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肥胖是心房颤动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研究表明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每增加5kg/m~2,新发心房颤动风险增加10%~30%~([1])。心外膜脂肪是一种特殊的内脏脂肪组织,解剖位置和心肌紧密相连,近年研究显示心外膜脂肪与心房颤动关系更为密切,本文就二者之间的关系做一综述。1心外膜脂肪的解剖位置及生理特点1.1解剖位置心脏脂肪组织根据解剖位置分为:心脏旁脂肪,心包脂肪及心外膜脂肪。心外膜脂肪位于  相似文献   

2.
心外膜脂肪组织是一种靠近心脏的活性内脏脂肪组织,已被证明是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大量研究表明,随着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和体积的增加,心房颤动的发病率和复发率逐渐增加;流行病学研究亦证实了肥胖在心房颤动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本文就心外膜脂肪组织与肥胖在心房颤动发生和维持中的作用机制及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心外膜脂肪是一种沉积在心脏的内脏脂肪组织,由于其独特的解剖位置和病理生理学特点,使其与心房颤动(简称房舒)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一些临床研究表明心外膜脂肪组织与房颤发病率及严重程度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一些基础研究则表明心外膜脂肪分泌的一些因子与房颤发生存在潜在联系。  相似文献   

4.
心外膜脂肪是位于心肌与脏层心包之间的特殊内脏脂肪组织。心外膜脂肪作为身体脂肪的一个贮存库,与心房颤动的发生、严重程度以及射频消融的结局密切相关。心外膜脂肪可能通过脂肪浸润、促纤维化和炎性反应等多种机制影响心房颤动的发生和发展。近年研究发现,通过B超、CT和磁共振成像(MRI)等技术检测心外膜脂肪的厚度或容积可以预测心房颤动的发生、相关并发症和射频消融的结局。  相似文献   

5.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年的研究发现,心外膜脂肪组织与心房颤动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心外膜脂肪组织导致心房颤动的机制可能为:(1)心外膜脂肪组织中存在大量的自主神经节,心外膜脂肪组织增加可导致自主神经活动紊乱,神经节内的交感神经元兴奋,释放更多的去甲肾上腺素,引起神经节附近的肺静脉及心房内的心肌细胞钙负荷增加,诱发早期后除极,从而形成肺静脉及心房内的异常放电,并可导致心房有效不应期缩短,使心房组织产生电重构。(2)心外膜脂肪组织是心房组织局部炎性介质的源泉,心外膜脂肪组织的增加可导致炎性介质过度表达促使心房肌纤维化的进展,并导致心房产生结构重构,为心房颤动的发生及维持提供了基质。  相似文献   

6.
肥胖及脂肪组织功能紊乱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可促进心房颤动的发生与发展。脂肪组织相关因素导致心房颤动的潜在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其可能机制涉及炎症、自主神经失平衡和心房结构重构等。现综述近年来以心外膜脂肪组织为代表的脂肪组织通过多途径影响心肌细胞和心脏电活动,并提出潜在干预手段靶向调控脂肪组织及其微环境,有望为心房颤动的防治带来新方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外膜脂肪组织容积与老年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相关性。方法选取36例持续性房颤老年患者纳入A组,32例阵发性房颤老年患者纳入B组,同时抽取常规体检老年健康人群40例纳入对照组。对各组心外膜脂肪组织容积、体脂肪率、脂肪重量及内脏脂肪进行检测评估,并进一步分析心外膜脂肪组织容积与老年房颤病情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心外膜脂肪组织容积、脂肪重量、内脏脂肪及体脂肪率水平均明显低于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心外膜脂肪组织容积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脂肪重量、内脏脂肪及体脂肪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老年房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心外膜脂肪组织容积呈正相关(P0.001)。结论老年房颤的病情状况与心外膜脂肪组织容积呈正相关,临床可通过监测心外膜脂肪组织容积水平变化尽早对患者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8.
脂肪组织包括内脏脂肪组织和皮下脂肪组织, 其中内脏脂肪组织异常沉积引起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病死率较高。心外膜脂肪组织归类为内脏脂肪组织, 尽管重量仅占全身脂肪组织的0.02%, 但因解剖位置和生物学功能特殊, 其在冠心病、心房颤动、心力衰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的心肌损伤、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文主要就心外膜脂肪的解剖与生物学功能、影像学评估及其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与正常人群不同部位心外膜脂肪体积差异,探讨心外膜脂肪组织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关联性。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本院住院治疗的65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期65例在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与之匹配的正常人群作为对照组。所有入选对象均记录基线资料及伴发疾病,采用冠状动脉CT测定总心外膜脂肪组织(EAT-total)体积,心室周心外膜脂肪(EAT-ventricular)体积,心房周心外膜脂肪(EAT-atrial)体积,左房周心外膜脂肪(EAT-LA)体积及右房周心外膜脂肪(EAT-RA)体积。比较2组不同部位心外膜脂肪体积差异,分析心外膜脂肪组织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相关性。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除心室周心外膜脂肪组织外,其余区域心外膜脂肪组织在病例组中均较对照组升高[EAT-atrial,(55.3±19.6)vs(68.7±29.1)cm~3,P0.05; EAT-LA,(31.9±11.9)vs(39.5±19.3)cm~3,P0.05; EAT-RA,(23.4±8.7)vs(29. 2±11.5)cm~3,P0.05; EAT-total,(130.5±42.1)vs(150.5±61.2)cm~3,P0.05]。在多因素分析中校正混杂因素后,总心房周心外膜脂肪组织体积及右心房周心外膜脂肪体积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发生有关(P0.05)。结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心外膜脂肪集聚,增多的心外膜脂肪组织可能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发生及发展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
心房颤动是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复杂的电生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心脏脂肪垫是一种特殊的位于心外膜的内脏脂肪组织,是一个分泌活跃的内分泌器官,有着重要的生理功能。心脏脂肪垫在心房颤动的发生、维持及终止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且心脏脂肪垫的体积、厚度与心房颤动也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就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前认为,内脏脂肪组织堆积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重要的危险因素。心外膜脂肪组织是内脏脂肪的一种类型,除了发挥代谢、产热和机械作用,还能分泌多种脂肪因子直接作用于邻近的冠状动脉,进而影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进程。本文从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循证医学角度对心外膜脂肪组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关系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心外膜脂肪组织(EAT)增加心脏代谢风险。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危险因素促进EAT积聚,EAT产生促炎症脂肪因子,损害冠状动脉微循环血管,引起心房和心室心肌纤维化、冠状动脉钙化,从而引发心血管病。心脏磁共振是目前测量EAT厚度的重要手段。通过测量EAT厚度有助于判断心房颤动、冠心病和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病预后。抑制EAT形成的药物可以降低心房颤动和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3.
心脏脂肪包括心肌内脂肪和心外膜脂肪组织。由于脂肪组织与心肌组织的CT值不同,故CT影像能反映出心脏脂肪的分布,图像观察表明心脏脂肪组织与心房颤动发生,以及心肌病存在明显相关。因此心脏CT是研究心脏脂肪与心律失常相关联系的重要影像学手段。  相似文献   

14.
正近期,来自英国牛津大学的Wong博士等在EHJ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心外膜脂肪与心房颤动(房颤)的综述,本文为该综述的十点小结。1.体质指数(BMI)是房颤的强力预测因子,BMI每增加5 kg/m2,房颤风险增加10%~30%。2.肥胖与心外膜脂肪增加相关,而后者是肥胖与房颤相关的主要介导因素。3.心外膜脂肪增加房颤风险的可能机制之一是脂肪细胞直接渗透到心房心肌,导致传导减慢或不一致。4.心外膜脂肪增加房颤风险的可能机制之二是心外膜脂肪分泌脂肪因子,导致心房纤维化。5.心外膜脂肪增加房颤风险的可能机制之三是心外膜脂肪分泌白介素6(IL-6)、IL-8和肿瘤坏死  相似文献   

15.
心脏脂肪包括心肌内脂肪和心外膜脂肪组织.由于脂肪组织与心肌组织的CT值不同,故CT影像能反映出心脏脂肪的分布,图像观察表明心脏脂肪组织与心房颤动发生,以及心肌病存在明显相关.因此心脏CT是研究心脏脂肪与心律失常相关联系的重要影像学手段.  相似文献   

16.
在生理状态下,心外膜脂肪组织显示生物化学、能量供应和心脏保护的作用。在病理状态下,心外膜脂肪通过旁分泌产生促炎细胞因子,从而局部影响心脏和冠状动脉,但其机制仍不清楚。血管生成。体重减轻和药物干预可能有助于脂肪恢复生理作用。本文主要介绍心外膜脂肪组织的最新生理和病理研究,尤其是其旁分泌和自分泌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进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血管周围脂肪组织(perivascular adipose tissue, PVAT)是包绕在血管外膜的脂肪组织,与心肺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在生理条件下,血管周围脂肪组织通过分泌血管活性物质调节血管张力;在病理条件下,失功能的血管周围脂肪组织通过分泌大量炎症因子、抗血管舒张因子、脂肪因子等参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肺动脉高压等疾病的进展。我们的既往研究还发现:失功能PVAT增加动脉粥样斑块易损性。心外膜脂肪(EAT)是位于心肌与脏层心包之间的脂肪组织,是血管周围脂肪组织的一种特殊类型,与心房颤动的发生和预后密切相关。本文拟对血管周围脂肪组织的结构特征和功能及其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和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临床研究发现,心外膜脂肪组织(EAT)与心房颤动(AF)的发生风险、AF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等密切相关。本文将分别对EAT的来源及分布、EAT与AF相关性、EAT促进AF发生的可能机制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超重和肥胖成人胰岛素敏感性、胰岛素抵抗及心外膜脂肪组织和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收集2005年3月至2005年12月在我院体检中心符合入选标准的资料210份,均具人体指标测量、空腹血生化检查和经超声测量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腹壁脂肪厚度(SFT)等数据,根据中国肥胖工作组推荐的判定标准,分为超重肥胖组和体重正常组。采用稳态模式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评价胰岛素抵抗。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超重肥胖组SI显著低于体重正常组(P<0.01),FINS、HOMA-IR显著高于体重正常组(P<0.01),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明显厚于体重正常组(P<0.01);控制年龄、性别、腰围影响因素进行偏相关分析,显示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和FINS、HOMA-IR成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39、0.249,P<0.05;和SI成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249,P<0.05,SFT则与各个因素无相关性;逐步法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和HOMA-IR呈正相关,标准化偏回归系数0.309,P<0.01,而SFT仅和BMI呈正相关。结论超重肥胖成人存在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和胰岛素抵抗成正相关,可能是新的心血管和代谢疾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正>原发性高血压病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或不伴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征,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心外膜脂肪是心脏周围的内脏脂肪,既是能量储库,也是内分泌器官。近年来研究表明,心外膜脂肪与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心率失常、动脉硬化、各种炎性细胞因子及其基因表达等密切相关[1-4]。颈动脉粥样硬化既是一种动脉硬化性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