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例1,女,40岁.间断性全程肉眼血尿伴右腰部疼痛1个月于2008年4月6日入院.查体:右肾区叩击痛(+).B超检查示右肾上极及集合系统内实性肿物.双肾增强CT检查示右肾上极肿物,直径约5.2 cm,增强扫描病灶不均匀强化.IVU检查见右肾上极占位,肾盂及近段输尿管受侵.诊断为右肾肿瘤.全麻下行根治性右肾切除术.术中见右肾上极类圆形肿物,切面白色鱼肉状,向肾盂内破溃,肾盂内可见坏死组织及血块.完整切除右肾及右输尿管上段.病理报告:瘤细胞为椭圆形、梭形,束状及片状排列,核分裂活跃,输尿管未见浸润.免疫组化染色:CK 7、Vimentin散在(+),CK(pan)、EMA及CD10部分(+),CD34(-),CD99(-).病理诊断为原发性肾脏滑膜肉瘤.术后未行放化疗,术后4个月死于肺转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原发性肾滑膜肉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 原发性肾滑膜肉瘤患者1例,男,55岁.因右腰背及上腹部疼痛5 h入院.无尿频、尿急、尿痛、血尿、发热等症状.CT检查示右肾中下极恶性占位可能,累及右肾门、肾动静脉及肝脏.行右肾肿瘤根治性切除术.结果 病理检查:肿瘤大小12.5 cm×11.0 cm×9.0 cm.镜下瘤细胞呈梭形、束状排列,细胞异型,可见核分裂相,部分区域见增生的薄壁血管,肿瘤呈浸润性生长,伴发炎症及大量坏死、出血.免疫组化染色示Vimentin、CD99、Bcl-2阳性,CK阴性.病理诊断为原发性肾滑膜肉瘤.患者术后2个月出现局部复发及肝肺转移,予异环磷酰胺、表阿霉素化疗1疗程,患者不能耐受.术后8个月死亡.结论 原发性肾滑膜肉瘤是一种罕见、高度恶性的肿瘤,预后不良,确诊需依赖病理检查、免疫组织化学及RT-PCR检测.根治性切除辅以化学治疗可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肾脏未分化网状细胞肉瘤(尤因肉瘤)的临床诊治及预后特点. 方法 肾尤因肉瘤患者1例,男,33岁.体检发现左肾肿物3d.B超检查见左肾实质下部占位病变,边界清楚,其内血流信号丰富.CT检查示左肾下极类圆形肿块,5.1 cmu×4.7 cm大小,平扫中等密度,内见多个小斑片状低密度区,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强化明显,考虑为肾癌.行后腹腔镜下左肾根治性切除术,手术顺利.检索相关文献复习讨论. 结果 病理报告:左肾下极直径4.0 cm灰白色肿物,部分坏死,瘤细胞小圆形,较均匀一致,成片分布,胞界不清,胞质稀疏,细胞核大小较一致,可见核分裂象.免疫组化染色:Vimentin(+),CD99(+),PAS(+),WT-1(-).病理诊断为肾尤因肉瘤.术后化疗:短周期(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吡柔比星,每天1次,连续2d),长周期(异环磷酰胺+依托泊苷,每天1次,连续6d),长短周期交替进行,共6个周期,周期间隔21 d.随访14个月未见复发. 结论 肾尤因肉瘤临床罕见,恶性程度高,生物学行为进展快,诊断主要依据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查,治疗以手术切除加放、化疗为主,但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脏滑膜肉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例患原发性肾脏滑膜肉瘤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检索Pubmed及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肾脏原发性滑膜肉瘤的相关文献。结果患者1术后病理报告:肾脏滑膜肉瘤,侵及肾皮质、髓质及肾周围脂肪组织。免疫组化结果:Vim、CK7、广谱CK、低分子CK、EMA、CD99、Bcb2均阳性,Des阴性。患者2术后病理报告:肾脏滑膜肉瘤,血管内见有瘤栓。免疫组化结果:Vim阳性、CK部分细胞、Des部分细胞、CD99部分细胞阳性,Myodl、CD34、Melanoma、CD68阴性。患者1术后7个月,患者2术后10个月均死于癌转移。检索相关文献显示有随访的33例中死亡11例,转移或复发14例。结论原发性肾脏滑膜肉瘤是一种高度恶性的罕见肿瘤,预后不良,确诊依赖病理检查、免疫组织化学。  相似文献   

5.
滑膜肉瘤是一种起源未明的软组织恶性肿瘤,常见于四肢关节周围,原发于肾脏者罕见。本文报道1例原发性肾滑膜肉瘤,患者因间断肉眼血尿就诊,术前诊断为右肾恶性肿瘤,行腹腔镜根治性右肾切除术,术后经病理检查确诊。患者拒绝进一步治疗,术后随访13个月未见复发和转移。  相似文献   

6.
目的报告1例肾脏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患者女性,50岁。有20年口服避孕药史。主诉腰部不适和血尿半年,CT及MRI示左肾上极囊实性8cm×6cm肿物,术前诊断囊性肾癌,2004年7月行左肾根治性切除术。结果术中发现左肾上极与周围组织严重粘连。术后见左肾上极7.9cm×8.9cm×9.0cm多房囊性肿瘤,边界清楚,内充满咖啡色粘稠液体,囊腔直径0.5~2.0cm,部分囊壁较厚呈实性。病理检查:肿瘤均由上皮和间质成分共同构成,上皮细胞呈立方状、柱状和靴钉样,可见明确的胃肠道上皮分化细胞。间质成分主要由梭形细胞构成,可见特征性呈束状分布的平滑肌组织。免疫组化:上皮细胞AE1/AE3(+),间质细胞ER(+)、PR(+)、SMA(+)。术后随访8个月未见复发。结论肾脏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为良性肿瘤,罕有胃肠道上皮分化特征,需与肾脏其他良恶性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 提高多房性囊性肾癌的诊治水平.方法多房性囊性肾癌患者1例,男,49岁.体检B超偶然发现右肾下极多囊性肿物1个月.囊内无回声区,其间混杂低回声区;CT检查右肾下极见多囊性低密度病变,边界清楚、光整,内见薄壁分隔,增强扫描分隔可见强化;MRI检查示右肾下极多囊性病变,增强扫描囊壁可见强化.行右肾部分切除术,完整切除肿瘤.结果 病理报告:肾被膜下见多房状肿物,大小约3.0 cm×2.0 cm×2.0 cm,囊壁光滑,腔内含清亮的浆液性及血性液体,囊壁厚约0.1~0.2 cm,与肾周脂肪粘连.镜下多数囊腔内衬单层或复层立方状透明细胞,细胞核小而圆,位于细胞中央,无明显核仁;有的囊腔内衬扁平上皮细胞或无内衬上皮,偶见由透明细胞覆盖的小乳头;囊腔间隔由胶原纤维组成,部分间隔内可见灶状透明细胞,但未形成肉眼可见的结节.病理诊断:多房性囊性肾癌.术后随访20个月未见复发和转移.结论 多房性囊性肾癌是肾癌的一种罕见亚型,发病率低,是一种完全由囊腔构成的肿瘤;影像学检查可提供直接依据,确诊需依靠病理学检查;外科手术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8.
肾嗜酸细胞腺瘤临床诊治分析(附1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提高肾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肾嗜酸细胞腺瘤患者临床资料。肿瘤最大直径为3~8cm,平均5.5±2.8cm,分别位于左肾上极2例,左肾下极1例,右肾上极3例,右肾下极4例。所有患者CT扫描显示肿瘤包膜完整,密度均匀一致,增强扫描成中等强化,6例瘤体中央可见星状结构。术前均诊断为肾癌而行肾癌根治术。结果:术后观察肿瘤包膜完整,切面呈棕色或棕黄色,质地均匀,未见出血及坏死灶;光镜下瘤细胞排列成腺泡管状或实性片状,胞质内含丰富的嗜酸性颗粒,细胞无明显异型性和核分裂相;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ytokeratin8( ),EMA( ),vi mentin(-),Hale胶体铁染色(-)。随访8~87个月,平均38.4±21.5个月,均无瘤生存,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肾嗜酸细胞腺瘤是一种较少见的良性肾脏肿瘤,常易被误诊为肾癌,诊断需依据影像学、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等特点综合判断。治疗应行肾部分切除或肿瘤剜除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恶性肾孤立性纤维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合并胸椎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恶性肾SFT合并胸椎转移患者的疾病进展过程、诊断及治疗措施,影像学及组织病理学特征等,并进行文献回顾。结果:临床及影像学诊断为肾癌。病理检查提示肾中部见一肿物,大小5.5cm×4.0cm×4.0cm,切面灰白质偏硬,侵及肾被膜及肾盂黏膜,肿物与周围界限尚清。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Bcl-2(灶状+)、CD34(++)、S-100(-)、Vimentin(++)、CD117(-)、CK(-),诊断为恶性SFT。于2010年4月22日在全麻下行后腹腔镜下右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术后痊愈出院。术后3个月出现腰背部疼痛,确诊为胸椎转移瘤,于2010年7月28日在全麻下行胸椎管减压,椎管内肿瘤切除,胸10腰2椎体骨水泥灌注,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术后病理提示椎管内组织见梭形细胞肿瘤组织浸润,结合形态及病史,考虑为恶性SFT复发转移。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肿瘤细胞:Bcl-2(-),CD34(-),S-100(-),SMA(+),Vimentin(+),CK(+)。术后2个月,患者出现全身多发转移,病情恶化,经医治无效去世。结论:恶性肾SFT是一种非常罕见的恶性肿瘤,其诊断主要依靠磁共振、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并应与肾的其他梭形细胞肿瘤鉴别,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例结肠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男,60岁,因排便困难伴鲜血便入院,肠镜示距肛门约30 cm处见一息肉样肿物阻塞管腔。术前内镜下病理活检报告:坏死、出血、脓性渗出及少许黏液,见少量异形细胞,考虑恶性肿瘤。行乙状结肠癌根治术。术后病理报告:切除肿物为息肉样突起,体积3.5 cm×2.5 cm×2 cm。镜下肿瘤大部分位于黏膜层,向下浸润至黏膜下层,肿瘤表面坏死。肿瘤细胞呈多种形态,为短梭形,卵圆形及多角形,胞浆偏少嗜酸性。细胞核大畸形,核分裂像多见;脉管及神经未见肿瘤侵及,两切端未见瘤,系膜淋巴结15枚,均未见瘤侵及。免疫组化结果:Vim(+),S-100(+),Melan A(+),CD117(+),CK(-),HMB45(-),CD34(血管+),Ki-67(40%+)诊断为恶性黑色素瘤。术后未行放化疗及生物治疗,术后11个月死亡。结论:结肠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病死率高、预后极差,结肠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临床上极为罕见,诊断主要依靠免疫组化结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肾脏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对1例肾脏LCH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 患者年龄23岁,女性,表现为无症状性左肾肿物.腹部CT示左肾肿物,大小约4.3 cm×6.1 cm,考虑肾癌.行根治性左肾切除术.免疫组化显示CD1α,S-100,CD68,Lysozyme呈阳性.病理诊断为LCH.随诊3个月时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 肾脏LCH极其罕见,确诊依赖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脏滑膜肉瘤的临床表现及病理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原发性肾脏滑膜肉瘤的诊治资料并复习国内外文献。结果:患者行根治性肾切除术。经镜下检查及免疫组化染色后,病理诊断考虑为原发性肾脏滑膜肉瘤,通过RT—PCR方法检测出SYT-SSX融合基因表达,确诊为原发性肾脏滑膜肉瘤。患者未行规律化疗,术后4个月局部复发,死亡。结论:原发性’肾脏滑膜肉瘤临床上罕见,免疫组化染色对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检测SYT-SSX融合基因作为确诊所需最重要的检查。患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一例病理诊断为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的主要症状、诊治情况,结合文献对该病的临床表现、诊断、病理学特征、治疗及预后进行讨论.结果 患者男性,47岁,入院前1年出现劳累后右腰部酸痛症状,于2013年1月28日行彩超检查发现“右肾占位”.入院后诊断为“右肾占位病变”.患者拒绝行右肾部分切除术,要求行根治性右肾切除术.术后恢复良好.病理:右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组织学特点:瘤细胞胞浆丰富,粉染,形状多样,排列成片.免疫组化:CD117(-),CD10(-),CK7(-),CK8/18(-),CK20(-),RCC(-),Vimentin(+),HMB45(+),Melan-A(+),CD68(+),SMA(+),Ki67(<3%+).随访15个月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 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是一种罕见的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易与肾细胞癌及其他恶性肾肿瘤相混淆,免疫组化有助于鉴别.由于它具有潜在恶性的生物学行为,故有必要进行长期随访复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肾脏黏液性管状和梭形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分析1例肾脏黏液性管状和梭形细胞癌患者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讨论。患者,男,27岁。查体发现右肾占位性病变6d,CT及MRI示右肾上极囊实性占位,术前诊断良性病变。行右肾根治性切除术。结果 术中见肿瘤对肾组织有推挤样边界,位于右肾上极,冰冻切片诊断低度恶性黏液性上皮性肿瘤。病理检查:大体标本见右肾上极6cm×5cm×4cm类球形肿物,边界清楚,切面实性、灰白色。肿瘤细胞排列成管状、实性梁索状漂浮于黏液性基质中,Alcianblue染色(+)。免疫组化:上皮细胞CK(+)、CK7(+)、EMA(+)、Vimentin(+)、34βE12(+)。病理诊断:肾脏黏液性管状和梭性细胞癌。术后随访5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 肾脏黏液性管状和梭形细胞癌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上皮性肿瘤,具有潜在远处转移的可能,应与其他肾脏良恶性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5.
肾球旁细胞瘤临床少见,同时合并肾细胞癌者尚未见报道,我院诊治1例肾球旁细胞瘤合并透明细胞型肾细胞癌患者,报道如下. 患者男性,23岁,因"发现高血压2周,双侧肾脏肿物4d"于2012年11月6日入院.体检:脉搏72次/min,血压162/100 mmHg(1 mmHg =0.133 kPa),呼吸19次/min,心肺及腹部检查无阳性体征,双肾区无压痛、叩击痛,双下肢无浮肿.血常规、电解质、生化及肿瘤指标检查未见异常.B超:右肾上极可见一囊实性结节,2.68 cm×2.54 cm,略向包膜外突出,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左肾上极腹侧面可见一偏低回声结节,2.71 cm×2.57 cm,可见少许血流信号;造影后右肾结节呈不规则蜂窝状强化,左肾结节于增强早期呈整体不均匀低增强,呈现快进快出表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肾脏占位的CT影像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5例肾脏占位患者的CT图像,主要观察病灶部位、最长径、强化方式及程度,有无坏死、出血、钙化。结果:恶性占位25例,其中透明细胞癌15例,乳头状细胞癌5例,嫌色细胞癌1例,TFE-3相关肾癌1例,肾母细胞瘤2例,透明细胞肉瘤1例。15例透明细胞癌中左肾9例,右肾6例;最长径3.2~13.0cm;均囊变坏死,7例出血,5例钙化,13例呈典型的"快进快出",2例髓质期强化达高峰,延迟期减退。5例乳头状细胞癌均在右肾,长径1.8~9.0cm;4例坏死,3例延迟强化,1例于髓质期强化显著,1例"快进快出"。1例嫌色细胞癌在左肾,长径10.7cm,囊变坏死,轻度强化,峰值在髓质期。1例TFE-3相关肾癌在右肾,长径4.4cm,钙化,轻中度强化,髓质期达峰值。2例肾母细胞瘤中左肾1例,右肾1例,长径8.3~9.5cm,均坏死,中度延迟强化。1例透明细胞肉瘤在右肾,长径3.7cm,坏死,"快进快出"样强化。肾脏良性占位10例,错构瘤5例,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例,嗜酸细胞腺瘤1例,成熟性畸胎瘤1例,肾脏结核1例。5例错构瘤均在右肾,长径约1.7~20.0cm,均含脂肪,2例坏死,1例钙化,中度不均匀性强化。2例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均位于右肾,长径约10.0cm、3.0cm,均坏死,1例出血,1例病灶钙化。1例嗜酸细胞腺瘤在右肾,长径4.9cm,钙化,明显延迟强化,星芒状瘢痕。1例成熟性畸胎瘤位于左肾,长径13.0cm,内见骨骼、软组织及脂肪。1例肾脏结核右肾萎缩,肾盂、肾盏积水扩张,呈"花瓣样"改变,输尿管壁弥漫性均匀增厚、毛糙,增强后均匀强化。结论:肾脏不同占位具有不同的影像特征,尤其是强化方式,对于其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部分不典型病变诊断较为困难,需结合临床病史及病理。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 34岁, 因"体检发现腹腔肿物"入院。5年前于当地妇幼保健院行"子宫肌瘤切除术", 病理检查为平滑肌瘤。增强CT检查提示左下腹实性占位(图1)。行腹腔镜探查术, 可见降结肠中段大小约8 cm×6 cm×4 cm肿物, 子宫左后方侧腹膜可见大小约3.5 cm×2 cm×2 cm肿物, 术后病理检查示:梭形细胞肿瘤, 细胞形态温和, 胞质红染, 富于扩张的血管, 倾向平滑肌瘤(图2)。免疫组化检查示:Dog-1(-)、CD117(-)、CD34(-)、Actin(+)、Desmin(+)、SMA(+)、Ki-67阳性率<1%, 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图3, 4), 结果支持平滑肌肿瘤。结合临床病史, 诊断为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benign metastasizing leiomyoma, BML), 术后随访3年患者病情稳定。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46岁,因发现右锁骨肿物伴疼痛1年余,加重3个月入院。患者2015年4月无明显诱因下发现右锁骨内侧肿物,约拇指大小,伴持续性钝痛。自2016年2月,肿物迅速增大至约鸡蛋大小,疼痛明显加剧,并出现右侧肩胛骨冈上区放射痛,遂于2016年5月25日至我院就诊。入院后查体:右锁骨胸骨端肿物稍突出于体表,肿物大小约5.5 cm×4.5 cm,质中。X线片显示:右锁骨边缘骨皮质模糊,骨质密度减低,右侧胸锁关节显示不清。右锁骨穿刺活检显示:浸润横纹肌及骨组织,伴有坏死。免疫组化:IHC:Vimentin(+),Ki-67:25%,CD68(+),Bc1-2(+),CD99(+),CR(+),CK(+),EMA(+),S-100少数(+),CK19(-),CD56(-),Actin(-),CD117(-),CD34(-),Calponin(-),Desmin(-),Myogenin(-),MyoD1(-),SMA(-)。病理诊断结论: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符合滑膜肉瘤,中度分化。  相似文献   

19.
肾嗜酸细胞瘤的诊治(附三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提高肾嗜酸细胞瘤的诊治水平。 方法 回顾分析 3例肾嗜酸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无特异表现 ,肿瘤大小分别为 7.6cm× 8.5cm× 6 .8cm、10 .0cm× 11.5cm× 9.8cm、10 .0cm× 8.0cm× 6 .8cm ,分别位于左肾下极、右肾上极、右肾下极。CT扫描肿瘤密度均匀一致 ,瘤体中央有星状结构。术前均诊为肾癌而行肾癌根治术。 结果 肉眼观察瘤体边界清楚 ,切面呈棕色或棕褐色 ,均质状 ,无出血及坏死灶。光镜下瘤细胞排列成腺泡状或管状 ,胞质含丰富的嗜酸性颗粒 ,细胞无明显异型性和核分裂相。电镜下胞质内见大量线粒体。免疫组化染色 :Cytokeratin( ) ,EMA( ) ,Vimentin(- )。 3例患者随访 16~ 30个月 ,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 结论 肾嗜酸细胞瘤是一种良性实质性上皮肿瘤 ,临床无特异性 ,诊断需依据病理组织学、免疫组化及电镜特点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55岁,因“右侧腰酸1年余伴上腹痛10 d”于2009年10月19日人院.入院体检:生命体征平稳,未见明显阳性体征.B超检查示“右肾下极实质内可见3.5 cm ×3.0 cm囊实性团块,以实性为主,边界尚清楚,实性部分内可见少许血流信号”.腹部CT示“右肾下极稍低密度圆形软组织肿块影,直径约3.0cm,增强后周边呈环状强化,内可见结节状明显强化影,静脉期呈稍低密度强化(图1).诊断:右肾占位,肾透明细胞癌首先考虑.”经完善术前准备,于2009年10月23 日行全麻下右肾部分切除,术中见右肾下极肿瘤,4 cm×3 cm大小,包膜完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