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加强门诊管理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防控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程管理理论,进行疫情时期就诊流程再造,建立发热患者"关隘式"筛查哨口,开展多种形式的卫生宣教活动,普及防控COVID-19的知识,严格实施COVID-19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结果初步筛查有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流行病学史患者118例,按防控要求由专人护送至发热门诊。未出现发热患者误诊,门诊医务人员、患者未发生院内交叉感染。结论 COVID-19疫情期间,门诊部应认真执行对进入门诊人员的"关隘式"筛查制度和工作流程,保证各项预防措施落实到位,有效地切断院内的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定点医院非发热诊区疫情防控管理的应急策略,为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提供借鉴.方法基于各区域特征,制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防控标准和应急管理策略,专人分区进行专项督查,根据数据反馈促进各项防控措施的质量改进.结果院内员工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发生;医院入口处人员口罩佩戴率为100%,住院患者家属口罩佩戴率为94.62%;各入口体温检测率均为100%;流行病学史筛查率:医院入口为95.93%,门诊、病房入口均为100%;工作人员手卫生执行率为96.14%,手卫生执行正确率为84.78%;患者和家属新冠肺炎防范措施知晓率为95.38%,护工为95.92%;医疗用品、环境消毒率为100%.结论制订的医院非发热诊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应急管理策略切实有效.后期医院入口流行病学史筛查率、住院患者家属口罩佩戴率以及各级人员手卫生和防控知识培训仍须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3.
目的:寻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下急诊科应对管理工作和疫情防控方案。方法:根据广东省中山市陈星海医院急诊科工作内容并结合新冠肺炎紧急诊疗内容、防护要求、消毒标准等制订急诊科管理具体工作内容、疫情防控方案,具体包括人力资源管理、防护物资管理、发热患者诊疗管理、其他急诊患者诊疗和防护管理、医护人员防护管理、患者家属防护管理、消毒管理。管控后进行效果评价,其中管控前后采用症状自评量表比较医护人员心理健康情况;采用防疫知识考卷比较患者家属防疫知识知晓度情况,记录高频接触物消毒质量。结果:急诊科基于新冠肺炎疫情形势制定科学管理方案和有效防控策略并严格执行,令人力资源合理分配、医疗物资正常供应且有效利用;管控前后采用症状自评量表比较医护人员心理健康情况,结果指出管控后症状自评量表得分显著高于管控前得分(136.01±43.50 vs 126.25±38.54;P0.05);管控后防疫知识考卷得分显著高于管控前得分(85.71±13.44 vs 72.15±8.39;P0.05);每次高频接触物消毒合格率均为100.0%。管控后消毒工作落实到位、患者诊疗工作有序开展、院内无交叉感染发生。结论:疫情期间,急诊科加强科学管理和防控,对诊疗工作正常进行、预防交叉感染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玉秀  张瑞珂 《护理学报》2020,27(14):54-58
目的 探索医院精神科住院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护理管理。方法 精神科住院部在2020年1月21日—2月29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采取严格掌握患者入院指征和严格执行陪护探视制度控制人员聚集;通过体温监测和流行病学筛查关卡设置防止疫情输入;对住院患者进行分区收治、分级防护防范院内交叉感染;制定精神科住院患者疫情排查处置流程、通过首次排查和每日排查进行动态疫情防控;调整住院患者外出转运带送、专科治疗用药、院内外康复管理等工作流程落实防控措施;采取多种形式的疫情防控健康教育和心理支持,严格执行精神科护理风险管理、巡视制度、分级护理等护理核心制度,确保患者安全。结果 精神科住院部日均在床住院患者421例,累计开展新入院及在院患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每日排查16 840例次,排查率为100%,带送患者外出转运506例次,未发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疑似和确诊病例、无院内交叉感染,未发生住院患者自杀自伤、肇事肇祸、擅自离院等护理安全事件。结论 精神科住院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护理管理成效明显,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制定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医院核酸采样的护理工作流程、护理人员‘’培训、人力资源安排、正确采样方法,采样的消毒隔离规范等,探讨其实施效果,为综合医院的核酸采样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建议和指导。方法 基于核酸采样医护人员防护用品穿脱程序培训、消毒隔离的培训、鼻咽拭子采集操作流程制定、人员调配、采样流程的方案的制定、防止交叉感染、空气消毒、地面及物体表面消毒、检查者呕吐物及痰液的消毒、医疗废弃物处理、心理支持及后勤保障等方面实施核酸采样疫情防控策略及管理。结果 2020年5月19日-8月19日上海闵行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核酸采样门诊患者、住院患者及家属陪护、本院职工医务工作者共1726例,初步筛查出发热及有流行病学史的患者155例,占8.98%,确诊病例0例,无漏诊,零交叉感染。结论 制定和完善核酸采样护理策略,保证标本质量可防止疫情期间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避免疫情地蔓延和扩散。  相似文献   

6.
目的做好新冠肺炎疫情期手术室防控,减少和避免院内交叉感染。方法逐步开展外科限期手术和择期手术。建立疫情管控组织架构,制定"定期""活期"两库储备方案,加强手术室物资管理。结果新冠疫情零扩散,手术患者、医务人员零感染。结论强化新冠肺炎疫情期手术室的防控细节,可增强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7.
梁潇  高文慧  李思颉 《护理学报》2021,28(19):26-29
目的 分析疫情防控背景下,急性脑卒中绿色通道的管理策略,为后疫情时代脑卒中绿色通道管理和新发传染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在时间节点管理的基础上,对急诊科进行了区域布局调整,设置了专用隔离区、专用CT室。调整人员分配,设置分诊辅助岗筛查流行病学史;采用“并联式”流程改造,并严格进行感染防控。结果 优化后,脑卒中绿色通道患者从入院到医生接诊时间、入院到采血时间、入院到CT扫描时间的中位数较优化前均有所降低(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静脉溶栓患者的从入院到用药时间、入院到离室时间的中位数较优化前缩短(P<0.001)。结论 新冠疫情的爆发将新发传染病的防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优化绿色通道管理,可在保证传染病防控的同时,兼顾卒中绿色通道高效、畅通。  相似文献   

8.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后,为全力做好疫情防控防治工作,陕西省启动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应急响应,本院被确定为本市"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本院是一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人群来源广,流动大,病毒在医院内很容易传播、扩散,从而严重危及患者和医务人员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此,医院改变传统的发热门诊预检分诊模式,实行了"三通道"预检分诊模式,对所有入院患者进行严格分类筛查,人员有序流动,分类诊治,有效防止了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血液透析患者的应急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避免血液透析患者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发生院内感染。方法采取一系列应急方案,包括评估血透室工作现状、调整人力资源、实施三级防控筛查和就诊路线,患者疫期应急管理、环境管控等措施。结果从疫情发生到现在,共治疗患者4076人次,未出现血透患者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病例。结论加强三级防控筛查和一系列应急管理流程,可避免血液透析患者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发生院内感染。  相似文献   

1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于2019年12月在湖北省武汉市首发,随后逐渐蔓延至全国,扩散至全球多个国家。现已证实新冠肺炎的致病病毒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2020年1月30日,WHO建议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命名为“2019-nCoV acute respiratory disease”。河南省是人口大省,防止院内感染是目前新冠肺炎防控工作的重点。麻醉科室承当了全院的手术室内麻醉、手术室外麻醉、麻醉重症监护病房(anesthesia intensive care unit,AICU)及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急救气管插管、麻醉门诊等多个区域的工作,参与人员多、流动性大,一个环节处理不当就极易造成院内交叉感染。为此,河南省麻醉质控中心专家委员会制定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麻醉科工作建议》,建议各医疗机构麻醉科室在从事麻醉各项诊疗过程中严格按照流程,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切实做好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外科普通病房疫情防控工作日显重要.本文依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有关诊疗方案,结合科室疫情防控工作实际,从住院患者、陪护人员、工作人员安全角度出发,基于住院流程的制订和病区防控策略,从总体要求、人员筛查、病区管理、物资管理、人员安排、手术安排、心理疏导等方面,为综合医院普通外科病房疫情防控工作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2.
杨乐  李燕 《当代护士》2021,28(10):143-147
应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需求,为避免交叉感染的同时确保剧增的非新冠肺炎危急重症患者在疫情期间也能得到及时救治,某院成立了过渡病区,在某院多学科协作管理下,有效地避免了新冠肺炎的院内传播.采取合理的人员配置、积极的岗前培训、严格的个人防护及消毒管控等各项有力措施,并在各学科的统一协作下确保了患者的医疗安全及护理质量.认为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过渡病区的多学科协作管理为保证医院非隔离区的医疗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做好新冠病毒感染患者收治、疫情预防与控制工作,同时兼顾原有危重患者的治疗需求,达到疫情防控与常规诊疗两手抓、两不误。方法采取了楼层布局调整最优化,理论与技能培训考核常态化,患者管理人性化,消毒措施管理规范化和防护物资管理精细化5个方面(“五化”)的防控策略,做到精准施策、动态调整。结果提高了全体工作人员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认知,减少了恐惧心理,确保了工作质量与效果,增强了防控意识和落实防控措施的依从性与主动性,实现了全科在岗医护人员和非新冠肺炎患者及家属的零感染。结论新型冠状肺炎疫情下,感染内科重视楼层布局、理论与技能培训考核、患者管理、消毒措施管理、防护物资管理,能显著提高防控效果,实现院内防控零感染。  相似文献   

14.
发热门诊是防控急性传染病期间专门用于排查疑似传染病患者、治疗发热患者所启动的预防预警机制。为了积极配合做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本院迅速完善发热门诊管理,规范医务人员个人防护,严格患者筛查管理,避免交叉感染,确保医患安全,遏制新型冠状病毒在院内传播。本文从发热门诊的布局、医务人员管理及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管理等方面阐述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发热门诊的管理现状。  相似文献   

15.
根据国家及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要求,为进一步做好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有效降低医疗机构内的传播风险,确保我所正常有序开诊,减少口腔患者就诊的交叉感染风险,牙防所针对口腔专业特殊性,按照《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等文件要求,制定应急预案和工作流程,严格落实不断完善,配备相应防护及消毒用品,做好医护人员个人防护,防控环境布局、人员监测与管理、诊疗项目分类防控,线上线下防控及防护培训、勤演练、查细节,不断优化预检分诊流程,积极推进“互联网+”平台建设,全面保障防疫诊疗有序开展,严防院内交叉感染,保障医患双方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如何解决疫情防控与孕产妇救治需求之间的矛盾。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3月1日至5月31日期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急诊科采取的多项管理措施,包括气泡式管理、产科分级预检分诊等,对区域重新整合与规划、优化诊疗流程、调配及培训人力资源、建立支持系统等,针对孕产妇临产与分娩急需处置的特征,采取针对性的应对举措。结果 疫情期间,医院未出现患者漏诊、院内感染及交叉感染。结论 新冠疫情防控期间,急诊科作为解决孕产妇就诊需求的首要场所和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切实可靠的工作部署和精准有效的防控措施可以有效地保障医疗救治工作,防止疫情的扩散传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预检分诊管理模式,以期减少疑似患者漏检、院内交叉感染和提高患者就医满意度。 方法 将预检分诊关口外移,分别在门诊、急诊、住院部关键入口搭建帐篷,设置预检分诊点;加强预检分诊人员及物品的精细化管理和预检分诊流程及信息的精准化管理。 结果 2020年1月25日—2月20日,累计预检分诊37 698例次,其中新冠肺炎发热门诊患者301例,普通发热门诊患者639例,新冠肺炎疑似病例收住隔离区160例,确诊新冠肺炎患者并转诊3例。在此期间,新冠肺炎疑似患者零漏检,院内交叉感染零发生,患者及家属零投诉。 结论 “1移2精”预检分诊管理模式行之有效,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起到控制疫情传播的作用,将来可推广和应用于其他传染病疫情。  相似文献   

18.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医院应制定科学可行的制度和流程,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避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院内感染和疫情扩散。本文总结了非定点救治医院血液透析室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防控措施,通过成立防控小组,制定相关制度和流程;强化全员培训,多途径宣传教育;科学排班,分级管理;对全体员工、患者及家属严格筛查,严格落实个人防护和消毒隔离措施。此外,医院应高度重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诊疗及防控。在组织管理、制度修订、人员培训、工作和人员分配安排、患者及家属管理和健康教育等方面,要基于科室实际情况迅速作出部署,全面加强对疫情防控的集中统一领导,保障科室所有工作人员、患者及其家属的身心健康和安全。  相似文献   

19.
总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中血液净化中心的管理措施:全面落实并执行标准预防措施;严格调查患者流行病学史并记录,每名患者固定透析时间、实施分时段错峰上机以减少人流量聚集,切断传播途径;严格执行患者体温三级筛查制度;严格执行透析患者两班间清场制度,加强对患者家属探视和陪护的管控力度;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相关防控知识的培训;严格要求医护人员对体温进行实时监测、实时记录;积极配合医院防控工作,科室内进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理论及相关技术操作培训。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院内急救流程再造应用于急性中毒患者的实际效果。方法 收集2018年3月-2019年2月(流程再造前)100例来我院急诊科接受治疗的急性中毒患者资料,作为对照组。收集2019年3月-2020年2月(流程再造后)100例来我院急诊科接受治疗的急性中毒患者资料,作为试验组。针对中毒患者的预检分诊,评估,转运、治疗等流程进行优化。重点对易出现延误情况的环节生成针对性、标准化的处置方案。比较流程再造前和流程再造后急性中毒患者的抢救时间、住院时间、治疗满意度、存活率。结果 再造后患者从入院至洗胃开始所用时间、洗胃持续时间,均比再造前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再造后患者入院至血液净化管路开通时间、至血液灌流开始时间,均比再造前提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结论 对院内中毒急救流程进行再造,有利于强化院内各部门合作,提高急救效率,减少抢救过程中不必要的是时间浪费,缩短急性中毒患者的抢救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