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清肺通络膏及其拆方对大鼠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病毒载量的影响。方法以呼吸道合胞病毒滴鼻感染大鼠,治疗组分别予清肺通络膏全方、主药和辅药干预。每日观察大鼠的生存状态;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后3、5、7天,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 RT-PCR)检测大鼠肺组织中病毒载量;苏木素-伊红染色(HE染色)法观察第7天肺组织病理改变。结果正常组肺组织未检测到呼吸道合胞病毒,模型组病毒载量随时间逐渐增多。各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各时间点病毒载量有不同程度降低,但全方治疗组最低,与主药组、辅药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感染后第7天各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肺病变范围减小,肺泡腔渗出物减少,其中全方组最明显。结论清肺通络膏及其拆方对大鼠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全方组优于主药及辅药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观察清肺通络膏及其拆方对大鼠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肺组织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清肺通络膏对大鼠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的防治机制。方法:以呼吸道合胞病毒滴鼻感染大鼠,治疗组分别予清肺通络膏全方、主药和辅药干预。感染病毒后第7天,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 RT-PCR)检测大鼠肺组织中p38、ERK、JNK m RNA的含量,western blot的方法观察肺组织中p-p38、p-ERK、p-JNK蛋白水平。结果:正常组和模型组肺组织中均可检测到p38、ERK2、JNK1 m RNA表达及p-p38、p-ERK、p-JNK蛋白表达,但模型组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治疗组中清肺通络膏全方组p38、ERK2、JNK1 m RNA表达及p-p38、p-ERK、pJNK蛋白表达最低,与主药组、辅药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大鼠时激活了MAPK信号通路,清肺通络膏全方组能较好的抑制MAPK信号通路的活化,且优于主药及辅药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敷胸膏对RSV肺炎大鼠组织NF-κB p65及TLR4的表达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君臣组(敷胸膏中君臣药组成)、敷胸膏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均采用鼻腔接种RSV Long株法诱导幼龄大鼠肺炎,正常组用不含病毒的生理盐水滴鼻。于感染当天,君臣组和敷胸膏组分别于大鼠背部外敷进行干预。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状态、肺组织形态学,各组大鼠在感染7天后处死,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肺组织中NFB p65和TLR4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肺组织中NF-κB p65、TLR4的表达显著增高(P0.01),敷胸膏组和君臣组中NF-κB p65、TLR4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敷胸膏组作用较君臣组明显,具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结论敷胸膏干预RSV肺炎大鼠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大鼠肺组织中NF-κB p65、TLR4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清肺通络敷胸方调控转录因子维甲酸相关孤儿受体(RORγt)/叉头翼状螺旋转录因子3(Foxp3+)干预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肺炎幼鼠炎性损伤的机制。方法 将36只SD幼鼠按随机数表法分为正常组、RSV肺炎组、清肺通络敷胸方组,每组12只。RSV肺炎组、清肺通络敷胸方组采用病毒液滴鼻法建立RSV感染模型,正常组给予不含病毒的生理盐水滴鼻,连续3 d。第3天滴鼻后,清肺通络敷胸方组给予清肺通络敷胸膏外敷幼鼠背部,1次/d,连续7 d。每组分别于干预第3天和干预第7天各处死6只幼鼠,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形态,Western blot法检测肺组织中RORγt、Foxp3+蛋白表达情况,RT-PCR法检测肺组织中RORγt、Foxp3+mRNA表达情况,ELISA法检测肺泡灌洗液中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RSV肺炎组干预第3天和干预第7天幼鼠肺间质增宽,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细胞浸润;肺组织中RORγt蛋白及mRNA相对表达量和肺泡灌洗液中IL-17含量均明显升高(P均<0.05),肺组织中Foxp3+蛋白及...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清肺通络敷胸膏对流感病毒肺炎大鼠肺组织中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4(MKK4)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幼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敷胸膏高、中、低剂量组(21.0,10.5,5.25 g·kg-1),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采用甲型流感病毒鼠肺适应株A/FM/47(H1N1)0.1 m L滴鼻建立流感病毒肺炎模型,造模成功后各治疗组给予不同剂量敷胸膏治疗5 d。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肺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检测大鼠肺组织中JNK及MKK4的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进一步检测肺组织中JNK及MKK4 mRNA表达水平。结果:HE染色结果提示,与模型组比较,敷胸膏高、中、低剂量组能明显改善流感病毒肺炎大鼠肺组织损伤程度,随剂量增大而逐渐增强。免疫组化与Resl-time PCR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JNK,MKK4蛋白及mRNA表达显著增强(P0.05);与模型组比较,敷胸膏高、中、低剂量组JNK,MKK4蛋白及mRNA表达均显著减弱(P0.05)。结论:敷胸膏对流感病毒肺炎大鼠的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MAPKs信号通路中JNK,MKK4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扶正祛邪双表法对流感病毒感染致病毒性肺炎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以流感病毒A/FM/47(H1N1)鼠肺适应株滴鼻感染昆明种小鼠,并用解表药(银翘散)、固表药(玉屏风散)、双表药(玉屏风散+银翘散),银屏散、阳性对照药(利巴韦林)干预相应组别小鼠。在流感病毒感染后3、5、7 d,计算肺指数和抑制率,观察肺组织切片光镜下的病理改变;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 RT-PCR)检测小鼠肺组织中病毒载量的变化。结果:银翘散、玉屏风散、银屏散在感染后第3、5、7 d可明显降低小鼠感染后肺指数;明显减轻肺组织炎性损伤,降低肺组织病毒载量。在各时间点,与模型组相比明显低表达(P<0.05),以银屏散组效果最佳。结论:扶正祛邪双表法在治疗小鼠病毒性肺炎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清肺通络开玄法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诱发幼龄大鼠肺炎性损伤肺组织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轴的影响。方法 将24只3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清肺通络开玄法组和清肺通络组,每组6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采用RSV滴鼻法复制大鼠肺炎性损伤模型。第3天滴鼻接种病毒后,清肺通络开玄法组给予黄芩、大黄和大蒜贴膏贴敷于背部脊柱两侧,清肺通络组给予黄芩和大黄贴膏贴敷于背部脊柱两侧,1次/d,连续5 d;正常组和模型组不给予干预。干预5 d后,HE染色观察大鼠肺组织病理学改变,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肺组织中HMGB1和RAGE mRNA表达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组织中HMGB1和RAGE蛋白表达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 干预5 d后,正常组大鼠未见肺组织病理损伤;模型组大鼠见明显肺炎性损伤;清肺通络开玄法组及清肺通络组大鼠肺炎性损伤程度较模型组轻,清肺通络开玄法组损伤更轻。模型组大鼠肺组织中HMGB1和RAGE m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表达平均光密度值均明显高于...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金柴抗病毒胶囊对H1N1流感病毒FM1感染免疫低下动物的防治作用。 方法 :采用环磷酰胺注射造成免疫低下模型,经滴鼻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FM1株造成肺炎模型,分别经预防给药5 d和治疗4 d,取各组小鼠肺组织,称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肺组织中相对病毒载量,观察金柴抗病毒胶囊对小鼠肺指数、病毒载量的影响。 结果 :模型组小鼠经流感病毒FM1株感染后,肺指数明显升高,肺组织中相对病毒载量显著高表达,金柴抗病毒胶囊各剂量组均可明显降低流感病毒感染免疫低下小鼠肺指数以及肺组织中相对病毒载量,降低动物模型肺指数、相对病毒载量的作用与达菲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 :金柴抗病毒胶囊对流感病毒感染免疫低下小鼠有较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清肺通络膏对流感病毒诱导的肺炎大鼠肺组织中PI3K/AKT/NF-KB信号传导通路的调控机制。方法: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清肺通络膏高、中、低剂量组,除正常组外,采用鼻腔接种流感病毒FM1株诱导Wistar幼龄大鼠肺炎,在感染后各治疗组采用清肺通络膏贴敷于大鼠背部肺脏投影区治疗。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状态;肺组织形态学;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肺组织PI3K,AKT,核因子NFB p65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肺组织中PI3K,AKT,NF-k B p65的表达显著增高(P<0.05),清肺通络膏高剂量组PI3K,AKT,NF-k B p65的表达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清肺通络膏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使NF-k B p65表达降低,从而减轻了肺组织的病理损伤,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清肺通络膏及其拆方对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大鼠血T细胞亚群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全方组、主药组、辅药组,每组6只。除正常组外,其余组以呼吸道合胞病毒滴鼻感染大鼠,然后各给药组分别予清肺通络膏全方、主药和辅药敷背。干预后第7天,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T细胞亚群,应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白细胞介素-4(IL-4)、干扰素-γ(INF-γ)水平。结果模型组CD3+、CD3+CD8~+及INF-γ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组(P均<0.05),CD4~+/CD8~+及IL-4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均<0.05);各给药组CD3+、CD3+CD8~+及INF-γ水平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均<0.05),CD4~+/CD8~+及IL-4水平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均<0.05),且全方组上述各指标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主药组、辅药组(P均<0.05)。结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大鼠存在T细胞亚群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失衡,清肺通络膏能调整其失衡,且全方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1.
病毒性肺炎是由多种病毒感染引起的支气管肺炎,并且具有发病急、症状重、并发症多的特点,严重的可危急患者生命.临床上,仅用抗病毒药物或是单纯使用中药对治疗病毒性肺炎效果不明显.本文在分析病毒性肺炎的病理、种类、临床表现、检查及诊断分析的基础之上,对病毒性肺炎的治疗方法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2.
病毒性心肌炎是感染病毒引起的心脏急、慢性炎症,临床不但可以引起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少数病例可猝死或演变为心肌病,是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一种常见而多发的疾病。由于本病为病毒感染引起,目前西医无特效疗法,而中医药在防治本病方面有一定的优势。近年来,多数医家认为本病的病机关键是“虚”、“瘀”、“毒”三个字,气虚阴虚为本,热毒血瘀为标,气阴两虚不仅是本病发病的内因,还是病变发展的必然结果,存  相似文献   

13.
炎症复合体可识别和感受多种微生物产物及细胞内自身代谢性应激而活化胱天蛋白酶,诱导白介素-1β、白介素-18、白介素-33等促炎性反应细胞因子的分泌及多种炎症递质的释放,在抗流感病毒感染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可能为调控流感病毒介导的免疫反应提供新的作用靶点。  相似文献   

14.
论湿为病毒     
王辉武教授临床观察认为“湿邪”可能与现代医学所说的“病毒”相类似,中医中药以祛风除湿、芳香化湿、苦温燥湿、淡渗利湿、健脾驱湿等治疗病毒性疾病均有明显疗效,可见“湿”为治疗核心,故大胆提出“湿为病毒”学术观点,并进行了多年的理念论证和临床验证。本文运用中医湿邪理论,探讨论证病毒性疾病与湿邪的相关性,希望有益于病毒性疾病的辨识,便于对疾病的早期干预,防止进一步恶化,以求丰富中医防治病毒性疾病的理念。  相似文献   

15.
李德新教授治疗乙肝临床经验丰富 ,认为乙肝的治疗要以“补肝体和肝用”为总则 ,辨证论治 ,方从法出 ,用药随证加减 ,灵活权变 ,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与流感病毒核蛋白(NP)相互作用的宿主因子,研究其对流感病毒复制的影响,以及栀子环烯醚萜苷(IGE)抑制流感病毒的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与流感病毒NP相互作用的宿主因子;通过免疫共沉淀实验对异质核糖核蛋白(HNRNPD)、氨基葡萄糖6磷酸脱氨酶1(GNPDA1)、Poly/rC结合因子1(PCBP1)、激活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STAT)蛋白1抑制因子(PIAS1)进行验证;通过双荧光素酶实验比较PIAS1和HNRNPD对流感病毒复制的影响,并检测在转染核糖核蛋白体复合物(RNP)及PIAS1敲低的情况下,给予栀子环烯醚萜苷对流感病毒复制的影响。将ICR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达菲组和IGE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各组滴鼻感染甲型流感病毒FM1株建立病毒性肺炎模型。IGE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给予50、25、12.5 mg?kg-1 IGE灌胃,达菲组给予27.5 mg?kg-1达菲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灌服等体积蒸馏水,连续4 d。实验结束后,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肺组织中PIAS1、NP、磷酸化(p)-STAT3、STAT3、p-STAT1、STAT1的蛋白表达。结果 在酵母双杂交实验中,发现了16个流感病毒NP的潜在互作宿主靶点;免疫共沉淀实验发现HNRNPD和PIAS1可以与流感病毒NP相互作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中PIAS1敲低和过表达都可明显影响IAV RNP活性(P<0.05,P<0.01),HNRNPD对IAV RNP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GE高、低剂量组均可使流感病毒复制减少(P<0.05),并可逆转PIAS1敲低导致的流感病毒复制增加(P<0.05,P<0.01)。IGE各剂量组不同程度地降低感染小鼠肺组织PIAS1、NP、p-STAT3、p-STAT1、STAT1的表达量(P<0.05,P<0.01)。结论 PIAS1和流感病毒NP相互作用,并能够抑制流感病毒的复制,栀子环烯醚萜苷可能通过PIAS1/STAT1通路抑制IAV RNP的活性,从而发挥抗病毒作用。  相似文献   

17.
张强  孙隆儒 《中国药学杂志》2006,41(16):1205-1209
 目的综述了近年来乙型肝炎病毒(HBV)选择性抑制剂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方法查阅最新国外相关文献,按照化合物结构的不同分别对核苷类和非核苷类化合物的抗HBV活性、选择性和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结果与结论抗HBV药物的设计主要应寻找新的药物作用靶点,设计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从而有利于遏制单独应用核苷类药物引起的耐药性HBV变种的增长。  相似文献   

18.
  神经氨酸酶(NA)是流感病毒表面一种蘑菇云状四聚体结构的包膜糖蛋白,其抑制剂对高致病性流感病毒的各亚型均具有抑制作用,且其安全性和耐药性良好,可用于流感病毒的预防和治疗。笔者在归纳总结近年来该领域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之上,对神经氨酸酶及其抑制剂的分类、构效关系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总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现有条件设计并合成出活性更好、选择性更高的抗流感药物。  相似文献   

19.
流感病毒裂解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不同时间裂解甲乙型流感病毒,测定血凝效价,找出最佳裂解条件。方法 甲乙型单价病毒液中分别加入0.5%—0.6%TritonN—101,室温振荡一定时间后取样,电镜观察结果。结果 经过观察Al和A3型流感病毒在3—4h、乙型流感病毒在4—5h效果较好。结论 流感疫苗生产中甲乙型流感病毒的裂解应采取不同时间以获得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在Lightcycler系统上建立和评价HSV-1、HSV-2型病毒的实时定量PCR方法,并与巢式PCR和病毒分离培养的结果进行比较。方法:120例从疑似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患儿口腔黏膜及唇黏膜取样,进行实时PCR,巢式PCR和病毒分离检测HSV-1、HSV-2的感染情况。结果:HSV-1阳性率:病毒分离和巢式PCR分别为34/120(28.3%)和36/120(30%),实时PCR为38/120(31.7%);HSV-2的检测:病毒分离阳性率为5/120(4.2%),巢式PCR阳性率为7/120(5.8%),实时PCR阳性率为8/120(6.7%)。结论:实时PCR增加了单纯疱疹病毒DNA检出率,尤其是和病毒分离相比。实时PCR和巢式PCR在敏感性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实时PCR技术具有快速扩增,降低污染风险的优势,它是诊断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一种合适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