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丁玲  牛红月 《中国针灸》2023,(11):1226-1228
<正>踝关节背屈功能障碍是中风偏瘫患者常见的遗留症状,多表现为足下垂或足内翻畸形,导致患者在行走时下肢摆动困难,出现代偿性划圈样步态,大大增加了步行耗能和跌倒风险[1],故改善中风患者踝关节背屈功能,提高其步行和平衡能力至关重要。笔者采用“调神舒筋”法针刺治疗中风后踝关节背屈功能障碍33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常见且不可逆转的神经退行性脑疾病,是老年人痴呆最常见的病因,临床表现有潜在的记忆和认知障碍、精神症状和行为障碍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的丧失.AD的主要病理特征如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神经原纤维缠结(NFT)、线粒体功能障碍、自噬功能障碍等,这些特征均是评价治疗药物疗效的重要指标.AD的病机是肾...  相似文献   

3.
<正>脑梗塞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西医认为脑动脉粥样硬化,常见症状为失语、口眼歪斜、偏瘫、偏侧肢体麻木、大小便失禁、痴呆、头痛、眩晕、耳鸣、半身不遂、恶心、呕吐,四肢僵硬、神志不清等症状,血管内膜损伤使脑动脉管腔狭窄,进而因多种因素使部血栓形成,使动脉狭窄加重或完全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起神经功能障碍,是长期高血压引起脑深部白质及脑干穿通动脉病变和闭塞,导致缺血性微跟塞,常位于脑相对静区,许多病列不能确认。藏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儿重型乙脑的临床特点及合并症。方法:对30例患儿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脑背液)以及预后进行临床分析。结果: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脑背液中压力升高,白细胞计数和蛋白量增高。糖、氯化物正常。特异性IgM抗体检查早期就可以出现阳性,且阳性率较高,是确诊的直接依据。小儿重型乙脑发病年龄越小,越容易合并呼吸衰竭,病死率也越高。结论:肺损伤是呼吸衰竭启动、发展或转归的主要环节,加强呼吸道的管理对阻断呼吸衰竭、降低病死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影像学支持下的痰浊蒙窍型与瘀阻脑络型血管性痴呆的临床对比.方法:运用中医辨证分型出痰浊蒙窍型和瘀阻脑络型血管性痴呆,各20例,对以上患者进行MRI检查以及MMSE和SDSD量表分析.结果:两证型患者半数以上存在多发性梗死,验证患者均为脑卒中后发生的认知功能障碍,对两组患者进行MMSE量表及SDSD量表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论:痰浊蒙窍型血管性痴呆MMSE得分高于瘀阻脑络型,而SDSD得分低于瘀阻脑络型与临床症状相符.  相似文献   

6.
帕金森病是发病率较高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症状复杂多变。帕金森病的康复目标旨在改善整体运动以及非运动功能障碍的基础上,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在帕金森病康复治疗中,中医药的作用日渐突出。脑肠轴系统是由脑和肠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通路组成,是一个调整整体功能的复合体,其功能紊乱与帕金森病发病具有紧密联系。根据现代医学的生理病理学研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脑肠轴理论中医康复模式的建立,可为帕金森病提供新的临床思路和治疗靶点。从脑肠轴理论、帕金森病的病因病机探讨、脑肠轴理论对帕金森病的中医证候分析、基于脑肠轴理论从脾胃-经络-脑之间的联系建立中医康复模式4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帕金森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新模式,提高临床疗效。参考文献41篇。  相似文献   

7.
从中医“脾脑相关”理论、中风病中医理论以及前期临床实践和研究方面,阐述从脾论治缺血性脑卒中的依据和策略。缺血性脑卒中病因病机复杂,涉及多个脏腑,“虽五脏相关,但脾为机要”。脾功能障碍引发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主要为脾虚邪中,脑络闭阻;脾失健运,痰瘀阻络;脾不统血利脉,脑络郁滞;脾胃失和,气机逆乱。故健脾扶正法应贯穿于缺血性脑卒中防治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8.
韩秀华 《双足与保健》2006,(6):27-31,26
小儿脑瘫是一种出生前到出生后发育时期非进行性的脑损伤,主要表现为姿势异常和运动障碍、生长发育障碍,同时伴有视力、语言、听觉、摄食等障碍及癫痫等症状。中医认为本病多因禀赋不足,胎育不良,以致精血亏虚,脑髓失养,脑与肢体发育不全,功能障碍;或因大病损  相似文献   

9.
头针配合局部取穴治疗中风后复视症3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眼复视常见于中风和类中风,包括现代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病后遗症期、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脑桥下部内侧综合征及蛛网膜腔出血等,这些病症均可见双眼复视这一临床表现。发病机制是支配双眼运动的动眼、外展、滑车神经核及其支配双眼运动的肌肉功能障碍。在临床上最常见的原因是颅神经病变,  相似文献   

10.
排尿功能障碍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复杂症候群,属于中医学"淋证""癃闭""遗溺"范畴。传统多从肾和膀胱论治该病,石学敏教授不仅重视"肾主水,司开阖"的功能,更强调肾主骨生髓、脊髓上通于脑、脑为元神之府的功能。认为脑实则神全,脑神失调则膀胱开阖无度而致排尿功能障碍,提出排尿功能障碍的新病机为"脑神失调,脬宫失司",病位在脑、肾和膀胱(脬),确立了"调神理脬"针法并在此基础上对手法操作进行了规范,为针刺治疗排尿功能障碍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眼针配合电项针治疗中风后复视症26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复视在祖国医学中称之为“视一为二”、“视岐”等,归属于中风和类中风范畴,包括现代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病后遗症期、脑桥下部内侧综合征、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等。这些病症均可见复视这一临床表现,同时可伴有代偿性头位、头痛、头晕及神经功能缺损等症状。发病机制是支配双眼运动的动眼、外展、滑车神经核及其支配双眼运动的肌肉功能障碍。目前临床治疗除手术疗法改善美容效果外,尚不能恢复其正常功能,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笔者采用眼针配合项部电针针刺的方法治疗本病,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延髓背外侧综合征(wallenberg syndrome)病变位于延髓上段的背外侧区。于1895年由wallenberg首次发现并命名,常见的原因为小脑后下动脉或椎动脉血栓形成[1]。目前没有特效药物进行治疗,只以改善症状为主,笔者在临床过程中,以针刺合并脑电治疗仪进行治疗,取得不错的效果,介绍如下。1病例资料于某,男,65岁,该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行走不稳,伴有恶心、呕吐。在其他医院查MRI示:延髓梗塞,脑萎缩,并进行积极的治疗,效果不佳,为求中西医结合治疗,遂来我院就诊,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芒针透刺背俞穴联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对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3月于重庆市北碚区中医院康复科和脑病科住院治疗的84例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研究的病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取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采用黄芪桂枝五物汤,观察组采用芒...  相似文献   

14.
偏头痛病在脑络,其脑络病变既包括脑气络病变也包含脑血络病变,且在偏头痛的病程发展过程中,脑络可由功能性障碍逐渐发展到结构性损伤。针刺是治疗偏头痛的有效方法,可通过疏通脑络而达到防治偏头痛的目的。在偏头痛的发展过程中,其脑络病变具有动态演变的特点,因此针刺防治偏头痛的方案也应作出动态调整。在偏头痛发作期需积极止痛,缓解期需预防症状反复,偏头痛的发病之初需调整脑络功能障碍,病久不愈则需预防脑络的结构性损伤。  相似文献   

15.
中医外科,分门别类很多.若以脑疽、项疽和背疽来说,也有许多不同名称.生于发际当中,上下不过距离分寸之间,就分成了脑烁、脑后发、脑痈、脑疽几种类型.以项疽来讲,又分为正对口、偏对口,以背部来讲,有上发背、中发背、下发背、上搭手、中搭手、下搭手许多名称.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久留脑三针和小醒脑针合用治疗脑干小脑梗塞所致平衡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0例脑干小脑梗塞所致平衡功能障碍的患者,采用以脑三针和醒脑开窍中的小小醒脑针为主穴配合中医辨证取穴的方法。共治疗4w,观察治疗前后平衡功能改善的情况。结果:治疗总有效率93.4%。结论:久留脑三针和小醒脑针合用治疗脑干小脑梗塞所致平衡功能障碍,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平衡和协调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7.
<正>帕金森病是中老年患者常见的一种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发病与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该病以震颤、强直、运动障碍等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同时伴有认知心理等较多非运动症状,且病程漫长,给患者、家庭以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其中认知功能障碍(PDCI)为其较常见非运动症状,包括轻度认知障碍(PD-MCI)和痴呆  相似文献   

18.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又称小中风,是指由于某种因素造成的脑动脉一过性或短暂性供血障碍,导致相应供血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视网膜功能障碍。症状持续时间为数分钟到数小时,24 h内完全恢复,可反复发作,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笔者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技术对42例该病患者的脑底动脉血流情况进行了观察,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42例来自2004年3月—2006年9月我院门诊及住院确诊患者,男26例,女16例;年龄47~68岁,平均58.4岁。全部病例均经CT扫描,其中4例大脑半球深部发现腔隙性梗死灶;有高血压病史21例,…  相似文献   

19.
周宝宽  周探 《中国中医急症》2011,20(12):2054-2055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指因脑血管病变引起的短暂性、局限性脑功能缺失或视网膜功能障碍,临床症状一般持续10~20min,多在1h内缓解,最长不超过24h,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结构性影像学(CT、MRI)检查无责任病灶。TIA是脑卒中的高危因子,一次TIA发作后,  相似文献   

20.
高血压病是一种病因未明确的常见病、多发病.以动脉血压持续增高,达到或超过18.7/12kpa以上为主要临床表现.其发病主要与大脑皮层机能紊乱、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动脉血管舒缩功能障碍等方面有关.其临床主要表现头痛、眩晕、失眠等症状,后期能引起心、脑、肾等重要脏器损害,出现心、脑、肾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