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对比观察不同进针路径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接受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的肺部病变患者,根据规划进针路径是否与床面垂直分为垂直床面(PT)组与非垂直床面(NPT)组,是否与体表垂直分为垂直体表(PB)组与非垂直体表(NPB)组,测量各组实际进针路径与规划路径间的偏移角度、针尖偏移距离及进针深度,统计穿刺次数、穿刺时间及术后气胸、针道出血例数。结果 86例中,83例(83/86,96.51%)获得、3例未获明确病理诊断。术后气胸发生率12.79%(11/86),针道出血发生率33.72%(29/86)。实际进针时,各组角度均有不同程度偏移,PT组偏移角度小于NPT、PB、NPB组,针尖偏移距离小于NPT及PB组(P均0.05);各组穿刺时间、进针深度、穿刺次数及术后气胸、针道出血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发生气胸与未发生气胸者之间,进针深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针道出血与未出血者间进针深度、穿刺时间及穿刺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偏移角度与进针深度呈负相关(r=-0.37,P0.01),针尖偏移距离与进针深度呈正相关(r=0.45,P0.01)。结论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时,使患者处于倾斜位,选择垂直于床面且进针较短的穿刺路径有助于减少偏移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FOV扫描方法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肺小结节(长径≤20 mm)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4例肺小结节患者分别采用小FOV(n=38,A组)和常规FOV(n=66,B组)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记录病变沿针道距胸膜距离、肺内调整进针次数、手术时间,进针胸膜角等,比较2组肺内出血、气胸的发生率。结果 A组肺内出血总体发生率31.58%(12/38),≥2级肺内出血发生率2.63%(1/38),B组分别为66.67%(44/66)、22.73%(15/66);A组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χ~2=14.172,P=0.001)。2组肺气肿、病变沿针道距胸膜的距离、手术时间、肺内调整进针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采用小FOV扫描方法行肺小结节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可明显降低肺内出血、尤其是≥2级肺内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53例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及相应处理方法。结果 253例中,77例(77/253,30.43%)肺出血,包括4例(4/77,5.19%)大量出血,有无肺出血患者的病变位置、病灶大小、穿刺深度、取材数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55例(55/253,21.74%)发生气胸,其中5例接受胸腔闭式引流,有无气胸患者的病变位置、病灶大小、取材数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后肺出血的影响因素为病变位置、病灶大小、穿刺深度及取材数量,气胸的影响因素为病变位置、大小及取材数量,均可预防、可处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远距离激光引导进针角度装置辅助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00例接受CT引导下经皮肺结节穿刺术患者,其中50例接受远距离激光引导进针角度装置辅助CT引导下穿刺(观察组),50例接受常规CT引导下穿刺(对照组),比较2组进针深度、CT扫描次数、单次穿刺成功率、诊断准确率、穿刺时间以及气胸、针道出血等并发症。结果观察组CT扫描次数、穿刺时间及气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均0.05),单次穿刺成功率、诊断准确率高于对照组(P均0.05)。无论进针深度如何,观察组对直径1 cm病灶的CT扫描次数、穿刺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针道出血和气胸发生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中直径≤1 cm病灶CT扫描次数、穿刺操作时间及针道出血、气胸发生率亦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远距离激光引导进针角度装置辅助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可提高穿刺准确率,缩短操作时间,减少并发症,尤其适用于直径≤1.0 cm结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同时对肺及其他部位共存病变行双部位CT引导下穿刺活检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34例接受双部位CT引导下穿刺活检的临床疑似恶性肿瘤患者资料。依活检部位组合类型分为肺-肺、肺-淋巴结样结构、肺-骨、肺-远隔软组织4组。分析4组及肺内不同病变部位双部位活检病理的良恶性分布特点。结果肺-肺、肺-淋巴结样结构、肺-骨、肺-远隔软组织4组中,双部位均为恶性的比率分别为44.59%(33/74)、82.35%(14/17)、78.79%(26/33)、70.00%(7/10);肺内不同部位病变的良恶性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2,P=0.70)。结论对于肺及其他部位同时怀疑恶性病变的患者,CT引导下双部位穿刺活检在明确病变性质、指导临床决策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超声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诊断边缘性肺病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诊断边缘性肺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其技术要点以及如何减少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接受超声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边缘性肺病变患者资料。结果对98例均采用18G穿刺活检针取材,其中腺癌41例,鳞状细胞癌27例,小细胞型未分化癌9例,肾细胞癌肺转移2例,肺结核8例,肺脓肿5例,未取得有效组织6例,取材结果阳性率为93.88%(92/98);平均进针2.3次/例,进针深度1.8~5.7 cm,取材长度0.3~2.0 cm;穿刺中及穿刺后出现的并发症包括胸膜反应4例、气胸1例、术后痰中带血2例。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是一种安全简便的鉴别诊断方法,可有效提高边缘性肺病变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影响CT引导下同轴活检诊断胸膜恶性病变的准确率和相关并发症的因素。方法分析88例接受CT引导下胸膜病变穿刺活检的病例资料,最终诊断结果依据病理诊断或临床随访。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CT引导下影响穿刺活检诊断胸膜恶性病变的准确率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因素。结果 88例患者中CT引导下同轴活检诊断胸膜恶性病变56例,良性病变28,性质待定4例;其诊断胸膜恶性病变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9.29%(75/84)、86.15%(56/65)、100%(19/19)。穿刺活检过程中发生气胸14例,单因素分析提示无影响CT引导下胸膜病变同轴活检诊断准确率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提示穿刺部位病变大小/胸膜厚度是气胸发生的危险因素(OR:8.744),而胸腔积液是气胸发生的保护因素(OR:0.171)。结论 CT引导下胸膜病变同轴活检是相对安全的技术并且诊断准确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在诊断孤立性肺结节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对56例孤立性肺结节CT引导下进行穿刺活检,观察CT平扫上结节的形态学特点,对穿刺活检术的诊断正确率与病灶的大小、位置、进针深度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并分析并发症情况。结果56例孤立性肺结节中,41例为恶性,7例为良性,8例活检未获明确诊断。恶性结节较良性结节多见,CT恶性结节表现有空泡征、分叶征、短细毛刺、嵴突征、血管集束征及胸膜凹陷征。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的正确率为86%,气胸的发生率为3.6%。Logistic回归发现,病灶的大小是影响穿刺活检正确率的主要因素(Wald=2.903,P=0.038,OR=0.935)。结论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病灶诊断孤立性肺结节临床价值大,准确率较高,而病灶的大小影响穿刺活检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9.
CT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应用于肺门肿块的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对肺门肿块行CT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并发症和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2011年7月105例肺门肿块(直径〈4cm)患者的资料,选择合适的穿刺点、进针角度和深度行CT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术,获取组织送病理细胞学检查,并分析并发症的情况。结果105例肺门肿块均成功穿刺,确诊为恶性肿瘤94例,非特异性炎性病变8例,肺结核3例。穿刺活检术后发生气胸18例(仅3例需行胸腔闭式引流术),肺内血肿15例,咯血13例,胸膜反应2例,肺部感染1例,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选择合适的肺门肿块行CT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是相对安全的,通过提高穿刺者的熟练程度和加强围手术期管理可以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骨穿刺活检技术在骨骼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于我院接受CT引导下穿刺活检术的857例骨骼病变患者。经扫描定位,按照病灶距离体表最近和安全性原则选择最佳进针层面与路径,采用8~13G骨穿针或16~18G弹枪式活检针,根据病变位置及性质运用不同穿刺技术获取标本行病理学检查。结果操作过程耗时20~40 min。所有患者取得的标本量均符合病理诊断要求,穿刺病理与手术病理相符者766例,占穿刺总数89.38%,无假阳性病例。术后27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3.15%,包括局部血肿22例,神经损伤1例,感染4例。结论经皮骨穿刺活检安全、诊断准确率高,可用于转移性肿瘤、原发性骨肿瘤、肿瘤样病变及炎症性病变的诊断。合理地选择穿刺路径、穿刺器械及活检方法可提高穿刺活检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前SPECT/CT引导Sens-cure针穿刺定位肺小结节(直径≤10 mm)的价值。方法对19例肺小结节患者行SPECT/CT引导下经皮穿刺定位,共定位21个肺小结节;之后行VATS,根据定位器位置寻找靶病灶,并予以局部楔形切除。观察定位成功率、穿刺定位时间、肺结节大小、胸膜下距离、并发症及病理类型等。结果经皮穿刺定位肺小结节成功率100%,平均定位时间(15.0±3.1)min;病灶最大径(7.1±1.8)mm,胸膜下距离(17.8±5.8)mm;而后均成功完成VATS,完整切除靶病灶,无脱靶。术后病理诊断其中16个(16/21,76.19%)为病变恶性。穿刺后并发症包括少量出血2例、少量气胸3例。结论VATS术前SPECT/CT引导Sens-cure针穿刺定位肺小结节安全有效,可提高VATS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穿刺引导架在CT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穿刺引导架在CT导向活检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对468例患者应用穿刺引导架行CT引导介入活检或治疗,其中110例接受穿刺活检,358例接受穿刺治疗;胸部病变192例,腹部病变276例,病灶大小2~15cm。穿刺前行CT薄层扫描确定皮肤进针点、确定双向进针角度α、θ和深度d等数据,放置穿刺引导架,局麻后将穿刺针刺人皮肤,调整穿刺针体与CT机架(α)定位激光线重合,穿刺角度为θ。CT扫描确认穿刺针瞄准病灶靶点,将穿刺针刺入至进针深度,命中靶点。结果总体穿刺命中率为100%,一步命中率为96.79%,定位扫描开始至穿刺命中平均8.4min;胸部穿刺气胸发生率为1.56%。结论穿刺引导架应用于CT介入诊疗,使操作准确、安全、便捷,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呼吸针控"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近膈小病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3例肺部疾病患者[肺内近膈小病灶共53个(直径3cm)]进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n=34)或微波消融术(n=19),穿刺时全部采用"呼吸针控"法,术后及时行CT复查,随访1~5天。结果 53个病灶一次穿刺成功率为100%(53/53)。3例(3/53,5.66%)术后CT复查发现少量气胸,未予特殊处理自行吸收;未发现大量气胸等严重并发症,无穿刺相关死亡病例。术后随访未出现迟发型气胸。结论 "呼吸针控"法用于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近膈小病灶安全可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引导经皮肺穿刺瘤内注射化疗药物治疗(间质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收集晚期NSCLC患者586例,肺内癌灶1026个,在CT引导下经皮细针穿刺至癌灶内并注射抗癌化疗药物,按WHO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并定期随访。结果穿刺成功率100%,肿瘤内注射药物成功率100%。主要并发症有发热(215/586,36.69%)、局部疼痛(305/586,52.05%)、气胸(38/586,6.48%)、瘤周出血(26/586,4.44%)、针道出血(37/586,6.31%)、痰中带血(71/586,12.12%)等。治疗有效率为76.28%(447/586),疾病控制率为90.44%(530/586)。随访6个月生存率为81.74%(479/586),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3.48%(372/586)、35.67%(209/586)、19.28%(113/586)。结论 CT引导经皮肺穿刺间质治疗晚期NSCLC操作简便,并发症少,患者耐受性好、近期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CT引导下穿刺活检术在骨疾患诊断中的应用和准确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CT引导下经皮骨组织穿刺活检术的实用性和对疾病诊治的意义。[方法]对CT引导下骨组织穿刺活检术137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病灶刺中率100%,穿刺活检病理结果122例获得明确诊断,15例诊断不明确或误诊。穿刺活检总的诊断准确率89.0%,其中转移癌、原发恶性肿瘤和良性病变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5.8%、85.7%和85.1%。[结论]CT引导下经皮骨组织穿刺活检术,创伤小、诊断准确率高、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诊断方法,对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门诊应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安全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评价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价值及其应用于门诊患者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CT引导下经皮肺部切割针穿刺活检的门诊患者782例。穿刺后即刻CT复查,患者留院观察1h后无症状者出院。计算诊断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782例全部穿刺成功。诊断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5.65%、94.54%、100%。气胸、咯血发生率分别为19.31%(151/782)和6.52%(51/782)。6例(6/782,0.77%)患者穿刺后需入院治疗,其中2例接受胸腔闭式引流,2例出现血胸,另2例离院后出现呼吸困难再次入院治疗。结论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检查手段,可安全应用于门诊患者。  相似文献   

17.
电磁导航系统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肺活检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电磁导航系统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肺活检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患者(研究组)应用IG4电磁导航系统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肺活检术,并评价电磁导航系统的图像瞄准精度。另选50例接受常规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肺活检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记录并比较两组的穿刺时间。结果研究组中29例患者在穿刺过程中成功应用电磁导航系统,另1例系统出现错误;电磁导航图像瞄准精度〈5mm 25例,5~10mm 3例,〉10mm 1例;穿刺耗时7~15min,平均(10.63±2.34)min。对照组50例患者在常规CT引导下均成功完成穿刺;穿刺耗时10~20min,平均(14.88±3.29)min。两组患者穿刺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8,P〈0.05)。结论 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肺活检术中应用电磁导航系统可明显缩短穿刺时间,且有助于提高穿刺准确性,但操作过程中需重视操作规范。  相似文献   

18.
CT引导改良平头针行肾囊肿穿刺及硬化剂治疗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平头针在CT引导下行肾囊肿穿刺及硬化剂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使用带锐角针芯的去斜面18—21G穿刺针或16号肾活检穿刺针(即平头针面)在CT引导下对38例42个直径3.0~17.2cm的单纯性肾囊肿经皮穿刺抽吸,并行99.7%无水乙醇硬化剂治疗。结果:42个囊肿治疗后,随访3个月~1年。32个囊肿消失。7个囊肿缩小,无严重并发症,总有效率达92.9%(39/42);临床症状缓解率为86.2%(25,/29)。结论:在CT引导下,用带针芯的改良平头针经皮穿刺及硬化剂治疗单纯性肾囊肿定位准确、创伤轻微、安全有效、简便易行,临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螺旋CT在肺及肝脏肿瘤射频消融术中及术后疗效观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螺旋CT导引下对35例肺及肝肿瘤患者38个肿瘤病灶进行射频消融治疗,术中观察射频后瘤体CT值及邻近组织情况,术后CT复查观察肿瘤变化。结果通过螺旋CT引导对38个瘤体准确定位;直观观察电极在肿瘤中的位置及爪状细电极针在肿瘤内展开情况。肺及肝脏肿瘤射频治疗后瘤体内CT值减低,部分瘤灶内可见气化灶。术后1个月复查CT,瘤体缩小,增强扫描无强化,呈略低密度肿块影。术后3个月复查CT,治疗总有效率85.71%(30/35)。结论螺旋CT能够准确引导肺及肝肿瘤射频消融治疗,准确评估疗效。  相似文献   

20.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切割活检对肺部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切割活检术对肺部实质性肿块定性诊断的价值,探讨并发症发生的原因。方法收集我院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的肺部占位性病变91例,均采用切割针和自动枪取材,分析诊断正确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本组91例,取得有效标本88例,总的穿刺成功率为(96.70%),其中1次穿刺成功84例(成功率为92.30%),2次穿刺成功7例。85例获得准确诊断,包括原发性肺癌79例、结核2例、炎性假瘤2例、淋巴瘤1例、转移瘤1例、错构瘤1例、结节病1例,总的诊断正确率93.40%。本组并发气胸14例(15.38%),出血21例(23.08%),出血并气胸同时发生3例(3.30%)。气胸与出血的发生与穿刺针通过含气肺组织的长度成正相关,气胸的发生与患者肺气肿的存在和2次穿刺相关,位于肺野内带的病灶较中、外带病灶更易发生出血。结论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切割活检操作简便、安全,诊断准确性高。术前准确定位,分步进针,熟练的技术操作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