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国长寿地区≥65岁老年人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与全因死亡率之间的关系。方法数据来源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子队列-"老年健康生物标志物队列研究",本研究共纳入2012年至2017/2018年的1802名研究对象。根据eGFR水平将老年人分为4组:肾功能中-重度损伤组[<45 ml·min-1·(1.73 m2)-1]、肾功能轻-中度损伤组[45~ml·min-1·(1.73 m2)-1]、肾功能轻度损伤组[60~ml·min-1·(1.73 m2)-1]、肾功能正常组[≥90 ml·min-1·(1.73 m2)-1]。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eGFR水平与死亡风险之间的关联。结果经6年随访共计852人死亡,死亡率为47.3%。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GFR水平与老年人全因死亡风险呈负相关[eGFR水平每升高1 ml·min-1·(1.73 m2)-1,老年人死亡HR=0.993,95%CI:0.989~0.997,P=0.001];相较于肾功能正常组,肾功能中-重度损伤组、轻-中度损伤组及轻度损伤组老年人死亡HR值(95%CI)分别为1.690(1.224~2.332,P=0.001)、1.312(0.978~1.758,P=0.070)、1.349(1.047~1.737,P=0.020)(趋势检验P<0.001)。结论eGFR下降与中国长寿地区老年人群的高死亡风险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65岁及以上人群血氧饱和度(SpO2)与3年全死因死亡风险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来自2012-2014年在我国9个长寿地区开展的“老年健康生物标志物队列研究”,基于前瞻性队列研究,将2287名65岁及以上老年人群纳入研究。在2012年基线时收集调查对象SpO2、身体测量指标等数据,2014年随访时收集生存结局和死亡时间等数据。根据调查对象SpO2是否异常(SpO2<94%定义为异常)将其分为2组,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SpO2对死亡风险的影响。结果2287名研究对象年龄为(86.5±12.2)岁,男性1006名(44.0%);SpO2异常者315例(13.8%)。2014年随访时,452例死亡,1434例存活,401例失访,全死因死亡率为19.8%,随访率为82.5%。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与SpO2正常组相比,异常组死亡风险升高,HR(95%CI)为1.62(1.31~2.02);其中异常组男性死亡风险HR(95%CI)为1.49(0.98~2.26),女性为1.71(1.30~2.26);65~79、80~89、90岁及以上人群死亡风险HR(95%CI)分别为2.70(0.98~7.44)、1.22(0.63~2.38)、1.72(1.35~2.19)。结论SpO2异常可增加我国长寿地区老年人3年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中国老年人视力损害现状及影响因素,为防治视力损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018年中国老年人健康影响因素调查数据,以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评估研究对象的视力功能。采用SAS 9.4进行χ2检验和加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纳入15176名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85.1±11.3)岁。我国老年人视力损害的加权患病率为7.69%。加权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高年龄(与65~79岁老年人相比,80~89岁OR=2.27,95%CI:1.92~2.69;90~99岁OR=4.80,95%CI:4.00~5.76;100岁及以上OR=10.28,95%CI:8.46~12.49),职业为农、林、牧、渔业生产人员(OR=1.29,95%CI:1.03~1.62)和无业人员(OR=2.26,95%CI:1.12~4.56),患白内障(OR=2.04,95%CI:1.61~2.59)和青光眼(OR=1.62,95%CI:1.01~2.60)的老年人群患视力损害的风险较高;在婚状态(OR=0.74,95%CI:0.61~0.88)、自评经济状况较好(自评经济状况一般OR=0.73,95%CI:0.57~0.93;自评经济富裕OR=0.51,95%CI:0.37~0.70)、高教育程度(OR=0.59,95%CI:0.38~0.92)的老年人患视力损害风险较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视力损害在我国老年人中较为常见,并受到年龄、婚姻状态、经济状况、教育程度、职业特征、白内障和青光眼等因素的影响。针对老年人视力损害的影响因素制定防治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中国老年人体型与全因死亡风险的关系。方法 利用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2011—2018年数据,纳入5 860例≥65岁老年人为研究对象,收集人口社会学信息、生活方式、饮食、日常活动、疾病及死亡情况等资料,根据中国人群体重指数(BMI)和腰围的分类标准将研究对象分成6种体型,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体型与全因死亡风险的关系。结果 研究对象累计随访25 121人年(平均4.29±2.53年)。多因素调整后,低体重组较正常体重死亡风险升高(HR=1.28,95%CI:1.19~1.37),腰围超标者较腰围正常者死亡风险下降(HR=0.80,95%CI:0.75~0.85)。6种体型中,与腰围&体重均正常组相比,低体重&腰围正常者死亡风险最高(HR=1.16,95%CI:1.06~1.28),而体重正常&腰围超标者(HR=0.80,95%CI:0.72~0.89)、体重&腰围均超标者(HR=0.76,95%CI:0.66~0.88)死亡风险下降。亚组分析显示年龄、性别、吸烟、慢性疾病数量、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残疾、睡眠时长与体型均无交互...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我国中老年人社会隔离与高血压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选取CHARLS项目中2011年≥45岁且未发生高血压的中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随访2013和2015年高血压发病情况。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社会隔离对高血压发病的影响,按性别、年龄、抑郁情况分亚组进一步分析。结果共纳入9443名中老年人,高血压发病率为13.2%,在控制年龄、性别、学历、吸烟、饮酒、抑郁等其他变量以后,处于社会隔离的中老年人高血压发病风险与非社会隔离的中老年人相比增加了15.3%(HR=1.153,95%CI:1.027~1.294)。男性中老年人群中,社会隔离组高血压发病风险是非社会隔离组的1.205倍(HR=1.205,95%CI:1.019~1.425),而女性中老年人的社会隔离与高血压发病风险无关联(HR=1.099,95%CI:0.936~1.290)。在60~74岁人群中,社会隔离组的高血压发病风险是非社会隔离组的1.201倍(HR=1.201,95%CI:1.003~1.438),而45~59岁和75岁及以上中老年人的社会隔离和高血压发病风险均无关联(HR=1.121,95%CI:0.953~1.319;HR=0.997,95%CI:0.651~1.527)。按抑郁情况分组,非抑郁人群中社会隔离组高血压发病风险是非社会隔离组的1.251倍(HR=1.251,95%CI:1.070~1.463),而存在抑郁中老年人的社会隔离与高血压发病无关联(HR=1.058,95%CI:0.892~1.254)。结论社会隔离是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这一发现有助于拓展人群中社会关系与高血压之间联系的认识,为高血压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老年人群中6种常见慢性病及其共患情况对全因死亡的影响,为制定健康老龄化慢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追踪调查(CLHLS)数据,CLHLS在2011年对7 080名65岁及以上人群进行基线调查,2014年随访一次,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对象人口统计学信息、生活方式与行为、慢性病相关信息。采用Stata 15.0进行t检验、χ~2检验。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6种常见慢性病及高发慢性病综合评分与老年人全因死亡的风险关联。结果 2014年随访时有2 121人死亡,死亡率为30.0%。多因素调整后,老年人患痴呆、癌症、糖尿病、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和高血压分别使全因死亡增加了113%(HR=2.13,95%CI:1.66~2.74),105%(HR=2.05,95%CI:1.39~3.03),59%(HR=1.59,95%CI:1.26~2.02),28%(HR=1.28,95%CI:1.12~1.45),13%(HR=1.13,95%CI:1.01~1.27),9%(HR=1.09,95%CI:1.01~1.19)。高发慢性病综合评分每增加1分,老年人群全因死亡风险增加46%(HR=1.46,95%CI:1.36~1.58)。高发慢性病综合评分为0.1~1.0、1.1~2.0、2.1~3.0、3.1~4.0和4.1~5.0分的老年人群慢性病死亡风险显著增加,危害比随着评分增加而呈增长趋势(HR值分别为1.17、1.72、2.41、4.63和11.65,P0.01)。结论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肺部疾病、痴呆和癌症是老年人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高发慢性病共患对死亡风险呈增长趋势。控制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对提高老年人群期望寿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中国长寿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饲养动物与全死因死亡风险的关系。 方法 将来自 “老年健康生物标志物队列研究” 10 555名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群纳入研究,2008年基线调查收集对象的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及健康状况等信息,2011—2012年、2014年和2018年随访生存结局和死亡时间。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饲养动物对死亡风险的影响。 结果 10 555名研究对象年龄为(87.24±10.91)岁,其中女性5 914名(56.03%)。10年随访期间共有8 318名死亡,死亡率为78.81%,其中不饲养动物组为83.34%,显著高于偶尔饲养动物组(77.33%)和经常饲养动物组(62.40%)(P<0.001)。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经常饲养动物组可以降低16.60%的全因死亡率(HR=0.834,95%CI:0.783~0.888)。分层分析的结果显示,与不饲养动物组相比,在80~89岁、90~105岁的老年人群和失能老年人群中,经常饲养动物组的死亡风险下降(HR=0.777,95%CI:0.698~0.864;HR=0.884,95%CI:0.801~0.977;HR=0.642,95%CI:0.480~0.859)。 结论 饲养动物是中国老年人的死亡风险降低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我国长寿地区老年人BMI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控制老年人群BMI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数据来源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子队列-"老年健康生物标志物队列研究",于2017年选取我国8个长寿地区对2825名老年人进行了问卷调查、身体测量等,其中≥65岁老年人2217名。计算其BMI水平并采用有序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老年人BMI影响因素。结果我国8个长寿地区老年人BMI水平为(22.36±3.87)kg/m2,其中男性为(22.76±3.58)kg/m2,女性为(21.75±3.98)kg/m2;BMI处于正常范围老年人1165名(52.5%),超重532名(24.0%),体重过低351名(15.8%),肥胖人数最少,为169名(7.7%)。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百岁以下老年人BMI水平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年龄(65~岁:OR=2.78,95%CI:1.87~4.15;80~岁:OR=1.47,95%CI:1.00~2.17)、吸烟(OR=0.46,95%CI:0.32~0.66)、家庭年收入(<3万元:OR=1.26,95%CI:1.07~1.47;3~7万元:OR=1.52,95%CI:1.12~1.86)以及茶摄入频率(OR=1.36,95%CI:1.01~1.71);百岁及以上老年人BMI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性别(OR=3.68,95%CI:1.32~10.36)。结论我国长寿地区老年人体重过低、超重及肥胖水平均较高,同时吸烟、较高家庭年收入、男性以及经常饮茶老年人群超重、肥胖水平降低趋势也应该引起人们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常州市武进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贫血患病情况,并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为进一步预防老年人贫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武进区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体检数据,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体检数据完整者65 402例,调查人群Hb平均水平为(134.36±14.57)g/L;贫血患病率为19.31%,男性(16.96%)低于女性(2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6.03,P0.01);随着年龄的增高,贫血的患病率逐渐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 423.84,P0.01);体重偏轻(BMI18.5 kg/m~2)人群贫血患病率高达37.60%,显著高于其他组别;农村老年人贫血患病率(20.75%)高于城区(11.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3.68,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高,贫血患病的危险程度升高,70~74、75~79、80~84以及≥85岁组患贫血的风险是65~69岁组的1.37、1.78、2.19、2.53倍;女性发生贫血的风险高于男性(OR=1.53,95%CI:1.47~1.60,P0.01);体重偏轻人群贫血患病风险高于体重正常人群(OR=1.78,95%CI:1.65~1.92,P0.01);肾小球滤过率(e GFR)60 ml/(min·1.73m2)人群患贫血风险高于正常组(OR=1.14,95%CI:1.09~1.20,P0.01);农村老年人群贫血患病风险高于城区人群(OR=1.56,95%CI:1.49~1.64,P0.01)。结论武进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贫血患病率较高,性别、年龄、BMI、肾功能、城乡对贫血患病有明显的影响,应对高龄人群采取综合措施预防贫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群感觉障碍程度与死亡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使用了来自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2011—2018数据和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1—2018数据,分别纳入8 268例和2 921例样本,将老年人的感觉障碍水平划分为4个类别,比较不同感觉障碍组的粗死亡率,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调整混杂因素,通过固定效应模型汇总危险比,探讨不同感觉障碍人群的死亡风险差别。结果 在CLHLS队和CHARLS队列中,分别随访39 835人年(平均每人4.8年)和18 785人年(平均每人6.4年),发生了3 713例死亡事件(44.9%)和752例死亡事件。经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年龄、性别、居住情况、受教育程度、婚姻、吸烟、饮酒、心脏病及高血压等协变量后,通过固定效应模型汇总危险比后,与无感觉障碍人群相比,仅听力障碍、仅视力障碍和双重感觉障碍的老年人的死亡风险分别增加了37%(HR=1.37,95%CI:1.23~1.51)、44%(HR=1.44,95%CI:1.20~1.73)、45%(HR=1.45,95%CI:1.3...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湖北省美沙酮维持治疗(MMT)者退出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06年6月至2021年12月在湖北省MMT门诊入组接受MMT者,收集社会人口学资料、吸毒史、MMT等信息,对其MMT的生存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6 716例MMT者,男女性别比为3.34∶1(20 557∶6 159);保持治疗时间为0.01~15.72年,中位时间为2.21(95%CI:2.16~2.26)年。截至随访终点,退出治疗比例为86.75%(23 175/26 716)。MMT者入组0~、2~、4~、9~和14~年累积保持治疗概率分别为67.61%、40.24%、30.03%、15.49%和6.56%。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退出治疗风险较高的因素包括少数民族(HR=1.66,95%CI:1.52~1.82)、有职业(HR=1.05,95%CI:1.01~1.08)、无强制隔离戒毒史者(HR=1.04,95%CI:1.01~1.09)、入组治疗年份为2016-2021年者(HR=1.46,95%CI:1.35~1.58);退出治疗风险较低的因素包括入组时年龄≥60岁者(HR=0.56,95%CI:0.42~0.75)、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HR=0.83,95%CI:0.75~0.91)、其他城市门诊(HR=0.90,95%CI:0.87~0.93)、吸毒年限≥20年(HR=0.72,95%CI:0.66~0.80)、日服药剂量≥90 mg(HR=0.73,95%CI:0.69~0.78)和入组治疗年份为2011-2015年者(HR=0.93,95%CI:0.89~0.97)。结论 湖北省MMT者退出治疗比例较高。退出治疗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MMT者的日服药剂量是在安全情况下可加以干预的因素,应在一定程度上适当维持在较高服药剂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饮食摄入种类和体力活动及其联合作用与全因死亡和特定原因死亡风险的关联。方法 2013年12月至2021年12月,对江苏省常熟市、淮安市清江浦区(原清河区)和淮安区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的T2DM患者19 863人开展前瞻性队列研究。死亡信息和根本死因源于江苏省CDC死亡监测系统。利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估计T2DM患者饮食摄入种类、体力活动以及联合作用与全因死亡及特定原因死亡风险的关联强度。结果 截至2021年12月31日,研究对象累计随访150 283人年,中位随访时间8.15年,随访期间共死亡3 293人,其中1 124人死于心血管疾病(CVD),875人死于肿瘤。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与摄入0~1种食物的T2DM患者相比,摄入5~9种食物的患者全因死亡风险降低19%[风险比(HR)=0.81,95%CI:0.70~0.94],CVD死亡风险降低33%(HR=0.67,95%CI:0.52~0.87)。与体力活动Q1组的T2DM患者相比,Q4组全因、CVD和肿瘤死亡风险分别降低50%(HR=0.50,95%CI:0.45~0.56)、50%(HR=0.50,95%CI:0.41~0.61)和27%(HR=0.73,95%CI:0.60~0.88)。联合作用显示,与摄入0~2种食物和低体力活动的T2DM患者相比,摄入4~9种食物和高体力活动的T2DM患者全因、CVD和肿瘤死亡风险分别降低55%(HR=0.45,95%CI:0.38~0.53)、56%(HR=0.44,95%CI:0.32~0.59)和40%(HR=0.60,95%CI:0.44~0.82)。结论 饮食摄入种类和体力活动及其联合作用与T2DM患者死亡风险降低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将竞争风险模型应用于老年人轻度认知损害(MCI)转归研究,探讨MCI向阿尔茨海默病(AD)转归的影响因素并进行转归预测。方法 利用太原市600例社区老年人2010年10月至2013年5月每6个月随访1次的共6次随访数据,以MCI作为暂态,AD与发生AD前死亡分别作为两个吸收态,发生AD前死亡为AD的竞争风险事件,构建竞争风险模型,获得模型参数,分析MCI向AD转归的影响因素,同时根据多状态模型估计3年转移概率。结果 经过多因素竞争风险模型筛选,高年龄(HR=1.56,95%CI:1.01~2.39)、女性(HR=1.72,95%CI:1.02~2.92)、高文化程度(HR=0.64,95%CI:0.41~1.00)、经常读书看报(HR=0.57,95%CI:0.32~0.99)、有高血压(HR=3.43,95%CI:1.08~10.85)和高SBP(HR=1.67,95%CI:1.04~2.66)是MCI转移为AD的影响因素。MCI 3年后转移为AD的概率为10.7%(95%CI:8.6%~13.2%)。结论 年龄、性别、文化程度、高血压,读书看报和SBP对MCI状态向AD状态的转归过程有影响。竞争风险模型对具有多种潜在结局的纵向资料分析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中国成年慢性肾脏病(CKD)患者中体力活动与全因死亡、心血管疾病(CVD)死亡和CKD死亡风险的前瞻性关联。方法 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基线调查的数据,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总体力活动、不同类型、不同强度体力活动水平与全因死亡、CVD死亡、CKD死亡风险的关联。结果 共纳入6 676名CKD患者,随访时间MQ1,Q3)为11.99(11.13,13.03)年,死亡698名(10.46%)。与总体力活动水平最低组相比,总体力活动水平最高组全因死亡、CVD死亡、CKD死亡风险较低,风险比(HR)值(95%CI)分别为0.61(0.47~0.80)、0.40(0.25~0.65)、0.25(0.07~0.85)。工作、交通、家务相关体力活动与全因死亡、CVD死亡风险呈不同程度的负相关。其中,与工作相关体力活动水平最低组相比,最高组全因死亡(HR=0.56,95%CI:0.38~0.82)、CVD死亡(HR=0.39,95%CI:0.20~0.74)风险较低;与交通相关体力活动水平最低组相比,最高组CVD死亡风险较低(HR=0.43,95%CI:0.22~0.84);与家务相关体力活动水平最低组相比,最高组全因死亡(HR=0.61,95%CI:0.45~0.82)、CVD死亡(HR=0.44,95%CI:0.26~0.76)、CKD死亡(HR=0.03,95%CI:0.01~0.17)风险较低;未发现休闲相关体力活动与死亡风险间的关联。低强度、中高强度体力活动均与全因死亡、CVD死亡、CKD死亡风险呈负相关,低强度体力活动水平最高组对应的HR值(95%CI)分别为0.64(0.50~0.82)、0.42(0.26~0.66)、0.29(0.10~0.83),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水平最高组对应的HR值(95%CI)分别为0.63(0.48~0.82)、0.39(0.24~0.64)、0.23(0.07~0.73)。结论 体力活动可以降低CKD患者全因死亡、CVD死亡和CKD死亡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我国老年人认知衰弱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认知衰弱早期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2011、2013和2015年3期数据,将个体健康状态划分为健壮-认知正常、认知障碍、躯体衰弱、认知衰弱4种,构建多状态Markov模型,探索认知衰弱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3 470例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海南高龄老人头发微量元素水平与全因死亡的关系。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于中国海南百岁老人队列研究的部分高龄老人,共163名。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头发微量元素与全因死亡的关系。结果 海南高龄老人元素硒(Se)、锰(Mn)、锶(Sr)与死亡关联的风险比(H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值分别为0.72(95%CI:0.54~0.98,P=0.035)、1.50(95%CI:1.07~2.11,P=0.020)、0.54(95%CI:0.37~0.79,P=0.001)。按贫血进行亚组和交互分析并进行多因素调整后,元素铜与贫血人群死亡关联的HR值为1.81(95%CI:1.13~2.88,P=0.013)。此外,Mn与贫血存在交互作用,HR值为0.46(95%CI:0.22~0.94,P=0.033)。结论 海南高龄老人头发Se、Mn、Sr含量与全因死亡风险增加密切相关,头发Se、Mn、Sr可作为长寿老人死亡风险预测的参考指标,提示注重高龄老人的日常饮食,应丰富多样,以维持体内微量元素含量的正常与均衡。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中国8个长寿地区老年人抑郁症状影响因素。方法利用"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子队列-"老年健康生物标志物队列研究"。2017年8个长寿地区数据,共纳入2180名≥65岁老年人,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人社会人口学特征、行为生活方式、慢性病患病情况、功能状况、亲友和社会支持对抑郁症状的影响。结果中国8个长寿地区≥65岁老年人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5.0%,其中男、女性抑郁症状检出率分别为11.5%和18.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锻炼身体(OR=0.44,95%CI:0.26~0.74)、经常吃鱼类(OR=0.57,95%CI:0.39~0.83)、参加文娱活动(OR=0.65,95%CI:0.44~0.96)、参加社会活动(OR=0.28,95%CI:0.11~0.73)和能够享受社区服务(OR=0.68,95%CI:0.50~0.93)的老年人抑郁症状检出率较低。睡眠不足(OR=2.04,95%CI:1.49~2.80)、视力障碍(OR=1.54,95%CI:1.08~2.18)、患胃肠溃疡(OR=2.97,95%CI:1.53~5.77)、患关节炎(OR=2.63,95%CI:1.61~4.32)、家庭支出大于收入(OR=1.80,95%CI:1.17~2.78)和自评经济条件差(OR=4.58,95%CI:2.48~8.47)的老年人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结论老年人是否锻炼身体、饮食有鱼类、参加文娱和社会活动、享受社区服务、睡眠时长、视力情况、是否有胃肠溃疡和关节炎与抑郁症状的检出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我国成年人BMI和腰围与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的关联。方法 从2010年中国慢性病监测项目选取60个监测点人群(城市监测点25个、农村监测点35个)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共计36 632人。将2010年中国慢性病监测项目数据作为基线数据。2016-2017年对该60个监测点人群进行随访,实际完成者27 762人。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不同人群BMI和腰围与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比,敏感性分析将死亡者和高胆固醇血症者剔除。结果 共纳入26 907人进入分析,随访期间观察到缺血性卒中事件1 128例(男性491例,女性637例)。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以BMI正常/腰围正常者为参照,全人群和男性具有CVD危险因素人群,BMI正常/腹型肥胖组、超重/腹型肥胖组和肥胖/腹型肥胖组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分别增加50%(HR=1.50,95% CI:1.07~2.08)、51%(HR=1.51,95% CI:1.20~1.91)、46%(HR=1.46,95% CI:1.09~1.96)和63%(HR=1.63,95% CI:1.12~2.38)、56%(HR=1.56,95% CI:1.20~2.03)、45%(HR=1.45,95% CI:1.05~2.01),超重/腰围正常组未见发病风险增加;女性全人群和女性CVD危险因素人群,超重/腹型肥胖组和肥胖/腹型肥胖组发病风险分别增加40%(HR=1.40,95% CI:1.15~1.72)、46%(HR=1.46,95% CI:1.16~1.83)和35%(HR=1.35,95% CI:1.08~1.69)、30%(HR=1.30,95% CI:1.01~1.67),超重/腰围正常组和BMI正常/腹型肥胖组未见发病风险增加。敏感性分析结果未见变化。结论 在男性人群中,超重/肥胖且腹型肥胖或单纯腹型肥胖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增加;在女性人群中,超重/肥胖且腹型肥胖发病风险增加;提示在控制体重预防缺血性卒中,应将BMI和腰围进行结合来评价人群肥胖情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与比较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及其暴露水平的差异。方法 2003年在上海市奉贤区某农村社区建立卒中危险因素研究队列,对常见的卒中危险因素进行基线调查,检测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指标,按照统一的积分规则计算脑血管功能积分,随访卒中的发病。用队列研究的方法分析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对2种亚型卒中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 纳入研究的队列人群10 565例,随访(11.15±2.26)年,新发生出血性卒中103例,缺血性卒中268例。脑血管功能积分降低、饮酒史、高血压病史和年龄升高是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HR)值分别为1.56(95%CI:1.23~1.98)、2.46(95%CI:1.39~4.34)、1.75(95%CI:1.00~3.07)和1.07(95%CI:1.04~1.10)。脑血管功能积分降低、吸烟史、高血压病史、卒中家族史、左心室肥厚和年龄升高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HR值分别为1.43(95%CI:1.25~1.65)、1.52(95%CI:1.13~2.05)、1.51(95%CI:1.10~2.07)、1.89(95%CI:1.13~3.15)、1.74(95%CI:1.07~2.81)和1.07(95%CI:1.05~1.08)。结论 脑血管功能积分降低、高血压病史、年龄升高是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共同的独立危险因素,饮酒史是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吸烟史、卒中家族史和左心室肥厚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我国成年人红肉摄入水平与脑卒中发病的关联。方法 选取2010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11个省60个监测点的数据作为基线数据,2016-2017年进行随访调查,完成随访且调查资料完整者共27 762人。采用多元营养素密度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红肉摄入水平与脑卒中发病的关联。并按照基线特征进行亚组分析,应用标准多元模型、能量分解模型和营养素残差模型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 研究对象共26 187人,平均随访6.0年,共发生脑卒中1 259人,其中缺血性脑卒中1 074人;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密度分别为815.0/10万人年和692.0/10万人年。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以红肉摄入水平Q1组为参照,Q2组脑卒中发病风险未增加[风险比(HR)=1.07,95%CI:0.87~1.32],Q3~Q5组脑卒中发病风险分别增加23%(HR=1.23,95%CI:1.00~1.51)、27%(HR=1.27,95%CI:1.03~1.58)和32%(HR=1.32,95%CI:1.06~1.64);Q2组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未增加(HR=1.03,95%CI:0.80~1.32),Q3~Q5组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分别增加32%(HR=1.32,95%CI:1.04~1.68)、35%(HR=1.35,95%CI:1.05~1.73)和38%(HR=1.38,95%CI:1.07~1.79)。亚组分析发现,血压对红肉摄入水平与脑卒中发病风险存在效应修饰作用(交互P=0.037)。敏感性分析结果未发生明显变化。结论 红肉摄入水平过高,脑卒中及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增加,控制红肉摄入水平可能对我国的脑卒中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