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 探讨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出现对侧髋部再次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261例接受手术治疗的髋部骨折患者行回顾性研究及临床随访,根据术后是否出现对侧髋部骨折分组,对两组间的相关因素(性别、年龄、BMI、患侧、首次骨折部位、手术方式、围术期实际失血量、术后短期瞻望、术后卧床时间、内科合并症、Charlson合并症指数、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术后6个月随访时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及FIM功能独立性评定)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28.3个月,15例出现对侧髋部骨折;两组间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回归分析均显示年龄、术后短期谵妄、合并高血压病、合并脑血管病、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术后Harris评分、术后FIM评分是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结论 髋部骨折术后出现对侧髋部再骨折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术后谵妄、内科合并症等被动因素,以及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术后关节功能康复情况等主动因素.术后患者需积极接受内科疾病的治疗,并增强抗骨质疏松的治疗和髋关节功能康复锻炼的主观能动性,以预防再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分析老年髋部骨折继发对侧髋部骨折的危险因素,以提高对继发对侧髋部骨折的认识。方法以404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360例为单纯单侧髋部骨折(单侧组),44例继发对侧髋部骨折(双侧组)。分析继发对侧骨折的发生率及其与患者年龄、性别、骨折类型、骨密度、合并症、手术方式、有无系统抗骨质疏松用药史等的关系,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侧老年髋部骨折继发对侧髋部骨折的发生率为10.9%(44/404),两组患者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年龄、合并症、骨密度、骨折类型、手术方式、有无系统服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史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大、骨密度低、有合并症及转子间骨折患者发生继发性对侧髋部骨折风险高于年龄小、骨密度高、无合并症及股骨颈骨折;而相对于内固定治疗、采用髋关节置换治疗、系统服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有利于降低继发对侧髋部骨折风险。结论年龄大、骨密度低、有合并症的髋部骨折以及转子间骨折患者应当加强预防继发对侧髋部骨折,老年髋部骨折采用髋关节置换手术及系统服用抗骨质疏松药物能防止继发对侧髋部骨折。  相似文献   

3.
目的 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监测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健侧髋部骨密度变化情况,并通过FRAX系统预测对应时间点健侧髋部及骨质疏松性再骨折风险,以指导临床积极干预.方法 2009年3月~ 2012年2月共收治132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作为实验组,术后患者拒绝服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术后5天、2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分别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测量健侧髋部骨密度,再通过FRAX系统预测健侧髋部及全身再骨折风险,同时设未骨折老年群体81例行骨密度检查作为对照组.结果 实验组健侧髋部骨折风险、全身骨质疏松性骨折再发风险于术后9个月最高,相对于其他时间点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健侧髋、全身骨质疏松性骨折再发风险在术后各个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患者术后健侧髋部骨折风险及全身骨质疏松性骨折再发风险均高于未骨折老年群体,健侧髋部骨折及全身骨质疏松性骨折再发风险于术后9个月最高,患者术后应当及时预防骨折再发.  相似文献   

4.
陈文明 《中外医疗》2014,(32):71-72
目的分析研究老年髋部骨折后对侧髋部的再骨折的临床特征以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1年2月—2014年5月间该院接诊的15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22例出现再发对侧髋部骨折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外128例单侧髋部骨折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几率;对比观察组内不同骨折类型之间再发对侧髋部骨折的发生几率;根据研究结果分析老年髋部骨折后对侧髋部的再骨折的临床特征,并对观察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式分析,分析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中转子间骨折再发对侧髋部骨折的几率明显高于股骨颈骨折再发对侧髋部骨折,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次骨折后再发对侧骨折的平均时间间隔为2.2年,其中在1年内发生再次骨折的比例较大(45.5%);观察组所有患者再次进行手术治疗后均痊愈。结论对于患有骨质疏松且属于老年髋部骨折转子间骨折的患者而言,术后1年内要加强预后以及骨质疏松治疗,手术治疗仍然是老年髋部骨折后对侧髋部的再骨折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老年髋部骨折继发性对侧髋部骨折各种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间收治的326例单侧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病例,对继发性对侧髋部骨折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风险因素主要为性别、年龄、骨折类型、手术方式、伴发的疾病、抗骨质疏松药物的使用等。结果 326例单侧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继发对侧髋部骨折17例,继发对侧髋部骨折率5.22%。年龄、骨折类型、手术方式、伴发疾病、抗骨质疏松药物的使用都是继发对侧髋部骨折的危险因素。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治疗中,要对骨折治愈后继发对侧髋部骨折率的危险因素进行重视,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预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的危险因素影响。方法对我院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进行调查发现2017年10月至2018年12月接受手术人数为共计96例,按照术后是否发生侧髋部再骨折进行分组,其中未发生侧髋部再骨折患者为56例,设为对照组,再次发生侧髋部骨折患者为40例,设为观察组,对患者发生危险因素的影响进行观察,确定出现危险因素的原因,进而制定适宜预防措施。结果观察组患者中骨质疏松T值、髋关节Harris评分以及FIM功能独立性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出院后未进行科学康复训练、未遵医嘱治疗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发生骨折的概率较高,P0.05。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容易发生再次骨折的情况,因为需要对引起在骨折的因素进行充分的分析,合理对危险进行规避,进而制定适宜的预防措施,有效避免发生再次骨折的概率,降低对患者的损害,全面提升治疗的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老年骨质疏松髋部骨折患者所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探讨,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从而使其生活质量到提高。方法:选择老年骨质疏松髋部骨折患者100例,对其进行相关的问卷调查,对其骨折诱发因素、相关饮食的含钙情况以及运动锻炼情况等进行分析,并且提出相应健康教育。结果:在老年人群中,对于骨质疏松相关知识以及关于该疾病的预防方法的认识比较缺乏,发生骨质疏松的主要诱因就是所摄入的营养比较少,造成老年人髋部骨折的各种危险因素中,跌倒是主要的一个方面。结论:对于老年骨质疏松患者,一旦受到外力作用就会造成骨折,护理人员要根据其有关的危险因素,采取有效措施来进行健康教育干预,从而使老年人骨质疏松髋部骨折的发生率降低,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班杰 《中原医刊》2011,(19):106-107
目的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手术治疗与抗骨质疏松药物联合应用的疗效。方法将53例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1例,采用手术治疗,治疗组32例,在手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抗骨质疏松药物,随访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情况及门诊x线拍片复查。结果治疗组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在随访1年内治疗组无一例发生内固定物松动、切割、假体松动及再发骨折。结论手术治疗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对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有明显疗效,促进其术后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老年再发髋部骨折的治疗策略.方法 我科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老年再发髋部骨折患者56例,其中男15例,女41例;年龄71 ~ 96岁,平均82.1岁.初次骨折类型:股骨颈骨折4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10例;3例保守治愈,53例手术治愈.再发骨折部位:同侧1例,对侧55例;再发骨折类型:股骨颈骨折43例,股骨转子间骨折13例;均早期手术治疗,并强化抗骨质疏松治疗.结果 术后1年内死亡3例,死亡率为5.4%,53例患者获得1年以上随访.股骨颈骨折术后假体位置均良好.股骨转子间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平均15.3周.按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23例,良20例,可10例,优良率为81.1%.结论 对老年再发髋部骨折的患者,早期手术治疗仍是主要的治疗原则,大型综合医院多科协作的模式、较高的医疗水平有助于提高疗效、降低死亡率,同时应努力强化抗骨质疏松治疗等二级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0.
老年髋部骨折是最常见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其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给患者及家属带来较高的 经济负担和生活负担。作为骨质疏松性骨折,其治疗基本原则为复位、固定、功能锻炼及抗骨质疏松治疗。 临床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认识度不够、治疗不规范,笔者通过总结相关抗骨质疏松药物 的治疗进展,希望将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与骨折复位、固定及功能锻炼有机结合起来,借以指导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人工股骨头置换(FHR)治疗老年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发生的风险及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71例75岁以上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病人。按照手术方式分为PFNA组(52例)和FHR组(19例)。比较2组病人相关临床指标,术后不同时期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对侧髋部骨密度及对侧髋部再发骨折发生率。结果PFNA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住院花费均小于FHR组,术后负重时间长于FHR组(P < 0.05~P < 0.01)。FHR组术后1、3个月Harris评分高于PFNA组(P < 0.05),2组6、12个月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2组术后对侧髋部骨密度变化时间因素及时间与手术方式的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同一时间2组比较,PFNA组术后对侧髋部骨密度变化均低于FHR组(P < 0.05~P < 0.01)。结论PFNA和FHR术后病人均有较长时间处于低骨密度水平,应强调持续安全防护和骨质疏松性骨折后骨质疏松管理。FHR更有利于降低严重骨质疏松病人对侧髋部再骨折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股骨近端防旋转髓内钉(PFNA)内固定联合规范化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采用PFNA治疗且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老年(≥60岁)股骨转子间骨折伴骨质疏松的患者,共78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53例.根据是否抗骨质疏松治疗将患者分为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共40例,除行PFNA治疗外,在补充钙剂、活性维生素D的基础上,给予鲑鱼降钙素、唑来膦酸盐序贯治疗;对照组共38例,单纯行PFNA治疗.术后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定期检测髋关节骨密度,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记录药物不良反应及其他部位再骨折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发生伤口感染、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经X线片证实均能达到临床骨性愈合.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术后6个月、12个月和18个月时健侧髋关节骨密度高于对照组(P<0.05),且术后再发骨折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 PFNA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符合微创理念,操作简单,疗效满意.PFNA结合规范的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能增加骨密度,同时减少术后再骨折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激素诱导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骨折患者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0年4月至2015年7月解放军第425中心医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骨折患者646例,根据骨折类型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骨折(n=542)和激素诱导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骨折(n=104),比较两组患者的再发骨折发生率.根据再发骨折发生情况将激素诱导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骨折患者分为骨折组和无骨折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原发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骨折患者再发骨折102例(18.82%),激素诱导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再发骨折53例(50.96%).骨折组和无骨折组患者的体质量指数、骨密度、骨水泥渗漏、术前椎体裂隙样变、未接受抗骨质疏松治疗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密度、骨水泥渗漏、术前椎体裂隙样变、未接受抗骨质疏松治疗是影响激素诱导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骨折患者行PVP后再发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激素诱导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骨折患者再发骨折风险较高,骨密度、骨水泥渗漏、术前椎体裂隙样变、是否接受抗骨质疏松治疗等是再发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对老年患者转子间骨折术后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探讨髋部骨折术后早期应用抗骨质疏松治疗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以我院骨科收治的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术前因低能量损失致转子间骨折的9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并随访,分析骨折愈合时间,内固定失败率,髋部Harris功能评分,髋部再骨折情况及病死率.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早期活动下肢.抗骨质疏松治疗组骨折愈合时间为2.0~3.0个月,平均2.6个月;非抗骨质疏松组为3.0~7.0个月,平均4.1个月.内固定失败率:抗骨质疏松组(5.2%)与非抗骨质疏松组(11.1%)相比更低.末次随访Harris评分:抗骨质疏松组(平均89.5分)相比非抗骨质疏松组(平均83.0分)更高.髋部再骨折均未发生.抗骨质疏松组病死率(6.5%)较非抗骨质疏松组(11.1%)低.结论 转子间骨折术后早期应用抗骨质疏松治疗患者骨折愈合时间短,内固定失败率低,病死率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 方法 选择衢州市人民医院2016年1月—2018年9月间收治的74例老年髋部骨折术后谵妄的患者为谵妄组,198例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未发生谵妄的患者为未谵妄组。对2组患者性别、既往谵妄病史、入院前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助听器使用、骨折类型、术前准备不充分、吸入麻醉、手术时间、术后有无低氧血症、术后发生剧烈疼痛等情况进行统计,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确定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 结果 单因素显示既往谵妄病史、入院前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助听器使用、骨折类型、术前准备不充分、吸入麻醉、手术时间长、术后有低氧血症、术后发生剧烈疼痛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既往谵妄病史、入院前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助听器使用、骨折类型、术前准备不充分、吸入麻醉、手术时间长、术后有低氧血症、术后发生剧烈疼痛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既往谵妄病史、入院前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助听器使用、骨折类型、术前准备不充分、吸入麻醉、手术时间长、术后有低氧血症、术后发生剧烈疼痛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临床中要重视危险因素,做好治疗和护理,预防术后谵妄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对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将108例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术后药物治疗和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加强围术期护理干预,并比较两种护理模式的护理效果。结果:干预组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7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4.8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平均住院时间为(1.79±0.19)d,显著短于对照组的(2.98±0.32)d,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对疾病知识知晓率、遵医用药、坚持功能锻炼等健康行为执行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强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进行围术期护理干预,有利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对于预防并发症的意义。方法对2007年7月~2010年9月我科收治的159例髋部骨折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综合分析,总结综合护理措施与并发症之间的关系。结果159例手术患者经0.5--2.5年的随访,骨折愈合时间为10~14周,平均12.5周,并发症发生率为4.4%,优良率为90.15%。结论合理的外科手术配合系统的内外科治疗是老年髋部骨折的最佳治疗方法。严谨的护理计划是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的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小剂量右美托咪定联合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PCIA)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的影响。方法选择腰-硬联合麻醉下择期行髋部骨折手术老年患者60例,年龄65-80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联合舒芬太尼镇痛组(D组)和舒芬太尼镇痛组(S组),每组30例。分别于术后6、12、24和48 h采用VAS疼痛评分法进行镇痛评分,并于术前1 d、术后第2、4、6天采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及谵妄评定法(CAM)对患者精神状态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各时点VAS评分均≤4分,两组镇痛评分无统计学差异;D组镇痛泵自控给药次数少于S组(P〈0.01);D组第2、4、6天MMSE评分高于S组(P〈0.05),CAM谵妄评估D组2例,S组8例(6.7%vs 26.7%)(P〈0.05);两组患者均无呼吸抑制现象。结论小剂量右美托咪定联合舒芬太尼用于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PCIA镇痛、镇静效果满意,可降低老年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