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探讨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肝病毒(HBV)的YMDD基因变异情况。方法采用PCR荧光法诊断YMDD基因变异。结果84例慢性乙型肝炎HBV YMDD变异阳性17例,阴性67例。17例YMDD变异的患者中12例从未应用过抗病毒药物,5例曾行抗病毒治疗。结论未经抗病毒治疗的乙型肝炎患者亦存在较高的YMDD变异率,临床上在应用抗病毒治疗前应对患者是否存在YMDD基因变异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2.
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慢乙肝患者YMDD变异基因的检测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了解未经拉米呋定及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中是否存在HBVYMDD基因变异。方法;应用微板核酸杂交-核酸定量法检测29例病史超过半年以上,肝功能异常的慢性乙肝患的HBV-DNA及YMDD变异基因。结果:29例慢性乙肝患YMDD变异阳性6例,阴性23例,阳性率为20.69%,6例变异性。结论:显示在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慢性肝患中存在YMDD变异株,其与野生株一样是自然存在,加以重视并提高检测方法的灵敏度,有助于提高YMDD变异基因检测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3.
HBV P基因YMDD变异的检测及临床应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采用错配PCR扩增方法进行HBVP基因YMDD变异的检测,对其临床意义进行初步的研究。方法应用分子克隆方法,构建YMDD、YVDD和YIDD变异的阳性质粒,并对该方法进行敏感性及特异性试验。对65例未经抗病毒治疗的乙型肝炎患者检测YMDD变异情况。结果经PCR方法、酶切鉴定及直接测序鉴定出YMDD、YVDD和YIDD质粒构建成功,且该方法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65例未经拉米夫定治疗的乙型肝炎患者存在YMDD变异,出现变异6例,阳性率为9.07%;其中YIDD和YI/YMDD各1例,YVDD3例,YV/YMDD1例。结论本检测方法简便、实用,在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患者中可存在YMDD变异,其与野生株一样是自然存在的,抗病毒药物压力不是导致HBV YMDD变异的唯一因素。  相似文献   

4.
海南地区乙型肝炎基因型与YMDD自然突变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海南地区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YMDD突变和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情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49例未使用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标志物,PCR-反向点杂交方法测定HBV突变及基因型。结果:49例患者中,检出B型8例(16.33%),其中发生YMDD自然突变1例(12.5%);C型34例(69.39%),其中发生YMDD自然突变6例(17.65%),YMDD自然突变的发生率C基因型与B基因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基因型之间乙肝标志物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Jp〉0.05)。结论:海南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优势基因型为C型。在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存在YMDD变异株。  相似文献   

5.
未经拉米夫定治疗HBV YMDD变异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未经拉米夫定治疗的HBV病毒YMDD变异出现的情况,探讨HBV病毒YMDD变异出现可能的机理,了解以YMDD自然变异的慢性HBV感染患者的肝损害情况。方法对140例HBVDNA阳性,未经拉米夫定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者进行YMDD检测,同时检测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清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发病年龄、HBeAg与抗HBe等临床相关指标。结果140例未经拉米夫定治疗的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中20例自然发生YMDD变异,YMDD变异组与未变异组引起的肝损害无显著性差异(P>0.05)。YMDD变异与HBeAg与抗HBe的阳性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HBV病毒YMDD变异株作为一个准种与野毒株同时存在感染个体,YMDD变异对肝损害严重性无关,YMDD变异与HBeAg阳性率与抗HBe阳性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拉米夫定治疗过程中乙型肝炎病毒变异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肝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变异发生情况及意义。方法 :采用微孔板核酸杂交法对 5例非乙肝肝病患者、49例慢性乙肝患者 (其中 2 9例采用拉米夫定治疗 )的血清进行乙型肝炎病毒P基因区YMDD变异、C基因启动子 (BCP)变异检测。结果 :非乙肝肝病患者未检出YMDD、BCP变异 ,未经拉米夫定治疗的乙肝患者中 10 .0 % ( 2 /2 0 )YMDD阳性 ,2 0 .0 % ( 4 /2 0 )BCP阳性 ,其中 5 .0 % ( 1/2 0 )YMDD、BCP均阳性。治疗组中17 2 % ( 5 /2 9)YMDD阳性 ,34.5 % ( 10 /2 9)BCP阳性 ,其中 6 .9% ( 2 /2 9)YMDD、BCP均阳性。结论 :微孔板核酸杂交法能准确检测乙肝病毒基因变异 ;乙肝患者中存在一定比例的BCP、YMDD变异 ;部分病人在拉米夫定治疗过程中出现病情反复 ,可能与HBV、YMDD、HBVBCP变异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乙肝病毒YMDD自然变异流行状况及特点.方法 选择未接受过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19例,采用荧光标记杂交双探针PCR熔解曲线法(FH-PCR-MC)对其血浆标本进行YMDD基因序列突变检测.结果 119例患者中,有23例存在YMDD自然变异毒株,变异检出率为19.3%,其中YVDD阳性者20例(87.0%),YIDD阳性者2例(8.7%),YVDD和YIDD同时阳性者1例(4.3%).23例出现自然变异毒株的患者,其体内病毒均为变异株与野生株共生,且变异株为非优势株,变异株在总病毒量中所占的比例均在50%以下.变异毒株占总病毒量的40%~50%者4例,30%~ 40%者6例,20%~30%者6例,20%以下者7例.结论 未经抗病毒治疗的CHB患者存在YMDD自然变异毒株,且变异株与野生株共生,为非优势株.  相似文献   

8.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肝的疗效及乙肝病毒YMDD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肝病人的1年疗效、乙肝病毒YMDD变异率、变异与治疗前HBV-DNA、ALT水平的联系。方法治疗组按入选标准随机选择3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给予拉米夫定100 mg/d并随访1年,并于治疗开始后3、6、9、12个月检测肝功能、HBV-M、HBV-DNA、YMDD变异。对照组随机选择36例从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BV-DNA阳性、ALT异常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检测YMDD变异株。结果①拉米夫定治疗一年,HBV-DNA转阴率71.88%(23/32),HBeAg/HBeAb血清转换率18.52%(5/27),ALT复常率62.5%(20/32);治疗前及治疗12个月后ALT水平分别为132.59±66.07、49.78±27.94,治疗前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治疗组在治疗前未发现YMDD变异,治疗6个月发现2例YMDD变异,变异率6.25%,治疗12个月发现5例YMDD变异,变异率15.63%;对照组36例从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中检测出2例YVDD变异株与野生株共存。③治疗前ALT<3×ULN组及≥3×ULN组YMDD变异率分别为11.76%、20.00%,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645);治疗前HBV-DNA<106copies/mL组及≥106copies/mL组YMDD变异率分别为5.88%、26.67%,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161)。结论拉米夫定能迅速抑制乙肝病毒复制、改善肝功能;治疗前HBV-DNA水平及ALT水平不足以预见YMDD变异的发生;乙肝病毒YMDD变异株存在于未使用拉米夫定的慢性乙肝患者中,建议在抗病毒治疗前对YMDD变异进行常规检测。  相似文献   

9.
基因芯片技术在检测乙型肝炎病毒 P区YMDD变异中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用基因芯片检测未经抗病毒治疗的HBV DNA阳性血清中HBV P区YMDD变异情况,从分子生物学角度了解YMDD两种变异的状态,为科学合理地指导临床抗病毒治疗及预测患者临床预后提供有力的依据。方法 将150份未经抗毒治疗的HBV DNA阳性血清,用PCR方法扩增P区,扩增产物与基因芯片上的寡核苷酸进行杂交,杂交结果通过扫描仪扫描到计算机上,经软件分析可得到HBVY MDD野生型及其YVDD和/或YIDD变异型结果,并对部分阳性标本用基因序列测序证实。结果 150份HBV DNA阳性血清,用基因芯片方法检出阳性标本(包括YMDD野生型和变异型)共122例,占81.3%,阴性标本28例,占18.7%;在122例阳性标本中,单纯YMDD野生型(即无变异标本)有90例,占73.8%;YVDD变异28例,占22.9%;YIDD变异2例,占1.6%;YVDD和YIDD混合变异2例,占1.60A,,变异株检出率为26.2%,而且变异株均与野生株共存。其中8份阳性标本进行基因序列测序,证实与芯片检测结果完全一致。结论(1)用当前先进的基因芯片技术检测HBVP区YMDD变异,操作简便,结果可靠,特异性高。(2)基因芯片可快速、同时、多人份检出HBVYMDD野生株及其YIDD和/或YVDD突变株的共同感染。(3)部分HBV感染者在未经抗病毒治疗情况下已自然存在HBV YMDD变异,而且变异株均与野生株共存,其中以YVDD变异为多。(4)HBV感染患者在治疗前后有必要检测是否存在HBV YMDD变异株感染,为指导临床科学合理用药和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非抗病毒治疗相关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YMDD变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乙型肝炎病毒基因YMDD变异及其与前C区变异、HBV基因型的相关性,HBV DNA水平与变异发生的关系。方法:从126例均未接受拉米夫定治疗和近一年内未经任何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肝患随机抽取25例为研究对象。血清YMDD变异检测运用微板核酸杂交—核酸定量法,HBV基因型采用PCR微板核酸杂交—ELISA技术,HBVDNA定量采用荧光定量PCR分析系统,HBV—M采用ELISA法。结果:7例存在YMDD变异,变异HBeAg全部阳性,不同的HBV基因型形式存在不同的YMDD变异率,HBVDNA水平与YMDD变异的发生不呈正相关。结论:HBV存在YMDD野生变异株,并非完全由抗病毒治疗引起,变异株与前C区变异和HBV基因型的相关性以及HBV DNA水平和变异发生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基因芯片检测乙肝病毒YMDD变异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拉米呋啶治疗慢性乙肝病人YMDD变异情况与血清HBV DNA、ALT水平等指标的关系。方法 利用基因芯片、ELISA及生化检测技术检测180例慢性乙肝患者服用拉米呋啶6~24个月后YMDD变异、HBV DNA及ALT水平变化。结果 180例患者中,168例HBV DNA、ALT不同程度下降,随用药时间的延长,部分患者(2g例)的YMDD出现变异,同时HBV DNA及ALT水平出现反跳。结论服用拉米呋啶的慢性乙肝患者的YMDD发生率与时间长短有关,血清HBV DNA及ALT与YMDD相关,由此可以预测拉米呋啶治疗的乙肝病人的YMDD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对B、C基因型乙型肝炎(乙肝)患者治疗作用。方法观察未用、使用拉米夫定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随时间延长血清病毒标志物HBV DNA水平、HBeAg血清转换率及随拉米夫定疗程延长乙肝病毒聚合酶及转录酶区酪氨酸-蛋氨酸-门冬氨酸-门冬氨酸基序(HBV YMDD)耐药变异率等的变化,对比分析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对B、C基因型乙肝患者的病毒抑制效应。结果(1)未用拉米夫定治疗的乙肝患者, B基因型者HBV DNA水平低于C基因型者,而自发HBeAg血清转换率高于C基因型者。(2)使用拉米夫定治疗的乙肝患者,B、C基因型者之间HBV DNA水平、HBeAg血清转换率及YMDD变异率没有明显差异。(3) B、C基因型患者均随拉米夫定疗程延长HBV DNA水平下降,HBeAg血清转换率增加,但YMDD变异率也增加。结论(1)未用拉米夫定治疗的自然状况下C基因型乙肝患者携带的乙肝病毒复制能力强于B基因型患者者且不易清除。(2)使用拉米夫定疗程相同时B、C基因型患者之间拉米夫定的病毒抑制效应及HBV YMDD耐药变异率相似。(3)C基因型HBV感染的乙肝患者及早使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和苦参素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P基因(YMDD)变异的影响。方法:将60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例分为苦参素组、拉米夫定组和联合治疗组3组,每组20例。苦参素组口服苦参素胶囊,拉米夫定组口服拉米夫定,联合治疗组口服苦参素胶囊和拉米夫定,疗程为12个月。治疗结束后,分别检测血清HBeAg、抗-HBe、HBV DNA和基因YMDD变异。结果:在治疗12个月时,联合治疗组HBeAg、抗-HBe转换率及HBV DNA转阴率优于苦参素组和拉米夫定组,YMDD变异率较苦参组和拉米夫定组低,但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各指标苦参组和拉米夫定组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拉米夫定联合苦参素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并可减少YMDD变异。  相似文献   

14.
长期应用拉米夫定诱发YMDD变异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杰  刘双燕 《吉林医学》2010,(34):6241-6242
目的:研究长期应用拉米夫定诱发YMDD变异的危险因素。方法:对应用拉米夫定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YMDD变异检测,并分析YMDDD变异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随拉米夫定治疗时间延长YMDD变异发生率增加。基线血清ALT<5ULN、血清HBVDNA载量≥107copies/ml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治疗前合并肝硬化失代偿期者YMDD变异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YMDD变异发生率在治疗前不同HBeAg表达状况的两组患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线低ALT水平、高HBVDNA载量、合并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可作为评价拉米夫定诱发YMDD变异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乙型肝炎病毒多聚酶基因YMDD变异与临床治疗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深圳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长期拉米夫定治疗中HBV多聚酶基因YMDD变异的情况及其对治疗反应的影响。方法:对100例拉米夫定治疗中28例出现血清病毒核酸(HBV DNA)阳性的患者,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PCR-RFLP)检测YMDD变异,并观察其血清HBV DNA及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结果:100例中有17例YMDD变异阳性,其中以YVDD(M550V)变异为主,占64.7%(11/17),YIDD(M550I)变异为35.3%(6/17)。发生YMDD变异的患者均伴有HBV DNA及ALT水平反跳,1例住院患者停用拉米夫定后出现病情加重。结论:深圳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长期拉米夫定治疗中(疗程1年,100md/d)HBV多聚酶基因YMDD变异率为17.0%(17/100)。发生变异者较无变异者疗效降低,检测YMDD变异有助于监测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期间乙型肝炎病毒(HBV)YMDD变异的情况及其与临床的关系。方法采用通用模板信号扩增(UT-PCR)方法,对拉米夫定治疗过程中血清出现HBV DNA由阴转阳的5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HBVYMDD变异检测,并结合患者治疗前HBV DNA载量、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免疫标志物及YMDD变异后HBV DNA载量等临床信息进行结果分析。结果YMDD变异的检出率为53.85%,52例患者中,28例发生了YMDD变异,其中YIDD17例,YVDD7例,YIDD和YVDD混合变异4例。发生YIDD变异的患者较治疗前HBV DNA水平显著降低(P<0.05),发生YVDD变异的患者较治疗前HBV D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YVDD变异后的HBVDNA水平与YIDD变异后HBV D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YMDD变异组治疗前的ALT基础水平高于YMDD野生组治疗前水平(P<0.01),治疗前HBVDNA水平及HBeAg阳性率在变异组和野生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拉米夫定治疗前ALT基础水平高可能是YMDD变异的一个易发因素。密切监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BV DNA及ALT水平,有利于及时发现YMDD是否发生变异。  相似文献   

17.
拉米夫定治疗e抗原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敏  高文军  高齐明  冯健华  魏环 《广东医学》2006,27(8):1127-1128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治疗e抗原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对32例e抗原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用拉米夫定治疗,4l例患者用护肝药作对照,疗程2年以上,疗效评估包括肝功能和HBV复制指标。结果拉米夫定治疗24个月后,肝功能的复常率明显优于护肝治疗组(84.3%对58.54%,P〈0.05),HBV DNA转阴率显著优于护肝治疗组(81.25%对14.63%,P〈0.01)。拉米夫定治疗9个月开始出现YMDD变异,24个月时YMDD变异率为15.63%,YMDD变异后2例肝功能再次出现异常。护肝治疗组3个月后,随着疗程的延长肝功能的复常率无明显增加。结论拉米夫定对e抗原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出现变异耐药后需要更换其他抗病毒药物。护肝治疗3个月无效者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盱炎后乙型肝炎病毒YMDD基序变异的情况。方法10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68例为治疗组给予拉米夫定;另一组37例为对照组,给予除拉米夫定外的其他治疗。治疗1年后对患者乙型肝炎病毒多聚酶基因YMDD基序进行定性检测,观察突变情况。结果拉米夫定治疗组:用药1年后有12例发生YMDD突变,其中YVDD变异有8例,YIDD变异4例,变异株中有9例伴血清ALT、HBV-DNA水平回升;对照组无变异株产生。结论拉米夫定可诱导乙型肝炎病毒YMDD基序发生变异,导致耐药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