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0 毫秒
1.
骶骨骨折合并骶神经损伤的MRI诊断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骶骨骨折合并骶神经损伤的MRI诊断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1999年10月-2007年10月,对20例Denis Ⅱ型骶骨骨折合并骶神经损伤患者采用显示骶神经全长的骶骨斜冠状位MRI扫描,观察神经走行及毗邻关系.其中男17例,女3例;年龄30~55岁.受伤至入院时间1 d~23个月.致伤原因:车祸伤10例,重物砸伤8例,挤压伤2例.合并耻骨骨折8例,尿道断裂4例.行常规骨盆X线片、CT、螺旋CT三维重建检查.X线片示骶骨外侧骨折块向后上方移位,骶孔线模糊、扭曲变形、左右不对称;CT示骶管于不同断面水平存在左右不对称及骨折侧结构紊乱、骶骨外侧骨折块向后上方移位,同时存在压缩且向骶骨中央突入.根据临床表现、美国国立脊髓损伤学会和国际截瘫学会1990年推荐的脊髓损伤神经分类标准、与MRI正常侧对比及Gierada等的研究结果进行临床及MRI诊断,并进行手术验证.结果 临床诊断S1神经根损伤17例,S:神经根损伤14例,S,神经根损伤7例,S4神经根损伤6例;MRI诊断s1神经根损伤17例,S2神经根损伤14例,S3神经根损伤3例,S4神经根损伤2例;手术证实S1神经根损伤17例,S2神经根损伤14例,S3神经根损伤7例,S4神经根损伤1例.骶骨斜冠状位MRI扫描示骶神经全长及周围毗邻关系,骶神经损伤时发现有骨块压迫、神经根走行改变5例,损伤处神经根周围脂肪消失19例,骶管狭窄17例,骶神经出现异常增粗11例.结论 骶骨斜冠状位MRI扫描对于骶神经损伤定位及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陈旧性Denis Ⅱ型骶骨骨折合并骶神经损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陈旧性Denis Ⅱ型骶骨骨折合并骶神经损伤的诊断及手术方法。方法:取60具骶骨干标本及26具完整骨盆标本,测量S1棘突与S1后孔同位置关系、骶前区血管、骶神经及梨状肌之间关系;对14例陈旧性DenisⅡ型骶骨骨折合并骶神经损伤患者,在常规骨盆X线片,CT,螺旋CT三维重建的同时,又采用显示骶神经全长的骶骨斜冠状位MR扫描,观察神经走向及眦领关系。11例行自行设计的后略骶神经管扩大减压术,3例行非手术治疗。结果:S1棘突于S1后孔中上1/3者占90%,骶前区主要血管有骶外侧动静脉和骶外侧血管、骶正中血管及臀上血管进入骶前孔的分支。血管位于骶丛神经腹侧,骶外侧斑管距离S1前孔大于10mm,S2前孔大于5mm。骶骨斜冠状位MR扫描可以显示骶神经全长及周围眦领关系。骶神经损伤时,发现有神经根走行改变(13例),损伤处神经很周围脂肪消失(11例),神经根管狭窄(10例)。1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7.1个月,术后改善情况,优9例,无变化1例。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及骶骨斜冠状位MR扫描对于骶神经损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后路骶神经管扩大减压术是针对骶神经管、骶前孔处神经损伤的较理想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磁共振SPACE-STIR序列扫描对骶骨骨折合并骶神经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2009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骶骨骨折合并骶神经损伤患者7例,均有骶神经损伤的相应症状和体征,术前均行腰骶部X线片、CT检查及3.0T磁共振常规平扫与SPACE-STIR序列扫描检查,并行手术治疗。对7例患者术前的腰骶部磁共振常规扫描图像、SPACE-STIR序列扫描图像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术前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诊断为骶神经损伤,其中S1神经根损伤5例,S2神经根损伤2例。术前X线片、CT检查均诊断为骶骨骨折,DenisⅡ型5例,Ⅲ型2例,但不能显示有无神经根损伤。术前磁共振常规平扫不能直接显示骶神经根损伤;磁共振SPACE-STIR序列扫描显示骶神经根中断2例,骶神经根受推压移位3例,骶神经根水肿增粗5例,诊断为S1神经根损伤6例,S2神经根损伤1例,其中S1、S2神经根断裂各1例。手术证实S1神经根损伤6例,S2神经根损伤1例,其中S1、S2神经根断裂各1例。SPACE-STIR序列扫描诊断与手术诊断的符合率为100%。结论:3.0T磁共振SPACE-STIR序列扫描可直观显示骶骨骨折引起的骶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4.
骶骨骨折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骶骨骨折的外科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对36例骶骨骨折病例作回顾分析,根据Denis骶骨骨折分类法,Ⅰ型15例,Ⅱ型16例,Ⅲ型5例。Ⅰ型骨折中2例伴有L4或L5神经根损伤,1例L4、L5神经根损伤。Ⅱ型12例伴有S1、S2神经根损伤。Ⅲ型3例单侧S1、S2神经根损伤,2例双侧S1、S2神经根及马尾神经损伤。Ⅰ型骨折15例予保守治疗,Ⅱ、Ⅲ型骨折21例均予手术治疗,其中8例无神经损伤或损伤轻微者单纯行骶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13例伴有严重神经损伤者,予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加神经探查松解术。结果:随访6~36个月,36例骶骨骨折均愈合,神经损伤均有不同程度恢复。3例Ⅰ型,10例Ⅱ型,3例Ⅲ型神经症状完全恢复,2例Ⅱ型残留骶神经损伤症状,2例Ⅲ型残留鞍区感觉减退、排尿乏力及性功能减退等症状。结论:骶骨骨折的治疗方案应取决于骨折类型及骶神经损伤程度。Ⅰ型骶骨骨折保守治疗效果满意,Ⅱ、Ⅲ型骶骨骨折需切复内固定手术,有严重骶神经损伤者需神经探查松解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骶骨骨折固定后腹直肌外侧入路神经松解术治疗合并的骶丛神经损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5月至2023年至5月期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骨科收治的10例骶骨骨折固定后仍合并骶丛神经损伤患者资料。男2例, 女8例;年龄16.5(15.0,26.3)岁。患者受伤时明确诊断为骶骨骨折伴骶丛神经损伤, 骶骨骨折Denis分型:Ⅱ区7例, Ⅲ区3例;骶丛神经损伤部位:L4 1例, L5 8例, S1 7例, S2 2例。伤后2周内均经后方入路行骨折复位内固定治疗, 术后患者仍持续存在骶丛神经损伤表现, 并通过CT、磁共振成像及神经肌电图明确诊断。内固定后(4.0±2.3)个月所有患者采用腹直肌外侧入路神经松解术治疗。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末次随访时Gibbons神经损害评分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等。结果 10例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12.0±21.5)min, 术中出血量为(215.0±91.3)mL, 住院时间为7.0(6.0, 8.5)d。术中发现骶丛神经受压9例(骨折移位致神经受压牵拉6例, 软组织瘢痕粘连致神经卡压3例), 神经根撕脱损伤1例。术中无其他并发症发生。1...  相似文献   

6.
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合并神经损伤的骶骨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锁定加压钢板(LCP)治疗合并神经损伤的骶骨不稳定骨折的效果。方法采用LCP固定治疗合并神经损伤的不稳定骶骨骨折患者7例:L5神经根损伤3例,骶丛神经损伤4例.2例术中行经后路神经减压、骨折复位固定术,5例单纯行骨折复位固定术.结果7例均获随访,时间12—36(20.8±8.6)个月.3例L5神经根损伤和2例骶丛神经损伤者Frankel分级由C级恢复至E级,另2例骶丛神经损伤者由C级恢复至D级。术后功能根据Majeed评分标准评定:优3例,良3例,可1例.结论LCP治疗合并神经损伤的骶骨不稳定骨折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DenisⅡ型骶骨骨折伴神经损伤早期手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DenisⅡ型骶骨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的早期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收治12例DenisⅡ型骶骨骨折伴神经损伤,男8例,女4例;年龄28~54岁,平均40岁。所有患者经详细体格检查及X线片、CT、MRI扫描等确诊,依据影像学资料进行Denis分型均为Ⅱ型。伤后6~14d手术,平均9d。8例骶前孔明显变形,责任骨块侵入骶孔压迫神经根,行后路骶神经减压内固定术;4例骶前孔轻度变形,无明显责任骨块侵入骶孔,行单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结果:12例均获随访,时间6个月~2年,骨折均Ⅰ期愈合,其中11例神经损伤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恢复,Gibbons骶神经损害评分术前平均(2.67±0.49)分,术后平均(1.50±0.67)分,术后评分低于术前。结论:DenisⅡ型骶骨骨折伴神经损伤,全身情况许可应尽早手术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8.
骶骨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史法见  张锦洪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7,15(18):1377-1378,1387
[目的]总结骶骨骨折合并骶神经损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1999~2004年收治骶骨骨折合并神经损伤患者12例,男9例,女3例。所有患者经详细体格检查及X线片、CT、MRI扫描等获得确诊。依据影像学资料进行Denis分型:Ⅰ型2例,Ⅱ型6例,Ⅲ型4例。不同分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Ⅰ、Ⅱ型骨折先行骨盆牵引等保守治疗,观察4~6周,若症状改善不显著则转为手术治疗;Ⅲ型骨折尽早行后路骶椎管减压神经根探查松解手术;陈旧性Ⅱ、Ⅲ型骨折只要存在神经损伤表现,仍主张手术。共保守治疗7例,手术治疗5例。[结果]12例患者经6个月~3年随访,2例Ⅰ型骨折,6例Ⅱ型骨折患者完全恢复。4例Ⅲ型骨折患者中,1例完全恢复,2例显著改善,1例略有恢复。[结论]骶骨位置隐蔽,骨折所造成的神经损伤症状不明显,临床容易漏诊,需详细体检并结合影像学检查以提高确诊率。不同分型骨折可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手术方式以后路骶管减压骶神经松解为宜,陈旧性骨折只要存在神经损伤症状就有手术探查必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腹直肌外侧入路骶前骶孔扩大成形、骶丛神经减压治疗陈旧性骶骨骨折合并骶丛神经损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6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11例陈旧性骶骨骨折合并骶丛神经损伤患者资料。男8例,女3例;年龄17~54岁,平均38岁;骶骨骨折按Denis分型均为Ⅱ区;神经损伤按英国医学研究会(BMRC)标准分级:完全损伤2例,部分损伤9例;受伤至手术时间0.7~12.0个月,平均6个月。经腹直肌外侧入路显露腰骶干及S1神经孔周围结构,直视下行骶孔扩大成形、松解骨折块及骨痂压迫的S1神经根及腰骶干,不稳定骶骨骨折者同时行复位内固定治疗。通过评价骨折愈合、神经功能恢复(BMRC标准)等观察疗效。结果本组11例患者中有10例顺利完成手术,1例因术中探查发现骶骨骨折完全愈合且S1神经孔完全闭塞,无法完成骶孔成形术而终止手术。手术时间70~220 min,平均110 min;术中出血量450~2800 mL,平均1100 mL。术后复查X线片、CT示骶孔扩大成形明显,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至4年,平均18个月。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根据BMRC标准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完全恢复5例,部分恢复4例,未恢复1例。结论经腹直肌外侧入路能较好地显露腰骶干及S1神经孔周围结构,直视下骶孔扩大成形、松解骨折块及骨痂压迫的S1神经根及腰骶干,是治疗陈旧性骶骨骨折合并骶丛神经损伤的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李明  徐荣明 《中国骨伤》2011,24(12):1051-1054
隐匿性骶骨骨折是指患者没有骶神经损伤症状,局部疼痛并不剧烈,在骨盆X线片上没有明显可见的骨折,通过螺旋CT或者MRI检查发现的一类骶骨骨折。这类损伤很少被临床医生关注。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这种损伤类型的诊治技术也有新的进展,本文就此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曲面重建技术在骶骨骨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骶骨骨折病人31例,所有病人均行CR或DR正侧位和螺旋CT检查。将CT扫描后所得图像数据传入工作站内进行多种重建分析,包括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和曲面重建(CPR)。比较分析平片及CT扫描原始图像、重建图像对骨折的显示情况。结果 31例病人骶骨平片漏诊7例,诊断不全11例。螺旋CT检查31例病人中,VR图像结合MPR图像,30例清晰显示骨折,1例漏诊,但骶骨全貌不能显示,22例骨折整体情况显示欠佳;而CPR图像31例病人均显示骨折,且清晰显示骨折处数量、骨折线走形、骶孔累及情况及骶髂关节全貌。其中DenisⅠ型骨折18例,DenisⅡ型骨折8例,DenisⅢ型骨折5例。结论多层螺旋CT曲面重建技术在骶骨骨折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对判断骨折的类型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2.
侧方挤压致骶骨Ⅱ区骨折与骶丛神经损伤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侧方挤压致骶骨Ⅱ区骨折造成骶丛神经损伤机理。[方法]经福尔马林短期(1a内)浸泡固定的国人尸体6具,12侧。解剖保护骶丛神经,制成侧方挤压型暴力致骶Ⅱ区骨折模型,定量测量不同骨折移位时骶孔横径、纵径及神经走行变化,观察骶丛神经损伤情况。另在X线下观察相应指标。[结果]骶前孔的横径随耻骨联合短缩距离逐渐加大呈负直线相关逐渐减小,且以S1、S2为著。X线结果与人工解剖测量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侧方挤压型暴力致骶骨Ⅱ区骨折神经损伤以压迫伤为主。最多累及到L5、S1和S2,且与骨折压缩程度成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Denis Ⅲ型骶骨骨折伴腰盆分离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2009年1月~2011年1月,我院共收治骶骨骨折患者87例,其中Denis Ⅲ型骶骨骨折伴腰盆分离患者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18~51岁,平均32.7岁。致伤原因:坠落伤8例,车祸伤5例,挤压伤2例。患者均有明显的骶神经根损伤症状,依据Gibbons标准:3型6例,4型9例。均行后路手术复位、骶管减压、探查松解神经、腰髂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术。记录围手术期并发症,观察骨折复位情况和植骨愈合情况,应用Gibbons标准评分评定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手术时间120~190min,平均160min;术中出血量780~1200ml,平均840ml。术中无相关并发症。术后1例患者出现创面浅表感染,给予及时清创及敏感抗生素治疗后治愈。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6个月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无残留骨盆畸形及假关节形成。无骨折再移位、深部感染等并发症。11例神经功能完全恢复;3例明显改善,但遗留足下垂及下肢感觉减退;1例略有改善,除遗留下肢功能障碍外,尚有膀胱、直肠功能障碍。Gibbon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3.80±0.78分恢复至末次随访时的1.49±0.81分。1例术后9个月内固定断裂,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复查X线片和三维CT提示植骨融合,取出内固定;1例术后1年复查X线片提示S1椎体螺钉松动,患者无临床症状,未予处理。结论:后路手术复位、骶管减压、腰髂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可以恢复腰骶复合体的解剖关系,重建腰骶段稳定性,有利于神经损伤的恢复,是治疗DenisⅢ型骶骨骨折伴腰盆分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骨盆损伤中移位骶骨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骨盆损伤中移位骶骨骨折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 对2000年9月至2007年9月收治的33例伴有骶骨骨折的骨盆损伤患者行手术治疗.根据AO/OTA的分型方法,骨盆B型损伤5例,C型28例.根据Denis的分型方法,骶骨I型骨折13例、Ⅱ型11例、Ⅲ型9例.其中早期合并原发性神经损伤23例.骶骨骨折应用张力带钢板固定1例;脊柱椎弓根钉棒系统经骨盆后方沿双侧髂嵴横向固定10例,经L_(4,5)或L_5S_1及双侧髂嵴后方纵向固定16例;骶髂螺钉固定3例;骶骨棒固定2例;骶髂螺钉联合骶骨棒固定1例.术中间期行椎板切除、马尾神经减压11例,二期行神经松解、骶前孔扩大术2例.结果 术后随访12~82个月,平均27.3个月.根据Majeed疗效标准,优17例、良7例、可2例、差7例.骶骨I型骨折疗效优良率为92.3%、Ⅱ型为72.7%、Ⅲ型为44.4%.神经损伤恢复情况在手术治疗组中优6例、良4例、无变化3例;在非手术治疗组中优6例、良1例、无变化3例.术后并发症包括腰骶部切口深部感染2例,腰骶僵硬不适2例.神经损伤一过性加重4例,迟发性骶神经损伤3例.结论 手术治疗是改善骶骨骨折复位质量的重要途径,骨盆前、后环损伤的联合制动是提高骨折内同定强度的有效方法.对手术指征明确的骶神经损伤,早期定位减压有助于其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不稳定骨盆损伤中骶髂关节脱位的临床解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骶髂关节在不同脱位情况下耳状关节面接触面积的变化。方法采用30具除去韧带结构的正常成人干燥左侧半骨盆标本,男女各15具,年龄20~57岁。对标本的骶髂关节进行螺旋CT扫描,构建骶髂关节模型图像,图像输入到Photoshopll.0图像处理软件,应用计算机定量测量骶骨侧及髂骨侧关节面图像的长度及面积。将骶骨固定于标本平台上,分别向后、上及后上3个方向移动髂骨,模拟不稳定性骨盆骨折中旋转不稳及垂直不稳,造成骶髂关节的三维空间移位,相对位移分别依次递增5mm,同时进行螺旋CT扫描,直至骶髂关节完全脱位。在每一种模拟移位中,使用Photoshopll.0软件由计算机测量骶髂关节髂骨与骶骨关节面的接触面积。结果正常情况下,男性骶髂关节的耳状关节面接触面积是1138.3mm^2,女性为992.5mm^2,男性比女性大12.8%(P〈0.05)。当髂骨向后上方移位时,骶髂关节髂骨侧与骶骨侧的接触面积最小,其次是向后及向上移位(P〈0.05)。结论骶髂关节在不同移位情况下,髂骨侧与骶骨侧关节面接触面积变化较大,有较明显的性别差异,这对骶髂关节损伤复位内固定或关节融合术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骨盆骨折合并腰骶丛损伤的诊治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腰骶丛损伤临床较为少见,但骨盆后环骨折移位、骶髂关节脱位、骶骨骨折时可牵拉、压迫致伤腰骶丛神经,TileC型骨盆骨折时腰骶丛神经损伤的发病率高达50%。腰骶丛损伤多数为神经失用、轴突断裂,严重者神经断裂,个别神经根撕脱。多发伤及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时,腰骶丛损伤的早期临床诊断较为困难,要求在早期复苏时及病情稳定后进行仔细的神经学检查谨防漏诊,电生理学、影像学检查有助于确诊及损伤机制分析。骨盆骨折早期手术切开复位、牢固内固定,恢复骨盆后环的解剖学结构与稳定性特别重要,多数患者能自行恢复神经功能;少数患者可酌情行神经探查、减压手术或神经修复术。但对腰骶丛神经根撕脱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灼性神经痛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骶骨骨折和骶髂关节脱位个性化设计方案及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13年12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97例骶骨骨折和骶髂关节脱位患者资料。其中男60例,女37例;年龄18~76岁,平均(40.43±4.59)岁。骶骨骨折按Denis分类法分类,Ⅰ区骨折34例,Ⅱ区骨折43例,Ⅲ区骨折4例;骶髂关节脱位16例。合并髂骨骨折19例,骶神经损伤8例,髋臼骨折41例,骶骨向上移位11例。入院后经2~7 d股骨髁上骨牵引,患者畸形基本纠正,骨折复位,采用个性化设计方案在C型臂引导下实施手术。结果 97例患者随访时间6~36个月。无血管、神经、关节、盆腔脏器损伤,无断钉、无移位。共置入螺钉165枚,其中S_1置钉95枚,S_2置钉70枚,置钉优良率97.58%。有1例螺钉突出对侧骶骨Ⅰ区骨皮质,危及骶前血管及神经,术后2 h取出。1例螺钉突入椎管,患者诉足底麻木,术后3 h取出,患者恢复正常。术前8例骶神经损伤患者术后2~6个月全部恢复正常。结论经皮微创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骶骨骨折及骶髂关节脱位具有安全、内置物少、手术创伤小、合并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髂腰重建术治疗不稳定性骶骨骨折并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不稳定性骶骨骨折合并神经损伤患者12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3例,年龄22~50岁,平均年龄为(33.6±0.2)岁;Denis分型:Ⅱ区6例,Ⅲ区4例,Ⅱ区合并Ⅲ区2例;患者均有明显的骶神经根损伤症状。Gibbons神经损伤评分:8例3分,4例4分。所有患者均行后路骶管减压、神经松解、髂腰固定重建、后外侧植骨融合术,采用X线片或CT观察骨折复位及愈合情况,应用Majeed功能评分评价患者临床功能恢复情况,应用Gibbons标准评分评定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并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本组手术时间130~200 min,平均时间(159.3±0.9)min,术中出血量750~1 200 ml,平均(854.5±2.1)ml。所有患者随访8~16个月,平均(12.9±0.8)个月。术后6个月骨折均骨性愈合,无骨折移位、残留骨盆畸形、假关节形成及深部感染等并发症;9例患者神经功能完全恢复;2例明显改善,但遗留不同程度的足下垂和下肢感觉障碍;1例下肢功能及膀胱、直肠功能均无明显改善。Majeed评分评定:优8例,良2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83.3%;Gibbons评分由术前平均(3.4±0.2)分恢复至末次随访时的(1.4±0.5)分。结论髂腰重建术可恢复腰-骶-髂的解剖关系,重建腰骶复合体的稳定性,对治疗不稳定性骶骨骨折并神经损伤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垂直冲击下骶孔骨折伴神经根损伤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采集人体新鲜骨盆骨骼标本10具,行动态冲击试验。测量动态骨折时的一系列动力学参数,确定骨折的动力学特性;并取骶孔骨块脱钙,作石腊切片,再用Masson三色法、Mallory改良法和HE染色,并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①骶孔边的应力集中明显,S1、S2孔边上缘的应变为2703με和1689με,相应的压应力分别为25MPa和16MPa;左右两侧边缘的最大拉应力可达40SPa和31SPa,比骶骨处应力高3.1倍。此时可计算得到S1、S2椎体应力集中系数分别为1.6和1.9。②骶孔发生以下四种骨折方式:Ⅰ型为单纯骶孔骨折,Ⅱ型为骶孔骨折伴骶骨翼骨折,Ⅲ型为整侧骶孔纵形骨折,Ⅳ型骶孔劈裂状骨折。当冲击能量达到25J以上时,发生粉碎性脆性状态骨折,形成骶孔劈裂状骨折,并产生广泛的软组织损伤及神经根损伤,常累及一侧或两侧的腹侧神经根损伤。③从骶孔断面的电镜观察来看,骨折裂纹大多数在薄弱断面,高低不平,并在孔边的应力集中处交汇、集合、发散、扩散和发展,骨折面较为锐利,孔边并有一些宽度不大于120舯微裂隙存在。结论:骶孔状骨折为高能量伤,损伤常累及神经根,与骶骨的力学结构、力的传导、冲击动力学特性以及应力、应变分布相关。  相似文献   

20.
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骶骨骨折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介绍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骶骨不稳定性骨折。方法 22例骶骨骨折在大重量骨牵引纠正骶骨垂直移位的情况下,采用2块重建钢板并排内固定治疗,对合并骨盆前环骨折同时前路内固定稳定骨盆,有骶神经损伤的病例进行神经探查减压。结果 随访12~36个月,骶骨骨折均骨性愈合,骨盆无明显畸形发生,双下肢等长。合并骶丛神经损伤的10例中,9例神经功能完全恢复,仅1例功能恢复欠满意。结论 应用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骶骨骨折是目前较为理想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