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5 毫秒
1.
目的 评价肝癌伴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GVB)患者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联合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16例肝癌伴门静脉高压EGVB的患者施行TIPS联合TACE治疗,男11例,女5例,年龄49~74岁,平均(59.5±8.4)岁。术后1、3、6、12个月及以后每3个月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上腹部增强CT进行随访。TACE术后1个月采用改良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mRECIST)评价肝癌疗效。采用Kaplan-Meier曲线评估存活率。结果 16例患者TIPS技术成功率100%,门静脉压力梯度(PPG)由术前平均(36.5±4.9)mmHg降至术后平均(8.2±2.5)mmHg(t=18.595,P<0.01)。16例患者共施行36次TACE,术后出现肝脓肿1例,经穿刺引流脓腔消失。16例患者随访3~122个月,平均(34.9±34.3)个月。TIPS联合TACE治疗术后1个月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疾病稳定(SD)、疾病进展(PD)分别为6、5、2、3例。TIPS术后24个月支架内再狭窄1例,经再次球囊扩张后通畅。随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皮胃底曲张静脉栓塞术(PTVE)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治疗胃底曲张静脉出血的疗效。资料与方法27例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患者(18例急性出血,9例择期手术),21例患者同时实施PTVE+PSE,6例患者PTVE后5~7天再行PSE。对术前、术后门静脉压力变化进行测量;术后1~24个月观察再出血的发生率及胃镜随访胃底曲张静脉消退情况。结果18例急诊手术患者术后出血即刻停止,即时止血率100%。PTVE栓塞后门静脉压升高,同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VE+PSE后门静脉压有所降低,但同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例术后胃镜随访,显示胃底曲张静脉完全消失9例,部分消失14例,4例门静脉高压性胃病表现。随访期间1~12个月内再出血率为11.11%(3/27),12~24个月因肝功能衰竭死亡2例,再出血率为28.0%(7/25)。6例为曲张静脉出血,其中1例再次行PTVE栓塞曲张静脉后止血,4例为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出血。结论PTVE具有满意的止血效果和消除胃底曲张静脉,联合PSE能抵消PTVE所致的门静脉压升高。PTVE联合PSE既可行急诊止血,亦可作为...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聚桂醇经皮经门静脉胃冠静脉栓塞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4月至2010年12月收治60例食管胃底静脉重度曲张出血患者.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行经门静脉介入栓塞治疗,A组30例,采用聚桂醇作为栓塞剂;B组30例,采用鱼肝油酸钠作为栓塞剂.比较两组治疗6个月后出血复发率和食管静脉曲张度.结果 栓塞后6个月,A组出血复发患者3例,复发率10.0%,B组10例,复发率3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1,P<0.05).术后6个月复查胃镜,A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轻~中度20例,重度10例,有效率66.7%;B组轻~中度12例,重度18例,有效率4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8,P<0.05).不良反应A组3例,B组8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2,P< 0.05).结论 聚桂醇经门静脉介入栓塞治疗食管胃底静脉出血具有确切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经肝穿刺测量门静脉压力来评估曲张的食管胃底静脉发生出血风险的可行性及判断出血风险的门静脉压力参考值、是否行预防性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S)的门静脉压力参考值。方法临床确诊的40例乙肝后肝硬化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自发性出血患者在行 TIPSS 及经皮经肝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栓塞术中测量门静脉的压力;对临床确诊的40例乙肝后肝硬化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未发生出血的患者在行预防性 TIPSS 及经皮经肝穿刺测量门静脉压力;对2组间的门静脉的压力进行比较。结果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出血组门静脉压力为(41.97±5.12)cmH 2 O,未出血组压力为(33.44±7.79)cmH 2 O,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门静脉压力>37.45 cmH 2 O 可作为行预防性 TIPSS 的参考依据之一。结论通过经皮经肝穿刺测量门静脉的压力,可评估乙肝后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发生出血的风险,通过经皮经肝穿刺门静脉压力测量可作为是否对乙肝后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尚未发生出血的患者行预防性 TIPSS 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后加用特利加压素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分析其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6月在我中心行TIPS+特利加压素治疗的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48例,为A组;同期我院消化中心行内镜套扎+奥曲肽治疗的同类患者52例,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48 h成功止血率、6 w内再出血率、半年生存率、术后肝性脑病发生率、住院期间病死率、平均住院日。结果两组48 h成功止血率无显著差异(P>0.05);A组6 w内再出血率、半年生存率、住院期间病死率、平均住院日明显优于B组(P<0.05);两组术后肝性脑病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IPS是治疗门脉高压性消化道出血的有效且安全的方法,联合应用特利加压素可以协同加强止血效果,进一步降低门脉压,有效预防短期内再出血。  相似文献   

6.
经颈内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治疗BuddChiari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TIPS)治疗Budd-Chiari综合征(BCS)的疗效。方法本组14例患者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BCS,因进行性肝功能损害,或严重门脉高压并发症(顽固性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或广泛肝静脉闭塞而行TIPS术治疗。其中混合型8例,肝静脉型5例,肝静脉广泛闭塞型1例。TIPS术中对于下腔静脉、肝静脉的不同情况,灵活选择肝静脉或下腔静脉穿刺点进行穿刺,7例从肝静脉开口处行门静脉穿刺,建立门-腔静脉分流道,4例从下腔静脉直接穿刺门静脉分支,3例经皮穿刺开通肝右静脉后再经肝右静脉穿刺门静脉。术后对分流道支架开通情况进行长期随访。结果14例手术均获成功,门静脉压力由术前平均(4.9±1.4)kPa,降至术后(3.2±1.5)kPa,术后随访5~64个月,2例因支架狭窄分别于术后13、24个月再发上消化道出血,行分流道球囊扩张治疗,术后恢复良好。结论TIPS适用BCS合并有进行性肝功能损害或门静脉高压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顽固性腹水的治疗。对于已行下腔静脉或肝静脉成形术后再发或加重的门静脉高压患者亦为适应证,但手术难度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提高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治疗门静脉闭塞(PVO)技术成功率的辅助靶标手段及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纳入22例应用辅助靶标手段行TIPS治疗的PVO患者。其中11例应用经皮经肝门静脉靶标(PTPVT)技术,10例应用肝动脉导丝靶标(HAT)技术,1例两种辅助手段联合应用。结果 1例失败,技术成功率为95.5%(21/22)。成功建立分流道患者门静脉压力梯度(PPG)由(28.4±7.7) mmHg(1 mmHg=0.133 kPa)降至(12.1±4.5) mmHg(P<0.01)。术中未出现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中位随访时间14.9个月,术后累积支架通畅率为81.8%(18/22);6例发生静脉曲张再出血,累积再出血率为27.3%;3例出现肝性脑病;1例因发生感染死亡。结论 TIPS是治疗PVO的安全有效方法,辅助靶标手段可提高TIPS的技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经脾入路栓塞治疗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均出现门静脉高压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8例为右叶巨大肝癌;10例为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门静脉主干闭塞;2例为肝硬化并发门静脉主干血栓性闭塞.所有患者采取经脾穿刺,脾静脉插管至胃冠状静脉,用液态栓塞剂加弹簧圈栓塞曲张的食管胃底静脉.结果 18例患者手术成功,2例失败;共栓塞35支胃冠状静脉,栓塞成功患者均获有效止血,未出现并发症.结论 经脾穿刺插管栓塞治疗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的方法安全有效,适合于患有巨大肝癌及(或)门静脉主干闭塞等无法采用经皮经肝入路或TIPS栓塞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比单纯TIPS和TIPS联合胃冠状静脉栓塞术(GCVE)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PHT)伴上消化道出血(UGH),分析TIPS和GCVE联合应用的必要性、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38例PHT伴UGH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接受单纯TIPS治疗15例(A组),TIPS联合GCVE治疗23例(B组),观察分析手术前后血液指标、门静脉及脾脏血流动力学、脾脏形态学、消化道静脉曲张程度变化.随访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术后门静脉压降低、流速加快、脾静脉淤血指数降低均较术前明显(P<0.05),B组均优于A组(P<0.05).术后两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EGV)均明显好转(P<0.05),B组和A组EGV好转率分别为94.7%、66.6%,急诊止血率分别为100%、75%,再出血率分别为4.3%、28.5%,B组均明显优于A组(P<0.05).手术前后肝功能指标组内、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肝性脑病(HE)发生率、支架原发通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再介入通畅率均为100%,支架远端位于门静脉左支者HE发生率显著低于位于右支者(P<0.05).结论 TIPS联合GCVE治疗肝硬化PHT伴UGH疗效确切,优于单纯TIPS.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内镜序贯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治疗肝硬化急性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GVB)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将2019年9月—2021年3月接受内镜序贯TIPS治疗的肝硬化急性EGVB 31例作为内镜序贯TIPS组,将接受单纯内镜序贯治疗的46例作为内镜序贯组。观察内镜序贯TIPS组门静脉压力梯度变化情况,比较2组静脉曲张改善程度及肝功能变化,术后1、3、6、12个月再出血率及肝性脑病发生率,随访结束后分析2组生存情况。结果 内镜序贯TIPS组术后门静脉压力梯度低于术前(P<0.01)。内镜序贯TIPS组术后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术后1个月高于其他时点(P<0.05),术后3个月开始下降;内镜序贯TIPS组术后血清胆红素升高,术后3个月直接胆红素(DBIL)和间接胆红素(IBIL)升至高峰,术后6个月逐渐下降(P<0.05)。内镜序贯组术后3、7 d ALT、AST较术前降低,ALB较术前升高(P<0.05);术后1个月总胆红素(TBIL)水平低于术前(P<0.05);术后7 d及术后1、3个月DBIL低于术前(P...  相似文献   

11.
经皮经肝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栓塞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1,自引:10,他引:21  
目的评价经皮经肝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栓塞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30例(24例为食管静脉套扎及硬化治疗术后再次出血;6例为消化道出血未行内镜治疗者)。电视透视下取右腋中线或剑突下方穿刺进入门静脉分支。用弹簧钢圈、无水乙醇和明胶海绵栓塞食管胃底静脉。2例栓塞后门静脉内留置导管-药盒系统行区域性药物灌注治疗。结果30例患者胃冠状静脉超选择插管、栓塞全部成功。胃短静脉超选择插管栓塞成功率90%。27例患者术后得到随访,随访2~18个月。17例患者术后胃镜复查显示胃底曲张静脉完全消失者13例,明显改善者4例。2例于栓塞术后1周、2个月再出血,再次栓塞后无再出血。2例门静脉留置药盒行区域性中西药物灌注者治疗后门静脉压力分别下降10cmH2O(1cmH2O=0.098kPa)和8cmH2O。结论经皮经肝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栓塞术创伤小、止血效果肯定,在急诊止血方面更具优势,应该成为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常规治疗方法之一。经留置药盒行门静脉区域性中西药物灌注治疗肝硬化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应用Viatorr支架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术治疗门静脉高压性静脉曲张消化道出血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42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性静脉曲张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符合TIPS治疗指征,均接受Viatorr支架行TIPS术治疗。术中检测门静脉压力梯度(PPG)。术后1、3、6、12个月,之后每年随访超声或增强CT检查,评价分流道通畅情况,并通过电子病历、临床或电话随访患者肝功能、凝血4项、再出血、肝性脑病发生和生存时间。配对t检验分析术前、术后PPG、总胆红素、血清白蛋白和凝血酶原时间变化,Kaplan-Meier法分析分流道通畅率和生存率。结果 42例均成功施行TIPS术,技术成功率为100%。共植入直径8 mm Viatorr支架42枚。PPG均值由术前(26.85±6.00) mmHg(1 mmHg=0.133 kPa)降低为(11.62±4.54) mmHg(t=11.359,P<0.05),平均降低(55.63±16.77)%。与术前相比,术后3 d总胆红素浓度升高(P<0.05),血清白蛋白降低(P<0.05),凝血酶原时间延长(P<0.05)。术后1个月总胆红素、血清白蛋白和凝血酶原时间与术前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中位随访14.5(2~39)个月,再出血发生率为9.5%(4/42),其中1例接受分流道再通;肝性脑病发生率为19.1%(8/42)。术后1、2、3年分流道通畅率分别为91.9%、83.9%、77.4%,生存率分别为94.7%、89.4%、82.0%。肝硬化相关死亡率为9.5%(4/42),均于术后2~30个月死于终末期肝病伴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 Viatorr支架行TIPS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性静脉曲张消化道出血具有较高的技术成功率,术后分流道通畅率高,肝性脑病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比较经皮肝穿刺胃曲张静脉栓塞术(PTVE)联合或不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治疗急性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临床效果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月采用单纯PTVE或PTVE联合PSE治疗的56例急性活动性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患者临床资料,其中PTVE组22例、PTVE联合PSE组34例。结果术后所有患者活动性上消化道出血完全停止。PTVE联合PSE组白细胞、血小板水平升高显著高于PTVE组(P=0.002,P=0.032)。Log-Rank分析表明两组无事件生存时间(E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71,P=0.210),Cox回归分析表明Child-Pugh评分与再发出血显著相关(HR=1.296,95%CI=1.130~1.488,P<0.001)。结论 PTVE及PTVE联合PSE两种介入手术均可有效地治疗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活动性出血,两者远期出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PTVE联合PSE可显著改善患者脾功能亢进表现。Child-Pugh评分增高是术后再发出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采用Fluency自膨胀覆膜支架,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支架分流术(TIPS)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效果.资料与方法 对20例患者采用Fluency自膨胀覆膜支架行TIPS及食管胃底静脉栓塞术,18例成功建立分流道,2例因严重并发症未成功.结果 门静脉压力明显降低,术前平均门静脉压梯度(27.11±4.86)cm H2O,术后平均门静脉压梯度(17.13±3.81)cm H2O,控制出血近期有效率为100%,再出血率为16.7%.术后血像明显改善,上消化道出血停止,腹水吸收明显.结论 采用Fluency自膨胀覆膜支架行TIPS治疗门静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出血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经皮经肝食管胃底静脉栓塞术(PTO)在治疗肝硬化静脉曲张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6例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施行PTO治疗,其中35例因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行急症止血治疗,10例为消化道出血停止后择期栓塞,11例肝硬化伴重度食管静脉曲张行预防性PTO治疗。结果56例患者食管胃底曲张静脉插管、栓塞成功率达100%。35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急症栓塞术后均止血成功;11例行预防性PTO治疗病例,术后复查食管静脉曲张7例接近正常,4例静脉曲张程度由重度降为轻度。47例接受2~60个月随访,再出血5例,死亡4例,原因分别为再发消化道出血(1例),肝功能衰竭(1例),合并肝癌(2例)。结论对于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PT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系统评价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对比内镜下套扎术(EBL)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中国知网和中国万方等数据库中TIPS对比EBL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文献,检索时限均自建库至2015年11月,并追溯各文献中参考文献.2名研究员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质量,采用RevMan 5.3软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最终6篇文献纳入研究,总病例数413例.Mata分析结果显示,TIPS术后肝性脑病发生率与EB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16,95%CI 0.71、1.88,P=0.55);TIPS术后再出血发生率低于EB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23,95%CI 0.11、0.50,P=0.0002);两者间总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76,95%CI 0.50、1.17,P=0.21),但亚组2TIPS总死亡率(23%)低于EBL组(43%).结论 TIPS术后肝性脑病发生率高达24%,与EBL相比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但应予以重视.TIPS与EBL相比可更好地控制食管静脉曲张出血.非早期TIPS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与EBL相比总死亡率相同,但早期TIPS治疗可降低总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经皮肝穿刺食管胃底静脉介入栓塞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食管胃底静脉栓塞治疗和预防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介入栓塞技术的临床应用。方法对48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采用经皮肝穿刺食管胃底静脉栓塞或联合脾动脉部分栓塞术预防和控制上消化道出血。结果经皮肝穿刺食管胃底静脉栓塞手术成功率97.9%,止血率达100%。术中弹簧圈移位1例,发生以血压下降、心率减慢为特点的迷走反射4例;术后出现顽固性(胸)腹水4例,腹腔内出血导致死亡1例。术后连续随访1年:在前6个月内2例死于肝衰竭,再出血2例;在后6个月内3例失访,再出血5例。结论经皮肝穿刺食管胃底静脉栓塞技术是一种微创、有效的方法。注意手术操作细节对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手术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探讨门静脉压力梯度(PPG)、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胃冠状静脉直径、门静脉直径及肝纤维化指标等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风险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明确诊断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拟行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患者106例,分为出血组与未出血组,统计所有患者术前PPG、影像学资料、实验室检验、胃镜检查、核医学肝纤维化指标、门静脉造影等资料。结果 出血组、未出血组患者伴腹水、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胃冠状静脉直径、食管静脉曲张程度、门静脉直径、PPG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组患者透明质酸钠(HA)、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NP)、Ⅳ型胶原(ⅣC)均高于未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层粘连蛋白(L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因素评分相比,门静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多因素评分预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灵敏度、特异度更高。 结论 以PPG为核心的多因素评分评估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较单一因素评估具有更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对曲张静脉高危患者中HA、PⅢNP、ⅣC明显增高患者进行早期干预,可能降低破裂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介入断流术前后门静脉血液动力学的改变及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50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经皮经肝穿刺门静脉,行食管胃底曲张静脉栓塞(PTVE)治疗,PTVE后行部分性脾栓塞(PSE)治疗,其中28例PTVE后2周行PSE,22例PTVE术中同时行PSE,50例PTVE手术前后测自由门静脉压(FPP)。22例PSE后再次测FPP。结果 50例PTVE术后FPP均有不同程度增高,22例PTVE同时行PSE者,术后再次测FPP,FPP均有不同程度下降,50例PTVE术后造影显示,47例完全闭塞,3例不完全闭塞,仍有曲线静脉显示,但血流速度变慢。随访3-50个月,再出血2例,其中1例于术后20天,1例于术后14个月。结论 PTVE联合PSE治疗门静脉高压症是一种合理而可行的方法。它既能有效止血,又能适当降低门静脉压,减少胃黏膜病变,降低再出血率,不影响肝脏“营养因子”入肝。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经皮经肝胃冠状静脉栓塞(PEGV)联合部分脾栓塞(PSE)双介入治疗中、晚期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及门脉高压的效果。方法50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双介入组和外科手术组,分别行PEGV联合PSE治疗和断流术。随访24个月,行胃镜、腹部超声、肝功能和凝血系列检查,并统计分析结果。结果入组50例患者均顺利进行相应治疗。在双介入组,术前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分别是(2.33±0.65)×109/L和(3.63±1.05)×109/L,术后24个月分别是(7.98±3.0)×109/L和(163±91)×109/L(P<0.05);术前门静脉直径(1.47±0.25)cm,术后24个月为(1.31±0.23)cm(P<0.05);术后24个月11例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自Ⅲ级降至Ⅱ级,6例患者自Ⅱ级降至Ⅰ级。1例患者出现门脉血栓。术后24个月再出血率为16%(4/25),3例患者因再出血死亡,1例患者死于肝功能衰竭。在外科治疗组,术前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分别是(2.2±0.60)×109/L和(41.0±12.5)×109/L,术后24个月分别为(9.3±2.56)×109/L和(321±12.5)×109/L(P<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