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9 毫秒
1.
背景:关节软骨损伤后无论是否施加干预,都难以达到满意的修复效果。 目的:观察以猪自体软骨细胞为种子细胞复合脱细胞猪小肠黏膜下层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可行性。 方法:将培养至第3代的猪膝关节软骨细胞接种于小肠黏膜下层膜上,复合培养48 h,构建细胞-载体复合物,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软骨细胞在小肠黏膜下层膜上的生长情况。 结果与结论:苏木精-伊红染色见细胞在小肠黏膜下层基质层表面呈单层或复层生长;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软骨细胞与小肠黏膜下层表面之间形成一条连续阳性表达条带;扫描电镜见软骨细胞在支架孔隙内贴壁良好生长。  相似文献   

2.
背景:小肠黏膜下层有抗微生物活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生物力学性能,能在体内快速降解,与半月板纤维软骨细胞的胞外基质相近。 目的:观察小肠黏膜下层与滑膜间充质干细胞是否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 方法:先后采用物理方法与化学方法处理猪小肠黏膜下层,并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扫描电镜观察。制备小肠黏膜下层浸提液,行以下实验:①热源实验:在新西兰大白兔耳缘静脉注射小肠黏膜下层浸提液。②皮肤致敏实验:在新西兰大白兔背部皮内分别注射小肠黏膜下层浸提液、多聚甲醛溶液及生理盐水。③全身毒性实验:在新西兰大白兔耳缘静脉分别注射小肠黏膜下层浸提液与生理盐水。将小肠黏膜下层与成骨诱导的兔滑膜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以小肠黏膜下层单独培养为对照。 结果与结论:经物理处理过的小肠黏膜下层表面仍然存在小肠黏膜上皮细胞、脂肪细胞和一些其他细胞黏附;经化学方法处理后其残留的细胞数量明显减少,但主要结构和成分未被改变。小肠黏膜下层黏膜面较肌层面光滑,无细胞残留,表面纤维组织交错形成疏松的三维网状立体结构,孔隙率为80%。小肠黏膜下层是一种无毒、无刺激、无免疫原性,生物相容性很好的生物材料,与兔滑膜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  相似文献   

3.
小肠黏膜下层细胞相容性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评价猪小肠黏膜下层与人胚骨膜成骨细胞 (Human embryonic periosteal osteoblasts,HEPOB)、人胚皮肤成纤维细胞 (Hum an em bryonic skin fibroblasts,HESFB)及兔肾血管内皮细胞 (Rabbitrenal vascular endothelialcells,RRVEC)的细胞相容性。制备猪小肠黏膜下层 (Sm all intestinal submucosa,SIS) ,将 HEPOB、HESFB和RRVEC与小肠黏膜下层体外复合培养 ,采用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黏附和生长 ,并用 MTT法测定细胞增殖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复合培养细胞在不同培养时间的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结果表明三种细胞均可在 SIS上黏附生长 ,SIS可促进 RRVEC的增殖 ,SIS对三种细胞的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率无影响。 SIS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 ,其孔径、结构有助于 HEPOB、HESFB和 RRVEC细胞的黏附和生长 ,是良好的组织工程生物衍生材料。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大鼠骨髓干细胞(BMSCs)诱导分化的软骨细胞,在具有三维孔隙结构的海绵状猪小肠粘膜下层(SIS)表面的生长情况,探讨SIS由薄膜状重塑为海绵状后对软骨样细胞增殖分化的作用,为软骨组织工程提供新型的天然生物衍生材料。方法原代培养SD大鼠BMSCs,流式术检测细胞表面抗原表达;诱导BMSCs分化为软骨细胞,甲苯胺蓝染色鉴定。按Abraham法将猪近段空肠制备成脱细胞的SIS,再将薄膜状的SIS经液氮低温研磨制成微粒,交联后采用冷冻干燥技术重塑形为具有三维孔隙结构的海绵状SIS。将软骨细胞与海绵状SIS共培养:扫描电镜观察细胞生长状态;Western blotting检测共培养组织ColⅡ的表达;DMMB法测量葡萄糖胺聚糖(GAG)表达量。应用材料浸提液培养软骨细胞,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结果原代培养的BMSCs表达干细胞相关抗原,并可分化为软骨细胞,甲苯胺蓝将糖胺多糖染成蓝色。脱细胞的SIS未见有核物质,海绵状的SIS具有大量较均匀的三维孔隙。软骨细胞能在材料孔隙内良好生长,软骨分化指标ColⅡ与GAG表达量明显增加;浸提液培养的软骨细胞增殖能力强。结论重塑形后具有三维孔隙结构的海绵状SIS促进BMSCs来源的软骨细胞增殖和分化,为软骨组织工程提供了新型的天然生物衍生材料。  相似文献   

5.
背景:小肠黏膜下层具有良好的细胞、组织相容性和降解性,是一种理想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将脂肪基质干细胞与小肠黏膜下层复合后进行定向诱导,可构建靶组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潜能。目的:制备脱细胞猪小肠黏膜下层基质,并检验其与家兔脂肪基质干细胞的生物相容性。方法:使用酶消化-高盐水脱细胞法处理猪小肠黏膜下层,石蜡切片检测脱细胞效果,扫描电镜观察小肠黏膜下层表面结构。体外分离培养家兔脂肪基质干细胞,分别将第3代脂肪基质干细胞单面复合和双面复合至小肠黏膜下层培养1周观察材料上下表面细胞复合情况。结果与结论:小肠黏膜下层材料为白色半透明膜状物,石蜡切片显示细胞去除彻底,扫描电镜显示小肠黏膜下层黏膜结构紧密,浆膜面纤维结构松散。脂肪基质干细胞与材料复合后,通过相差显微镜观察到细胞在小肠黏膜下层上附着生长,扫描电镜检测提示单面复合脂肪基质干细胞的小肠黏膜下层,仅在上表面有大量细胞生长,下表面无细胞或仅有少量细胞生长,双面复合脂肪基质干细胞的小肠黏膜下层上下表面均可见大量细胞融合生长,石蜡切片可见细胞贴附于材料表面生长。提示酶消化-高渗盐水法可彻底去除小肠黏膜下层表面细胞成分,小肠黏膜下层对脂肪基质干细胞的生长具有良好的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6.
背景:用骨膜修复骨缺损,已被大量实验所证实。但其来源有限,限制了临床大量应用。因此,应用组织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构建人工骨膜,值得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目的:将经成骨诱导的兔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与猪小肠黏膜下层复合构建组织工程骨膜。 方法:取健康新西兰幼兔骨髓,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进行体外扩增培养、成骨诱导分化及鉴定。将诱导分化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猪小肠黏膜下层复合构建组织工程骨膜。观察细胞在生物材料上附着、生长、增殖及细胞分泌细胞外基质情况。 结果与结论:经成骨诱导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猪小肠黏膜下层上黏附、增殖速度加快,并能长入材料的孔隙内,分泌大量的细胞外基质成分,骨膜厚度随复合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类似生物骨膜。说明将经成骨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小肠黏膜下层复合可以构建具有生理功能的组织工程骨膜。  相似文献   

7.
背景:小肠黏膜下层细胞外基质材料免疫原性低,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是构建单一结构工程化组织的较好支架材料。 目的:观察体外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猪小肠黏膜下层复合培养的生物相容性。 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法分离纯化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其接种前用红色免疫荧光标记,然后将第2代已标记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接种在猪小肠黏膜下层上。 结果与结论:①组织学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小肠黏膜下层上复合培养1周时细胞呈单层生长,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显示均匀红色荧光,复合培养2周细胞呈多层生长,并显示更密集的红色荧光。②扫描电镜观察:复合培养2 d,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黏附于材料表面并伸展;复合培养1周,小肠黏膜下层被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胶原覆盖;2周后细胞在材料上已大量增殖形成融合,细胞连接紧密,细胞分泌大量基质,并分层。表明小肠黏膜下层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良好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8.
背景:目前国内外用于阴道组织工程研究的主要支架材料聚乙醇酸存在降解过快等缺陷。天然脱细胞支架材料尤其是小肠黏膜下层逐渐成为组织工程研究的重点。目的:探索用猪小肠黏膜下层基质作为组织工程学阴道细胞载体的可行性。方法:取新西兰雌兔,分离出阴道平滑肌组织块,组织块+酶消化法原代培养阴道平滑肌细胞。体外培养传代后作为种子细胞接种于自制猪小肠黏膜下层基质体外联合培养,倒置显微镜动态观察细胞形态及生长增殖情况,分别于1,2,3,4周时取标本,行组织学检查。结果与结论:①体外成功培养出阴道平滑肌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见培养的阴道平滑肌细胞呈现长梭状,细胞集结于培养皿上形成典型的"峰和谷"样构型。②黏膜下层无细胞基质外观呈白色,半透明,有一定韧性。苏木精-伊红染色未见细胞成分存在。③阴道平滑肌细胞-肠黏膜下层标本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后,光镜下可见细胞成分逐渐增多,由表浅向深层部位生长。④阴道平滑肌细胞-肠黏膜下层标本切片采用抗兔平滑肌α-肌动蛋白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后,均可见抗兔α-Actin的阳性细胞。结果初步证明了猪小肠黏膜下层基质可作为一种平滑肌细胞载体。  相似文献   

9.
背景:小肠黏膜下层既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降解性,又富含多种生长因子,能明显促进细胞的黏附、增殖及分化,在国外已被广泛应用于骨与软骨、血管、皮肤、膀胱、平滑肌及胰岛等组织的修复,且已表现出良好的组织工程化细胞支架性能。 目的:探讨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体外诱导成成骨细胞与猪小肠黏膜下层复合构建组织工程骨膜的可行性。 方法:采用贴壁筛选法分离2周龄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进行体外扩增培养、诱导分化及鉴定。将经成骨诱导分化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猪小肠黏膜下层复合构建组织工程骨膜,观察细胞在生物材料上的附着、生长、增殖情况。 结果与结论:接种5 d后,细胞散在附着于小肠黏膜下层材料上,细胞形态呈圆形,细胞之间无连接;10 d后细胞之间形成桥粒连接,成骨细胞伸出突起,与小肠黏膜下层贴附;15 d后细胞增殖,分泌基质,在小肠黏膜下层表面形成多层细胞组成的复层膜样结构。表明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成成骨细胞后与猪小肠黏膜下层复合可构建组织工程骨膜,有可能成为理想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10.
背景:研究证实,小肠黏膜下层不存在免疫原性,不会引起异种移植中常见的排斥反应,是一种比较理想的人工真皮替代物。目的:通过基因转染的方法将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转染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复合猪小肠黏膜下层构建组织工程皮肤。方法:日本大耳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扩增后,通过pCDNA3.1质粒将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转染至生长状态良好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将转染后的细胞接种于制备好的猪小肠黏膜下层上,进行体外联合培养,构建组织工程皮肤。观察细胞生长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型,Western Blot检测pCDNA-bFGF真核表达载体转染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结果,并观察组织工程皮肤的结构。结果与结论:传代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迅速,呈长梭形,形态良好。细胞的表面抗原CD90、CD44有阳性表达,而CD45为阴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转染入兔骨髓基质干细胞并能稳定表达,转染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猪小肠黏膜下层中生长良好,可体外构建组织工程皮肤。  相似文献   

11.
文题释义: 生物相容性:是指生命体组织对非活性材料产生的一种性能,一般是指材料与宿主之间的相容性,包括组织相容性和血液相容性。 检测相容性的方法:是将支架材料与种子细胞在体外共培养,检测支架毒性、细胞活性、细胞增殖及细胞与支架的黏附情况等指标,该方法具有客观性强、可重复性强、影响因素相对简单及敏感性高等特点。 背景:课题组前期的研究中发现,丝素蛋白-壳聚糖支架材料复合诱导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兔体内能修复缺损的软骨组织,但对于该组织工程化软骨组织的生物相容性还未进一步研究。 目的:研究丝素蛋白-壳聚糖支架材料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构建组织工程化软骨的生物相容性。 方法:使用丝素蛋白-壳聚糖按1∶1比例混合制备三维支架材料,提取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诱导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丝素蛋白-壳聚糖支架构建修复体,再将修复体移植到兔关节软骨缺损模型中修复软骨组织。实验分为3组,实验组植入诱导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丝素蛋白-壳聚糖支架,对照组植入丝素蛋白-壳聚糖支架干预,空白组未植入修复体。 结果与结论:①实验成功制备丝素蛋白-壳聚糖三维支架材料及提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构建软骨缺损的修复体,将修复体植入兔体内能成功修复缺损的软骨组织;②建模后2,4,8,12周,3组血常规、降钙素原、血沉、C-反应蛋白结果提示无明显的全身感染征象,3组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各时间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一般观察、苏木精-伊红染色及扫描电镜观察:建模后12周,相比其他两组,实验组软骨缺损已修复,支架材料已吸收,修复组织周围未见炎性细胞,修复组织已正常组织整合良好;④结果证实,丝素蛋白-壳聚糖支架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构建的组织工程化软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ORCID: 0000-0002-8139-1175(佘荣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2.
背景:研究表明新西兰兔软骨组织可作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其中关节软骨及耳软骨的脱细胞基质的研究较多,但采用肋软骨作为组织工程软骨支架的研究较少。 目的:制备新西兰兔肋软骨脱细胞基质,探讨天然软骨支架作为组织工程支架的可行性。 方法:用联合去垢剂-酶法获得软骨支架,根据脱细胞过程中Triton X-100第2次处理时间0,24,48,96 h分为4组。脱细胞完毕后各组支架固定行扫描电镜采集图像观察计算支架孔隙率、孔径长度,并对支架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甲苯胺蓝及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将脱细胞支架植入异体新西兰兔皮下观察其相容性。 结果与结论:兔肋软骨脱细胞基质呈乳白色,大小均一,染色示支架结构完整,仍保存大量酸性黏多糖及Ⅱ型胶原成分,扫描电镜观察经一定时间的脱细胞处理后可得到结构完整,孔隙均匀的天然软骨支架,其孔隙率为(61.31±8.45) %;孔径长度为(32.80±5.15) μm,符合正态性分布,各组脱细胞支架植入异体新西兰兔皮下7 d后生物相容性良好,周围软组织无明显充血、化脓等炎症排斥反应出现。结果显示,兔肋软骨脱细胞支架具有良好的基质组成,有较完整、均匀的孔隙结构及孔径分布,可作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人脱细胞羊膜(HAM)的细胞相容性;观察以HAM为生长载体,复合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构筑组织工程膀胱的可能性。方法用物理和酶消化方法处理人羊膜,将大鼠VSMCs与HAM进行体外复合培养,分别进行组织学、相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将20只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后行半膀胱切除术,实验组10只行半膀胱切除后用复合大鼠VSMCs的HAM进行修补,另外10只以单纯的HAM修补。分别于术后2、4、8周测定膀胱容量并取膀胱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经物理和酶处理的HAM纯度高,孔隙多,胶原纤维未受损;VSMCs在HAM上可黏附生长,并能长入材料的孔隙内。应用HAM行大鼠膀胱重建术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膀胱最大容量(Volmax)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组织学观察显示,2周时HAM即已吸收降解,膀胱移行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开始形成,炎性反应明显;实验组膀胱平滑肌比对照组厚且规则。4周和8周时实验组和对照组膀胱均与正常膀胱组织无明显区别。结论HAM的细胞相容性良好,不影响VSMCs的形态,作为膀胱移植物进行膀胱修补吸收降解迅速,可用做组织工程膀胱的支架材料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背景:骨软骨支架是用于承载细胞,供细胞黏附、生长、增殖、分化的载体。 目的:总结运动性关节软骨缺损支架材料的应用进展及其生物替代材料的生物相容性。 方法:以“关节软骨,生物材料,工程软骨,支架材料,生物相容性”为中文关键词,以“ tissue enginneering ,articular cartilage,scaffold material”为英文关键词,采用计算机检索维普数据库、PubMed数据库1993-01/2010-11相关文章。纳入与有关修复关节软骨损伤、生物材料、支架材料、生物相容性等相关的文章。以20篇文献为重点对运动性关节软骨缺损修复用的生物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进行了讨论。 结果与结论:天然软骨支架材料因其具有细胞识别信号,故生物相容性好,细胞黏附率高,但力学性能较差。有些人工合成材料生物相容性不理想、亲水性差、对细胞吸附不足,人工合成高分子聚合物生物相容性良好。复合支架利用不同生物材料的优点克制材料的局限性制备理想的复合支架,其混合比例、混合技术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目前尚无一种材料完全满足组织工程的要,通过材料制备技术的改进或将几种不同材料的复合,材料的性能会不断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背景:关节软骨损伤后自我修复能力较弱,主要是由于其缺乏滋养血管并且细胞代谢缓慢等组织特性,目前的治疗方法都不能恢复软骨组织的原有功能,近年来软骨组织工程已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目的:观察Ⅰ型胶原海绵支架搭载骨形态发生蛋白14基因转染脂肪干细胞修复兔膝关节软骨损伤的效果。 方法:取兔皮下脂肪组织分离培养脂肪干细胞,用腺病毒真核表达载体Ad-CMV-BMP-14-IRES-hrGFP-1转染脂肪干细胞。Ⅰ型胶原海绵支架搭载转染后的脂肪干细胞,待细胞吸附后对兔膝关节全层软骨缺损进行修复。术后12周取手术关节,从大体方面、组织学方面综合评估缺损修复状况。 结果与结论:骨形态发生蛋白14转染后的脂肪干细胞骨形态发生蛋白14和Ⅱ型胶原蛋白表达及Sox-9基因表达明显高于普通脂肪干细胞。术后12周,支架搭载经骨形态发生蛋白14转染的脂肪干细胞组软骨组织修复良好,平整光滑,光洁度、质地及颜色良好,交界区整合良好。支架搭载脂肪干细胞组软骨组织部分修复,有正常软骨光泽,质地与颜色接近正常,修复组织与正常软骨组织界限明显。单纯支架组几乎崩解塌陷,未见透明样软骨结构形成。结果可见腺病毒携带骨形态发生蛋白14基因转染后脂肪干细胞修复软骨缺损的能力有大幅提升。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6.
葛芳  杜立群 《解剖学报》2018,49(6):819-824
目的 探讨体外培养的人牙髓干细胞(DPSCs)与脱细胞猪小肠黏膜下层(SIS)的生物相容性,为组织工程角膜上皮构建寻找理想的种子细胞。 方法 改良酶组织块法,培养人DPSCs并鉴定。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实验分别检测脱细胞SIS浸提液及脱细胞SIS对DPSCs增殖活性的影响。实验分组:(1)脱细胞SIS浸提液培养组为实验组,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培养组为对照组;(2)复合脱细胞SIS培养组作为实验组,非复合脱细胞SIS培养组为对照组。HE染色检测DPSCs接种于脱细胞SIS后的生长情况。 结果 成功获取DPSCs。脱细胞SIS浸提液及脱细胞SIS对DPSCs增殖无明显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PSCs接种第3天和第7天后,能够在脱细胞SIS表面生长,支架纤维有断裂,细胞间有一定的连接。 结论 DPSCs与脱细胞SIS具有一定的生物相容性,有望用于组织工程角膜上皮的构建。  相似文献   

17.
背景:传统的支架材料存在疏水性强,材料表面缺乏细胞表面受体特异结合的生物活性分子,材料的酸性降解产物易引发无菌性炎性反应等不足。根据仿生原理及软骨真实结构和构成来选择和制备组织工程软骨支架能够获得理想效果。 目的:制备聚乳酸/壳聚糖纳米纤维/纳米羟基磷灰石支架,评价其与兔膝关节软骨细胞的生物相容性,探讨其应用于关节软骨组织工程的可行性。 方法:采用二次相分离技术制备聚乳酸/壳聚糖纳米纤维/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支架,将第3代新西兰兔软骨细胞接种至复合支架材料上复合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情况。细胞-支架复合物在24孔板中培养5 d以后,将其植入裸鼠皮下8周。 结果与结论:聚乳酸/壳聚糖纳米纤维/纳米羟基磷灰石支架材料经化学合成后,具有合适的三维多孔结构,孔隙率为90%,孔径300~450 μm;植入裸鼠皮下8周后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显示细胞-支架复合物中的软骨细胞可以像天然软骨一样分泌黏多糖和Ⅱ型胶原。提示生物材料聚乳酸/壳聚糖纳米纤维/纳米羟基磷灰石对于兔软骨细胞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作为生物组织工程支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以壳聚糖-胶原共混膜为三维支架材料的同种异体软骨细胞构建组织工程化软骨的能力。方法将分离、培养、扩传兔软骨细胞,接种在壳聚糖-胶原共混膜上,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在共混膜上的生长情况。体外培养7d后,将细胞-材料复合物种植在新西兰兔皮下,6周取材,对获得的同种异体工程化软骨进行组织学评价。结果兔软骨细胞接种于壳聚糖-胶原共混膜上4h后有贴壁现象出现,细胞呈梭形。培养48h后,软骨细胞分裂增殖越来越多并向周围延伸,培养第7天取材,HE染色示细胞生长良好,呈梭形。体内培养6周取材,HE染色、Masson染色为均一的成熟软骨组织,且共混膜已降解。结论以壳聚糖-胶原共混膜为支架材料同种异体软骨细胞在有免疫力的动物体内可形成工程化软骨。  相似文献   

19.
背景:脐带Wharton胶富含透明质酸,糖胺多糖及胶原等,成分与天然软骨细胞外基质类似,因此由人脐带提取的Wharton胶很可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软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目的:评价自体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复合人脐带Wharton胶支架修复兔膝关节软骨缺损的效果。 方法:将终浓度为1010 L -1、成软骨方向诱导后的兔自体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与人脐带Wharton胶支架复合,继续培养1周构建组织工程软骨,对兔膝关节全层软骨缺损进行修复(实验组),并与单纯支架修复的对照组及空白组进行比较。术后3个月对修复组织行大体观察、组织学检测、糖胺多糖、总胶原定量检测及生物力学测定。 结果与结论:实验组的缺损多为透明软骨修复,对照组以纤维组织修复为主,空白组无明显组织修复。提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作为软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具有可行性;实验构建的组织工程软骨能有效的修复关节软骨缺损,人脐带Wharton胶可作为软骨组织工程良好的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