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9 毫秒
1.
精原干细胞移植受体鼠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4周龄昆明白小鼠腹腔内单次注射白消安来制作精原干细胞移植受体鼠模型。方法将实验动物分为4组,A、B、C组注射白消安的剂量分别是30 mg/kg4、0 mg/kg5、0 mg/kg体重,D组为对照组。注射后每天记录小鼠的存活情况,注射白消安后的20 d3、0 d4、0 d称量睾丸重量、测定血常规、制作并观察睾丸组织学切片、统计曲细精管的中空率。结果A、B、C、D组的死亡率分别是25.00%3、1.58%、80.00%、0.00%,注射白消安后30 d各组小鼠曲细精管中空率分别是45.25%、75.25%、1.50%、0.00%,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数量等血常规指标均恢复正常。结论腹腔内单次注射30 mg/kg或40 mg/kg剂量的白消安,死亡率较低(25.00%、31.58%),30 d后曲细精管中空率较高(45.25%7、5.25%)、血常规指标恢复正常,适合做精原干细胞移植受体。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热应激对小鼠精原细胞增殖情况的影响,探讨高温造成男性短期不育的机制。方法 8周龄雄性昆明白小鼠于43℃水浴中进行睾丸局部热应激处理15min,于一次性处理后1、12、18、25d以及35d通过PCNA免疫荧光组化法检测精原细胞增殖情况;于一次性处理后4、2、10、15、20d以及25d通过RT-PCR检测GDNF和SCF基因表达情况。结果在热处理后第12d和18d,精原细胞增殖系数分别为22%和75%,明显低于(P<0.05)对照组的93%;25d时,精原细胞增殖水平恢复至正常水平。GDNF mRNA的表达量在处理后4h到第15d显著下调(P<0.05);SCF mRNA的表达量在热处理后第4h到第10天显著下调(P<0.05)。结论睾丸局部热应激处理使得GDNF和SCF基因表达在处理后短时间内下调,精原细胞增殖短时间内抑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外源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glialcell line - derived neurotrphic factor, GDNF)对化疗致不育小鼠生精细胞的恢复效果,明确GDNF促进在体精原干细胞再生的效果。方法:4周龄雄性C57小鼠腹腔注射白消安(30mg/kg),注射后4周按601.Lg/kg体重剂量腹腔注射GDNF进行干预,每天一次连续注射7d。在干预后第4周收集睾丸,检测睾丸重量、通过HE染色检测生精小管中生殖细胞恢复情况;通过RT—PCR检测GDNF和SCF基因表达评价GDNF注射对小鼠精原干细胞微环境的影响。结果:在GDNF干预后第4周,睾丸重量明显得到恢复,生精小管中上皮细胞数量明显得到恢复,精原干细胞微环境中再生因子GDNF和分化因子SCF表达水平稳定。结论:GDNF干预可以促进化疗致精原干细胞耗竭小鼠睾丸中生精细胞数量明显恢复,且维持了精原干细胞微环境中再生分化调控的平衡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锰对小鼠睾丸组织形态学的影响,探讨其时间-效应关系和剂量-效应关系。方法将雄性小鼠随机分为3个染锰组和1个对照组,分别给予腹腔注射7.5、15.0、30.0mg/kg氯化锰和生理盐水,于染锰第3、7、14、28、56天处死小鼠5只/组。观察小鼠睾丸组织学的变化和染锰56d各计量组曲细精管横截面积及生精上皮细胞数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睾丸组织的损伤随染锰剂量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加重;染锰56d与对照组比较,曲细精管横截面积和生精上皮细胞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各剂量的MnCl2对雄性小鼠睾丸组织形态结构均有损害作用,以染锰56d,30mg/kg对小鼠的损害最为严重,染锰56d,7.5mg/kg对小鼠睾丸曲细精管横截面积和生精上皮细胞明显减少,证实7.5mg/kg的锰对小鼠睾丸曲细精管横截面积和生精上皮细胞有明显的损害。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医学》2017,(8):787-789
目的研究戊酸雌二醇对大鼠胎鼠睾丸与睾丸引带形态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探讨睾丸下降不全的原因。方法30只健康SD受孕大鼠随机均分为4组:对照组及低、中、高剂量组。戊酸雌二醇以剂量0.8~2.0 mg/(kg·d)灌胃作用于怀孕6~15 d SD母鼠,分娩后正常喂养雄性子代,出生60 d测量附睾、睾丸的脏器系数(附睾、睾丸重量/大鼠体重100),进行睾丸组织学切片观察生精小管的形态学变化,测量生精小管直径。结果中、高剂量组睾丸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不全,光镜下睾丸生精小管、支持细胞存在明显的发育障碍,睾丸Leydig细胞明显增生;附睾、睾丸脏器系数、睾丸生精小管直径较对照组及低剂量给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雌激素可导致睾丸引带功能障碍,使睾丸下降发生异常而诱导隐睾发生;同时造成睾丸Sertoli细胞、睾丸Leydig细胞和生精细胞发育障碍及功能改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脂多糖(LPS)处理后的小鼠睾丸支持细胞(SCs)中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表达的变化及该变化对精原干细胞(SSCs)的影响。 方法   取5~6周龄昆明小白鼠睾丸组织,分离纯化并培养SCs,将其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Con组),添加LPS处理1d组(1d组)、2d组(2d组)和3d组(3d组),收集4组培养液作为条件培养液,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SCs GDNF表达的变化;取5~7d龄昆明小乳鼠睾丸组织,筛选SSCs后分为4组:Con组、Ⅰ组、Ⅱ组和Ⅲ组,分别用前面的4组培养液培养96h。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和RT-PCR检测细胞中PLZF、oct4、PCNA和c-kit、sohlh2的表达变化,并通过RT-PCR检测SSCs中Gfrα1、c-ret和Bcl6b、Etv5的表达变化。  结果   RT-PCR与Western blot结果显示,SCs GDNF表达按Con、1d、2d、3d组的顺序降低; RT-PCR和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SSCs PLZF、oct4和PCNA的表达按Con、Ⅰ、Ⅱ、Ⅲ组顺序降低,而c-kit和sohlh2的表达按Con组、Ⅰ、Ⅱ、Ⅲ组顺序升高; SSCs中Gfrα1、c-ret、Bcl6b与Etv5的表达Ⅰ、Ⅱ和Ⅲ组均低于Con组。 结论   LPS处理导致小鼠SCs GDNF表达减少,该变化可使SSCs分化加速而其自我更新受到抑制,其机制可能与Bcl6b和Etv5的表达下调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葫芦巴碱对热应激致小鼠睾丸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ICR小鼠12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葫芦巴碱药物干预组(25 mg/kg,50 mg/kg,100 mg/kg),每组24只。各组小鼠给予相应药物灌胃一周后,除正常对照组外,将其余各组小鼠下腹部置于43℃恒温水浴锅中热应激处理15 min,随后药物干预组给予相应剂量葫芦巴碱灌胃给药14 d,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14 d,并分别于热刺激处理后1,7,10,14 d取材。计算生殖器官指数,精子数,HE染色观察睾丸组织结构变化,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生殖器官脏器系数、附睾精子数均显著降低(P0.05),病理组织学显示小鼠睾丸损伤明显。与模型组比较,各剂量药物干预组均能升高小鼠生殖器官脏器系数及附睾精子数量(P0.05);病理组织学显示各剂量药物干预组均能明显改善热应激诱导的小鼠睾丸损伤。结论葫芦巴碱能够明显改善热应激对小鼠睾丸的损伤程度,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Ets家族转录因子ER81在白消安模型小鼠睾丸及附睾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对精原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成年小鼠腹腔注射白消安10 mg•kg-1,分别在注射后第0、3、5、8、10和18 天取睾丸和附睾,半定量RT-PCR分析ER81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在睾丸组织内,与第0天比较,ER81的表达量在第5 天显著降低(P<0.01),随后基本恢复;在附睾组织内,与第0天比较,ER81表达量于第8 天显著降低(P<0.05),并随后恢复。结论:转录因子ER81可能对精原细胞的分化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环磷酰胺和白消安制作Wistar大鼠非梗阻性无精子症模型的方法.方法 160只SPF级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10组,每组16只,第A-C组分别予以白消安20 mg/kg,15 mg/kg,10 mg/kg单次腹腔注射,第D-F组分别予以环磷酰胺200 mg/kg,100 mg/kg,75 mg/kg单次腹腔注射,第G-I组分别以白消安40mg/kg,20 mg/kg,环磷酰胺200 mg/kg单次灌胃给药,第J组予以生理盐水2.0 mL行单次腹腔注射.用药至大鼠的一个生殖周期后睾丸、附睾组织切片找不到精子和精子细胞即为无精症模型成功.结合用药方式、模型成功率等得出实用的成模方式.结果 用药后38d,存活大鼠睾丸及附睾组织切片结果提示第A,B,G,H组达到无精症模型的标准,即睾丸、附睾组织切片找不到精子和精子细胞,其大鼠存活率分别为18.75%、50.00%、6.25%、12.5%,其余各组大鼠无精症模型效果欠佳.各组成模方式的比较,白消安15 mg/kg单次腹腔注射其造模成功率较高且死亡率较低,是实用的Wistar大鼠无精子症模型制作方式.结论 白消安15 mg/kg单次腹腔注射可获得Wistar大鼠非梗阻性无精子症模型,模型成功率为50%.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细胞毒性药物二甲磺酸乙烷对新生大鼠睾丸胚胎型Leydig细胞的作用效应及安全使用剂量。方法:选取出生后3 d的雄性SD幼鼠共40只,分为对照组(二甲基亚砜溶剂组)、二甲磺酸乙烷75 mg/kg组、二甲磺酸乙烷100 mg/kg组和二甲磺酸乙烷125 mg/kg组,每组10只。予腹腔内注射不同实验剂量的二甲磺酸乙烷,注射后4 d分别处死幼鼠;测量动物体重及睾丸重量,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中睾酮水平,睾丸组织冰冻切片行3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3β-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3β-HSD)染色,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睾丸组织中Leydig细胞相关特异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药物注射后4 d,与对照组相比较,在血清睾酮水平方面[(0.542±0.117)μg/L,(0.124±0.021)μg/L,(0.113±0.015)μg/L,vs.(0.834±0.172)μg/L,P<0.05],75 mg/kg剂量组轻度下降,而100 mg/kg剂量组和125 mg/kg剂量组则明显降低;睾丸组织3β-HSD染色显示:75 mg/kg剂量组仍可见少量的3β-HSD染色呈阳性的胚胎型Leydig细胞(fetal leydig cell,FLC),100 mg/kg剂量组和125 mg/kg剂量组无3β-HSD染色呈阳性的FLC存在,但125 mg/kg剂量组睾丸曲细精管细胞排列严重紊乱;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显示:100 mg/kg剂量组睾丸组织Hsd3b1和Cyp17a1的mRNA表达水平及其相应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01)。结论:二甲磺酸乙烷能够特异性地破坏新生雄性SD大鼠睾丸组织中的胚胎型Leydig细胞,腹腔注射100 mg/kg二甲磺酸乙烷可建立起稳定、可靠的大鼠睾丸去胚胎型Leydig细胞模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皮前体细胞(endothelial precursor cells, EPCs)在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向肝样细胞转化中的作用。方法:分离培养SD大鼠MSCs和EPCs,取第3代MSCs向肝样细胞转化培养,培养过EPCs的无血清及因子的培养基(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conditioned medium, EPCs-CM)、无血清的α-最低必需培养基(alpha minimal essential medium, α-MEM)分别与肝细胞转化培养基按1∶1比例配置,作为实验组和模型对照组,正常α-MEM培养基为空白对照组,分别观察细胞形态及数量变化;在培养3、5、7、9 d时应用免疫荧光检测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 AFP)、清蛋白(albumin, ALB)的表达。结果:空白对照组MSCs形态无明显变化;实验组与模型对照组细胞均出现肝样细胞形态。空白对照组未见AFP、ALB表达,模型对照组和实验组在3、5、7、9 d AFP、ALB表达水平均增高,其中实验组比模型对照组AFP、ALB水平增高明显。结论:EPCs在MSCs向肝样细胞转化中可能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最近研究表明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C)在体内外均可以发育分化出神经组织细胞,这对于了解神经发育的机制和研究神经组织退化性或者脑组织损伤性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胚胎干细胞定向分化为神经组织细胞及其基因表达特点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体外诱导外胚间充质细胞向神经胶质/雪旺细胞分化的潜能,观察细胞在不同材料上的生长状况,利用分化细胞观察在BAM生物材料的复合情况,为进一步构建组织工程神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取妊娠10.5d胎鼠颌突外胚间充质细胞,纯化后分别用8.5mg/L牛脑垂体提取物BPE、50μmol/L弗司扣林(forskolin)及联合应用诱导细胞分化.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免疫组化鉴定细胞性质,将诱导后的细胞种植于胶原膜及胶原凝胶,并于培养3、6d后分别进行光镜、HE染色及扫描电镜观察细胞的生长情况.结果 培养3d后外胚间充质细胞形态发生变化,细胞形态为梭形,突起变长.而对照组细胞形态未见明显改变;免疫组化显示外胚间充质细胞表达S-100蛋白,但无GFAP的表达.而诱导分化后出现GFAP的表达,其中BPE及Forskolin联合应用后分化效果最好,约为79.2%.而在BAM凝胶和膜上细胞都可伸展并增殖.结论 BPE和Forskolin可不同程度诱导外胚间充质细胞向神经胶质细胞分化.在BAM膜上分化细胞生长状态良好,为该细胞与BAM生物材料构建组织工程神经导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s)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s)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6%羟乙基淀粉沉降红细胞和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脐血单个核细胞,EGM-2细胞培养基进行培养,诱导单个核细胞贴壁并向EPCs分化;采用荧光显微镜双染色、流式细胞术鉴定EPCs,间接免疫荧光检测VSMCs收缩表型标志物α-SM-actin和calponin的表达;Transwell培养板建立早期EPCs和大鼠VSMCs共培养模式,以20%胎牛血清刺激VSMCs增殖,分别共培养6,12,24,48,72 h后收集VSMCs,采用BrdU标记法、蛋白定量、流式细胞术分析VSMCs DNA合成能力、细胞总蛋白含量以及细胞周期进程。结果:从脐血单个核细胞成功培养了EPCs。EPCs和大鼠VSMCs共培养12,24,48,72 h后,VSMCs DNA合成能力、细胞总蛋白含量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其中以48 h最明显;流式细胞术显示,共培养组VSMCs细胞周期中S期细胞所占百分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而细胞周期中G1期细胞所占百分率均相应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均以48 h最明显。结论:早期EPCs能够抑制VSMCs增殖。  相似文献   

15.
小鼠胚胎干细胞定向分化为神经细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鼠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 cell)体外培养可以分化成为外胚层组织,并进一步分化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这些细胞已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细胞替代治疗和治疗药物的研发。小鼠胚胎干细胞定向分化为神经细胞的方法主要有拟胚体介导的神经细胞分化、基质细胞诱导的神经细胞分化、默认模式介导的神经细胞分化、单层粘附培养诱导的神经细胞分化和遗传工程介导的神经细胞分化等。本文综述了这些分化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向平滑肌祖细胞分化的培养方法。方法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接种于加有牛垂体提取物的M-199培养基中,第8天予以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DGF-BB)刺激促进细胞分化,刺激15 d后运用RT-PCR、免疫荧光法和Western blot检测平滑肌细胞特异性α-辅肌动蛋白(α-SMA)、平滑肌肌球蛋白重链(SMMHC)、调宁蛋白(Calponin)、CD34、Tie-2和Flk-1的表达,并以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培养细胞α-SMA阳性表达率,对培养细胞进行鉴定。结果在PDGF-BB刺激培养15 d后细胞表达平滑肌细胞的标记α-SMA、SM MHC和Calponin,同时表达干细胞的标记CD34,并发现其Flk-1阳性表达,Tie-2阴性表达。PDGF-BB刺激后细胞α-SMA阳性表达率为(90.57±5.63)%,与阴性对照细胞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后第8天,使用PDGF-BB刺激可使其向平滑肌前体细胞分化,提出了一种新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向平滑肌细胞分化的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的胶质瘤细胞在体外能否引起神经干细胞的迁移,从而为研究胶质瘤细胞中存在促进神经干细胞迁移的物质打下基础。方法:分别培养神经干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C6胶质瘤细胞。以星形胶质细胞为对照,做细胞迁移实验,观察其结果;将C6胶质瘤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的无血清培养上清分别浓缩,并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观察其结果。结果:(1)C6胶质瘤细胞的培养上清引起神经干细胞迁移的数目明显多于星形胶质细胞的培养上清和新鲜无血清培养基(P<0.01);(2)将无血清培养的等浓度的C6胶质瘤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的上清浓缩蛋白电泳,可见二者蛋白条带存在明显差异。结论:(1)从新生大鼠大脑皮层组织可以培养出神经干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2)C6胶质瘤细胞无血清培养的上清中存在着能够诱导神经干细胞迁移的物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从诱导分化的小鼠胚胎于细胞中获取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化血管种子细胞的可行性.方法 利用Flk-1作为小鼠胚胎干细胞分化来源的血管前体细胞标志,流式细胞仪分选分化的类胚体中Flk-1阳性细胞,分别添加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诱导血管前体细胞向血管平滑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分化.免疫荧光染色鉴定诱导分化后细胞的相关标志表达;流式细胞仪分析诱导分化后细胞的分化效率和纯度.结果 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在分化第4天类胚体中有50%左右的细胞表达Flk-1,经分选的Flk-1阳性细胞通过进一步诱导,可以得到(95.9±3.5)% α-SMA阳性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和(59.1±4.8)%CD31阳性的血管内皮细胞.结论 成功应用流式细胞分选法从诱导分化的小鼠胚胎干细胞中获取血管平滑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实验为组织工程化血管构建中种子细胞来源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胚胎干细胞向胰岛素分泌细胞分化的体外诱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胚胎干细胞向胰岛素分泌细胞分化诱导的途径和方法,为阐明胰岛β-细胞的发育机制和糖尿病的细胞移植治疗奠定基础.方法将传统的多步诱导法改良为两步诱导法,将胚胎干细胞诱导为胰岛素分泌细胞,并与传统的多步法进行比较.结果经过两步诱导,胚胎干细胞被诱导成了胰岛素分泌细胞,越过了先将胚胎干细胞诱导为神经前体细胞,再进一步诱导为胰岛素分泌细胞的传统模式,使诱导时间缩短,诱导方法简化,所得胰岛素分泌细胞数量与传统方法所得相当.结论多阶段和两阶段诱导均可将胚胎干细胞诱导为胰岛素分泌细胞.  相似文献   

20.
人在位和异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的原代培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在位和异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分离培养方法,为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提供体外细胞模型.方法:通过消化、过滤、沉降等方法,分离培养正常对照子宫内膜以及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异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模拟人体内雌激素水平研究促进细胞生长的方法,光学显微镜观察离体细胞形态.结果:正常对照子宫内膜细胞分离培养成功率达91.7%(11/12),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子宫内膜细胞成功率为93.8%(15/16),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子宫内膜细胞成功率为75.0%(12/16).间质细胞传代2次后,生长缓慢,经雌激素作用后,生长明显改善;腺上皮细胞不能传代,经雌激素作用后,生长改善不明显.结论:体外分离培养的人子宫内膜细胞比子宫内膜异位动物模型更接近于人体的特点,在位和异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分离培养可作为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体外细胞模型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