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研究染色体结构异常患者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PGT)周期中囊胚评估参数与其整倍体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生殖医学科因夫妇双方或一方染色体结构异常行PGT的83例患者(97个周期)的相关资料,将所有患者按照一般情况、周期基本情况以及活检囊胚情况进行逐层分组,比较各亚组囊胚的PGT检测结果,分别采用周期特征性分析、广义评估方程GEE模型和分类决策树模型分析囊胚的整倍体率与周期特征、囊胚活检时的发育天数、囊胚扩张程度、内细胞团(ICM)级别、滋养层细胞(TE)级别的相关性。结果共活检371枚囊胚,其中整倍体囊胚154枚(41.51%),非整倍体囊胚217枚(58.49%)。(1)周期基本特征统计分析显示:女方18.5≤BMI<24 kg/m2组其囊胚整倍体率(48.37%)显著高于BMI<18.5 kg/m2(23.81%)组和BMI≥24 kg/m2(36.14%)组(P<0.05);平衡易位患者囊胚整倍体率(31.88%)显著低于罗氏易位(52.85%)和倒位(56.10%)患者(P<0.05);Gn使用总量<2250 U组囊胚整倍体率(50.00%)显著高于2250~3000 U组(38.06%)和>3000 U组(34.15%)(P<0.05);活检第5天(D5)囊胚的整倍体率(53.53%)显著高于D6(31.96%)和D7(14.29%)(P<0.05);ICM、TE评级为A级的囊胚整倍体率(67.74%、70.00%)显著高于B级(39.02%、46.98%)和C级(39.62%、36.32%)(P<0.05)。(2)广义评估方程GEE模型分析显示:囊胚发育天数[OR=4.400,95%CI(1.553,12.465)]、囊胚扩张程度[OR=0.344,95%CI(0.128,0.928)]是整倍体率的独立影响因素;而女方年龄、男方年龄、女方体重指数、获卵数、MⅡ卵数、基础激素水平、促排卵情况、囊胚ICM/TE等级等与其整倍体率无关(P>0.05)。(3)分类决策树模型显示共生成3组节点:第1组节点为染色体结构异常类型,倒位及罗氏易位患者的整倍体率显著高于平衡易位患者(χ2=19.164,P<0.001);第2组节点为活检囊胚发育天数,D5的囊胚整倍体率显著高于D6和D7囊胚(χ2=10.824,P=0.003);第3组节点为染色体结构异常来源于男方/女方,倒位及罗氏易位男方核型异常患者囊胚整倍体率显著高于女方核型异常患者(χ2=5.552,P=0.018),但平衡易位女方核型异常患者囊胚整倍体率显著高于男方核型异常患者(χ2=5.320,P=0.021),交叉验证正确百分比64.2%。结论囊胚的整倍体率与囊胚的发育速度即活检时囊胚发育天数和扩张程度显著相关,而与ICM/TE评级无显著相关性。染色体结构异常的类型和患者性别与囊胚的整倍体率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第5/6天发育囊胚(D5/D6囊胚)培养液中线粒体DNA(mtDNA)拷贝数与胚胎质量的关系。方法 收集2021年7—12月在珠海市妇幼保健院生殖中心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PGT)的10名患者的36枚D5/D6囊胚的活检细胞和培养液样本,应用高通量测序(NGS)方法检测分析囊胚活检细胞的非整倍体性和培养液中mtDNA拷贝数。根据囊胚形态学评价分为高质量、一般质量、低质量囊胚3组,根据囊胚发育时间分为D5和D6囊胚组,根据染色体整倍体性分为整倍体和非整倍体囊胚组,比较各组间囊胚培养液中mtDNA拷贝数的差异。结果 36枚囊胚中D5囊胚33枚(D5囊胚组)、D6囊胚3枚(D6囊胚组);高质量囊胚21枚(高质量囊胚组)、一般质量囊胚12枚(一般质量囊胚组)、低质量囊胚3枚(低质量囊胚组);整倍体囊胚19枚(整倍体囊胚组),非整倍体囊胚17枚(非整倍体囊胚组)。高质量囊胚组培养液中mtDNA拷贝数[(150.24±166.24)]略高于一般质量囊胚组[(110.58±92.83)]和低质量囊胚组[(91.00±0.8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5囊胚组培养液...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利用单细胞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array CGH,aCGH)技术进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筛查(PGS)技术平台,并应用aCGH技术进行PGS获得持续妊娠. 方法 采集废弃胚胎来源卵裂球10个,核型正常男性(46,XY)淋巴细胞3个,通过单细胞全基因组扩增后,利用aCGH技术进行染色体非整倍体分析;在此基础上,将aCGH技术应用于临床一例反复流产患者. 结果 3个淋巴细胞及9个废胚来源卵裂球的全基因组扩增成功,1个废胚来源卵裂球扩增失败,扩增成功的样本通过aCGH检测后均获得明确的诊断,3个淋巴细胞分析结果与已知核型一致;临床病例5个胚胎活检的单卵裂球均得到明确诊断,移植1枚正常整倍体胚胎后获得临床持续妊娠. 结论 在胚胎植入前遗传学筛查中,单细胞aCGH技术能全面地评估胚胎染色体组情况,可应用于临床PGS.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囊胚发育速度与整倍体性及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1月在西北妇女儿童医院生殖中心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非整倍体筛查(PGT-A)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PGT-A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囊胚在体外发育至活检的时间不同分为2组:D5囊胚组和D6囊胚组,比较两组整倍体检测结果及妊娠结局。结果对123例患者的123个PGT-A周期的共450枚囊胚进行了活检及非整倍体检测,其中D5囊胚组囊胚363枚,包括优质囊胚114枚(31.4%);D6囊胚组囊胚87枚,无优质囊胚,两组优质囊胚占比有显著差异(P0.05)。D5囊胚组检测为整倍体囊胚共194枚(53.4%),D6囊胚组44枚(50.6%),两组间整倍体率无显著差异(P0.05)。D5囊胚组的冻融单囊胚移植(FET)共68个周期,其中临床妊娠周期44个(64.7%),自然流产周期9个(20.5%);D6囊胚组FET 16个周期,其中临床妊娠周期10个(62.5%),无自然流产。两组临床妊娠率和流产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囊胚倍性及整倍体囊胚FET后早期妊娠结局与囊胚体外发育时间均无相关性,这一点在选择移植胚胎时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基于胚胎植入前非整倍体检测技术(PG T-A),评估囊胚形态学分级与染色体倍性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评估囊胚形态学分级对于预测单整倍体囊胚移植(S EB T)妊娠结局的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9年4月期间在西北妇女儿童医院生殖中心完成囊胚期滋养外胚层细胞活检的PG T-A周期的临床资料,并随访...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体外受精和体外培养对囊胚期胚胎细胞数及发育潜能的影响。方法 (1)雌性ICR小鼠,自然交配获取囊胚为In vivo组,体内受精-体外培养获取囊胚为IVC组,体外受精获取囊胚为IVF组;(2)对三组囊胚行免疫杀伤法检测并在荧光显微镜下计数总细胞数、内细胞团细胞数、内细胞团与总细胞数的比值;(3)提取三组小鼠囊胚m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方法检测Pou5f1等细胞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4)三组囊胚移植入D3.5假孕鼠,取D10.5胚胎进行形态学检测,计算胚胎植入率、成活率、流产率。结果 (1)IVF组和IVC组囊胚与In vivo组相比,细胞总数、滋养外胚层(TE)细胞数、内细胞团(ICM)细胞数均显著降低(P0.01),TE/ICM细胞数的比值三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2)IVF组和IVC组囊胚与In vivo组相比,多潜能基因OCT4、Nanog、Sox2表达水平相对上调,而早期细胞命运分化相关基因Fgf4、Gata4、Sox17、Eomes、Elf5、Lif表达水平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间胚胎植入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IVC组、IVF组活产率显著低于In vivo组,流产率显著高于In vivo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受精会导致囊胚质量下降,并影响胚胎植入后的进一步发育,导致胚胎成活率降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胚胎种植前遗传学诊断(PGD)/胚胎种植前遗传学筛查(PGS)不同活检时机及检测平台的助孕结局。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6年2月期间我院所有PGD/PGS周期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根据活检时机不同分为卵裂期活检组和囊胚期活检组,根据所采用的检测技术不同分为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aCGH)组和下一代测序技术(NGS)组。比较4组的检测结果及妊娠结局,主要指标为可用胚胎率、妊娠率和流产率。结果共完成PGD/PGS周期87个,其中卵裂期卵裂球活检34个周期,囊胚期滋养外胚层活检53个周期;囊胚期活检的可用胚胎率(30.32%vs.20.41%)、临床妊娠率(58.54%vs.55.00%)均显著高于卵裂期活检,流产率(4.17%vs.27.27%)则显著低于卵裂期活检(P均<0.05)。aCGH组79个周期,NGS组8个周期;NGS组的可用胚胎率(25.64%vs.27.01%)和流产率(0%vs.12.50%)有低于aCGH组的趋势,临床妊娠率(75.00%vs.56.14%)有高于aCGH组的趋势,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GD/PGS通过筛除非整倍体、筛选正常胚胎可减少出生缺陷,改善高危人群IVF助孕效果。囊胚期滋养层细胞活检较卵裂期卵裂球活检对胚胎发育影响更小,因此临床上应尽可能选择囊胚期活检。本研究中NGS和aCGH平台的检测效率没有显著差异,但NGS可能更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目的 使用时差成像培养系统记录胚胎早期逆卵裂现象,联合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技术评估逆卵裂胚胎的染色体整倍性,探讨胚胎发育早期存在逆卵裂现象的囊胚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21年5月至2022年6月在徐州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142个因高龄、反复种植失败和反复自然流产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的周期,正常受精胚胎1 087个,其中达到活检标准的囊胚483枚,利用时差成像培养系统记录达到活检标准的来自正常卵裂(n=407)和逆卵裂(n=76)的囊胚,比较逆卵裂囊胚与正常卵裂囊胚的染色体整倍性及移植后的妊娠结局。结果 胚胎早期正常卵裂和逆卵裂形成的囊胚染色体整倍体率和临床妊娠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胚胎发育早期出现逆卵裂不影响其染色体整倍性,早期胚胎出现逆卵裂时可行囊胚培养后依据胚胎级别列入可利用胚胎,移植到宫腔后可以获得健康的新生儿。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NGS)探讨D3胚胎卵裂球数目与胚胎发育潜能和整倍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本院生殖中心行胚胎植入前非整倍体遗传学检测(PGT-A)助孕的261个治疗周期共920枚活检囊胚的数据资料,根据D3胚胎卵裂球数目不同进行分组(4细胞组、5细胞组、6细胞组、7细胞组、8细胞组、9细胞组、10细胞组及≥11细胞组),评估各组后续获得优质囊胚和整倍体囊胚的机会,并统计分析各组间临床结局的差异。结果 (1)与8细胞组相比,5细胞、6细胞、7细胞及10细胞组优质囊胚率显著降低(P=0.00),调整女方年龄因素以后,差异仍有显著性(P=0.00);卵裂球数目合并分组后,≤7细胞组、9~10细胞组的优质囊胚率显著低于8细胞组,调整年龄因素以后,差异仍有显著性(P<0.05);≥11细胞组优质囊胚率与8细胞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51),调整女方年龄后,仍无显著性差异(P=0.45)。(2)与8细胞组相比,其他各组囊胚的整倍体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调整年龄后,各组间囊胚整倍体率仍无显著性差异(P>0.05);卵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染色体异常类型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PGT)后的助孕结局及妊娠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1月在我中心就诊的因染色体异常行PGT共80个周期的临床资料,根据染色体异常类型不同分为染色体结构异常组(n=72)和染色体数目异常组(n=8);其中,染色体结构异常组又根据染色体易位类型不同进一步分为平衡易位组(n=52)和罗氏易位组(n=20)两个亚组;分别比较各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和助孕结局。结果 (1)在染色体结构异常类型患者中,两亚组间2PN率、D3优质胚胎率、囊胚形成率和活检整倍体囊胚易位染色体携带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罗氏易位组可用囊胚形成率显著高于平衡易位组(P<0.05),罗氏易位组囊胚整倍体率亦显著高于平衡易位组(P<0.01);两亚组间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和活产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2)在染色体数目异常患者中,5例47,XXY患者均有整倍体囊胚移植,截至投稿时,1例移植后未获得临床妊娠,3例获得健康新生儿,1例仍在妊娠随访中;染色体核型为47,XYY,t(12;18)(p11.2;p11.3...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Anaesthesia》1984,39(1):80-80
The Faculty of Anaesthetists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of England, 35–43 Lincoln's Inn Fields, London WC2A 3PN. Telephone: 01-405 3474.  相似文献   

16.
17.
18.
目的:通过对深圳市某两所小学发生的流行性腮腺炎突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差异性进行分析,为制定科学、高效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3年5~7月深圳市大鹏新区某两所小学爆发流行性腮腺炎,以学校为整体研究对象,分别标记为学校A(24个班,学生1210例)和学校B(27个班,学生1274例),对比两所小学的疫情流行病学差异性。结果分析发现,学校A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为4.30%,发病班级所占比54.17%,均较学校B1.73%和29.63%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显示学校A学生出现疫病平均年龄为(11.2±1.1)岁,较学校B(9.34±1.0)岁,对比差异明显(P<0.05);且两组疫病患儿在接种疫苗率对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疫情发生时,学校B疫苗紧急接种率明显高于学校A,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学作为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的主要场所之一,疫病爆发高峰季节前,针对易感染人群给予相应的疫苗接种等预防控制措施,同时加强流行性腮腺炎的监测,对于降低感染人群数量,减轻、遏制疫情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相关防控部门重视。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