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吴茱萸汤的研究与开发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吴茱萸汤方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经历代医家应用治疗头痛效果良好,其温经散寒止痛之法适用于肝胃虚寒头痛的病人。从中医学理论分析,头痛的基本病性为本虚标实,实邪多表现为肝风、肝火、痰浊、瘀血等,而正虚的表现多为气血虚损、肝肾精亏和肝胃虚寒等。对于肝胃虚寒、浊邪上逆之证,疼痛发作是由于虚寒而致浊邪上逆,当扶正以祛邪。故而即使在发作期,治疗多先用扶正为主,或扶正以祛邪。吴茱萸汤的治法、组方,符合虚寒头痛的转  相似文献   

2.
吴茱萸汤出自于《伤寒论》,具有温中补虚,降逆止呕的功效,是临床上治疗肝胃虚寒,浊阴上逆的常用经典方剂之一。笔者结合多年临床实践经验,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吴茱萸汤灵活加减治疗如头痛、眩晕、呕吐等,不论西医何种病名,只要辨证属肝胃虚寒,浊阴上逆之证,应用吴茱萸汤加减治疗,皆能取的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3.
吴茱萸汤出自《伤寒论》,原治阳明寒呕、厥阴头痛、少阴吐利。虽一方三治,但其主要病机为肝寒犯胃、浊阴上逆,而不仅是胃中虚寒;因吴茱萸既可温肝又可暖胃,决定了本方功效为温肝暖胃、降逆止呕,而不仅是温中祛寒。  相似文献   

4.
阐述以吴茱萸汤为基本方治疗急性咽炎、眩晕、急性视神经炎、胃痛4则验案。这4则验案均符合肝胃虚寒、浊阴上逆所致头痛、呕吐、眩晕等病机特点,治以温中补虚、降逆止呕,方选吴茱萸汤加减,疗效显著。目的是通过回顾临床验案,探讨吴茱萸汤的病机特点及适应症,扩大吴茱萸汤的应用,以期对临床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王斌 《江苏中医药》2018,50(1):51-52
正吴茱萸汤是《伤寒论》的经典方剂,伤寒论阳明病篇、少阴病篇、厥阴病篇皆出现此方。细察其方证病机,乃厥阴肝寒,浊阳上逆所致。笔者临床但凡见到以肝胃虚寒、浊气上逆所致的疾病,用吴茱萸汤治疗,均可取得较好的效果。现选取验案3则,供同道参考。1厥阴头痛证陈某某,女,43岁,工人。2013年6月7日初诊。头痛欲裂2年余,于上海某三甲医院诊断为"甲状腺功能减退伴贫血",予左甲状腺素钠片及利血生片等治疗后,甲状腺功能基本正常,血红蛋白60g/L,但头  相似文献   

6.
吴茱萸降血压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仕纳 《中国中药杂志》1999,24(11):697-698
高血压病属于中医的头痛、眩晕、心悸、肢体麻木不仁等病症范畴。其病机多责之于阴虚阳亢,以肝肾阴虚为本,肝阳上亢为标,治疗多以平肝潜阳为大法,临床上用此法确能取得一定效果。根据笔者长期临床观察,本病证型大多错综复杂,实非“阴虚阳亢”四字可以概括无遗。往往还有气虚、阳虚,或兼夹有痰、浊、寒、瘀等,其中尤以肝寒、浊气上逆的病症为常见,笔者常加用吴茱萸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高血压病形成肝寒、浊气上逆的原因,大多由  相似文献   

7.
吴茱萸汤出自《伤寒论》,由吴茱萸、生姜、人参、大枣四药配伍而成.该方温中与降逆并施,寓补益于温降之中,具有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功,主治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对呕吐下利、手足厥逆、烦躁及头痛等多种病证,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现对吴茱萸汤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吴茱萸汤为仲景一首名方,具有暖肝温胃、降逆止呕之功。其临床运用的基本病机为肝经虚寒。无论何病何症,只要辨证为此病机,均可用本方加减治疗,且临床效果显著。并举验案3则,生动体现了异病同治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9.
谭永东师从国医大师伍炳彩,尽得其传,专研经典,致力于仲景之学,在治疗脾胃病方面经验颇丰。通过中焦虚寒、肝脾气郁、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等3个临床验案介绍其治疗经验。  相似文献   

10.
厥阴头痛的论治见汉代张仲景《伤寒论·厥阴篇》第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其主要病机为肝寒犯胃,浊阴上逆。其成因为寒客厥阴肝经,肝经寒邪横逆犯胃,致胃失和降,挟浊阴之气上逆而为干呕,胃阳不布而产生清冷涎沫,随浊气上逆而吐出,故见吐涎沫;肝经寒邪循经上冲,则见头痛。吴茱萸汤具温中散寒,  相似文献   

11.
考吴茱萸汤,本为仲景治疗中焦虚寒,浊阴上逆之祖方,方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四味药组成,主治病症,在《伤寒论》245条原文指出:“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也,吴茱萸汤主之。”377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上述三条原文,指出本方主治三种证候:一为胃寒呕逆;一为厥阴肝寒,肝寒犯胃则呕逆,厥阴寒气上犯则发为巅顶头痛;一为少阴寒水侮脾,发为  相似文献   

12.
梅和平 《光明中医》2008,23(11):1775-1775
吴茱萸汤出自《伤寒论》,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组成。功在温肝暖胃,降逆止呕。病机特点为肝寒犯胃,主治脾胃虚寒之呕吐或吐利,以及厥阴肝逆之头痛等症。余在临床运用,颇收佳效,兹举案例三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吴茱萸汤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茱萸汤的主治证候吴茱萸汤的主治证候,《伤寒论》中有三见:一、243条:"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二、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三、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以上三条,分别见于阳明、少阴、厥阴三篇中,所表现的症状虽各有不同,但病理机转却是一致的.第1条是指出胃寒呕吐的辨证与治疗.阳明病虽多实热证,但虚寒证亦不少见;食谷欲呕,是胃家虚寒的特征;胃家虚塞,不能腐熟水谷,浊阴之气上逆,故出现呕吐.第2条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吴茱萸汤证的基本病机是肝寒犯胃,浊阴上逆。在《伤寒论·厥阴病脉证并治》第378条中提到了“干呕,吐涎沫”症状,但是关于“干呕,吐涎沫”是一症还是两症,历代医家观点不同。文章从《伤寒论》有关吴茱萸汤的条文出发,结合历代各家观点,从病机角度对“干呕,吐涎沫”进行辨析,得出“干呕”与“吐涎沫”为两症的结论;认为应用吴茱萸汤时,只要病机属于肝经有寒,横逆犯胃,浊阴上逆者,但见一症即可。此不仅为医者消除了疑虑,还可更好地服务于临床,为学术研讨与临床诊疗提供更多思路。  相似文献   

15.
<正> 吴茱萸汤方出自《伤寒论》书中。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组成。原治肝胃虚寒,浊阴上逆所致“食谷欲呕”。“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及干呕、吐涎沫、头痛者”。余在临床上用此方加味治疗产后巅顶冷痛一例,  相似文献   

16.
<正>吴茱萸汤出自《伤寒论》,原文中凡三见,分别用治:阳明中寒证见"食谷欲呕"者(243条);中阳虚寒,寒浊阻滞证见"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309条);厥阴"干呕,吐涎沫,头痛者"(378条)。三条所述,症状表现各异,但病在肝胃、阴寒内盛、浊阴上逆的病机却是一致的。而方中吴茱萸辛而温中散寒,下气  相似文献   

17.
朱凌云主任医师认为,虚寒型胃食管反流病主要病机在于脾胃虚寒、肝胃不温、肾阳失煦、心火不暖及痰瘀内生,应以补中健脾、温阳下气为治疗要点,临床可用具温降功效之药,如丁香、桂枝、鹅管石、吴茱萸、荜澄茄等,常施以吴茱萸汤加减或吴茱萸汤之变方,根据患者证候中“虚”“寒”之程度,酌情调整用药。其认为本病的调护和预防亦很重要,常予患者健康教育处方,嘱勿食生冷、防寒保暖、避免疲劳。  相似文献   

18.
郭玉刚 《山西中医》1991,7(5):19-20
吴茱萸汤源于伤寒论,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四味药组成。主治肝胃虚寒,寒邪犯胃,寒挟浊气上逆证。近年来,笔者在临床上以吴茱萸汤加味治疗多种疑难症,收效显著,兹报道如下。一、冠心病、病窦综合征张××,女,76岁。1987年8月6日下午4时主因胸痛、胸闷4小时,突发晕厥2小时急诊入院。  相似文献   

19.
<正> 吴茱萸汤出自后汉——张仲景《伤寒论》,由吴茱萸一升(9g),人参三两(9g),生姜六两(18g),大枣12枚(4枚)四味药物组成。为治疗肝胃虚寒,浊阴上逆之良方。笔者将此方用于临床治疗眩晕,厥阴头痛,呕吐,胃脘痛、痛经,休  相似文献   

20.
李佳  宋朝  郝旭亮 《河南中医》2019,39(11):1621-1624
热厥可见轻证及重证,热厥轻证以清热、泻热之法下之,方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后期可用竹叶石膏汤;热厥重证用辛寒之品清里泄热,方用白虎汤加减。阳虚阴盛厥用四逆汤加减以回阳救逆,少阴阴盛格阳时以通脉四逆汤加减以增强破阴回阳之功。冷结关元厥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温阳散寒。阳虚寒湿厥用附子汤温经散寒,除湿扶阳。痰厥病位在上,方用瓜蒂散涌吐实邪。水厥方用茯苓甘草汤温阳化水。脏厥应急温之,方用四逆汤,可加用灸法使回阳救逆之效增强。蛔厥者,乌梅丸主之。气郁厥用四逆散疏畅肝气,透达郁结之阳。寒浊犯胃厥以吴茱萸汤加减温肝降胃,泄浊止呕。血虚厥治宜养血充脉,临床可用四物汤或当归补血汤加减。血虚寒凝厥以当归四逆汤养血温经脉。寒热厥宜清上热而温下寒、散发郁遏之阳气,方以麻黄升麻汤。胆厥以大柴胡汤和解通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