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回顾性分析并评价无牵引架侧卧位下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并与同期牵引架平卧位下行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进行比较。方法笔者自2011-12—2014-12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77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无牵引架侧卧位手术45例,牵引架平卧位手术32例。结果2组均获得随访平均24(18~30)个月。2组Harris评分、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牵引架侧卧位组较牵引架平卧位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牵引架侧卧位组手术切口长度虽较牵引架平卧位组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很好的生物力学适应性,无牵引架侧卧位下行该手术具有同牵引架平卧位下行该手术的临床疗效,并具有显露清晰、操作便利、手术难度低、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牵引床平卧位和无牵引床侧卧位两种体位下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根据手术体位的不同将4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分为牵引床平卧位组(采用牵引床平卧位下行PFNA治疗,24例)和无牵引床侧卧位组(采用无牵引床侧卧位下行PFNA治疗,24例)。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Harris评分系统评估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48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18个月。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术中出血量无牵引床侧卧位组均短(少)于牵引床平卧位组(P<0.01);术后颈干角无牵引床侧卧位组大于牵引床平卧位组(P<0.01)。尖顶距、术后开始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牵引床平卧位和无牵引床侧卧位两种体位下行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均能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无牵引床侧卧位下手术视野暴露更清晰,术中出血量更少,手术时间更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侧卧位和牵引床平卧位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8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根据体位不同分为平卧位组(在牵引床平卧位下采用PFNA治疗,39例)和侧卧位组(在侧卧位下采用PFNA治疗,41例)。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后影像学指标、术后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8~18(12.4±2.3)个月。切口长度平卧位组短于侧卧位组(P<0.001)。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侧卧位组短(少)于平卧位组(P<0.05)。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医源性骨折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尖顶距<25 mm例数平卧位组多于侧卧位组(P<0.05)。术后骨折复位优良率平卧位组明显优于侧卧位组(P<0.05)。骨痂形成时间、术后开始部分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侧卧位和牵引床平卧位下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均能获得良好的疗效,牵引床平卧位更有利于骨折的复位及维持,且操作简便、切口小。  相似文献   

4.
颅骨牵引术是临床治疗颈椎骨折、颈椎滑脱、寰枢关节脱位等患者常采用的一种治疗措施.行颅骨牵引术后患者需平卧硬板床、头颈部呈伸直位.该体位治疗时间长,一般需8~12周,治疗期间患者易出现恐惧、烦躁、寂寞、孤独等不良情绪反应,通过看电视可达到心理放松目的.  相似文献   

5.
倪凤民  宋恒平  陈睿  张浩  胡强  蔡宁 《骨科》2013,4(1):43-44
目的探讨中青年患者粗隆间骨折手术治疗中相关环节的重点提示。方法 29例患者,均硬膜外麻醉,平卧体位,采用股骨干近端和粗隆部的外侧手术入路,暴露粗隆部骨折处及股骨上段外侧,牵引复位,C臂X线机确认复位满意后,选择合适的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固定骨折。术后常规进行预防感染、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处理。结果随访3.0~18.0个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12.0~20.0周,平均15.6周。优17例,良9例,可3例。结论中青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受伤能量高,手术期望值高,只要适应证选择好,操作掌握要领,锁定钢板较好选用器材治疗中青年股骨粗隆间骨折。  相似文献   

6.
平卧位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平卧体位无牵引床下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 rotation,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分析其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6月至2018年3月间治疗并获得随访的45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男21例,女24例;年龄43~92岁,平均67.4岁;左侧18例,右侧27例;骨折按Evans-Jensen分型,Ⅱ型7例,Ⅲ型17例,Ⅳ型16例,Ⅴ型5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6 d。记录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髋关节Harris评分等。结果:45例患者手术时间35~80 min,平均52.6 min;术中出血量40~110 ml,平均68.7 ml;住院时间6~11 d,平均8.4 d;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7个月。2例患者内固定失败,43例患者获得骨性愈合;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2例术后随访内固定切出,行翻修髋关节置换术;1例切口浅表感染,经抗炎、换药治疗痊愈;并发症发生率8.9%(4/45)。末次随访髋关节Harris评分56~95(81.30±8.40)分,其中优15例,良26例,可2例,差2例。结论:平卧体位,无牵引床下进行闭合复位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安全可行,具有创伤小、并发症低等优点,临床疗效满意,值得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高能量损伤造成股骨近端骨折 ,一般非单纯股骨转子间或转子下骨折 ,常合并有股骨上段骨折。 1998年 5月~2 0 0 1年 5月 ,我科应用髁动力加压钢板(DCS)治疗此类骨折 32例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 32例 ,男 2 4例 ,女 8例 ,年龄 2 5~ 6 7岁。致伤原因 :车祸 2 6例 ,高处坠落伤 6例。按Tronzo Evans分类 ,Ⅳ型 2 0例 ,Ⅴ型 12例。伤后至手术时间 4~ 7d。术前均行胫骨结节牵引。1.2 手术方法 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平卧于骨科牵引手术床上 ,先予牵引复位。透视示基本恢复股骨长度后 ,取股外侧切口 ,显露…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无牵引架的情况下侧卧位使用PFNA治疗各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方法和治疗体会。方法回顾分析自2010-04—2013-05收治的各型股骨粗隆间骨折50例,所有患者经过完善的术前准备后,在无牵引架的情况下,侧卧位微创小切口使用PFNA内固定。结果平均手术时间50 min,平均出血量小于120 ml,骨折均复位良好,术后随访1~2年,所有患者均骨性愈合,无髋内翻、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根据Harris评分标准:优38例,良7例,可5例,优良率为90%。结论在无牵引架的情况下,侧卧位使用PFNA能固定各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对手术体位要求简单,设备要求低,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固定可靠,患者术后恢复好。  相似文献   

9.
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两种骨牵引方法的疗效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损伤.由于患者年龄大,长期卧床引起并发症较多,现今治疗多倾向于手术治疗[1].但由于某些患者不适于手术,或要求非手术治疗.笔者自2003年6月~2006年4月,分别采用股骨髁上骨牵引及胫骨结节骨牵引两种方法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44例,疗效满意.现对两种牵引方法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徒手牵引侧卧位与仰卧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将58例采用PFNA固定治疗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根据手术体位不同分为侧卧位组(31例)和仰卧位组(27例)。比较两组患者大转子顶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复位质量、住院时间、开始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 5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9~24个月。与仰卧位组相比,侧卧位组大转子顶端切口短、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复位质量、住院时间、开始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徒手牵引侧卧位行PFNA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较仰卧位切口短、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介绍自制骨折牵引复位器在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技术与初步结果.[方法]2016年12月~2019年3月应用骨折牵引复位器牵引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36例.患者取斜卧位,分别于髂嵴和股骨髁上置钉,连接牵引复位器,纵向牵引,矫正短缩和髋内翻畸形.透视引导下置入PFNA内固定.[结果]骨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徒手牵引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技巧及可行性。方法采用徒手牵引复位PFNA固定治疗37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3 d采用Baumgaertner改良法评价骨折复位质量,术后1年采用Harris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结果手术时间40~100 min,术中失血量100~300 ml。术后3 d骨折复位质量评价:优21例,良14例,差2例。29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5~36个月。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评价:优9例,良13例,可4例,差3例,优良率22/29。结论徒手牵引复位PFNA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在掌握手术技巧的前提下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两种体位行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侧卧位和仰卧位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区别.[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5月~2010年2月本院收治的68例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其中采用侧卧位徒手牵引36例和仰卧位牵引床牵引32例.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1年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进行比较.[结果]侧卧位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方面比仰卧位组有优势(P<0.05),而在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评分方面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侧卧位行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刨伤小、出血少、操作简单、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仰卧"剪刀"体位与单腿截石位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月应用PFNA内固定治疗的58例老年股骨粗隆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体位不同分为仰卧单腿截石位组(A组28例)与仰卧"剪刀"体位组(B组3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致伤原因、骨折分型、受伤至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13,P=0.212);A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中透视次数均多于B组(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31个月,平均15.3个月。A组1例术后健侧肢体肌肉牵拉损伤,5例术后会阴部不适;其余患者均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仰卧单腿截石位相比,"剪刀"体位下行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透视及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多发生于高龄患者,死亡率高达15%~20%Horowitz用牵引和内固定治疗粗隆间骨折,死亡率分别为34.6%和17.5%,积极的复位内固定和早期离床活动是降低死亡率和残废率的关键,自1991年来,我们应用张力带法结合髓内针治疗逆粗隆间骨折8例,疗效满意,介绍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本组男:女=6:2,年龄34~76岁,平均58岁,骨折均逆粗隆间骨折。 二、手术要点 1、麻醉及体位,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患者平卧,患侧臂部垫高约30°。2、手术方法:取股骨上段及转子间部的外侧手术途径,显露大小转子及骨折断端,清理骨折端,探查骨折情况,如果骨折端有料  相似文献   

16.
加压滑动鹅头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96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 1 992年 8月以来采用国产加压滑动鹅头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 96例 ,有效的预防了骨折畸形愈合 ,解决了病人早期下床活动问题 ,减少了骨折并发症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96例中男性 67例 ,女性 2 9例 ,年龄 38~ 88岁 ,平均 73岁。按 kyle和 Evans分类 : 度 5例 , 度 2 1例 , 度 31例 , 度 39例。手术时间平均 1 33min,术中平均输血 2 50 ml。二、手术方法 硬膜外麻醉生效后 ,患者平卧于手术牵引床上 ,牵引复位 ,透视示骨折复位满意后 ,在股骨粗隆部作切口 ,显露股骨大粗隆下及股骨干上端 ,在大粗隆下 2~ 3cm处用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自制简易牵引架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30例牵引器辅助下侧卧位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者为实验组,同时收集15例独立牵引架辅助下平卧位PFN-A治疗者为对照组。记录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导针插入失败次数及术中透视次数,记录两组术后并发症。随访6~24个月,平均为(12.6±1.8)个月,评价两组复位质量及肢体功能情况。结果实验组平均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导针插入失败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术中透视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并发症率3.33%(1/30),明显低于对照组26.67%(4/15),χ~2=5.512,P=0.018;复位质量及肢体功能优良率与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相比独立牵引架辅助下平卧位PFN-A来说,采用牵引器辅助下侧卧位PFN-A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中透视次数,降低导针插入失败次数,减少术后并发症,取得较好的复位质量,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因此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单腿截石位在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单腿截石位在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103例患者按手术时间的先后分为对照组37例和观察组6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牵引床体位,观察组采用单腿截石位。结果观察组体位摆放时间、需用无菌单数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手术采用单腿截石位经济,方便,提高了患者舒适度,达到充分暴露术野,便于操作,保证了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单腿截石位在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103例患者按手术时间的先后分为对照组37例和观察组6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牵引床体位,观察组采用单腿截石位。结果观察组体位摆放时间、需用无菌单数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手术采用单腿截石位经济,方便,提高了患者舒适度,达到充分暴露术野,便于操作,保证了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改良半截石卧位在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牵引床摆放患侧下肢伸直中立位实施手术,观察组采用普通电动手术床改良半截石卧位进行手术。比较两组体位摆放时间、手术时间、患者术中皮肤受压情况,了解观察组手术医生对手术体位的评价。结果观察组手术体位摆放时间及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受压部位皮肤压红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观察组医生均表示改良半截石卧位方便、满意。结论改良半截石卧位可提高手术效率,保护患者皮肤,令手术医生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