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谈"未病"、"治未病"与"逆针灸"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前疾病医学逐渐出现向健康医学转变的趋势,医学关注的对象也将从"已病"人群逐渐向"未病"人群扩展,医学干预的切入点将逐渐前提.古老的中医"治未病"理论具有明显的时代超前性,它的未病先防、早期防治、已病防变、保健延衰的核心思想将日益引起重视."逆针灸"作为"治未病"的主要针灸手段,更以其充分重视机体自身潜能激发无毒副作用等特色引起预防医学界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对偏颇体质的干预是实现中医"治未病"的有效方法,笔者通过对多种传统中医针灸方法如针灸、刮痧、拔罐、艾灸、贴敷、膏方等分别从病邪的特异性、中病层次、体质特异性及刺灸法的特异性等角度进行优势对比分析,并进行合理的组合,从而达到"杂合以治"、"治未病"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中医药调理脾胃在"治未病"过程中的作用及优势,探寻运用中医药调理"治未病"的方式.方法:用中药对中医内科门诊的不同证型相关人群以不同方式进行调理,观察疗效,分析病机,总结方法.结果:运用中医药调理脾胃"治未病"取得良好效果.结论:中医药调理脾胃"治未病"具有成本低、疗效好、副作用少等优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中医"治未病"学术思想源远流长,中医治未病有"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层含义.历代医家对此有精妙的论述和广博的阐发.继承和发扬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对于提高中医防病治病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疾病医学正在向健康医学转变,人们对预防保健更加重视.医学关注的对象也从"已病"人群逐渐向"未病"人群扩展,医学干预的切入点逐渐前移.中医"治未病"理论具有明显的超前性,它的未病先防、早期防治、已病防变、病后防复、保健延衰的核心思想日益引起重视.民族医药在"治未病"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壮医针灸作为壮医"治未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以其充分重视机体自身潜能激发且无毒副作用等优势而受到越来越多群众的青睐.  相似文献   

6.
杜狄佳  陈盼碧  杨孝芳 《新中医》2021,53(7):127-130
治未病是中医预防医学思想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治未病理论中欲病防发和已发防变的学术思想贯穿于哮喘发病的各个阶段。从治未病角度阐述针灸在哮喘不同阶段的防治方法,可为临床上运用针灸治疗哮喘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
《辽宁中医杂志》2016,(12):2622-2623
"治未病"是中医防治系统的精髓,"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治未病"是历代医家追求的最高境界。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因此脾胃功能旺盛,才可以保持人体正气强盛,防止疾病入侵。文章将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三个方面来论述针灸从脾论治"治未病"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8.
季盛 《江西中医药》2021,52(8):21-2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作为烈性传染病,具有起病隐匿、传播性强、死亡率高等特点,已严重影响人民的健身体健康.中医学中"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符合预防医学中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思想.疫情以来,中医专家将中医"治未病"思想在社区新冠肺炎防治进程中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方面应用,现加以总结,以为社区"治未病"理念的运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针灸处方中,"治未病"穴位的配伍,反映了医生临证治疗的一种思路。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三个方面介绍穴位配伍中"治未病"理念的应用,为准确理解中医学"治未病"的科学内涵及其在针灸配穴中的运用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0.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医"治未病"理论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将其与颈椎病的防治结合起来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中医护理健康教育是未病先防的基础,应充分发挥优势。  相似文献   

11.
中医"治未病"理论是《黄帝内经》预防与治疗学的精髓,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代的理论与临床发展中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治未病"理论的内涵为线索,并针对中风病的致病因素,探讨"治未病"理论在中风病防治中的应用,充分反映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的中医思想。  相似文献   

12.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源远流长,其针灸法尤为重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疾病医学正在向健康医学转变,人们防病保健的意识也逐步提高。祖国医学未病先防、已病防变、保健强身、延年益寿的思想正日益受到重视。针灸法在“治未病”方面有特殊作用,由于针灸法具有操作简便、经济安全、疗效显著等优点,因此在临床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本文结合针灸法“治未病”的作用及临床研究,对针灸法“治未病”辨证选穴的思想作一初探。  相似文献   

13.
“治未病”与亚健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亚健康状态是中医所讲的"未病"表现之一.中医理论认为治病要"防患于未然"."治未病"的理念古已有之,<黄帝内经>曾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和"已病"个层次,并提出"上医医未病之病".  相似文献   

14.
逆针灸治未病中医机理浅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逆针灸作为治未病的重要手段,在临床预防疾病方面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从阴阳、气机、五行制化、经络、时间医学等几个方面就逆针灸治未病的中医机理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中医"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既病防变、盛病防危、新愈防复五个方面,即预防为主、早期治疗,掌握疾病发展趋势、控制病情恶化.骨质疏松症属中医"骨萎"、"骨痹"的范畴,病因主要归于肝肾亏虚、脾虚、血瘀.以"治未病"的理论指导来提高峰值骨量、延缓骨量的丢失,以期达到降低骨质疏松发病率,减少患者骨痛和骨折发生,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在探究"治未病"理念的基础上,从"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病盛防危"、"病后防复"五个方面浅析中医"治未病"思想在糖尿病发病病程中不同时期的体现,探讨中医"治未病"理念在糖尿病分期防治中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辽宁中医杂志》2016,(11):2383-2384
目的:针灸"治未病"历史悠久,但其内涵与外延至今尚不明确。文章将深入探究针灸"治未病"理论的内涵与外延。方法:通过文献的分析,结合临床实践,使针灸"治未病"理论能够得到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进而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临床。结论:针灸"治未病"的实质是鼓舞正气、以防为治,其内涵有三:一是治未成之病、二是治未传之病、三是治未复之病,其外延涵盖了养生、调摄、预防、治疗、康复等学术范畴。  相似文献   

18.
从"治未病"理论看高血压的三级预防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高血压三级预防理论进一步认识"治未病"思想中"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在临床中的应用,并由此进一步探讨中西医结合模式在临床的运用.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趋势及发病率均有所增加,而现代医学对该病没有特效抗病毒疗法,而中医"治未病"思想在该病的养生防护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等不同阶段所采取的措施及注意事项,来阐述治未病思想在病毒性心肌炎养生防护中的作用意义,以期为该患者人群提供理论支持及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20.
探讨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学术渊源、理论内涵以及在防治恶性肿瘤中的意义,并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等方面研究"治未病"思想在Barrett食管诊治中的作用,为临床应用"治未病"思想指导消化道癌前病变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