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腹部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5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60例腹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经手术病理结果证实,术前均行常规平扫与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记录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诊断结果,比较常规平扫与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腹部肿瘤位置、侵袭范围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60例腹部肿瘤患者,经最大密度投影与多平面重建后处理技术显示,52例肿瘤内部血管走行杂乱、粗细不均,50例肿瘤周围动静脉受压推移。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肿瘤定位、肿瘤侵袭范围准确率高于常规CT平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肿瘤通过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可明确肿瘤位置及侵袭范围,是一种快速、无创而准确的诊断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儿童肾母细胞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分期。方法:回顾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肾母细胞瘤的多层螺旋CT及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采用Phifips 16排螺旋CT机行常规平扫与增强扫描。结果:肿瘤最大直径3.2.23cm,平均11.5cm,10例(55.6%)肿块巨大跨越中线;16例(88.9%)肿块有假包膜;5例(27.8%)肿块内斑片状钙化灶;16例(88.9%)肿瘤内囊变、坏死;增强扫描18例(100%)肿瘤不同程度强化,11例(61.1%)残存肾实质轮廓不完整呈“新月征”(图3a),14例(77.8%)肿瘤内血管丰富,10例(55.6%)肿瘤供血动脉显示,6例(33.3%)肾静脉或下腔静脉内瘤栓,4例(22.2%)远处转移,5例(27.8%)腹膜后淋巴结增大、腹膜后血管包埋及局部侵犯;4例(22.2%)肿瘤侧肾孟、肾盏扩张积水。术前CT分期Ⅰ期3例,Ⅱ期6例,Ⅲ期5例,Ⅳ期4例;术前CT分期的准确率为83.3%。结论: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可清楚显示肿瘤的位置、轮廓、大小及组织特征,并可准确判断肿瘤的侵犯范围及转移灶,对肾母细胞瘤的分期、制订治疗方案、预后估计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小肠间质瘤的CT影像学表现,探讨多排螺旋CT(MDCT)小肠造影在小肠间质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1例经病理证实的小肠间质瘤患者行MD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在ADW4.4工作站进行后处理,分析小肠间质瘤CT征象与恶性度。结果21例小肠间质瘤发生部位:十二指肠1例,空肠13例,回肠7例;良恶性:良性间质瘤4例,恶性间质瘤14例,交界性3例。CT表现特征为肠壁偏心性软组织肿块。良性倾向者多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最大径多〈4cm,边界清,密度均匀,增强多显著均匀强化。恶性倾向(交界性和恶性)者多表现为分叶状或不规则肿块,最大径多〉4cm,其内多见低密度坏死囊变区,增强扫描动静脉期肿瘤实质部分明显强化,内部坏死囊变区未见强化。结论MDCT及重建技术能够显示病变的特征及其与周围的关系,对小肠间质瘤的定位、定性及指导治疗有重要价值,可作为小肠间质瘤的重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子宫动脉血管成像(CTA)对巨大子宫肌瘤诊断价值。方法分析2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巨大子宫肌瘤,全部行CT平扫、增强后行子宫动脉CTA。结果均为腹部巨大包块,肿块最大径为12.4cm-25.3cm,平均为16.5cm,平扫均为不均匀密度肿块,增强后呈斑片状、旋涡状不均匀强化,7例B超检查不能判断其来源,5例经CT增强及MPR重建均不能完全明确其来源,而子宫动脉CTA见所有肿瘤供血动脉均为明显增粗扭曲的子宫动脉,呈包绕征。结论巨大子宫肌瘤有较特征性CT表现,多排螺旋CT子宫动脉CTA时巨大子宫肌瘤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在肾动脉CTA成像的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6年1~4月随机挑选60例的腹部增强患者,采用西门子16排螺旋CT行腹部血管造影检查,应用容积再现技术(VRT),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技术进行重建。结果:60例双侧肾动脉均清晰显示,单侧左肾动脉2支6例,单侧右肾动脉2支5例,双侧各2支肾动脉1例,双侧各1支肾动脉48例。结论:16排螺旋CT肾动脉CTA检查是一种有效的无创检查方法,对肾动脉解剖显示及其病变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王筱华 《当代医学》2014,(28):87-8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中应用中的价值。方法对江西省婺源县中医院36例经手术证实的主动脉夹层应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进行检查,对其影像诊断进行回顾性分析。使用多平面重建系统工具、最大密度重建系统工具以及容积再现等图像系统处理方法对影像进行三维立体重建。结果平面重建(MPR)显示破口32例,容积再现(VR)显示破口8例,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R与VR均显示内膜瓣36例,而MIP不直接显示内膜瓣,MPR、VR与MI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R与VR对真、假腔显示36例,而MIP显示真、假腔26例,MPR、VR与MI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主动脉夹层快速准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评价颅内血管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诊断为脑血管病变的98例患者的CT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诊断方法、影像学表现及临床应用价值。同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对照。结果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检出颅内动脉瘤47例,脑血管畸形14例,闭塞性脑血管病变25例,烟雾病5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3例,脑血管发育异常9例,脑肿瘤(显示肿瘤供血血管)3例。结论多排螺旋CT脑血管成像是诊断脑血管病变的首选非创伤性检查方法,同时可以为颅内血管性病变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64排螺旋CT三维及多平面重建在髋臼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在现(VR)在髋臼骨折诊断中的价值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髋臼骨折患者的X线、MPR、VR图像,分析各种成像方法在髋臼骨折诊断中的价值。结果:所有病例64排螺旋CT扫描及重建均能显示骨折,MPR图像可以显示髋臼顶的骨折及移位、髋臼后壁骨折、受累范围及关节移位。VR图像立体地显示骨折线走行方向、骨碎片及股骨头移位情况。结论:64排螺旋CT对于术前充分了解损伤情况,制定严格的手术计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64排螺旋CT三维及多平面重建综合应用是诊断髋臼骨折的有效方法及术前常规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腹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腹部肿瘤患者62例,依据患者的检查扫描方法分为对照组(20例)和研究组(4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平扫检查,研究组患者采用16排螺旋CT进行平扫加增强扫描检查。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扫描结果与手术所见腹部肿瘤位置及侵袭范围的准确率。结果 62例患者CT检查结果,腹部肿瘤定位诊断准确率平均为87.10%。与对照组采用平扫的患者相比,采用16排螺旋CT扫描的研究组患者腹部肿瘤定位诊断准确率明显提高,可达92.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2例患者CT检查结果,腹部肿瘤侵袭范围诊断准确率平均为69.35%。与对照组采用平扫的患者相比,采用16排螺旋CT扫描的研究组患者腹部肿瘤侵袭范围诊断准确率明显提高,可达76.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作为一种无创、准确而快速的检查方法,在腹部肿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均能够发挥重要的临床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在烟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雾病病例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患者均行颅脑CT平扫和64排CTA检查。在vitrea64工作站上作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和多平面重建(MPR)。结幂多层螺旋CT头血管造影均清晰显示发生狭窄、闭塞的颈内动脉、Wills环血管近侧端以及明显增多、迂曲、扩张的脑底部侧支血管网。结论综合运用多种重建技术,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不仅可以清晰显示狭窄血管,还可以评价狭窄远端血管和侧支血管等情况。直观显示病变周围空间结构关系,从而为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MSCT重建技术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异常血供及毗邻血管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MSCT重建,比较MIP及VR两种重建方法在肿瘤异常血供及毗邻血管显示中的价值.结果:本组11例患者中,MIP显示异常血供及毗邻血管8例,血管数目15支,VR显示7例,血管数目11支....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多期血管成像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70例肝癌患者的术前CT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检查,将动脉期、门脉期图像传入三维工作站,行动脉期、门静脉期双期血管成像,采用容积再现(VR)和最大密度投影法(MIP)等重建技术,分析其对肝脏病变及与肝血管关系的显示情况。结果 MSCTA图像可清晰显示全部肿块和部分肿块的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和门静脉癌栓;70例患者中发现肝癌病灶81个,肝动脉解剖变异12例,供血动脉61例,显示肿瘤血管51例,动脉门脉瘘4例,门静脉受累10例,门静脉癌栓14例,与手术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3.8%。结论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能直观显示肿瘤、供血动脉、肿瘤血管、门脉系统状况,为外科手术及介入术前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术前评估中的意义。方法 26例经手术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术前均行MSCT,并使用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重建技术成像,对照分析影像结果与术中及病理结果。结果 MSCT通过多种后处理技术可清楚显示肿瘤与周围脏器和血管的解剖关系,CT所见26例中9例呈浸润性生长,包膜不完整;5例肾脏受压变形、移位;3例累及胰腺;3例侵犯十二指肠肠壁;2例累及输尿管;6邻近大血管受侵犯。26例均行手术切除,肿瘤均为单发,直径4cm-18cm。术中所见26例中,7例包膜不完整,9例侵犯邻近器官或组织,5例邻近血管受侵。与手术结果相比,术前MSCT对原发腹膜后肿瘤包膜评价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和84%;对肿瘤邻近器官侵犯评价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和69%;对邻近血管受侵评价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和90%。26例病理结果良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15例,恶性肿瘤11例,MSCT对肿瘤良恶性鉴别的准确率为74%。结论术中所见的肿瘤与周围脏器、血管的解剖关系与CT表现基本相符;病理所见与CT表现对应良好,MSCT有利于腹膜后肿瘤的术前可切除性评估及术中导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胸膜孤立性纤维瘤(SFTP)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以进一步提高其认识和诊断。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SFTP的MSCT表现及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34-63岁。11例病灶均为单发,紧贴胸膜;大小2.1-18.4cm,3例大于10cm。MSCT上肿瘤形态多呈类圆形,并可见浅分叶,边界清晰;密度多较均匀,以实性成分为主;4例伴囊变、坏死而密度不均,2例边缘见小钙化。增强8例呈较均匀轻-中度延迟性强化,3例呈较明显不均匀强化;4例病灶内部可见强化的迂曲小血管影。结论 SFTP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CT三维重建有助于提高其正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夹层动脉瘤的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在诊断夹层动脉瘤方面的应用价值,并对各种处理技术进行比较研究。方法:回顾性总结12例夹层动脉瘤的MSCT技术,通过对比剂至主动脉最大对比增强期扫描获得大量数据,输入ADW4.0工作站后,应用多层面重建(Muh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曲面重建(Curved planar reconstruction,CPR),容积重建(Vdume reconstruction,VR),表面重建(Surface shaded display,SSD),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及MSCT仿真内窥镜成像技术(MSCT virtual endoscopy,MSCTVE)等对夹层动脉瘤进行图像重建,所有图像由三位有经验的影像学医师进行评估。结果:夹层动脉瘤的特异征象主要是分离移位的内膜,真假腔的存在;非特异征象是主动脉增厚钙化,主动脉不规则扩张,附壁血栓。二维图像(多平面重建及曲面重建)能较好显示病变范围、大小及病变细节,而三维重建(最大密度投影、表面遮盖显示和容积重建)能良好地显示管壁钙化情况和病变空间关系,仿真内窥镜可显示夹层动脉瘤的内膜破口情况、内膜片与血管关系。结论:MSCT成像技术已成为诊断夹层动脉瘤的有效影像学检查方法,其中MSCT血管造影由于其迅速,非侵入性,高敏感性及特异性且能显示夹层动脉瘤受累程度而逐渐取代传统CT。扫描在主动脉及分支增强最佳时进行。MSCT的二维及三维重建技术能提供夹层动脉瘤的大量信息,在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可有助于临床及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后处理重建技术对小儿气道异物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可疑为气道异物的78例气道异物患儿行多层螺旋CT扫描,对CT薄层图像进行后处理重建,三维重建包括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肺透明化重建(VR)及仿真内窥镜(CTVE)成像。显示气道异物后,再经支气管镜下取出异物。结果:73例显示气道异物的患儿,MPR及CPR直接显示异物69例,4例根据间接肺部征象改变明确异物。VR明确异物52例(占71.2%),CTVE明确异物55例(占75.3%)。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及其后处理技术能很好的显示气道异物的部位、大小、形态及并发征象,能明显提高气道异物的术前确诊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MSCT多期扫描研究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探讨其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使用东芝Aquilion 16层螺旋CT对临床证实的肝FNH 12例病人行平扫和增强多期扫描,显示病灶形态和增强特点,并作3-D血管重建,进行综合影像学分析.结果 12例中11例为单发病灶,另1例多发(2个病灶).CT平扫8个病灶呈低密度,4个为等密度,1个为高密度.对比增强特点:所有病灶动脉期均快速显著均匀增强.门静脉期及延迟期9例为等密度,4例为稍高密度.8个病灶检出中央瘢痕,其中6例门静脉期及延迟期瘢痕面积减少或消失,2例延迟期瘢痕呈稍高密度强化.血管重建可见主要来自肝动脉(其中一例来自肝外血管)的较粗大供血动脉.结论 FNH在MS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中有特征性表现,MSCT可为FNH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关键依据.  相似文献   

18.
梁洁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0):2674-267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在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6例疑似急性阑尾炎患者进行MSCT扫描,对扫描结果进行多平面重建,观察组根据轴位结合MPR像,对照组根据单纯轴位像做出的诊断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对比。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对比结果显示,单纯轴位像对急性阑尾炎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分别为86.76%、37.50%、88.06%、25.00%、81.58%;轴位结合MPR像为98.53%、75.00%、91.10%、85.71%、96.05%。结论:MSCT应用MPR技术对临床疑似阑尾炎患者的诊断更具优势,提高了急性阑尾炎诊断的准确率及敏感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容积扫描后处理重建技术对骶尾椎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8例直接数字X线摄影(DR)检查后未发现骨折而临床怀疑有骶尾椎骨折的患者行MSCT容积扫描,通过ADW4.1工作站对容积数据进行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和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重建,所有图像由2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共同阅读并评定.结果 38例DR未显示骨折的患者经MSCT扫描及后处理重建,检出隐匿性骶尾椎骨折33例,阳性率为86.8% (33/38),包括横行骨折14例,侧块骨折5例,近关节骨折6例,劈裂骨折3例,撕脱骨折5例,共累及42节椎体,5例患者排除骨折.二维重建(MPR/CPR)检出33例,检出率为100.0%,三维重建(VR)检出26例,检出率为78.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75,P<0.05).结论 MSCT容积扫描后处理重建能对骶尾椎隐匿性骨折准确地做出诊断,当X线平片检查阴性或可疑骶尾椎骨折时应及时行MSCT检查.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气管、隆突肿瘤外科治疗经验,探讨其手术相关技术的合理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2月~2010年6月经手术治疗的46例气管、隆突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气管、隆突肿瘤外科治疗的疗效,总结其诊断及体外循环在其手术中应用的临床经验。结果:气管环形切除+对端吻合33例,气管+隆突切除重建12例,气管楔形切除1例;无围术期死亡,临床治愈39例(84.8%);术后随访7个月~7年,死亡5例(10.9%),生存至今40例(86.9%),其中生存5年及以上者9例(20.0%),生存3年以上者21例(46.7%),2例带瘤生存已达1年。结论:气管、隆突肿瘤外科手术疗效确切,早期诊断很关键,合理应用体外循环技术可提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