠近骨度两端的腧穴(如靠近肘、腕、膝、踝部位的腧穴:内关、足三里,悬钟、三阴交等)时,仍可使用.3)若用指寸法量取骨度中部腧穴(如上下巨虚、条口、丰隆),须从骨度一端量起,量至中部则误差会积累到明显的程度,所以,此时指寸法要在骨度分寸的矫正下使用.4)取穴应以骨度分寸定位法、体表标志定位法、简便取穴法为主.  相似文献   

18.
常用的腧穴定位方法有骨度分寸定位法、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手指同身寸定位法、简便取穴法等。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又称自然标志定位法,是指以人体解剖学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可分为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2种。作为一种定穴依据,其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腧穴的准确选取。笔者在临床应用和教学过程中发现,体表标志定位法在应用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果不加以  相似文献   

19.
同身寸术语的概念虽然早在《内经》时期便已提出,但在唐《千金要方》时方才得以完善成熟,因此后世医家多认为该术语出自《千金要方》。本研究通过对同身寸术语相关文献的梳理,认为其真正见诸文字处是稍晚些的《重广补正黄帝内经素问》,由王冰在注解《素问》时提出。同身寸的内涵包括骨度分寸、指寸等多重含意,不同时期/不同医家的观点也各异,从骨度分寸与指寸法的分别阐述到明清之后的相辅相成使用,体现了术语外延上的发展变化。在确立术语的内涵与外延之后,其术语的规范英译也得以准确明了。  相似文献   

20.
腧穴准确定位是针灸临床疗效的保障,骨度、骨度折量分寸、同身寸是临床常用的腧穴取穴定位方法。该文重点系统回顾了古代文献,研究了骨度、骨度折量分寸、同身寸的涵义、演变及其关系。结果认为,骨度是古代人体测量学的基准寸度,是腧穴定位的重要依据。骨度折量分寸是根据人体各部位相对稳定的比例关系,将骨度应用于不同性别、年龄、体型腧穴定位的寸度,个别寸度根据经脉循行和穴位间关系进行了调整。同身寸是为了临床取穴简便,依据人体测量学短骨与长骨或相同部位间的比例关系对骨度与骨度折量分寸应用进行的简化寸度,在取穴时需要注意任何同身寸都有其部位适用性,不能用一个同身寸量取非适用部位的穴位。骨度、骨度折量分寸、同身寸三者间,是基准寸度、相对寸度、简便寸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