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皮组织的生长,与创面肉芽组织状况有关。当肉芽与创周皮缘持平时(正常)上皮生长快,高于(高凸型)或低于(凹陷型)创缘时上皮生长受阻。本文检测了三种类型肉芽的各种氨基酸含量,发现高凸型及凹陷型肉芽中甘氨酸、丙氨酸、脯氨酸明显低于正常肉芽,是否影响着上皮生长,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皮肤溃疡愈合规律中肌平皮长及皮长肌平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创面和皮缘的角度对愈合的影响。方法:采取手术造模,使皮肤创缘与创面呈90°,称“直切组”。皮肤创缘与创面呈135°,称“斜切组”。分别观察术后3、5、7、14、21、28d病理变化。结果:斜切组,在创伤早期毛细血管数量丰富(P<0.05);纤维母细胞明显丰富(P<0.01);皮缘上皮增生出现早,爬行生长速度快;在愈合全过程中炎性细胞计数显示炎性反应轻;愈合明显快(P<0.01)。结论:创缘与创面角度越大,越利于炎性渗出物的引流,保留较多的基底层细胞对于伤口收缩及肉芽组织中毛细血管、纤维母细胞生长均有促进作用,有利于伤口的愈合,符合李竞提出的“肌(肉芽)平皮(上皮)长、皮长肌平”的皮肤溃疡愈合规律。  相似文献   

3.
皮肤烧(创)伤后治疗小当和感染,可继发假上皮瘤样肉芽肿(pseudoepltheliomatons granulomu,PEG),其发病机制不清,为此笔单位采用免疫组织化学与组织形态学相结合的方法,观察11例小面积浅度烧(创)伤患的PEG在其病程中,肉芽组织形成与微血管结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对48例开放性四肢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创面,采用高负压封闭吸引(HVSD)技术治疗7~31d。结果48例创面肉芽组织生长良好,经二期游离植皮,创面均愈合。提示HVSD技术治疗开放性四肢骨折效果好、安全。护理时应保证创缘封闭良好,维持有效的高负压状态,同时保持引流管通畅及早期指导康复锻炼。  相似文献   

5.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受创皮肤再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stgrowthfactor,FGF)有促进肉芽,组织生长作用,但对皮肤的修复与再生的作用研究尚少,为此设计了本实验研究。采用大鼠与小型猪背部创伤模型,在无菌条件下用手术刀在动物背部切割皮肤,形成面积约2.5cm2的圆形创面。分别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fibroblastgrowthfactor,bFGF),60U/cm2创面以及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处理创面,隔天换药一次。结果表明,bFGF具有显著促进上皮细胞生长、加速创面上皮化速率以及增加愈合组织抗张力强度等作用。bFGF显著促进受创皮肤的再生效应可能与它能直接作用于皮肤基底细胞上特异性bFGF受体有关。  相似文献   

6.
早期胃癌诊断中的问题及可行对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1962年日本学者提出早期胃癌,即胃癌细胞侵及胃黏膜层或黏膜下层,无论有无胃周淋巴结转移的胃癌。日本早期胃癌分为隆起型(I型)、浅表型(Ⅱ型)及凹陷型(Ⅲ型),其中浅表型又分为浅表隆起型(Ⅱa)、浅表平坦型(Ⅱb)及浅表凹陷型(Ⅱc)。但临床上见到的早期胃癌可以是混合型,即Ⅱa+Ⅱc,Ⅱc+Ⅲ等。胃癌是我国常见的多发病,其临床诊断的胃癌多数已经达到进展期,虽可通过手术治疗、化疗等方法治疗,但预后及生活质量往往不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上、下端椎和顶椎椎体生长板凸、凹侧软骨细胞的生物活性差异.探讨其在AIS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在对12例AIS患者行胸椎侧凸前路松解手术或前路矫形手术时获取上、下终椎和顶椎椎体生长板,分成凸、凹侧2组,共72枚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Runx2和X型胶原蛋白的表达.原位杂交方法检测Runx2mRNA表达。所有染色结果通过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AIS患者顶椎椎体生长板凸、凹两侧的X型胶原、Runx2和Runx2 mRNA表达总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顶椎椎体生长板凹侧X型胶原的表达总量低于下终椎椎体生长板凹侧的表达总量(P〈0.05)。顶椎椎体生长板凹侧Runx2的表达总量低于上、下终椎椎体生长板凹侧的表达总量(P〈0.05)。顶椎椎体生长板凹侧单一软骨细胞Runx2表达量高于凸侧和上、下终椎椎体生长板凹侧单一软骨细胞的表达(P〈0.05)。顶椎椎体生长板凹侧高倍视野下平均Runx2mRNA表达总量低于上、下终椎椎体生长板的凹侧(P〈0.05)。顶椎椎体生长板凸侧单一细胞Runx2 mRNA表达量低于凹侧(P〈0.05)。顶椎椎体生长板凹侧高倍视野下平均X型胶原阳性细胞密度和Runx2阳性细胞密度低于凸侧和上、下终椎椎体生长板凹侧阳性细胞密度(P〈0.05)。结论:AIS患者上、下终椎和顶椎椎体生长板凸、凹侧软骨细胞存在不同的生物活性和细胞动力学,这可能是力学条件改变后的一种继发性改变,但其可能在AIS的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胰腺假性囊肿的内镜治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胰腺假性囊肿是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局部并发症之一。一般来说,SAP的病程在4周以内时,胰周的液体积聚尚缺乏确定的囊壁,此为急性液体积聚;4周以后,由肉芽或纤维组织构成的、缺乏上皮的囊壁生成,囊内含丰富的胰酶,且无菌生长,即形成假性囊肿。本文对胰腺假性囊肿的内镜治疗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早期胃癌的病理检查结果 及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82例早期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纳入患者的镜下活检结果和术中标本病理特点。结果 早期胃癌胃镜下癌灶主要分布于胃窦(41.46%)及胃体部(32.93%),胃底部(14.63%)和贲门部(10.98%)较少累及;浸润至黏膜下患者35例(42.68%)、黏膜内47例(57.32%);癌灶直径<0.5 cm的患者共10例(12.20%),直视下分型共见六种类型,分别是隆起型(9.76%)、浅表隆起型(24.39%)、浅表平坦型(10.98%)、浅表凹陷型(31.71%)、凹陷型(15.85%)及隆起凹陷复合型(7.32%)。早期胃癌患者临床病理中组织学分型统计共有五种,其中高分化癌(34.15%)和低分化腺癌(47.56%)共计67例,中分化癌(8.54%)、粘液腺癌(6.10%)及印戒细胞癌(3.66%)构成比较小。82例患者共发生淋巴结转移10例(12.20%),其中未分化型9例,黏膜下癌8例,分化程度及浸润程度均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 胃镜下活检与手术...  相似文献   

10.
分析在面颈部烧伤瘢痕患者瘢痕松解术中应用舒适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宜昌市 中心人民医院西陵院区2020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70例面颈部烧伤瘢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 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舒适护理,比较两组瘢痕修复时间、肉芽生长时间、创 面愈合率及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瘢痕修复时间和肉芽生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创面愈合率高于对照组 (P <0.05);两组护理后手功能、基本生活能力、心理状态、性生活、人际关系、热敏感、体像、工作情况 和治疗依从性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舒适护理在面颈部烧伤瘢痕患者 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有效缩短瘢痕修复时间和肉芽生长时间,促进创面愈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IFN-γ抑制兔耳伤口愈合和瘢痕形成中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中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活性的变化,探讨PKC的信号作用。方法兔耳伤口或瘢痕组织内使用IFN-γ,用^32P掺入底物法测定伤后3、6d、上皮化时(11~16d),上皮化后14、30和45d瘢痕组织的PKC活性,并观察上皮化时间和瘢痕变化。结果肉芽组织、周边组织和瘢痕组织的PKC活性伤后持续升高(P〈0.01),IFN-γ没有改变PKC活性(P〉0.05,)但延迟创面愈合约1.5d(P〈0.01),并抑制瘢痕增生(P〈0.05)。结论IFN-γ抑制伤口愈合和瘢痕增生的作用不经PKC介导;PKC活化与伤口愈合和瘢痕增生有关。  相似文献   

12.
IFN—γ对兔耳创面愈合和PTK活性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对兔耳创面愈合期伤口周边组织和肉芽组织中蛋白酪氨酸激酶(Protein Tyrosine Kinase,PTK)活性以及伤口愈合时间的影响,探讨IFN-γ外用于皮肤创面的信号传导机制。方法 在兔耳膜侧伤口外用IFN-γ,观察上皮化的时间并测定正常兔耳、伤后1天、3天、6天和创面上皮化时(12~14天)组织中PTK活性变化。结果 周边和肉芽组  相似文献   

13.
徐氏湿润烧伤膏在骨科创疡中应用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伟华  刘建 《中国骨伤》1994,7(2):40-41
徐氏湿润烧伤膏在骨科创疡中应用体会山西省临汾地区人民医院(031000)秦伟华,刘建在临床工作中,长期以来,诸如伤口感染、骨髓炎、褥疮、皮肤擦伤、挫伤等创疡疾病的治疗上一直缺少一种具有止痛、抗炎、去腐生肌、促进上皮生长、使用安全的外用药。徐氏烧伤膏就...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负压闭式引流联合生肌象皮纱条治疗下肢慢性溃疡的疗效。方法:将56例下肢慢性溃疡患者,回顾性分成治疗组、对照组各28例,治疗组采用负压闭式引流联合生肌象皮纱条换药,对照组单纯采用生肌象皮纱条换药,疗程4周。观察两组患者肉芽组织生长情况、伤口愈合速度、愈合平均时间。结果:对照组创面上皮、肉芽组织生长明显延长,愈合缓慢(P〈0.05),两组疗效显著差异(P〈0.05)结论:负压闭式引流联合生肌象皮纱条治疗下肢慢性溃疡疗效确切,能够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15.
刘伟 《医学美学美容》2023,32(19):74-76
目的 探讨湿润烧伤膏用于治疗烧伤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 院东院区2020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40例烧伤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20例。对照组采用磺胺嘧啶银乳膏治疗,观察组采用湿润烧伤膏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恢复时间、疼 痛程度以及瘢痕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70.00%(P<0.05);观察组创 面愈合时间、肉芽生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VAS疼痛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 照组(P<0.05);观察组瘢痕发生率及瘢痕严重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为烧伤患者提供湿润 烧伤膏进行治疗,可提升临床疗效,缓解疼痛程度,缩短患者创面愈合时间和肉芽生长时间,降低瘢痕发 生率,其疗效及安全性均得到保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治疗糖尿病足的有效方式,提高其治疗效果。方法:积极控制血糖,对症治疗血管、神经病变及防治感染,行VSD引流、皮瓣或皮片移植修复创面,必要时截趾(肢)。结果:本组34例,所有患者血糖控制平稳,无严重并发症。4例换药后愈合;6例溃疡创面经扩创直接缝合后愈合;1例VSD引流后直接愈合;9例VSD植入后肉芽生长加快,行植皮后痊愈;4例创面肉芽生长良好,皮片移植后痊愈;5例经局部皮瓣转移后痊愈;5例行截趾(肢)术。结论:糖尿病足个体化、综合治疗能明显提高其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患者冠状位躯干偏移与侧凸同向性(冠状位一致性)脊柱序列的相关因素及矫形术后早期冠状位失平衡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5年5月~2020年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单一中心手术治疗的75例DLS患者,均行后路截骨矫形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固定椎体≥5)。根据术前C7铅垂线(C7 plumb line,C7PL)偏移与侧凸方向的关系,将患者分为两型:Ⅰ型,C7PL与侧凸同向;Ⅱ型,C7PL与侧凸相悖。定义C7PL到骶骨中点的距离为冠状位平衡距(coronal balance distance,CBD),CBD≥30mm即为冠状位失平衡(coronal imbalance,CIB)。根据术后CBD将Ⅰ型患者分为A组(CBD≥30mm)和B组(CBD<30mm)。记录所有患者性别、年龄及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手术前后影像学参数包括CBD、主弯Cobb角(major curve Cobb,MCC)、腰骶弯Cobb角(fractional Cobb,FC)、L4及L5椎体倾斜度、...  相似文献   

18.
复方芩柏颗粒剂促进创面愈合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研究复方芩柏颗粒剂促进创面愈合的初步机理,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实验采用放免法检测小鼠创面肉芽中的表皮生长因子(EGF),并对创面肉芽进行病理切片观察;同时临床对照观察了90例痔瘘术后患者创面愈合的情况。结果:复方芩柏颗粒剂提高创面肉芽中内源性EGF水平,增加小鼠创面肉芽中的微血管数,从而促进创面上皮化,加速创面愈合。结论:复方芩柏颗粒剂促进痔瘘术后创面愈合的机理之一是提高了创面肉芽中EGF水平。  相似文献   

19.
为观察湿热型肛肠病患者术后舌象变化及创面情况,总结舌象变化规律,并分析其与创面之间的关系,选择混合痔(内痔Ⅱ、Ⅲ期)30例、单纯低位肛瘘21例、肛裂(Ⅱ、Ⅲ期)8例,观察术后舌象变化,填写术后舌象变化观察表,并在观察舌象的同天记录创面疼痛、创面渗液、肉芽生长、创面水肿情况。结果显示,83.1%患者术后湿热型舌象呈加重-减轻-正常的变化趋势,其中舌象在3d内呈加重趋势23例,占总例数的47.0%,在5d内呈加重趋势26例,占52.1%。术后10d内舌象恢复正常27例,占45.8%,术后15d内恢复正常者56例,占95.0%。术后创面呈渗液减少、疼痛及水肿减轻、肉芽生长的过程。结果表明,患者术后舌象变化规律主要呈湿热加重-减轻-正常的趋势,舌象变化呈湿热加重时与创面渗液、水肿、肉芽生长有关;在湿热之舌象由加重-减轻时,与创面水肿、渗液、肉芽生长有关;在湿热之舌象由减轻-正常时,与创面渗液、肉芽生长有关,与水肿无明显关系。在整个过程中疼痛与舌象变化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纳米微囊-VEGF复合体转染对慢性创面愈合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纳米微囊-VEGF复合体转染对慢性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以VEGF为目的基因,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myc—hisA—VEGF165,纳米微囊包裹后作用于兔耳慢性创面,于术后14天通过创面观察以及组织学染色、显微测量,观察其对创面的影响。结果:转基因组创面肉芽生长及上皮爬行速度明显快于慢性创面组;HE染色转基因组肉芽组织中大量的成纤维细胞聚集,微血管数量增多;新生上皮生长NEG在非缺血创面组最高,慢性创面组最低,其中前者较后者增加249%,而转基因组较慢性创面组增加了165%;肉芽组织厚度PH转基因组较慢性创面组增加了70%,而非缺血创面组较慢性创面组增加了46%;肉芽组织体积NGTV在转基因组及非缺血创面组与慢性创面组比较,分别增加了317%、302%。结论:非病毒载体纳米微囊-VEGF复合体能明显促进慢性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