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影像学参数枕颈角(OC2A)和后枕颈角(POCA)在性别、年龄之间变化规律及相关性,为枕颈融合术中固定头颈位置的角度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473例(男性339例、女性134例)影像学资料,以性别分2组,每组又以年龄分为≤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69岁和≥70岁各6组。将扫描的颈椎断层影像原始数据以DICOM格式存贮,并导入Mimics16.0软件中测量OC2A与POCA,对两者值随性别、年龄的变化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OC2A和POCA在性别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OC2A男性组中30~39岁除与≤29岁男性组外,其余组间差异均存在显著性(P<0.05),而女性组各年龄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POCA男性30~39岁组中除与≤29岁以下组外,与其余组间差异显著(P<0.05),而40~49岁组则与每组间差异均存在显著性(P<0.05),女性组中则≤29岁组与各年龄组间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其余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OC2A与POCA即两者间不存在相关性 (r=0.038,P>0.05)。 结论 OC2A和POCA值在性别间无差异;男性OC2A和POCA值各年龄段间存在差异,提示临床注意考虑男性年龄差异;而女性OC2A值各年龄段间无差异,POCA却在各年龄段间有差异,OC2A和POCA值在不同年龄段和性别间的变化规律,为枕颈融合术中固定头颈解剖复位角度提供参数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枕颈融合术中应用综合策略对固定枕颈角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5月~2016年3月我科采用综合策略(后枕颈角和Takami'枕颈角)完成后路枕颈融合术的13例患者资料,男3例,女10例;年龄31~60岁(平均42.9岁)。50例年龄20~60岁健康志愿者(男女各半)获得正常人群后枕颈角和Takami'枕颈角的数据;术中基于上述数据调整固定角度。记录患者术前和术中枕颈角度的变化,及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和VAS评分评估临床疗效;X线平片评价植骨融合情况,及各随访时间点枕颈角和下颈椎曲度变化情况。结果术前6例患者Takami'枕颈角为非正常值,其中4例患者后枕颈角及Takami'枕颈角均为非正常值。13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即刻后枕颈角及Takami'枕颈角都在正常范围之内,无严重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术后随访12~48月(平均27.4±15.1月),术后患者枕颈部疼痛及神经功能获得显著改善;末次随访,VAS评分由术前6.4±0.8分降至2.9±0.6分;JOA评分由术前12.9±2.3分改善至15.3±0.9分。术后各随访点枕颈角及下颈椎曲度无显著变化(P0.05);至末次随访,13例患者枕颈部骨性融合,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结论枕颈融合术中应用综合策略有助于选择合理的固定角度并避免枕颈角度不佳所致各种并发症,从而获得满意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3.
文题释义:颅底凹陷症:一种复杂的颅颈交界区骨性结构畸形,多表现为齿状突向后、向上陷入枕骨大孔平面,压迫脑干及脊髓,且多合并寰枢椎脱位、寰枕融合、Kleip-Feil 畸形、Chiari 畸形等相关情况。在X射线平片上可观测到齿状突超过Chamberlain氏线(枕骨大孔后缘至硬腭后缘间联线)≥5 mm。 背景:颅底凹陷症患者枕颈融合术中枕颈区固定角度的选择不合理时,将降低临床疗效,加速下颈椎退变。 目的:测量健康成人枕颈角和后枕颈角,分析颅底凹陷症枕颈融合术中枕颈角和后枕颈角选择对术后临床疗效和下颈椎前凸角丢失的影响。 方法:根据性别和年龄纳入150例健康成人(健康组),男女各75例,20-69岁分为5个年龄组,每组15例。由3名主治以上脊柱外科医师测量每一例健康成人的枕颈角和后枕颈角,对两参数进行组内相关系数分析证明其一致性后,结果取均值,获得正常人群两参数的均值和95%CI。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行枕颈融合术的颅底凹陷症患者42例(畸形组),根据术后行走即刻枕颈角和后枕颈角是否在健康组95%CI内分为理想角度亚组和非理想角度亚组,测量两亚组患者术前、术后行走即刻及末次随访时枕颈角、后枕颈角和下颈椎前凸角;记录两亚组患者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疼痛目测类比评分、颈椎日本骨科协会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以及末次随访下颈椎前凸角丢失情况。 结果与结论:①健康组150例志愿者枕颈角、后枕颈角分别为(14.5±3.7)°、(108.2±8.1)°,95%CI分别为7.2°-21.8°及92.3°-124.0°;而且枕颈角与后枕颈角之间存在负相关(r=-0.386,P < 0.001);②42例颅底凹陷症患者术前枕颈角(5.6±4.3)°明显小于健康组(P < 0.001),而后枕颈角(123.9±10.4)°、下颈椎前凸角(25.7±9.5)°显著大于健康组(P < 0.001);③42例颅底凹陷症患者中,理想角度亚组(26例)术后行走即刻枕颈角和后枕颈角固定在理想角度范围(健康组的95%CI内);非理想角度亚组(16例)枕颈角和后枕颈角固定选择不在健康组95%CI,其中14例(87.5%)患者枕颈角低于7.2°(健康组95%CI的下限值),2例(12.5%)后枕颈角高于124.0°(健康组95%CI的上限值);④两亚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疼痛目测类比评分、颈椎日本骨科协会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 0.05);理想角度亚组患者末次随访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高于非理想角度亚组,但颈椎日本骨科协会评分低于非理想角度亚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⑤同时理想角度亚组患者下颈椎前凸角丢失度数(4.0±6.8)°明显大于非理想角度亚组(-1.6±3.9) °(P < 0.05);⑥提示颅底凹陷症患者枕颈区和下颈椎生物力学平衡状态有别于正常健康人群;因此在枕颈融合术中不建议强行将枕颈角和后枕颈角固定在正常参考范围内,固定在正常参考范围内将降低患者临床疗效,加速下颈椎前凸角的丢失。 ORCID: 0000-0002-4781-6918(杨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4.
背景:枕颈融合是颅颈交界区畸形的主要治疗方法。对于非骨质疏松症患者,颈椎的退变主要表现在椎间盘,而椎体的高度基本保持恒定不变,所以可用颈椎间盘高度和与颈椎体高度和的比值(S值)衡量颈椎的退变,S值越小则颈椎退变越严重。目的:测量颅颈畸形枕颈融合内固定患者的颈椎侧位X射线片,分析融合过程中枕颈固定角度和融合后下颈椎退变的关系,确定最佳枕颈融合角度范围。方法:纳入因颅颈畸形行枕颈融合患者21例,根据融合后即刻枕颈角度(0c-C2角度),将颅颈畸形枕颈融合患者分为3组,即枕颈角9°-22°组、枕颈角9°组、枕颈角22°组,其中融合后即刻0c-C2角度在9°-22°属于正常范围。测量融合前及融合后终末随访时各组S值及JOA评分,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与结论:融合前枕颈角9°-22°组、枕颈角9°组、枕颈角22°组JOA评分分别为(7.3±1.7)分、(7.2±1.6)分、(7.3±1.5)分,融合后随访分别为(14.2±1.5)分、(13.5±1.6)分、(13.3±1.5)分,3组JOA评分均有明显改善,枕颈角9°-22°组JOA改善程度明显较枕颈角9°组、枕颈角22°组好。融合前S值枕颈角9°-22°组、枕颈角9°组、枕颈角22°组分别为0.440±0.017,0.441±0.016,0.440±0.018,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枕颈角9°-22°组融合后终末随访S值与融合前S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枕颈角9°组、枕颈角22°组融合后终末随访S值均较其融合前S值明显减小。提示枕颈融合内固定时枕颈角应尽量在正常范围内,超过或小于正常范围均会加速下颈椎的退变进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HR环重建枕颈部的稳定性。方法 :在 8具新鲜成人标本上 ,对横韧带切除齿状突切骨后失稳的C0~ 3节段 ,随机先后采用了HR环、枕颈钢板和后路钢丝内固定 ,通过脊柱三维运动稳定性评价方法 ,评价它们重建枕颈部即时稳定性的效果。结果 :在 2 .0Nm载荷下 ,HR环固定组C0 ~C3节段的前屈、后伸、轴向旋转和侧弯的ROM分别为 5 .6°、5 .4°、10 .9°、6 .3° ,比后路钢丝组分别缩小 84.5 %、113 .5 %、16 2 .0 %、179.0 % ,比枕颈钢板组分别缩小 16 1.0 %、76 .2 %、12 9.9%、93 .9%。结论 :HR环固定能够较有效地恢复枕颈部即时稳定性 ,是枕颈融合术中较可靠的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儿童胼胝体压部及枕钳成角在年龄及性别方面的差异及变化规律.方法:120例健康儿童(年龄5d~14岁)按≤1岁、>1~3岁、>3~6岁、>6~10岁和>10~14岁分为5组分别行脑部常规MRI和DTI扫描.在所得各向异性值图上测量胼胝体压部及枕钳成角角度,并对所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枕钳角度及胼胝体压部最...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HR环重建枕颈部稳定性的生物力学作用和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实验选用 8具成人新鲜尸体枕颈部标本制成颈 1~ 2骨折脱位模型 ,随机先后采用HR环 ,枕颈钢板和枕颈后路钢丝固定 ,比较标本在不同内固定组别下的三维运动范围。临床应用HR环固定行枕颈融合术治疗枕颈部不稳伴脊髓受压 3 7例 ,术后定期X线检查 ,随访骨性融合时间 ,神经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出现的情况。结果 :HR环固定组C0 ~C3 节段的前屈、后伸、轴向旋转和侧弯的运动范围分别是 5 .6° ,5 .4° ,10 .9°和 6.3° ,比后路钢丝组分别缩小 84.5 % ,113 .5 % ,162 % ,179.4% ,比枕颈钢板组分别缩小 161% ,76.2 % ,12 5 .1% ,93 .9% ,临床 3 7例病人全部获得随防 ,平均随访 2 6个月 ,全部病例均获骨性融合 ,平均骨性融合时间 3个月 ,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 :HR环固定能够较有效重建枕颈部的即时稳定性 ,临床应用骨性融合率高 ,外固定强度降低 ,并且手术操作简单、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将火棉胶微视断层切片相关结构测量数值与CT、MRI的对应数值进行比较,测量和评估枕颈复合体的各关节间隙,探讨CT、MRI对枕颈部关节间隙数据测量的精确性,明确枕颈复合体测量评估的最佳方法。 方法 采用24例正常死亡的中立位成人颈椎标本,以枕颈复合体作为观测对象。 CT、MRI扫描,采集影像学图像。然后经改良火棉胶包埋法处理标本,制作枕颈复合体的横断面(12例)、冠状面(6例)和矢状面(6例)的连续切片,层厚1mm,观察并测量分析三种来源图像中的相关组织间隙。 结果 在火棉胶组织切片、CT、MRI中精确测量枕颈复合体各关节间隙的距离,包括寰齿间隙(ADI)、齿突侧块间隙(LADI)、寰枕间隙(AOI)、寰枢椎间隙(AAI)、基底齿突间隙(BDI)、基底寰椎间隙(BAI)的距离,并将三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统计结果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 ①为临床和基础研究提供精确的关节间隙数据以供参考。②结果提示3组影像来源的数据无统计学差异,可认为CT、MRI均可作为判定枕颈复合体关节间隙的准确方法,MRI是评估枕颈复合体的最佳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9.
枕颈区域的不稳 ,包括寰枕关节及寰枢关节不稳 ,如齿突骨折、横韧带断裂、上部颈椎的炎症、肿瘤以及先天性畸形等 ,皆可引起枕颈区域的稳定性改变 ,临床上常需要予以外科手术治疗。枕颈融合术是常见的解决其稳定性的方法之一 ,虽然临床上已有近 70年的历史 ,但近 2 0年才真正得以迅速发展。现就枕颈融合术有关的文献予以综述。1 枕颈融合术式1.1 后路单纯植骨辅以外固定最早枕颈融合术成功的报道是 193 4年Khan将髂骨块加大量的碎骨块植骨辅以石膏外固定 ,融合获得成功。但其发展缓慢。其后出现一些其它不采用内固定的枕颈融合方法 ,如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枕骨板障间螺钉固定枕颈融合术治疗颅颈部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5例颅颈部畸形患者资料,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29~60岁(40.4±8.2)岁。Amdd—Chiari畸形8例,寰枕融合并颅底扁平5例,颈椎分节不全(Klippel—Feil综合征)2例。术前CT和MRI检查均提示寰枢椎脱位合并脊髓不同程度受压。术前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为6~10分,平均(8.1±1.7)分。所有患者人院后均行颅骨持续牵引,均采用枕骨板障间螺钉固定系统进行枕颈融合术。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00—220min(140.2±30.5)min;出血量190~710ml(272.2±73.4)ml。无脊髓血管损伤及其他严重并发症。术后第3天JOA评分9—14分,平均(11.0±2.1)分,较术前明显改善(t=0.003,P〈0.05)。术后复查X线片、CT和MRI提示板障间螺钉位置均满意,没有螺钉穿透枕骨内板。除1例复位不良外,余14例均完全复位,脊髓受压完全解除。随访12~36个月,平均(22.0±6.3)个月,术后3—9个月(5.1±2.7)个月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无断钉、断棒及内固定松动发生。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2—16分,平均(14.1±1.6)分。与术前比较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02,P〈0.05)。结论颅骨持续牵引结合枕骨板障问螺钉固定系统进行枕颈融合术具有固定牢靠、操作简单、方便植骨等优点,是治疗颅颈部畸形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正常青少年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枕颈矢状面形态,探讨其枕颈矢状面形态与颈椎矢状面形态相关性。方法收集2012年3月—2014年3月在南京鼓楼医院脊柱外科入院治疗并符合入选标准的AIS患者80例(男14例,女66例)作为AIS组;正常青少年志愿者100名(男17名,女83名)作为对照组。在枕颈部侧位X线片上测量并记录枕骨入射角(OI)、枕骨斜率(OS)、枕骨倾斜角(OX)、上颈椎前凸角(C0-C2)、下颈椎前凸角(C2-C7)和颈椎前凸角(C0-C7),比较对照组与AIS组枕颈参数差异及其与年龄、性别的关系,并分析枕颈参数与颈椎矢状面形态相关性。结果对照组OI、OS和OT分别为36.12°±2.55°(30°~44°)、26.34°±8.41°(15°-46°)和-10.06°±7.51°(-22°~11°),AIS组OI、OS和OT分别为35.62°±3.01°(31°~42°)、24.27°±8.49°(7°-42°)和-11.52°±9.23°(-28°-10°),两组枕颈部形态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0.878、1.014、1.306,P值均〉0.05),且不受年龄(≤14岁,〉14~18岁)、性别影响(P值均〉0.05)。对照组OI与C0-C2角和C0-C7角显著相关(r=0.307和r=0.298,P值均〈0.05),OS和OT分别与C2-C7角和C0-C7角显著相关(r=0.402和r=0.560、r=0.428和r=0.550,P值均〈0.05);而AIS组仅OI和OS与C0-C2角存在显著相关性(r=0.532和r=0.620,P值均〈0.05)。结论正常青少年和AIS患者的枕颈参数无显著差异,且不受年龄与性别影响。正常青少年OI、OS和OT与颈椎矢状面形态显著相关,而AIS患者枕颈部矢状面形态仅与其上颈椎矢状面形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股骨颈干角的大小与股骨颈骨折的关系.方法:收集50例65岁以上股骨颈骨折患者的髋关节X线前后位平片,测量其颈干角的大小,并按颈干角度数从小到大分五组,统计每组的患者例数.结果:五组的例数从小到大依次为110°~115°为18例,116°~121°为15例,122°~127°为11例,128°~133°为4例,134°~139°为2例.结论:股骨颈干角度数越大,越不容易发生股骨颈骨折;反之,则越容易发生股骨颈骨折.  相似文献   

13.
背景:枕颈部后路融合能够解除脊髓压迫并能让失稳枕颈部重新早期获得稳定。解剖型设计的Cobra系统对失稳的枕颈区提供坚强的内固定,结合Halo-vest外固定,具有固定,复位,利于植骨融合的作用。 目的:观察Cobra枕颈内固定系统结合Halo-vest在治疗颅颈交界区畸形枕颈融合术中的应用,并评价其临床疗效。 方法:对34例颅颈交界区畸形患者行术前术中牵引复位固定,固定后依患者耐受情况决定保留或去除Halo-vest等针对性治疗。根据JOA评分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进行评估;根据尹庆水等制定的方法计算神经功能改善率。内固定后3,6,12,24个月摄颈椎正侧位X射线平片、CT及三维重建,以判断内固定和植骨融合情况,对部分患者同时行MRI检查以明确颈脊髓减压情况。 结果与结论:34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29个月。内固定后未出现脊髓症状加重病例。内固定前JOA评分平均8.2分,内固定后平均14.8分;脊髓功能平均改善率为75%;1例并发脑梗死死亡。内固定后6个月复查,2例患者植骨块部分吸收骨不连,2例患者枕骨板螺钉出现松动,1例螺钉脱出,1例切口不愈合。10例患者术后继续Halo-vest外固定,并于内固定后三四个月拆除;其余患者佩戴颈托至植骨完全愈合。提示Cobra枕颈内固定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配合Halo-vest便于术中固定和复位,适用于颅颈交界区畸形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枕颈融合内固定术有关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为枕颈融合器械内固定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①测量 5 0块干燥完整的成人枕骨后下部 10cm× 5cm区域骨质厚度 ;② 3 0具头颈标本上测量横窦和窦汇的体表投影 ;③ 10具头颈标本分别做水平切面和矢状切面观测枕骨骨质构造。结果 :①枕骨厚度分布不规则 ,枕外隆凸处最厚 ,为 14 .3±2 .6( 11~ 17)mm ,外侧小脑窝处最薄 ,为 2 .5± 0 .7( 1.2~ 7.6)mm ,骨质厚度大于 8mm的区域为经过枕外隆凸中点的水平线左右各 2cm ,及枕外隆凸下 2 .6cm处的近似三角形区域 ;②窦汇的体表投影与枕外隆凸一致 ,左侧横窦主要位于上项线稍下方 ,右侧横窦主要位于上项线水平 ,横窦和窦汇大致位于上述三角形区域的深面 ;③枕骨骨质主要为致密的皮质骨。结论 :枕骨厚度的分布特点及重要的静脉窦的体表投影结果 ,对枕颈融合器械内固定术部位的选择具有实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陕西省陕北地区12~15岁青少年脊柱正常与脊柱侧凸患者胸椎的解剖结构特点,为椎弓根螺钉置入提供详细资料,并为科学设计螺钉尺寸提供数据参考。 方法 根据延安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提供的影像CT资料,将12~15岁青少年分为两组:青少年脊柱正常组(ASN 组,n=120)及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组(Lenke 1型,AIS 组,n=30),将连续扫描的胸椎断层影像原始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 21.0软件进行分析与测量。测量指标包括椎弓根宽(PW)、椎弓根高(PH)、模拟钉道长(VSL)、椎管橫径(TD)与纵径(LD)、椎弓根外偏角(α角)、椎弓根最大外偏角(β角)、椎弓根头倾角(θ角)和椎弓根面积(PA)。 结果 青少年脊柱正常组胸椎椎弓根的形态学指标: PW:12~13岁,T4~T9相对狭窄,T5、T6最小[男(3.71±0.72) mm,女(3.53±0.60)mm],14~15岁,T4~T6相对狭窄,T4、T5最小[男(4.29±0.93) mm,女(4.27±1.20)mm];PH:12~13岁,T1~T12逐渐增大,T1最小[男(6.19±1.06) mm,女(7.21±2.76)mm],14~15岁,T1~T11逐渐增大,T11~T12减小,T1最小[男(7.51±1.55) mm,女(7.48±2.09)mm];VSL:12~13岁,T1最小[男(29.56±3.24) mm,女(28.25±2.12)mm];T12最大[男(34.80±4.76) mm,女(35.98±3.40)mm],14~15岁,T1最小[男(31.81±3.43) mm,女(29.60±4.78)mm],T12最大[男(41.54±3.35) mm,女(40.52±5.58)mm];TD与LD:ASN组和AIS 组的TD与LD规律相似,T1~T3 横径大于纵径,T4~T7 横径与纵径相似,T7~T12TD小于LD;α角:ASN 组和AIS组的α角变化规律相似,先递减后递增,T5~T12 α角均5°以下,几乎与矢状轴平行,β角:ASN 组和AIS 组的β角变化规律相似,T1~T3快速减小,T4~T7缓慢减小,T7~T12缓慢增大;θ角:ASN 组和AIS 组的θ角变化规律相似,先递增后递减,T5~T8 θ角最大;PA:ASN 组和AIS 组的PA变化规律相似,先递减后递增,T4~T8相对狭窄。与脊柱正常组相比,脊柱侧凸组腰椎的凸侧PW比凹侧更窄,VSL更长,α角更大。 结论 脊柱正常组胸椎各节段置入螺钉的适合尺寸及脊柱侧凸组椎弓根参数特点,可以帮助临床医师掌握胸椎解剖结构,提高置钉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采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人体侧卧位状态下枕高与颈椎间盘应力的关系,为合理用枕提供依据.方法 对1名正常男性志愿者进行颈椎薄层CT扫描,联用医学图像处理软件Mimics、逆向工程软件Geomagic Studio、有限元软件MSC.Patran建立人体侧卧位枕高分别为10 cm(冠状面颈椎左侧屈)、17 cm(冠状面颈椎中立)、25 cm(冠状面颈椎右侧屈)3种条件下的全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并进行分析运算.结果 冠状面颈椎近似中立位模型(枕高17 cm)的等效应力、最大主应力、最大剪应力均明显低于左侧屈或右侧区模型.结论 颈椎冠状面处于中立位可使颈椎间盘获得最佳应力分布状态.人体侧卧睡眠时,合理的枕高应是颈椎在冠状面处于中立位.  相似文献   

17.
背景:颈椎中立位MRI被广泛应用于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但患者在重复进行颈椎MRI检查时,头颈部不可能保持完全相同的姿势,患者颈椎被床面限制于某一个特定位置,颈椎可能有矢状面内的微小伸屈运动,头部也可能发生一定的仰屈度变化。颈椎中立位状态下颈椎和头部的这种变化是否会影响突出颈椎间盘的体积和颈椎曲度目前尚不清楚。目的:采用人工智能辅助测量,分析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短期内2次颈椎中立位状态下MRI检查突出颈椎间盘体积、颈椎曲度测量的精准性与可靠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23年6月接受保守治疗并在3个月内2次行颈椎MRI检查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者首次提出使用枕胸间距和枕胸角来评估颈椎中立位时头部仰屈度的变化,并参照首诊枕胸角的角度,将复诊患者分为枕胸角增大组和减小组。通过人工智能测量软件辅助或人工测量突出颈椎间盘的体积、C2-6 Cobb角及颈椎(C3-C7)曲率。正态分布数据用x-±s表示,非正态分布数据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分析Cobb角、颈椎(C3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术中即时牵引与后路钉-棒系统枕颈固定治疗颅底凹陷症的疗效。方法 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共收治5例颅底凹陷症患者,男1例,女4例,平均年龄45.2岁。患者均有明显神经功能损害症状J,OA评分平均10.6分。寰齿前距平均7.86 mm。齿突尖超McGregor线(腭枕线)平均15.12 mm。1例合并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全麻后头高脚低位均行(体重的1/6重量)颅骨牵引维持15 min。4例寰齿前距减小(小于4 mm),1例无明显复位征象患者即行前路经口腔松解后寰齿前距减小至2.7 mm。轴性翻身后经后路钉-棒系统枕颈固定。术后均给予费城颈托固定3个月。结果齿状突均有较好的复位,术后寰齿前距平均3.44 mm,齿突尖超McGregor线平均6.4 mm。无术中、术后并发症。平均随访8个月,均固定满意并坚固融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神经功能均有较好恢复J,OA评分平均15.8分,改善率为81.25%。结论术中即时牵引与后路钉-棒系统枕颈固定是治疗原发性颅底凹陷症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展开听力障碍儿童到成人的视觉注意发展研究,考察听力障碍是否会引起注意机制的改变.方法:采用瑞文标准推理测验排除智力障碍,将受试分成两组:听力障碍组(10~12岁儿童11名、14~16岁青少年15名、成人15名)和听力正常组(10~12岁儿童12名、14~16岁青少年16名、成人15名),采用DMDX系统呈现实验材料,并记录受试完成视觉注意任务的反应时和准确率.结果:10~12岁儿童受试的反应时长于14~16岁青少年受试和成人受试[(925.2±277.2)vs(784.7±240.4),(764.2±197.2);均P<0.05];组内变量线索的有效性主效应显著,被试对有效线索提示的反应快于无效线索的反应[(762.8±164.0)vs(849.1±238.6),P<0.001].结论:听力障碍改变了个体的视觉注意技能,但是听力障碍受试和听力正常受试在内源性和外源性注意方面表现一样,听力障碍并没有影响到个体的注意机制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逐层显露枕部肌层及枕动脉的解剖结构,为临床医师进行后颅窝开颅手术提供参考,以减少血管及神经损伤。方法 对10例尸头标本进行由浅入深的解剖,观察各重要结构的关系并拍照记录,测量枕动脉和枕部肌层相关参数。结果枕动脉起源于二腹肌后腹的颈外动脉处,进入二腹肌后腹深面后穿过头最长肌,在二腹肌沟内侧的枕动脉沟向上向内侧横行于头夹肌和头半棘肌之间。枕动脉距枕外隆突的距离为(28.17±2.87)mm,在此范围内可以安全地游离出枕动脉。枕部肌层解剖由浅入深分别为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头夹肌、头半棘肌、头后小直肌,以及构成枕下三角的头后大直肌、上斜肌、下斜肌。枕下三角是椎动脉及枕下静脉丛的重要标志。结论 熟悉颅颈交界区解剖及相关数据,可以有效避免手术过程中损伤枕动脉及枕部肌肉,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