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目的观察视网膜母细胞瘤的CT及MRI表现,探讨CT及MRI对视网膜母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视网膜母细胞瘤的CT与MRI表现,15例均行CT扫描,其中10例同期行MRI扫描。结果15例CT表现均可见眼球后部软组织肿块,其中13例肿块显示有钙化,大团块状钙化10眼,砂粒状钙化3眼,伴有视网膜脱离形成积液5例5眼,3例伴视神经增粗。MRI检查显示:10眼中有5眼肿块内可见钙化,6例伴有视网膜下积液,视神经增粗3例,肿瘤沿视神经向颅内发展2例。结论CT和MRI对视网膜母细胞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在显示肿瘤内钙化这一特征性改变方面CT优于MRI,而在观察视神经及颅内侵犯方面,MRI优于CT。  相似文献   

2.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视网膜母细胞瘤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997年7月至2005年3月本院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视网膜母细胞瘤23例,对其CT、临床和病理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3例视网膜母细胞瘤发病年龄在4个月至9岁,平均年龄2.4岁.CT表现均以眼球后部软组织肿块为特征,显示为局限结节形、新月形、甚至充满整个眼球.19例肿块(82.6%)显示有钙化,其中呈不规则或细小点状钙化12例,斑片状或斑块状7例.5例(21.7%)伴视神经增粗,且1例沿视神经孔侵犯颅内.增强扫描显示肿瘤呈中等不均匀强化.结论CT可以显示肿瘤的形态、大小、内部特征及其累及范围,有助于视网膜母细胞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CT诊断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CT在诊断视网膜母细胞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资料完整的视网膜母细胞瘤CT检查病例。结果: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典型临床表现为白瞳、青光眼等,CT表现为球内软组织高密度肿块,有轻度增强。95%有钙化;视神经增粗,眼环增厚,提示球外蔓延。结论:CT对视网膜母细胞瘤的诊断及分期有重要价值。瘤体内钙化斑是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视网膜母细胞瘤的CT和临床特征。方法对11例11眼经病理检查证实的视网膜母细胞瘤CT和临床表现作回顾性总结。结果典型的临床表现为白瞳症、玻璃体内可见大小不等的黄白色混浊、眼压升高等;CT检查病灶区100%有斑点状或团块状钙化,眼球壁上还可见密度增高的软组织肿块隆起。结论CT检查发现钙化灶是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特征性改变,CT改变与临床特征相结合可为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视网膜母细胞瘤的CT与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视网膜母细胞瘤的CT、MRI、临床及病理资料。10例均行CT检查,其中3例配合MRI检查并增强扫描。结果CT显示软组织肿块并钙化8例,眼球后壁增厚2例。3例行MRI检查者,均见软组织肿块,T1WI信号高于玻璃体,T1WI信号低于玻璃体,其中2例视神经增粗。结论CT对肿瘤定性诊断具有重要意义,MRI对肿瘤的分期较CT优越。  相似文献   

6.
颅内脊索瘤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内脊索瘤在CT下的特征及其诊断、鉴别诊断。方法经病理证实的颅内脊索瘤19例,均作CT检查。结果19例(100.00%)CT均可显示软组织肿块,18例(94.73%)骨质破坏,11例(57.89%)出现钙化。病灶部位:8例位于鞍区,6例位于斜坡后颅窝,2例位于中颅窝底,3例位于鼻咽部。结论CT能清晰地显示肿瘤生长的位置、病变范围及浸润深度,对脊索瘤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及术后观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儿童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及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2015年7月于我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视网膜母细胞瘤的35例(36只眼)患儿的临床资料及CT检查结果,总结儿童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及CT特征。结果本组Ⅰ期25例(26眼),占72.22%(26/36),Ⅱ期10例(10眼),占27.78%(10/36),Ⅲ期1例(1眼),占2.78%(1/36);以肿块内钙化为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典型CT征象。结论儿童视网膜母细胞瘤以眼球内肿块并钙化为特点,CT诊断对视网膜母细胞瘤钙化敏感度高,是其临床诊断的首选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高对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的认知程度。方法回顾分析14例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视网膜母细胞瘤的CT表现,结果以眼球后部软组织肿块为特征,其中11例肿块内伴钙化。结论MSCT可以清晰显示肿瘤的形态、大小、内部特征及累及范围,CT分期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的影像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对小儿眼球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小儿眼球病变30例中视网膜母细胞瘤12例,Coat's3例,原始永存玻璃体增殖症3例,早产儿视网膜病变4例,小眼球6例,眼内炎2例,对其影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视网膜母细胞瘤中显示钙化11例,肿块7例,4例仅显示玻璃体内钙化影,4例视神经增粗、眼环外缘不规则,2例颅内转移。(2)Coat's眼球玻璃体后方显示新月形略高密度影,无钙化。(3)原始永存玻璃体增殖症眼球均较小,前后径变短,晶状后玻璃体内见软组织影,未见钙化,1例软组织影呈典型梭形改变。(4)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均见“V”形视网膜剥离影,未见钙化。(5)小眼球,眼球及附属结构均较小,玻璃体密度正常或增高。(6)眼内炎示眼环增厚,玻璃体密度增高。结论:CT对大多数小儿眼球病变能做出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陈庆  张超学 《安徽医学》2009,30(5):515-516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CDFI)在视网膜脱离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先用二维超声(2DU)观察42例46只视网膜脱离患者眼结构层次,再用CDFI观察眼底视网膜中央动脉及其分支的血流信号。结果CDFI诊断符合率95.6%(44/46),明显高于2DU诊断符合率80.4%(37/46),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FI对视网膜脱离有特异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针对骨巨细胞瘤(GCT)的常见以及典型的CT和MRI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月汕头市中心医院经过病理证实并且接受治疗的80例患者(其中CT资料32例、MRI资料48例)的病历资料回顾分析,拥有超过65%的病例表现可以被定为常见临床表现,又有所有病例的常见临床表现被定义为典型表现。结果骨细胞瘤较为常见的CT表现为:长骨骨端骨性骨质遭到偏心性溶胀破坏,在关节面之下,软组织的密度较为密集,没有钙化现象;挂边缘清晰可见,出现完全或是不完全的硬化边缘,未见骨膜反应。以上常见的CT表现的病例有20/32例,占62.5%。较为常见的MRI为:长骨骨端骨性骨质遭到偏心性溶胀破坏,在关节面之下,有不平衡信号,囊变坏死,扫描的不均匀有所增强;边缘出现低信号环,附件可见骨髓水肿,边骨没有软组织的肿块。以上常见的MRI表现的病例有23/48例,占47.9%。结论对于GCT在CT及MRI的临床表现具备很重要的诊断价值;典型的CT及MRI的临床表现不常见,诊断过程不用过分强调。  相似文献   

12.
螺旋CT在原发性胆囊癌诊断中的价值和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类型原发性胆囊癌的CT表现,以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探讨螺旋CT对原发性胆囊癌的诊断价值以及指导手术的价值,并分析误诊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胆囊癌CT表现。结果:根据CT表现分为:肿块型12例(48%),结节型8例(32%),壁厚型5例(20%)。常伴有胆囊结石,易发生肝浸润转移及胰头周围淋巴结转移。原发性胆囊癌术前用CT检查正确诊断22例,占88%。结论:原发性胆囊癌的CT检查直接征象有肿块型、腔内结节型和壁厚型。掌握原发性胆囊癌的特征性CT表现,有助于提高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准确性。误诊的主要原因是癌变的肝硬化结节侵及胆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GCT)常见和典型的cT、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60倒经病理证实的GCT患者的CT(26例)和MRI资料(46例),将60%以上病例所拥有的表现定义为常见表现,拥有全部常见表现的病例定义为典型痛例。结朵GCT的CT常见表现有:长骨骨端偏心性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达到关节面下,呈软组织密度,无钙化;边缘清楚,有完整或不完整硬化边,无骨膜反应。同时具有上述CT常见表现者11/26例,占42.3%。MRI常见表现包括:长骨骨端偏心性膨胀性骨质破坏,达到关节面下,信号不均匀,有坏死裘变,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边缘见低信号环,周围见骨髓水肿,骨旁软组织肿张但无软组织肿块。同时具有上述常见MRI表现者15/46例,占32.6%。结论充分认识GCT的CT和MRl常见表现对诊断有重要价值;具有典型cT和MRI表现的病例并不常见,在诊断和鍪别诊断中不应过分强调。  相似文献   

14.
戴正行  沈军  王婷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28):917-918
目的评价多排螺旋CT在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经病理证实的CT扫描影像学资料。结果55例中CT均清晰显示骨质改变、病灶边界、病灶内有大小不一钙化,40例清晰显示软组织肿块,20例显示骨膜反应。结论螺旋CT能较好地显示肿瘤的范围、有无软组织及细微结构,对于骨恶性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不同管电流条件下多层螺旋CT头颈部扫描对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探讨多层螺旋CT头颈部低剂量扫描应用的可行性及其适宜的低剂量扫描条件。方法随机选取头颈部CT扫描患者140例,男92例,女48例,年龄7岁~78岁,分7组,每组20例,管电流分别为150mA、120mA、90mA、60mA、40mA、30mA、20mA。由2位高年资放射科医生对所有资料进行双盲法评价,应用SPSS 14.0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不同条件下,软组织/病变、骨质、噪声、伪影及MPR备组有差异(P〈0.05)。150mA、120mA、90mA三组图像诸指标无差异(P〉0.05)。60mA~150mA各组对软组织/病变显示均在3分以上。40mA、30mA和20mA组分别有6例(30%)、13例(65%)及20例(100%)软组织/病变显示不佳。30mA~150mA各组对骨质显示较清晰,评分均为3分以上。60mA及以上各组SD值均在5Hu以下,40mA、30mA及20mA组SD值在5Hu以上分别为6例(30%)、20例(100%)、20例(100%)60mA~150mA各组MPR图像评分均在3分以上,40mA、30mk、20mA组MPR图像分别有6例(30%)、9例(45%)、20例(100%)影响诊断。结论头颈部低剂量扫描适宜条件为:软组织60mA,骨质30mA,可明显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面神经鞘瘤的CT和MRI表现,提高对其影像学特点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面神经鞘瘤的影像学表现特点,9例均行MSCT平扫,3例行平扫加增强扫描,6例行MRI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 9例面神经鞘瘤分别涉及内听道段1例、迷路段3例、膝状神经节5例、鼓室段6例、乳突段4例、腮腺段2例。CT表现:8例受累段面神经管扩大和/或骨质破坏,5例鼓室内软组织块影,4例听小骨外移和/或破坏,4例乳突区软组织块影伴外耳道后壁骨质破坏,2例茎乳孔扩大,2例腮腺内软组织肿块。MRI表现:6例肿瘤均表现为结节状或不规则状软组织肿块。T1WI呈等或等低信号,T2WI呈偏高信号,信号均匀或不均匀,增强后中等至明显强化,信号均为不均匀。结论一个肿瘤常涉及多个面神经节段,CT对显示肿瘤区骨质改变较佳,MRI可很好地显示面神经鞘瘤的部位、形态、范围和内部结构特征,两者结合有助于面神经鞘瘤的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为临床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超声检查对软组织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手术后经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的软组织肿块的超声表现,并与MRI表现进行对照,比较两种方法的定性诊断符合率及对肿块的显示情况。结果超声与MRI对软组织肿块的检出率均为100%,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0.95%(17/21)和85.71%(18/21),两者的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检查可较好地显示软组织肿块的内部结构和血供情况,对浅表部位软组织肿块具有较高的定性诊断价值;但对肿瘤周围结构的显示不足,对解剖结构复杂的肿块诊断尚需与MRI检查相结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真菌性鼻-鼻窦炎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4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的CT影像资料。结果单侧病变43例,双侧4例,以上颌窦最多见。病变窦腔CT检查均见软组织密度影充填。密度不均匀37例(78.7%),可见点状、条形或团块状钙化灶,CT 值100~150 HU;密度均匀软组织影10例(22.2%);窦腔骨质增厚39例(83.0%);窦腔缩小20例(42.6%);内含气泡影11例(23.4%)。41例上颌窦受累患者中窦口阻塞并扩大33例(80.5%);上颌窦内侧骨壁破坏吸收15例(36.6%)。结论真菌性鼻-鼻窦炎的CT特征性表现为病变窦腔密度不均匀增高,内有局灶性点状、絮状、砂粒状、小斑片状高密度影,可有窦壁骨质破坏。CT对真菌性鼻-鼻窦炎的诊断和治疗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滑膜肉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病理证实的滑膜肉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合文献并分析其影像表现。行MR平扫6例,增强5例;行CT平扫及增强3例。结果病灶位于脊柱3例、关节旁3例、腹股沟区1例、大腿上段1例,均表现为深部组织内的边界不清或尚清的团块状或分叶状软组织肿块,肿瘤体积较大(均>5cm)。CT上,3例病灶密度均与肌肉密度呈等或稍低密度,其内可见更低密度坏死区,其中2例均伴钙化,且多位于肿块的周边。MRT1WI上,6例病灶与肌肉相比呈不均匀等信号或稍低信号,内见更低信号坏死、囊变,在T2WI上表现为以高信号或稍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其中4例均伴出血信号或低信号分隔。8例中6例伴临近骨质破坏。7例增强后病灶均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囊变坏死及分隔无强化。结论滑膜肉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综合分析CT、MRI表现及临床病史有助于提高其诊断符合率,最终确诊依赖病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