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目的探讨二尖瓣病变患者赖氨酸氧化酶(lysyl oxidase,LOX)表达与持续性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的关系。方法 2012年3月至2014年2月纳入我院拟行瓣膜置换术187例二尖瓣膜病变患者。根据是否伴有持续性AF,将研究患者分为窦性心律(sinus rhythm,SR)组和AF组。在AF组,根据患者的二尖瓣病变类型,进一步分组为二尖瓣狭窄(mitral stenosis,MS)伴AF组(MS+AF组)和二尖瓣反流(mitral regurgitation,MR)伴AF组(MR+AF组)。AF组97例,男44例、女53例,年龄(52.76±11.35)岁;SR组90例,男48例、女42例,年龄(47.95±14.22)岁。结果二尖瓣病变患者中51.87%(97/187)伴有AF,与二尖瓣反流相比,二尖瓣狭窄较多伴有持续性AF(60.31%vs.34.43%,P0.05)。AF组血浆LOX表达水平明显高于SR组(73.78±25.42IU/L vs.51.05±18.96 IU/L,P0.05)。在AF患者中,MS组的LOX水平高于MR组(84.21±32.15 IU/L vs.59.74±35.21IU/L,P0.05)且易伴有血栓。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F与LOX水平(r=0.124,P=0.036)及左心房直径(r=0.531,P=0.042)有关。结论二尖瓣病变患者血浆LOX水平升高与AF发生有关,二尖瓣狭窄患者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心瓣膜手术时用盐水冲洗射频改良迷宫Ⅲ手术(IRFMM)治疗心房颤动(AF)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03年12月至2005年10月,我科采用外科手术射频消融系统,在20例心瓣膜病患者手术中用IRFMM治疗AF.射频功率设定为25W,盐水冲洗速度为5ml/min.结果 术后20例中16例转为窦性心律.随访1~22个月,17例维持窦性心律,1例为结性心律,2例仍为AF.结论 在行伴有AF的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时,采用盐水冲洗射频改良迷宫Ⅲ手术治疗AF,具有安全简便、疗效确切的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我院自2002年1月~2003年12月随机抽取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共42例,其中26例采用AF钉内固定后植骨治疗,其余16例采用AF钉内固定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早期新发心房颤动(AF)的相关因素。方法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行单纯CABG的患者649例,按照术后是否出现AF分为两组。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和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新发AF的相关因素。结果CABG术后新发AF共52例(8.0%),其中44例(84.6%)出院时恢复窦性心律。术后新发AF患者中,年龄、心脏手术风险评估欧洲系统(EumSCORE)标准评分、高手术风险比例、左心房直径和左冠状动脉优势型比例均高于无AF患者。年龄、左心房直径、射血分数、手术风险分层、左冠状动脉优势型和右冠状动脉旁路重建是CABG术后新发AF的相关因素;不停跳手术、术前应用β受体阻滞剂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等与之无关。结论CABG术后新发AF受多因素共同影响;EumSCORE手术风险评估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术后新发AF;术中加强心肌保护和减少外科创伤可能是减少术后新发AF的主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术前心房颤动(AF)对二尖瓣置换术患者术后中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行二尖瓣置换术,伴或不伴有三尖瓣成形术的二尖瓣病变患者1 029例的临床资料,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共筛选出621例,按照术前是否发生AF分为两组,术前出现AF为AF组,395例,男134例、女261例,年龄(51.1±11.5)岁;术前窦性心律(SR)为SR组,226例,男82例、女144例,年龄(48.2±14.1)岁。比较两组早期临床结果和中远期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10年随访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AF组血栓栓塞发生率明显高于SR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9‰(31例/33 984患者月)vs.0.4‰(9例/21 151患者月),χ2=4.26,P=0.039]。AF组术后10年生存率明显低于SR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3.2%vs.92.7%,χ2=10.26,P=0.002)。经Cox多因素分析,影响二尖瓣置换术患者术后中远期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术前AF[HR=2.878,95%CI(1.166,4.129)]、左心室射血分数低[HR=0.948,95%CI(0.917,0.981)]和年龄偏高[HR=1.073,95%CI(1.038,1.109)]。AF除了对患者生存率及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率有显著影响外,对左心、右心功能及三尖瓣反流量同样存在负面效应。结论 AF是影响二尖瓣置换术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如果出现AF先兆如多发房性早搏或左心房扩张时尽早进行手术,或许可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盐水冲洗射频改良迷宫Ⅲ手术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心瓣膜手术时用盐水冲洗射频改良迷宫Ⅲ手术(IRFMM)治疗心房颤动(AF)的临床效果。方法白2003年12月至2005年10月,我科采用外科手术射频消融系统,在20例心瓣膜病患者手术中用IRFMM治疗AF。射频功率设定为25W,盐水冲洗速度为5ml/min。结果术后20例中16例转为窦性心律。随访1~22个月,17例维持窦性心律,1例为结性心律,2例仍为AF。结论在行伴有AF的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时,采用盐水冲洗射频改良迷宫Ⅲ手术治疗AF,具有安全简便、疗效确切的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手术同期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双房射频消融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至2015年4月我科连续15例行ASD修补同期双房射频消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8例,平均年龄16~62(47.1±10.8)岁。观察术后远期AF射频消融的成功率。结果 15例患者手术顺利,术后早期无死亡、卒中等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随访时间61(3~136)个月。术后1年、3年、5年、10年AF消融成功率分别为81.3%、75.0%、68.8%和61.1%。随访期间无死亡及卒中事件发生,1例患者安装永久性起搏器。结论 ASD修补手术同期AF双房射频消融术后远期疗效好,安全有效,ASD修补患者有必要同期行AF双房射频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8.
心脏瓣膜手术同期微波消融治疗心房纤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心房纤颤(AF)是心脏瓣膜疾病最常合并的心律失常之一,在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的病人中,AF的发生率可达40%~60%,且术后仍为AF的发生率可高达80.09%.心内直视手术病例,药物、冷冻、手术前后介入及附加迷宫手术(MAZE手术)治疗AF疗效差别较大.心内直视手术同期采用微波消融治疗AF,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确切等优点.2003年5月至2005年5月,我们在心脏瓣膜手术同期微波消融治疗合并的AF 82例,早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心瓣膜病患者出现心房颤动(AF)较为常见,二尖瓣病变患者其AF发生率可达60%左右.一般认为瓣膜病变合并大左房AF患者射频消融迷宫手术效果较差,且大左房合并血栓者复发率更高.2011年1月至2013年7月我们对9例瓣膜病变合并大左房AF患者行心脏瓣膜手术同期施行射频消融迷宫手术.术后随访近中期临床效果良好,总结治疗经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同期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改良迷宫双极射频消融术的风险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14年9月本院167例同期AF改良迷宫直视双极射频消融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3例,女124例)。其中,102例AF消融过程中不阻断升主动脉(试验组),其余65例常规施术(对照组)。两组间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P=0.070、性别P=0.789)。结果 167例AF消融时间(23.1±5.0)min,两种方式AF消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9);升主动脉阻断时间(82.1±42.6)min,体外循环时间(156.6±56.4)min,不阻断升主动脉下AF消融上述时间明显缩短。1例升主动脉阻断下AF消融患者术后并发多器官功能不全,术后1个月死亡。随访1~77(35.3±3.5)个月,以心电图窦性心律为转复标准,术后1、3、6、12、36和60个月窦性心律维持率分别为85.3%(133/156)、83.4%(126/151)、82.7%(115/139)、77.0%(94/122)、75.9%(41/54)、72.0%(18/25),两种方式AF消融术后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院后1个月和6个月各死亡1例。结论器质性心脏病同期AF患者行改良迷宫双极射频消融疗效满意,AF消融过程中不阻断升主动脉,可以显著缩短术中心肌缺血时间,对重症患者有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射频改良迷宫手术治疗二尖瓣病变合并心房颤动(AF)的临床经验。方法 2003年5月至2008年12月我们对122例合并永久性AF的心瓣膜病患者行二尖瓣置换术,同期施行射频改良迷宫手术,其中男31例,女91例;年龄23~65岁(47±10岁)。AF持续时间0.5~32.0年(6.5±5.7年),二尖瓣狭窄57例,二尖瓣关闭不全7例,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58例。采用Cardioblate系统(Medtronic公司,单极射频笔、射频能量25~30 W、盐水冲洗速度180~240 ml/h),首先完成右心房迷宫手术,阻断升主动脉以冷晶体或含血心脏停搏液灌注保护心肌,经房间沟或房间隔进入,分别环绕左右肺静脉口做消融线,并从左侧环线向二尖瓣后瓣环及左心耳口做消融线,完成连接左右环线之间的消融。处理左心耳及相应的心瓣膜病变。术后常规使用胺碘酮,定期随访。结果术后围术期死亡4例,其中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2例,机械瓣故障死亡1例,猝死1例。随访115例,失访3例;随访时间1.5~7.0年(4.8±2.6年),随访期间死亡4例,其中猝死3例,机械瓣膜故障1例。87例(78.4%,87/111)患者恢复了窦性心律,22例仍为AF,1例为心房扑动,另1例术后1年需置入永久性起搏器。随访期间(术后0.5~7.0年)患者左心房内径较术前明显缩小(44.90±7.50 mm vs.54.30±10.80 mm,t=10.641,P=0.000)。结论射频改良迷宫手术治疗二尖瓣病变合并AF是相对安全的,但术后心律不稳定、心动过速及AF复发并非罕见,因此对这些患者AF的手术指征应该个体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预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是否发生心房颤动(AF),对其术前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收集安贞医院2007年9月至2008年4月226例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或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3d内是否出现AF持续5min以上分为非AF组和AF组,分析两组患者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及术前一般临床资料。两组患者均采用胸骨正中切口,并在相同条件下完成手术。结果术后24例患者(10.6%)发生AF.AF组中左心房前后径〉35mm的患者高于非AF组[41.7%(10例)vs.22.3%(45例),χ^2=4.380,P=0.036)];二尖瓣反流患者高于非AF组[37.5%(9例)vs.17.3%(35例),χ^2=5.568,P=0.018)];左主干病变患者高于非AF组[33.3%(8例)vs.12.4%(25例),χ^2=7.560,P=0.006];年龄AF组高于非AF组(65.7±9.5岁vs.60.1±10.1岁,t=-2.724,P=0.010)。两组患者单因素分析结果:高龄、二尖瓣反流、左心房大、左主干病变等手术前临床指标是术后发生AF的危险因素;手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χ^2=4.190,P=0.040),心电监护时间(χ^2=5.948,P=0.015),住院费用(χ^2=4.110,P=0.043)等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ABG后发生AF与高龄、二尖瓣反流、左心房增大、左主干病变等危险因素有关。临床资料、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等有助于预测CABG后是否发生AF,以使更好地预防和治疗,降低术后AF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AF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3年7月~2007年11月,我科采用AF系统内固定后路减压加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36例,疗效满意。2003年7月~2007年11月,我科采用AF系统内固定后路减压加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36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们收治50例冠心病(CHD)合并心房颤动(AF)患者,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手术,同期使用AtricureTM干式双极射频消融钳行AF射频消融术,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性分析AF系统治疗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后路椎板减压自体骨移植并AF钉内固定术治疗。结果手术治疗31例,术后经平均2年随访,椎体高度完全恢复10例,大于90%的18例,大于80%的3例;31例术后神经功能情况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AF椎弓根系统固定可靠,操作简单,能达到良好的复位与减压的目的,是一种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心外膜环左心房消融(CLAA)联合肺静脉隔离(PVI)治疗心房颤动(AF)的有效性。方法实验用猪30例,体重60~78 kg,应用抽签法随机分为3组:心房颤动对照组(AF组,n=10)、肺静脉消融组(PVI组,n=10)、环左心房消融联合肺静脉消融组(CLAA+PVI组,n=10)。通过心房快速起搏构建持续的AF模型。AF构建成功后,AF组不做消融处理;PVI组应用双极射频消融钳做肺静脉隔离消融;CLAA+PVI组应用双极射频消融钳先做肺静脉隔离消融,再做环左心房消融。消融后,应用电复律将所有AF猪恢复窦性心律,再次检测并比较各组AF易感性及AF维持时间的差异。结果所有猪均经左心房快速起搏成功构建成稳定、持续的AF模型。PVI组和CLAA+PVI组顺利在心脏不停跳下实施心外膜消融术。单纯PVI使3例(15%)终止AF,CLAA+PVI使5例(62.5%)终止AF(P=0.022)。全部猪恢复窦性心律后,burst起搏可使AF组10例全都诱发成持续的AF;PVI组仅有3例(P=0.003)诱发成持续的AF,CLAA+PVI组(P0.001)无持续的AF诱发成功,均显著低于AF组;而PVI组与CLAA+PVI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1)。PVI组的房颤平均维持时间较AF组明显缩短(P=0.003);CLAA+PVI组也较AF组明显缩短(P0.001);与PVI组相比,CLAA+PVI组的房颤平均维持时间也明显缩短(P=0.008)。结论与单纯PVI相比,CLAA+PVI可以更有效终止AF,抑制AF的复发,提高AF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AF系统为具有多重矫正力的内固定系统,同时具备AO与RF两系统的优点。我科自1999年2月~2000年12月应用AF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24例,取得一定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AF钉在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分别对33例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的患者进行脊髓减压、神经松解及AF钉复位内固定。结果对手术33例患者随访3月~3年,发现骨折椎体恢复原有高度,Cobbs角恢复正常,神经功能获得Frankel分级1~3级以上改善。结论AF钉是目前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的一种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9.
微波消融治疗心脏瓣膜疾病合并心房颤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为减少持续性心房颤动(AF)外科治疗的创伤,简化手术,探讨微波消融治疗心脏瓣膜疾病合并持续性AF。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心脏瓣膜疾病患者行心瓣膜置换术同期微波消融治疗AF的结果和早期随访资料。结果 14例患者术中采用微波消融,13例术中恢复窦性心律,1例术后仍为AF。所有患者均随访,随访时间1~11个月。1例术后第12天AF复发,1例术后仍为AF,口服胺碘酮等药物治疗效果欠佳。总有效率为85.7%。结论 微波消融治疗心脏瓣膜疾病合并持续性AF安全可靠、近期疗效较为确切,但远期效果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0.
AF系统复位固定术后松动滑脱断钉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脊柱胸腰段骨折脱位AF系统复位固定术后,出现松动、滑脱、断钉的原因。方法:自1996年8月-2000年10月,112例应用AF系统治疗的胸腰段骨折或脱位患者中,获得随访95例,16例发生松动、滑脱及断钉,其中螺钉松动7例,滑脱3例,断钉6例(9枚螺钉)。结果:AF系统复位内固定术后松动、滑脱、断钉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1)解剖学的特点;(2)患椎因素;(3)椎间盘因素;(4)AF系统的设计缺陷;(5)患者因素;(6)技术因素。结论:术前根据患椎的具体情况,制定完善的手术方案,精确的手术操作,合理的术后功能锻炼,尽量避免上述因素的影响,是降低AF系统内固定失败发生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