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儿童感染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的诱发因素、临床表现、治疗及护理效果。方法对4例儿童感染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的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均为非新生儿病例,患病集中于1岁~3岁;予以新青霉素Ⅱ、头孢菌素治疗。结果本组全部治愈,均未发生后遗症。结论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患病并不局限于新生儿和婴幼儿,较大儿童也有患病者。加强免疫、治疗使用第二代青霉素、第三代头孢菌素抗感染及规范的专科护理是重要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2.
张晓芬 《海南医学》2011,22(16):57-58
目的探讨头孢替安联合免疫球蛋白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5-2010年于我院住院治疗的60例金黄色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头孢替安治疗,观察组给予头孢替安联合免疫球蛋白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皮肤疼痛消失时间、表皮剥脱面干燥时间、住院天数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6.7%、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孢替安联合免疫球蛋白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疗效优于单用头孢替安,是治疗该病的理想方法 。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新生儿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病因、体征、治疗方法、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新生儿葡萄球菌性皮肤烫伤样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儿用药2天后不再有新疱出现,红斑减退,第4天糜烂面基本干燥、结痂,第8天糜烂面基本恢复正常。结论:对新生儿葡萄球菌性皮肤烫伤样综合征早期诊断并运用敏感抗生素、局部清创是治疗本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严重的、以全身皮肤急性泛发性红斑、松驰性水泡和表皮剥脱为表现的急性皮肤感染性疾病。主要发生于婴幼儿,偶见于成人。本病起病急、病情进展快,易出现并发症,病死率高。儿童病死率3%~4%,新生儿的病死率更高。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的关键措施。我科NICU2003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10例新生儿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丙种球蛋白联合治疗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的疗效。方法:2002年2月~2008年12月诊治的46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对照组21例,两组均消毒隔离、抗感染、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25例在此基础上加用丙种球蛋白每天400mg/L,连用1-3d。记录并统计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皮肤红斑和疱疹停止进展时间.表皮剥裸区干燥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结果:25例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患儿在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后.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丙种球蛋白治疗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儿童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措施。方法对2010年1月~2011年12月30例儿童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30例中新生儿2例,3岁以下19例,4~7岁9例。全部患儿均有泛发性红斑及皮肤触痛,尼氏征阳性。30例中5例咽拭子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2例血培养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大疱内液体培养均阴性。经罗氏芬(头孢曲松钠)静滴治疗3~9天完全痊愈出院。结论 SSSS好发于新生儿及婴幼儿。早期诊断、早期使用敏感抗生素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儿童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措施.方法 对2010年1月~2011年12月30例儿童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30例中新生儿2例,3岁以下19例,4~7岁9例.全部患儿均有泛发性红斑及皮肤触痛,尼氏征阳性.30例中5例咽拭子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2例血培养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大疱内液体培养均阴性.经罗氏芬(头孢曲松钠)静滴治疗3~9天完全痊愈出院.结论 SSSS好发于新生儿及婴幼儿.早期诊断、早期使用敏感抗生素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王亚宇 《当代医学》2011,17(9):100-100
目的分析儿童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SSS)的诱发因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儿童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的临床资料。结果 49例病例中32例发生于0~4岁婴幼儿,占总病例的65%。感染是主要致病因素,与患儿肾脏功能发育不全、免疫功能低下有关。结论早期积极采取综合治疗是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治愈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SSS)发病的临床特点、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0月~2008年4月住院的40例SSSS患儿临床资料,对应用激素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组40例中37例(92.50%)为6岁以下儿童,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20例(50%),40例经8.92±2.17天抗生素或抗生素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均痊愈,抗生素组与抗生素联合激素在皮肤红斑疱疹防止发展时间、表皮剥脱区干燥时间、平均住院天数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SSSS好发于6岁以下儿童,上呼吸道感染是重要的发病诱因之一,有效抗生素治疗预后良好,激素应用并不能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10.
李秋玲 《右江医学》2007,35(4):489-489
新生儿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SSS),是由凝固酶阳性的唑菌体第Ⅱ组71型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皮肤病,如不及时治疗,病情发展可继发感染、败血症、支气管肺炎而导致死亡。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和皮肤的护理尤为重要,我科自2003年至2006年共收治新生儿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7例,均全部治愈,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庞祥华 《河北医学》2011,17(7):891-893
目的:了解本院新生儿科10年来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及耐药性变迁,为早期诊断及指导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06年1月收治的新生儿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第1组)的临床资料及药物敏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2006年2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第2组)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结...  相似文献   

12.
冯维勇 《西部医学》2014,26(10):1280-1282
目的 探讨苄星青霉素、头孢三嗪单药治疗与二者联合用药治疗梅毒的临床疗效,并对治疗的安全性进行分析.方法 将收治的150例梅毒患者依据治疗药物的不同分为三组,分别为苄星青霉素组(45例)、头孢三嗪组(55例)及苄星青霉素联合头孢三嗪治疗组(50例).比较三组患者的治疗有效时间、治愈时间,以及一年后随访RPR阴性率.结果 三组患者的治疗结果表明,用药安全性均良好,偶遇不良反应可通过用药或自行消除,不影响治疗进程.联合治疗组的平均有效时间和平均治愈时间分别为(0.8±0.2)个月和(2.5±0.3)个月,均低于两个单药治疗组(F=4.89,1.38,P<0.05),一年后随访的RPR阴性率(治愈率)为95.6%,远高于两个单药治疗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2.93,P<0.05).结论 苄星青霉素联合头孢三嗪治疗梅毒的临床效果较两种药物的治愈时间更短,RPR阴性率更高,治疗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3.
袁艳群  秦铭 《吉林医学》2014,(18):3916-3917
目的:观察美罗培南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继发肺部感染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51例支气管扩张症继发肺部感染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组1静脉滴注美罗培南(26例),组2静脉滴注头孢他啶(25例),疗程7~10 d。结果:两组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临床有效率和细菌清除率分别为88.46%对65%,94.4%对47.06%,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罗培南治疗支扩并肺部感染疗效优于头孢他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儿童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血流感染临床特点、易患因素、转归及耐药性,为合理控制及治疗儿童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流感染提供依据。【方法】以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间血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182例,对患儿的科室分布、感染类型、基础疾病、临床特征、抗生素耐药、治疗转归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等进行分析。【结果】血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182例中,①按科室分:来自新生儿科63例(34.62%)、骨科22例(12.09%)、PICU20例(10.99%)、血液肿瘤科15例(8.24%)、风湿免疫科15例(8.24%)、呼吸科13例(7.14%);②按感染来源:社区感染109例(59.89%)、医院获得性感染73例(40.11%);③有基础疾病者103例(56.59%);④首发症状中最常见的为发热148例(81.76%);⑤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141例(77.47%);⑥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100%,对氨苄青霉素、红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苯唑青霉素、氨苄青霉素/舒巴坦、头孢曲松、克林霉素严重耐药,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达托霉素耐药菌株;⑦转归:治愈及好转161例(88.46%),未愈及死亡21例(11.54%);⑧预后的不良因素为严重脓毒血症(χ2=68.633,P=0.000)及机械通气(χ2=67.467,P=0.000)。【结论】【结论】有基础疾病者、新生儿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流感染的易患因素,而严重脓毒血症及机械通气者预后差,MRSA在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流感染占很高比例,其中院内感染较社区获得感染比例更高,在重症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流感染经验性治疗效果不佳时,应及时调整治疗兼顾MRSA感染。  相似文献   

15.
王丽娟 《吉林医学》2011,(5):848-850
目的:了解老年支气管扩张症患者感染加重期常见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的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分离鉴定106例老年支气管扩张症痰合格标本进行培养及药敏试验,用KB纸片法行16种抗生素的敏感性测定,对结果进行统计。结果:106例患者痰培养阳性者共95例,共获得致病细菌株95株,革兰阴性杆菌占71.7%,革兰阳性球菌占17.9%,且MRSA(+)。其中铜绿假单胞菌最多(39.6%),其次是产ESRLS肺炎克雷伯菌(13%),金黄色葡萄球菌仅占(12.3%),对亚胺培南、第三、四代头孢菌素及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敏感性较高,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中阿米卡星敏感性较高,对其他药物敏感性较低。而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几乎全部耐药,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结论:支气管扩张症患者感染加重期痰标本病原菌分布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第三、四代头孢菌素及氟喹诺酮类药物可作为支气管扩张症治疗经验用药的首选,且耐药严重,临床选择抗生素时应慎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h-a FGF)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 FGF)治疗浅Ⅱ度烧伤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入选6个研究医院254例门诊浅Ⅱ度烧伤患者。治疗组给予银离子敷料联合a FGF(清创时清洗治疗,清创后给予喷雾治疗)。对照组给予银离子敷料联合b FGF(给药方法同a FGF)。记录创面愈合时间及愈合后的色素沉着情况。结果rh-a FGF治疗后完全愈合时间为(7.1±1.5)d,b FGF治疗后愈合时间为(9.2±1.8)d,两组随访过程中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5%,9.2%,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色素沉着评分分别为(2.2±1.6)分,(3.0±1.4)分,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a FGF可促进浅Ⅱ度烧伤愈合,预防感染,疗效优于b FGF,安全性相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GustiloⅠ、Ⅱ型尺桡骨开放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11例,男8例,女3例,年龄31~58岁,平均39岁。受伤原因:车祸伤7例,摔伤2例,重物砸伤2例。开放伤按Gustilo分型,Ⅰ型3例、Ⅱ型8例。均采用锁定加压钢板进行内固定治疗。结果本组病例获9~23个月,平均15个月随访。全部病例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2.5~3.5个月,平均3个月。未发生深部感染、骨不连等并发症。结论对GustiloⅠ、Ⅱ型开放性尺桡骨骨折进行急诊彻底清创、AO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一期闭合伤口,早期应用抗感染治疗,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郭严  王荣妹  钱跃卫 《实用全科医学》2009,7(12):1302-1304,F0003
目的探讨应用液基薄层细胞学(TCT)检查联合阴道镜下宫颈活检的病理诊断结果对临床宫颈疾病的病因诊治方案提供的价值。方法对3003例受检者的宫颈脱落细胞行膜式液基薄层细胞学(TCT)检查和TBS分类诊断,细胞学阳性者行阴道镜下宫颈多点活检,并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3003例标本中,76例标本不满意,不满意率2.53%。剩余2927例中无上皮内病变或恶性病变(NILM)伴或不伴炎症者2748例(93.88%);意义不明的非典型鳞状细胞(ASCUS)73例(2.49%);不除外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的非典型鳞状细胞(ASC—H)10例(0.34%);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75例(2.56%);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14例(0.48%);鳞状上皮癌(SCC)6例(0.20%);非特异性的不典型腺细胞(AGC)1例(0.03%)。在微生物检查中:菌群变化,提示细菌性阴道病患者265例,检出率(9.05%);真菌,形态学上符合念珠菌属患者129例,检出率(4.41%);提示疱疹病毒感染者1例,检出率(0.03%);滴虫10例。检出率(0.34%);与病理组织学对照:慢性炎伴挖空细胞或CINⅠ级54例(1.84%);CINⅡ级49例(1.67%):CINⅢ级11例(0.38%);SCC9例(0.31%)。结论TCT技术联合宫颈活检病理组织学结果对临床病因诊治方案提供重要依据,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贺利荣 《吉林医学》2010,31(13):1757-1759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易患因素、临床特点及治疗转归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2007年1月~2009年12月呼吸内科住院的62~78岁58例肺部真菌感染病例进行分析。结果:肺部真菌感染患者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48例(82.76%)。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32例(55.17%)、低蛋白血症24例(41.38%)、合并糖尿病18例(31.03%)是主要易患因素。药敏实验表明,病原菌以白色假丝酵母菌(86.21%)为主,抗真菌治疗痊愈43例(74.14%),好转8例(13.79%)。结论:老年患者肺部真菌感染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基础疾病继发感染是肺部真菌感染的重要原因。白色假丝酵母菌是老年患者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致病菌,除有效的抗真菌治疗外,积极的综合治疗有助于提高真菌感染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了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探讨呼吸内科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以及耐药性情况。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3年7月,呼吸内科下呼吸道感染患者480例,采集所有患者痰及支气管灌洗液标本进行病原菌检测,菌种鉴定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VITEK-60全自动细菌分析仪,药物敏感试验采用K—B纸片扩散法。结果革兰阴性菌463株(58.61%),其中大肠埃希菌(233株,29.49%)、肺炎克雷伯菌(148株,18.73%)占主要;革兰阳性菌259株(32.78%),其中粪肠球菌最多,有165株(20.89%);真菌有68株,8.61%。革兰阴性(G-)杆菌对于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第三代头孢菌素等抗菌物耐药率较高,其中耐药率较低的是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唑巴坦;革兰阳性(G^+)球菌对克林霉素、左旋氧氟沙星、红霉素、青霉素有较高的耐药性;真菌的耐药率普遍较低。结论呼吸内科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尿路感染病原菌主要以革兰菌为主,病原菌分布以及耐药性分析要保持监测,根据监测结果要合理临床使用抗菌药,以此减少新耐药株的形成,同时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