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异搏定治疗特殊类型室性心动过速 (室速 )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对 2 3例特发性单形性室速和短联律间距室性早搏 (室早 )诱发的多形性室速患者 ,使用异搏定每次 5~ 10mg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 ,监测注药前后的心电与血压改变。室速终止后口服该药 40~ 80mg ,每日 3次维持治疗。 结果  1例患者死亡 ,余2 2例均予静注该药而及时终止了室速发作 ,部分静注总量超过 2 0mg的患者出现短时血压下降和窦房结功能抑制。 16例口服维持治疗并随访 8个月至 6年的患者 ,室速未再发作或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结论 异搏定对于这类特殊类型室速的疗效肯定 ,安全性较好 ,副作用少。不良反应发生与剂量有关。但异搏定不能防止短联律间距室早诱发的多形性室速患者猝死发生。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心电疾病患者的低血钾与室性心律失常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分析原发性心电疾病患者低血钾的原因,探讨其低血钾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2003年8月~2005年6月共确定原发性心电疾病患者12例,8例在晕厥后或晕厥发作间歇期存在低钾血症,其中特发性心室颤动(简称室颤)1例,长QT综合征(LQTS)3例,B rugada综合征(BS)3例,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1例。结果8例共检测到低血钾23次,血钾浓度为2.92±0.42(1.8~3.34)mmol/L。4例低血钾可能是室速/室颤的诱因,4例低血钾与室速/室颤的关系不太明确。补钾治疗对3例LQTS与1例多形性室速患者有效,使1例BS患者晕厥发作减少。结论低血钾是原发性心电疾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因素,应常规监测血钾浓度并维持其正常。  相似文献   

3.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无人区电轴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目的 研究特发性室速患者心电轴的特征。方法 全组60例室速患者,37例左室室速,23例右室室速。经体表心电图测定额面心电轴。结果 60例中20例存在无人区电轴,均为左室室速。右室室速无1例出现无人区电轴。存在无人区电轴的患者占左室室速患者的54.1%,20例中男性18例,女性患者2例。17例未出现无人区电轴的左室室速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6例,这种性别差异有否普遍意义,还需进一步研究。结论 无人区电轴可以做为宽QRS波群心动过速鉴别诊断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介入术中的监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为总结冠状动脉介入术中监测的经验。方法1996年11月至1999年7月在我科作冠状动脉介入术共413例患者,回顾性总结术中的压力及心电监测等结果。结果1例广泛心肌梗死反复发生室颤经多次除颤后未能抢救成功死亡,造影剂反应15例,严重心律失常(心脏停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17例,低血压6例,导管打折2例,经相应处理后好转。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术有风险,但只要做好术前准备,术中注意压力及心电等监测指标的变化,及时找出原因,积极处理,就能保证手术安全进行。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 PTCA)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早期 2 4h心电稳定性的影响 ,对发病≤ 6h并接受P PTCA治疗的 2 2例AMI患者 (P PTCA组 )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 ,持续观察其 2 4hQT间期值 (QT)和室性心律失常等心电指标变化 ,并与 15例梗死相关动脉 (IRA)未通患者 (对照组 )作对比。结果 :①P PTCA组的QT 2 4h内逐渐延长 ,其最小值 (术前 1h ,34 6± 16ms)与最大值 (术后第 2 3小时 ,391± 16ms)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与对照组的变化趋势类同。②P PTCA术前的心率校正QT(QTc)为 388± 15ms ,于术后开始迅速显著延长 ,至第 2小时达高值 (42 8± 17ms)后轻度缩短 ,然后又有逐渐延长趋势 ;对照组的QTc变化趋势与QT基本相同。③室性异位激动于P PTCA第 1小时 (5 31± 480次 )较术前 (185± 12 0次 )即迅速增加 ,主要见于术后的 3h内 ;对照组的室性异位激动在 2 4h内散在出现。提示AMI患者于P PTCA早期心电不稳定性增加 ,此为IRA开通和心肌再灌注损伤的临床强力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实时心电监测在室间隔缺损(VSD)堵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65例均经左室造影证实为VSD者接受堵闭术治疗,并选手术前心电图检查基本正常者为研究对象。在堵闭术中及术后3~5d予实时心电监测,观察有无心律失常尤其是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并据此及时对应治疗甚至终止手术。随后跟踪随访心电情况1年。结果 65例在术中或术后发生心律失常事件13例,发生率20%。其中6例在建立股动静脉轨道过程中,出现三度房室阻滞(AVB)2例、完全性左束支阻滞(CLBBB)2例、CLBBB并三度AVB 1例、室性心动过速(VT)1例。评估术后可能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后放弃堵闭。另7例心律失常中5例术中出现完全性右束支阻滞(CRBBB)或一过性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ICRBBB),于堵闭器释放后均自行恢复正常;2例术后出现三度AVB伴短阵VT或ICLBBB,及时应用激素治疗2~3d后心律失常消失。跟踪随访期未见异常。结论在VSD堵闭治疗中,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实时心电监测可及时发现术中、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并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7.
我们采用氨酰心安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 2 0例 ,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 2 6例患者均为快速性心律失常新近发病或发作者 ,排除严重呼吸系统疾患 ,其中 2 3例发病后 3分钟至 5小时 ,另 3例为 5小时至 3天接受治疗 ,其中频发房早 2例 ,频发室早 2例 (1例为二联律 ) ,窦性心动过速 4例 ,阵发性室上速 6例 ,风心病房颤、心房扑动、阵发性室速、急性心梗后室速各 2例 ,冠心病房颤、脑卒中后突然房颤、心肌炎阵发性室速、 °房室传导阻滞后室速各 1例。均经心电图或心电监护确诊。治疗方法 :均舌下含服氨酰心安 ,首剂 2 5 m g…  相似文献   

8.
自动体外除颤器临床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临床应用中对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的诊断能力、治疗效果和存在的问题。方法应用Power Heart全自动体外除颤器对入选的21例室速、室颤患者进行监测。结果全组发生需电击的心律失常108次,实施自动电除颤99次,发放的电除颤转复成功率96.97%(96次),无效率3.03%(3次,含1次心房扑动误治疗),误治疗率2.02%(2次)。AED电除颤成功治疗后缓慢性心律失常发生率17.71%(17次)。4例患者AED治疗后出现窦性心动过速和室速、室颤发作频度增加,发作间期缩短的现象。结论AED能够有效地自动诊断和治疗室速、室颤,但临床应用仍有较多问题需注意。  相似文献   

9.
24小时动态心电图室性心动过速分析郭雪娅张缤辛楠杨成悌(兰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兰州730000)关键词心动过速;心电描记术,便携式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在常规心电图中很难捕获到。作者在698例24h动态心电图(DCG)资料中检出室速患者26例。现...  相似文献   

10.
室速 (VT)是一种比较复杂而又严重的心律失常 ,也是临床上引起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对我院收治 2 0例VT患者进行分析 ,报道如下。1 资料与结果2 0例患者中男 14例 ,女 6例 ,年龄 3 1~ 69(平均 5 9 42 )岁。临床诊断为急性及陈旧性心肌梗死 13例 ,扩张型心肌病 3例 ,肺原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各 1例 ,原因不明者 2例。其中 3例误诊为室速 ,后经临床治疗观察以及心电生理检查明确诊断为VT。VT发作时 ,有明显晕厥和 血液动力学障碍 (如 :血压低 ,心力衰竭表现等 ) 11例。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内径 5 1~ 8 3cm ,平均 7…  相似文献   

11.
笔者观察到在窦性P 波后出现的室早(RonP 现象)也常发生室速。对225例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入院后持续48小时心电图监视。共有54例(男34,女20)发生了室速或室颤,其中5例是不伴有室速的室颤,其余49例室速中出现室颤3例。在这54例中入院前用了心得安者有17例。室速时的窦性心率82±17次/分,服心得安的17例是72±13次/分。49例病人共发生了212次  相似文献   

12.
于兰芳 《山东医药》2003,43(4):51-51
短阵室性心动过速 (室速 ) ,在常规心电图上难以测得。1999年 1月~ 2 0 0 2年 12月 ,我们对 2 5例室性心动过速患者采用 2 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 ,并对其资料进行分析 ,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室性心动过速 2 5例患者 ,男 18例 ,女 7例 ,年龄 45~ 78岁 ,平均年龄 62岁。每例均在 1次动态心电图记录中发现连续 3次以上室性早搏。本组早搏型 16例 ,并行心律型 2例 ,室性自主节律型 7例。本组室速均为单源性。 2 5例患者室速发生时 ,出现头晕、黑朦 2例 ,心悸、胸闷 4例 ,其余患者均无症状出现。2 5例中 ,15例发生在睡眠时 (其中 2例发生在午睡 …  相似文献   

13.
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对急性心肌梗死早 …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PTCA)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24 h心电稳定性的影响,对发病≤6 h并接受P-PTCA治疗的22例AMI患者(P-PTCA组)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持续观察其24 h QT间期值(QT)和室性心律失常等心电指标变化,并与15例梗死相关动脉(IRA)未通患者(对照组)作对比。结果①P-PTCA组的QT 24 h内逐渐延长,其最小值(术前1 h,346±16 ms)与最大值(术后第23小时,391±16 ms)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对照组的变化趋势类同。②P-PTCA术前的心率校正QT(QTc)为388±15 ms,于术后开始迅速显著延长,至第2小时达高值(428±17 ms)后轻度缩短,然后又有逐渐延长趋势;对照组的QTc变化趋势与QT基本相同。③室性异位激动于P-PTCA第1小时(531±480次)较术前(185±120次)即迅速增加,主要见于术后的3 h内;对照组的室性异位激动在24 h内散在出现。提示AMI患者于P-PTCA早期心电不稳定性增加,此为IRA开通和心肌再灌注损伤的临床强力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建立5/6肾切除致慢性肾脏病大鼠模型,并探讨造模后5天内急性肾损伤(AKI)期自发性心率变化及室性心律失常情况和6周后心室电生理特征。方法 选取SPF级雄性成年SD大鼠28只,适应性饲养1周后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与AKI组,每组14只。AKI组大鼠切除右肾和2/3的左肾,取9只大鼠于造模术后佩戴人体贴片式TER010心电记录仪并连续监测5天,Sham组大鼠剥离双肾表面筋膜,也采取同AKI大鼠相同的处理。监测两组大鼠处于自然状态下连续5天的自发性心率变化及室性心律失常情况。造模6周后,测量两组大鼠的心室有效不应期(ERP)和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诱发率。结果 AKI组大鼠术后连续记录5天心电记录监测示:AKI组大鼠5天均出现室性早搏(简称室早),为1 993(789,4 220.5)个,5天均出现室速。Sham组大鼠无室速,5天出现单个室早20(5.75,150.5)个,P<0.05。造模6周后行心电生理实验,AKI组大鼠室速诱发率(71.67±14.03)%高于Sham组大鼠(15.00±7.98)%,P<0.05;AKI组大鼠心室ERP(47.79±3....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冠心病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类型、发生率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800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心电图检查,其中243例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311例经冠心病监护病房心电监测.结果 检出各类室性心律失常648例(81%),其中室性早搏(室早)592例(74%),室性心动过速(室速)39例(4.88%)、心室颤动(室颤)17例(2.12%),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随心肌缺血的加重而升高,恶性室性心律失常5年生存率不足10%.结论 冠心病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冠心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无人区心电轴在宽QRS波心动过速中的鉴别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无人区心电轴在宽QRS波心动过速(WCT)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并测量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0年1月至2005年10月经心内电生理检查明确诊断的WCT患者窦性心律及心动过速时心电图中Ⅰ、Ⅲ标准导联QRS波振幅的代数和,计算QRS波额面平均心电轴,观察无人区心电轴出现的心律失常类型及规律。结果137例[其中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65例,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SVT)72例]明确诊断的WCT患者中,18例出现无人区心电轴,其中室性心动过速(室速)16例(占室速24.6%,占总病例11.7%),均为左心室特发性室速;宽QRS波室上速2例(占宽QRS波室上速2.8%,占总病例1.5%),均为心房颤动(房颤)伴左侧旁路前传。结论无人区心电轴可以作为鉴别室速与宽QRS波室上速的一项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7.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分析我们收治的 16例不同部位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idiopathicventriculartachycardia ,IVT)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结果。资料与结果1 临床资料 :患者 16例 ,男 12例 ,女 4例 ,心动过速起病年龄 11~ 4 3岁。 16例患者均无其它器质性心脏病依据及其它导致室性心动过速 (室速 )的病因。 13例心脏超声及胸片无异常 ;2例右室心尖部室速及 1例左室室速患者心脏超声及胸片提示心脏扩大 ,但无其它器质性心脏病依据 ,室速控制后前2例心脏大小恢复正常、后 1例心脏缩小 ,考虑为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tachy…  相似文献   

18.
射频消蚀治疗无器质性心脏病基础、起源于右室流出道的室性心律失常,其中室速与室早各2例。治疗后3例心律失常消失,1例术后发作一次非持续性室速,再用氟卡胺变为有效。随访3—6个月,未发现与消蚀有关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正> 对49名已出院病例服用两种膜活性抗心律失常药进行了回顾性评价联合药物疗法抑制室性心律失常的功效。这些病人中31名(63%)为缺血性心脏病患者;15名其它各种心脏疾患;余3例为无明确心脏疾患者全部患者曾用过一种膜活性药物均未见效。停药48小时后以Holter心电监测及平板运动试验测定治疗前心律失常的水平,室性心律失常按Lown和Wolf氏分级评定,通过Holter心电监测及平板运动试验收集不服药期及联合药物治疗期的室性异位心动数据。所用药物为奎尼丁加慢心律或妥卡胺等。在对照期,23%的心电监测时间内获得室速记录,且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特发性左心室心动过速(ILVT)的电生理机制。方法 75例ILVT患者进行电生理检查和导管射频消融,其中6例有自发或电生理诱发的心电轴上偏和下偏2种ILVT。结果 用激动标测、起博标测和隐匿性拖带的方法对2种室性心动过速(室速)进行标测,心电轴上偏型室速出口位于间隔偏心尖部(下出口),心电轴下偏型室速出口位于间隔偏心基底部(上出口),上、下出口之间相距3-5cm。4例在下出口和2例在上、下出口之间的缓慢传导区消融,2种室速均不再诱发,随访6-39个月无复发。结论 同时表现为心电轴上偏和下偏2种ILVT的电生理机制可能是左前分支与左后分支之间同一折返环引起的,其钟向转动表现为心电轴上偏,顺钟向转动表现为心电轴下偏,对心电轴上偏折返环的出口或缓慢传导区消融均可成功消融这2种LIV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