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一种治疗双侧痛性指固有神经瘤的手术新方法。方法:双侧痛性指固有神经瘤30例患者,11例采用神经移植神经弓式的双端侧吻合,10例采用神经移植端-端吻合,9例采用直接端-端吻合。结果:术后随访24.5~52个月,平均38个月。双端侧吻合组指感觉测定为S(4.35±1.98)级,高于另2组(P=0.027);两点分辨觉为(5.0±0.7)mm,小于另2组(P=0.022);3组Burchiel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733,P=0.020)。结论:神经移植双端侧神经吻合的方法可有效治疗双侧痛性指固有神经瘤,消除患指疼痛、恢复指腹触摸灵敏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并设计神经旁路移植治疗神经瘤性不全损伤的术式及其疗效。方法 SD大鼠20只。实验组:10只大鼠建立神经旁路移植模型。麻醉后显露右侧坐骨神经干,用显微持针钳钳夹其中点10s,于钳夹点近、远端3mm处神经外膜上各开一直径为1.5mm的窗口,取前肢8mm长桡神经与近、远端窗口作端侧缝合。对照组:10只大鼠右侧坐骨神经仅作钳夹。结果 术后8周,实验组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再生有髓神经纤维数及截面积、腓肠肌肌湿重及肌纤维截面积均优于对照组。电镜观察见旁路移植神经中有多量大小不一的再生有髓神经纤维。结论 神经旁路移植具有保留原有神经的功能、不牺牲动力神经的优点,可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自体神经移植端端吻合防治神经瘤形成之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采用家兔自体神经移植端端吻合法研究创伤性神经瘤形成之机制,经光镜,电镜及免疫组化标记研究表明:自体神经移植端端吻合法能有效地抑制神经瘤形成,其机理是两近端神经纤维轴索在移植段中能够衔接;移植段中的雪旺氏细胞可能有趋化,营养及引导两近端衔接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前臂骨间背侧神经断裂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88年8月以来,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前臂骨间背侧神经断裂10例,4例行自体神经游离移植,6例直接缝合。经术后4月~1年随访8例,肌力恢复均在4级以上,疗效满意。讨论了有关诊断,手术注意事项,修复时间与疗效的关系。自体神经移植与直接缝合的疗效比较等。  相似文献   

5.
双端侧神经吻合修复双侧指固有神经陈旧性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双端侧神经吻合修复双侧指固有神经陈旧性损伤的疗效.方法 2000年11月至2009年10月收治双侧指固有神经陈旧性损伤患者40例,15例采用神经移植双端侧吻合手术,将损伤的指神经切除,对远、近端尺、桡侧指固有神经分别进行端-端吻合,形成远、近两条神经弓;测量两神经弓间距,取直径相近的前臂外侧皮神经平分为两段,分别于神经弓的尺侧、桡侧开窗式端侧吻合于指神经.13例采用神经移植单个端侧吻合,12例采用神经移植端-端吻合.结果 31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8个月.双端侧吻合组12例,指麻木、疼痛完全消失,指腹饱满,弹性好;感觉测定为S(4.21±1.97)级,高于其他两组;两点分辨觉(5.4±0.9)mm,小于其他两组.单个端侧吻合组10例,指麻木减轻,自发性疼痛消失,触痛减轻;感觉测定为S(1.57±0.72)级;两点分辨觉(7.2±1.2)mm.端-端吻合组9例,指麻木、疼痛均减轻;感觉测定为S(3.19±1.04)级;两点分辨觉(7.6±0.8)mm.后两组感觉测定与两点分辨觉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神经移植双端侧吻合既加强了单个端侧吻合的作用,又同时具有端-端吻合的优势.治疗双侧指固有神经长段缺损有效,能够消除患指麻木、疼痛,恢复指腹的灵敏性.  相似文献   

6.
关于有血供神经移植的优越性,目前是有争议的。作者通过对鼠坐骨神经模拟有血供和无血供神经移植的实验研究,对再生神经的组织结构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比较。将实验鼠两侧坐骨神经暴露,一侧选作有血供的神经移植,另一侧选作无血供神经移植。前者的作法是:在坐骨神经的腓侧束上选10mm长一段神经为移植体,将其两端的外膜各剪一小孔,挑出神经束予以切断,用10-0尼龙线原位吻合,然后缝合外膜切口。后者的作法是:在坐骨神经的腓侧束上切取10mm长一段神经为移植体,将其外膜剥离,使该段神经失去血供。然后用10-0尼龙线原位吻合。术后,13只实验鼠在3、4、6周时分别处死,取移植段神经固定、切片,染色后在显微镜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不同神经吻合方式修复双侧指固有神经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70例双侧指固有神经缺损患者按照不同神经吻合方式分成A、B、C 3组:A组24例采用移植神经弓端侧吻合,B组26例采用移植神经弓双端侧吻合,C组20例采用移植神经直接桥接端端吻合。观察3组指关节自主活动度总和(TAM)、感觉恢复情况、两点辨别觉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10个月。3组指关节TAM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远节指腹感觉明显高于C组(P0.05),A、B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两点辨别觉明显低于C组(P0.05),A、B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伤口均甲级愈合,未出现伤口感染和皮肤软组织坏死。术后72 h出现血管危象A组1例、B组2例、C组1例,均在肌肉注射盐酸哌替啶+静脉滴注肝素钠后缓解。B组2例术后4~6周用力握物时出现麻木和放射性疼痛等,术后6~12周疼痛自行消失。结论移植神经弓端侧吻合能够有效修复双侧指固有神经缺损,促进指腹感觉的恢复,效果优于移植神经直接桥接端端吻合。  相似文献   

8.
阴茎海绵体神经重建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阴茎海绵体神经损伤是导致勃起功能障碍(ED)的常见原因,海绵体神经重建修复有望恢复患者性功能。海绵体神经重建的方法有直接吻合、自体神经移植以及可降解生物材料的替代,目前应用于临床的只有自体腓肠神经移植。神经重建过程中,神经生长因子也起重要作用。本文就近年阴茎海绵体神经的重建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神经端侧缝合与神经转位缝合、带血运神经移植方法疗效的优劣。方法 健康兔24只,随机分成三组。A组为腓总神经远断端与胫神经端侧缝合;B组为胫神经近断端转位于腓总神经远断端缝合;C组将腓总神经制成6cm长带血运移植段原位缝合做电生理检查后取材,测肌湿重及组织学检查。结果 肌湿重、肌纤维横截面积、MCV、SCV显示A与B、A与c组间无显著性差异,B与C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神经轴突再生显示A与B组间无显著性差异,B与C、A与c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神经端侧缝合后再生质量同神经转位缝合与长段带血运神经移植相比基本相同,但神经转住缝合优于带血运神经移植。  相似文献   

10.
肋间神经移位治疗全臂丛根性撕脱伤两种术式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比较肋间神经移位直接与肌皮神经缝合 ,和通过皮神经移植桥接肌皮、肋间神经两种术式的疗效。方法  3 2例全臂丛根性撕脱伤 ,其中将肋间神经游离 10~ 13cm ,经电刺激证实含有运动神经束后切断 ,与肌皮神经直接缝合 2 0例。在肋间神经与肌皮神经间移植皮神经 (平均长 10 .2cm) 12例。术后平均随访 3年 ,观察肱二头肌屈肘功能及肌力的恢复。结果 肌力达 3级或 3级以上的 ,神经移位组占 75 % ,神经移植组为 2 5 %。结论 肋间神经与肌皮神经缝接后 ,屈肘功能恢复明显 ,直接缝合组优于神经移植桥接组 (P <0 .0 1)。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神经端侧缝合与带血供的自体神经游离移植的对比观察,分析神经端侧缝合的修复效果。方法选用SD大鼠20只,每只大鼠随机选择一侧下肢行神经端侧缝合,另一侧下肢建立带血运的神经游离移植模型。术后分笼饲养,观察肢体瘫痪及感觉恢复情况。术后6个月取缝合处以远腓总神经段标本切半薄切片,分别做甲胺蓝、变色酸2R-亮绿髓鞘染色和HE染色,测量神经横切面轴突数目、密度、直径等。超薄切片做透射电镜观察,测髓鞘厚度和有髓神经纤维面积。结果所有大鼠伤口一期愈合,足部无溃疡形成,外观红润饱满。于术后3个月左右胫前肌肌力恢复,趾展反射出现。光镜检查见两种手术方式均有有髓神经纤维生长,再生纤维排列整齐密集,呈线形平行排列。电镜观察见髓鞘形态正常。两种术式轴突数目、密度、直径、髓鞘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端侧缝合后有有髓神经纤维生长,修复效果与带血供的自体神经游离移植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无缺损的周围神经高位损伤,提出高位端端与低位端侧或侧侧缝合相结合的新方法,观察神经再生和靶器官的恢复情况。方法SD大鼠80只,高位切断左侧胫神经。随机分为5组:A组:胫神经两断端行端端缝合,远端于膝关节水平与腓神经干行侧侧缝合。B组:断端处理同A组,远端移植正中神经作胫腓神经干之间的端侧桥接缝合。C组:单纯作断端的端端吻合。D组:胫神经干近端结扎并固定,远端与腓神经干行侧侧缝合。E组:近端处理同D组,远端切除部分神经段后,与腓神经干行端侧缝合。术后行肌电图检查及组织学观察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早期(4周)D、E组有神经再生,术后12周A、B组的神经再生、传导功能及靶肌肉和运动终板的恢复情况均优于C、D、E组。结论高位端端与低位端侧或侧侧缝合相结合的方法,可尽早恢复对靶组织的营养和神经再支配,为高位缝合处高质量神经的长入赢得时间,提高了有效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多种方法修复神经后各类轴突通过修复部位的机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鼠坐骨神经外膜缝合、束膜缝合或神经移植后4周或9周,应用竦根过氧化物酶逆行档记腓总神经中再生轴突的胞体。结果表明运动轴突与感觉轴突再生通过修复部位的机率相近。术后不同时期不同神经束运动轴突长入腓总神经的机率是一定的。支配肌梭轴突通过修复部位的机率低于支配其它靶器官的轴突。与外膜缝合相比,束膜缝合能提高运动轴突再生到原神经束的比例,4mm的神经移植体不能提高此比例,且束膜缝合、神经移植对支配肌梭轴  相似文献   

14.
大鼠神经端侧缝合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为进一步了解神经端侧缝合后再生的可能性。方法:用大鼠进行研究,实验分五组:A组,将切断的腓神经远端与正常胫神经干行端侧缝合,保留缝合部胫神经外膜;B组,同A组,缝合部胫神经外膜予以去除(“开窗”);C组,将一神经移植段的两端分别与正常胫神经干和切断的腓神经远端神经干行“开窗”的端侧缝合;D组,将胫神经切断,近端与切断的腓神经远端神经干行“开窗”的端侧缝合。E组对照:仅切断腓神经。术后不同时期分别行电生理、组织学、神经纤维计数等检查。结果:鼠神经端侧缝合后腓神经远端有不同数量的有髓神经纤维再生。结论:动物鼠类神经端侧缝合能够再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利用神经延长器延长周围神经,修复周围神经缺损。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自制的神经延长架,每天分数次延长1mm,修复神经缺损10mm,9周后行电生理及组织学观察。结果 延长段神经外膜血供基本正常,神经缺损修复后其神经刺激阈值与神经原位缝合组差异无显著性,与神经移植组差异有显著性,组织学观察,延长组和原位缝合组有基本正常组织结构,神经移植组有明显空泡变性,髓鞘凝固变性。结论 应用神经延长装置,采用合适的连接方法,可有效的延长周围神经,修复神经缺损。  相似文献   

16.
神经端侧吻合技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神经端侧吻合技术的临床应用陈振兵洪光祥王发斌黄启顺翁雨雄目前对周围神经的修复需将断端与断端进行吻合,两断端缺损较大需行神经移植,但可供移植来源有限,神经移植的距离过长其疗效并不十分令人满意。Viterbo等〔1〕研究在大鼠行神经端侧吻合的可行性,腓总...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59条下肢火器性神经伤1年11个月的随访结果。35条神经完全断离,其中33条进行了神经移植,2条进行直接缝合,16条部分性神经损伤,进行了部分神经移植。全神经移植者优良率39.3%。部分性神经移植者优良率58%。8条神经(胫神经6,腓总神经2)进行了单纯松解,其功能恢复均优良。  相似文献   

18.
吻合腓动静脉腓肠神经移植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目的:研究腓肠动脉对腓肠神经的营养,为吻合腓血管的腓肠神经神经移植提供依据。方法:通过51例尸体腓血管对腓肠神经供应解剖学研究,以及对48例临床病例的观察总结。结果:腓动脉有1~7条皮支营养腓肠神经,术中观察腓肠神经两断端出血活跃,修复长段神经缺损优良率85.4%。结论:吻合腓血管的腓肠神经是神经移植的优良供体  相似文献   

19.
神经牵拉延长器修复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探讨神经牵拉延长器修复神经缺损,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健康家兔30只,分3组,右侧坐骨神经造成1.0cm缺损,A组:自制神经牵拉延长器延长,二期端-端缝合;B组:神经原位移植;C组:直接拉扰缝合。术后不同时期分别进行电生理、组织学、神经纤维计数等检查。  相似文献   

20.
文献报道异体神经用降低抗原性的方法处理后移植,轴突可以再生,所用方法有酒精浸泡、冻融、冷冻等[13],但这类实验中移植段不超过3cm,更长的移植段是否行尚不清楚。本实验研究狗5cm坐骨神经异体移植的效果,神经处理方法是冻融或加免疫抑制剂浸泡。材料和方法选用21只成年杂种狗分5组,每只狗一侧坐骨神经进行移植,另一侧做正常对照。(1)自体移植,3只狗,把切除的5cm坐骨神经原位缝合;(2)异体未处理神经移植,3只狗,移植则仅从只1只狗取下的坐骨神经;(3)异体冻融处理神经移植,5只狗,神经取下浸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