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9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59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59篇
临床医学   89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49篇
外科学   244篇
综合类   87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骨缺损中内源性BMP的分布及其作用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了解内源性BMP的浓度及分布,对提高BMP在骨再生中的作用有帮助。本实验在兔桡骨10mm骨缺损模型上,利用BMP免疫组化技术及真彩色计算机定量分析系统观察了内源性BMP在骨缺损中的分布及对骨再生的作用。术后3日,骨端可见“空穴”,骨缺损间血肿BMP染色阳性。来自骨内外膜的间质细胞,成软骨细胞。成骨细胞BMP阳性。BMP分布定量研究表明,骨缺损区存在BMP浓度梯度,即距骨端愈远BMP量渐渐下降。术后1周,BMP值最大。提示内源性BMP有骨端坏死,吸收及间质细胞分泌两种来源。据此,作者提出了内源性BMP有效量的概念。提高内源性BMP浓度,改善其分布,将是骨缺损治疗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去势大鼠骨质疏松骨折模型,研究骨质疏松骨痂软骨细胞的增殖及IGF-Ⅰ的表达情况.方法:建立去势大鼠骨质疏松及骨折模型,在术后10~40d内取材,行IGF-Ⅰ和PCNA免疫组化染色,观察骨质疏松骨折骨痂内软骨细胞的增殖及IGF-Ⅰ的表达情况.结果:骨质疏松性骨痂组织中IGF-Ⅰ早期上调表达,可以促进骨膜生发层细胞和骨折断端间充质细胞增殖、分化;IGF-Ⅰ在骨折后期一部分成熟软骨细胞中表达,可能延缓了软骨细胞向终末分化,在维持软骨细胞表型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结论:IGF-Ⅰ在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过程中可能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韧带样瘤29例,有四种类型:腹壁型5例、腹壁外型21例、腹内型2例、泛发型1例。其中7例X片有软组织密度增高、局部骨质疏松、受压或破坏。全部手术治疗,术后随访2~26年,有17例,复发(58.6%),平均复发2.5次。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不同骨水泥强化松质骨螺钉的生物力学和组织学变化动态,为骨质疏松骨折患者内固定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在10只杂种犬胫骨近端制作松质骨螺钉植入的动物模型,分别采用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水泥(CHC)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强化,分别于术后5d、4、8、12和16周处死动物,观察螺钉拔出的生物力学和组织学变化。结果CHC强化的螺钉拔出力随手术后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16周时达到(512.5 14.5)N,而PMMA强化组螺钉拔出力则随手术后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CHC-骨界面结合紧密,并且随时间延长出现CHC降解和骨长入,而PMMA-骨界面形成一层纤维组织。结论CHC强化能够提高松质骨螺钉植入体内的稳定性,并且随植入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股骨头骨坏死样本的Micro-CT断层图像为基础,对其进行空间结构评估。方法2003年11月~2005年6月,收集股骨头骨坏死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时取出的股骨头样本6个,对样本进行Micro-CT断层扫描,获取股骨头骨坏死样本的计算机三维图像,图像空间分辨率为36μm×36μm×36μm。手工选取兴趣区,随后采用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间隙(Tb.Sp)、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数目(Tb.N)、骨表面积体积比(BS/BV)、结构模型指数(SMI)、骨小梁模型因子(Tb.Pf)等三维空间参数分别对股骨头骨坏死标本的正常区域、硬化带和塌陷区进行评价。结果晚期股骨头骨坏死硬化区和塌陷区的骨小梁空间结构明显改变:硬化区Bv/Tv明显增加,Tb.Th明显增厚,Tb,Sp变窄,SMI与正常区域的骨小梁无差别;而塌陷区Bv/Tv明显减少,BS/BV增大,Tb.N和Tb.Pf增加,Tb,Th改变不明显。结论Micro-CT作为一种新的检测手段,能够在不损伤样本的条件下快速获取股骨头骨坏死样本断层图像,具有精度高、检测快、可进行三维重建分析的优点。晚期股骨头骨坏死不同区域的骨三维结构呈现出不同的空间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6.
肌腱结嵌压固定法重建前交叉韧带生物力学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探讨绳肌腱结嵌压固定法重建前交叉韧带(ACL)影响初始固定效果的相关因素及对策。方法采用猪膝关节模拟重建ACL不同术式,即绳肌腱结股骨隧道嵌压固定和胫骨端肌腱编织缝合骨桥打结固定法,与骨-髌腱-骨两端界面螺钉固定法,比较其生物力学初始固定最大拔出载荷、抗拉刚度和位移等生物力学指标。结果最大抗拉载荷肌腱结组与正常ACL组接近,无显著性差异;肌腱结组大于骨-髌腱-骨界面螺钉固定组。抗拉载荷在100N和400N时的位移两组无显著性差异。胫骨端肌腱编织缝合骨桥上打结固定组最大抗拉载荷大于BPTB界面螺钉固定组和肌腱编织缝合后界面螺钉固定组。抗拉刚度正常ACL组>骨-髌腱-骨组>绳肌腱结组。最大位移正常ACL<髌腱骨组<肌腱结组。结论绳肌腱结嵌压固定法抗拉强度和刚度完全可以满足重建后ACL的生理需求;术中克服位移因素,是有效防止ACL重建术后松弛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四肢关节专用低场强MRI对前交叉韧带损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前交叉韧带损伤的MRI表现,评价四肢关节专用低场强MRI诊断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价值。方法应用A-torscan0·2T永磁型四肢关节专用低场强磁共振机,对40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分别采用自旋回波(SE)T1W、快速自旋回波(TSE)T2W、梯度回波(GE)T2W的矢状位、冠状位进行扫描。结果四肢关节专用低场强MRI对前交叉韧带损伤的诊断灵敏度高达100%,矢状位T1W和T2W可精确地发现前交叉韧带损伤程度。结论四肢关节专用低场强MRI是临床诊断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一种重要、可靠的主要检查手段。对临床医生制订手术方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人脂肪干细胞结合微载体在生物反应器中向软骨细胞分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索在旋转生物反应器内,应用微载体技术快速扩增并向软骨分化人脂肪干细胞。[方法]将人脂肪干细胞结合Cytodex3微载体在旋转的生物反应器(RCSS)内进行动态培养,应用倒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微载体表面的脂肪干细胞进行动态观察,并对收获的脂肪干细胞进行Safran in-O、tolu id ine b lue染色等组织化学染色及Ⅱ型胶原的免疫化学染色分析。[结果]脂肪干细胞于24 h内贴附于Cytodex3微载体表面,细胞形态为短梭形,随时间的延长,贴附于微载体的细胞逐渐增多,到培养后期,细胞密度可达最初接种的19倍左右,在微载体上收获的细胞进行番红花O、阿利新蓝染色呈阳性,Ⅱ型胶原染色阳性,均强于对照组。[结论]利用微载体细胞培养技术可简便快速地在体外扩增脂肪干细胞,并成功实现向软骨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9.
对徒手置入胸椎椎弓根螺钉的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徒手置入胸椎椎弓根螺钉的安全性并探讨其置钉方法.方法:372例患者采用徒手方法置入胸椎椎弓根螺钉,记录置入操作中和术后并发症,其中37例患者术后行CT断层扫描检查判断螺钉的位置,记录所有穿透骨皮质螺钉的数目和距离.结果:共徒手置入胸椎椎弓根螺钉2261枚,平均每例患者置入螺钉6.08枚,术中6例次置钉过程中出现脑脊液从钉道中流出,术中和术后未出现神经、血管和内脏损伤等并发症.37例患者术后行CT扫描判断螺钉位置,405枚螺钉中124枚(30.62%)穿透骨皮质,1枚(0.02%)穿透椎弓根内侧壁超过4mm.结论:徒手置入胸椎椎弓根螺钉穿透骨皮质的发生率较高,应该根据每个椎体旋转、倾斜等差异个体化确定置钉位置和方向,操作仔细认真,保证准确、安全、可靠地置入胸椎椎弓根螺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保留胫骨止点的自体腘绳肌肌腱移植重建交叉韧带的优缺点。方法 自2001年7月至2005年3月间我院收治交叉韧带断裂患者33例,前交叉韧带断裂17例,后交叉韧带断裂10例,前后交叉韧带断裂并外侧副韧带断裂3例,前后交叉韧带并内侧副韧带断裂3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28.2岁(18-45岁)。平均随访时间3.9年(范围0.5~5年)。使用特制取腱器将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从肌腹中抽出,回折锁边缝合成四股,穿过胫骨和股骨隧道。远端经过骨孔以界面钉固定或经过骨桥固定。结果 按照JOA膝关节韧带损伤疗效判定标准,手术前后评分分别为46.0分和79.8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手术前后分别为54.4分和80.3分(P〈0.001)。胫骨前移:术前平均10.9mm(范围9~13mm),术后平均3.6mm(范围0~7mm)(P〈0.001)。结论 保留胫骨止点的腘绳肌肌腱移植,可以适用于前后交叉韧带重建,其优点是取材方便,并发症少,胫骨隧道不再需要内固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