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38岁男性患者, 15年前因心力衰竭行心脏移植, 术后规律服用抗排斥药, 3年前再次出现胸闷、气促等心衰症状, 诊断为移植心脏血管病变。冠状动脉造影提示血管狭窄, 行支架置入后症状仍未缓解。入院前查群体反应性抗体示Ⅰ类0, Ⅱ类91%, 经筛选评估, 拟行再次心脏移植。2022年2月5日采用双腔静脉法行再次心脏移植, 术后无心衰症状, 无明显排斥反应, 术后1个月出院。出院后定期随访至今, 患者依从性良好, 按时服用抗排斥药, 无明显胸闷、气促, 无双下肢水肿等症状, 恢复可。  相似文献   

2.
急、慢性排斥反应是心脏移植术后移植心脏功能丧失、危害患者生命的主要原因。国内外目前常用环孢素A、硫唑嘌呤和泼尼松抗排斥反应 ,取得了显著效果 ,也导致了感染、骨髓抑制 ,肝、肾功能损害等严重并发症。最近应用他克莫司、霉酚酸酯抗心脏移植排斥反应 ,上述并发症明显减少 ,其毒副作用明显减轻 ,但由于其十分昂贵 ,近期内多数患者很难长期应用。因此 ,减少术后急、慢性排斥反应是心脏移植患者长期存活的关键 ,也是国内外移植界急待解决的问题。我们根据供、受者HLA基因配型结果选择供心进行原位心脏移植 ,受者术后心功能良好 ,术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原位心脏移植受者再行外科手术的围术期处理经验,了解心脏移植术后外科疾病的特点。方法对5例原位心脏移植受者施行手术治疗,其中急性胆囊炎2例,急性阑尾炎、双侧巨乳及肺部肿瘤各1例。再次手术时患者平均年龄44.6岁(14~60岁),距心脏移植手术时间平均为16.4个月(4~37个月)。急性胆囊炎和阑尾炎患者均在急诊情况下切除病灶;双侧巨乳患者施行双侧巨乳缩小术;肺部肿瘤患者先于胸腔镜下切除肿块,经快速冰冻病理证实肿瘤为恶性后再行小切口肺癌根治性切除术。术后连续监测环孢素A(CsA)或他克莫司(FK506)血药浓度,动态调整免疫抑制剂用量;加强围手术期抗感染治疗力度。结果4例患者术后2周内康复,顺利出院;1例急性胆囊炎患者因术后发生胃潴留经内科治疗66d后康复出院。所有患者围手术期均无严重感染、出血等手术并发症,无急性排斥反应及心脏移植物功能不全发生。平均住院时间为21.3d(8~66d)。术后随访1~13个月,无手术疾病复发,亦未出现移植心脏功能不全,生活质量良好。结论心脏移植术后虽因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导致抵抗力低下,但如患外科疾病仍需积极手术治疗。经充分的术前准备,患者能够耐受再次手术治疗并获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蒋树林  田海  谢宝栋  刘开宇  陈巍 《器官移植》2011,2(4):205-208,232
目的 总结心脏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监测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心脏移植术后死于急性排斥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排斥反应监测情况.结果 患者术后半年随访行心内膜心肌活组织检查(活检),结果为Ⅱ级急性排斥反应,经治疗好转出院.术后3年因上呼吸道感染出现气促再次入院,心内膜心肌活检结果为0~ⅠA级改变,病情恶化,...  相似文献   

5.
1 病例摘要患者,女,57岁。因反复活动后心悸、气促、胸闷28年,加重2月,于1998年9月10日收入我院内科。患者30年前出现游走性关节疼痛,当地医院诊断为风湿性关节炎。入院前28年出现活动后心悸、气促、胸闷,以后上述症状逐渐加重,曾出现肝脏肿大、双下肢水肿,不能平卧,服用地高辛、双氢克尿噻后症状缓解。2个月前胸闷症状明显加重。住院期间因心率突快突慢(30~130次/分),考虑有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安置临时起搏器,并给予缓释异搏定等治疗,症状缓解,出院前解除了临时起搏。1998年12月1日,再次…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A(PDGF-A)在移植心脏血管病变及心肌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近交系健康雄性Wistar大鼠及SD大鼠,建立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模型.实验分为四组,每组8只.正常对照组:取正常Wistar大鼠的心脏作为空白对照.无排斥组:心脏移植的供、受者均为Wistar大鼠,移植后第60天取移植心脏.急性排斥组和慢性排斥组:心脏移植的供者均为Wistar大鼠,受者均为SD大鼠;急性排斥组术后未行免疫抑制治疗,术后第5天取移植心脏;慢性排斥组术后给予环孢素A 10 mg·kg-1·d-1,皮下注射,移植后第60天取移植心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移植心脏的巨噬细胞浸润(CD68阳性细胞数)情况;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析PDGF-A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正常对照组和无排斥组未见巨噬细胞浸润;急性排斥组巨噬细胞浸润主要见于心肌及冠状血管周围;慢性排斥组巨噬细胞浸润见于心肌及血管周围,在心肌坏死纤维化较严重的区域,巨噬细胞浸润尤为明显;正常对照组、无排斥组、急性排斥组和慢性排斥组移植心组织中PDGF-A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6±0.06、0.31±0.04、0.88±0.12和0.94±0.11,慢性排斥组和急性排斥组中PDGF-A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无排斥组(P<0.01).结论 巨噬细胞浸润及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表达水平与移植心脏血管病变及心肌纤维化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心脏移植治疗终末期冠心病的体会。方法共有5例患者,1例为2次急性心肌梗死后行左心辅助泵植入术后25个月的患者,3例为急性心肌梗死后大面积无存活心肌、出现心力衰竭的患者,1例为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仍反复发生心力衰竭的患者。均施行标准式原位心脏移植术。术前使用达利珠单抗诱导治疗1次,术后采用环孢素A、霉酚酸酯和泼尼松预防急性排斥反应。结果5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心功能均恢复至Ⅰ级;术后未发生严重的感染和急性排斥反应。结论心脏移植可作为治疗不适宜施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效果较差的终末期冠心病患者的有效手段;选择合适的供心、良好的心肌保护、合理的抗排斥治疗方案,以及围手术期血压、血糖、血清胆固醇、尿酸的有效控制,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心脏移植免疫抑制治疗旨在预防或治疗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同时尽量减少不良反应。在全球范围内,IL-2受体拮抗剂已成为心脏移植最常用的免疫诱导剂。临床结果一致表明他克莫司抗排斥反应的作用至少等于或优于环孢素,但接受以两种CNI为基础的维持免疫抑制方案的心脏移植受者术后生存率无差异;快代谢基因型黄种人受者服用环孢素比他克莫司更易以较低剂量达到目标血药浓度。与硫唑嘌呤相比,吗替麦考酚酯可降低受者死亡率和移植心脏功能障碍发生率,并减缓移植心脏血管病的发生和进展。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抑制剂西罗莫司和依维莫司已被用于合并肾功能不全或心脏移植物血管病的受者,但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关于糖皮质激素撤除及减量的时机,目前仍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9.
正患者,女,54岁。因右下肢红肿溃破1周,伴发热胸闷气促1天就诊。患者2年前行乳腺癌切除术,术后长期服用三苯氧胺治疗,平素经常出现双下肢浮肿、疼痛,局部肤色偏红。1周前右下肢红肿面积增大,伴有水泡,局部溃破化脓。自行服用抗生素无好转。1天前出现寒战高热,T 40.3℃,伴有少尿、胸闷气促。体格检查:体温40.3℃,神志不清,BP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缺血对移植心脏远期冠状血管的形态学影响。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为供者和受者,建立大鼠腹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实验分为4组,即假手术对照组、立即移植组、供心缺血3h移植组和缺血6h移植组。每组术后均用环孢素A(CsA)灌胃20d,抗排斥反应。20d时,取出供心,观察心脏冠状血管病理改变及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假手术对照组心脏和立即移植组的供心冠状血管内皮超微结构均无明显损害;随着供心缺血时间的延长,移植后冠脉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冠状动脉的内皮细胞增生,内膜增厚;缺血6h移植组供心冠状血管内膜超微结构改变非常明显。结论 供心缺血可导致移植后冠状血管内皮损伤,是心脏移植术后冠状血管病理改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心脏移植患者冠状动脉增殖性病变的发病情况。方法 对5例长期存活的心脏移植受者进行了观察。患者在心脏移植后使用祛脂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及硝酸酯类药,观察心电图ST-T改变、临床症状(如胸痛等)、血压、血糖、血脂,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5例患者术后各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3次,均出现心电图我个导联T波倒置及ST段轻度下移,1年后ST-T改变恢复正常,1例患者血糖长期升高,1例血脂升高,  相似文献   

12.
移植心冠状动脉增殖性心脏病的预防与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心脏移植患者冠状动脉增殖性病变的发病情况。方法 对 5例长期存活的心脏移植受者进行了观察。患者在心脏移植后使用祛脂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及硝酸酯类药 ,观察心电图ST T改变、临床症状 (如胸痛等 )、血压、血糖、血脂 ,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5例患者术后各发生急性排斥反应 1~ 3次 ,均出现心电图多个导联T波倒置及ST段轻度下移 ,1年后ST T改变恢复正常 ,1例患者血糖长期升高 ,1例血脂升高 ,2例出现血压升高 ,冠状动脉造影均未发现冠状动脉狭窄。结论 对长期存活的心脏移植患者应注意冠状动脉增殖性病变的预防与监测 ,定期行冠状动脉造影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48岁.2010年2~3月反复出现胸闷、气喘伴咳嗽、头晕等症状,并进行性加重.胸、腹部CT示心包积液、双侧胸腔积液及腹腔积液.行胸腔及心包穿刺引流术后症状好转出院.2010年5月患者再次因上述症状入院.超声心动示右心房顶部可疑偏强回声,主动脉瓣及三尖瓣轻度反流,少量心包积液;胸部CT及胸部血管CTA重建示右心房充盈缺损影伴心包积液,考虑恶性肿瘤可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大鼠移植心脏血管病变(CAV)及心肌纤维化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以近交系Wistar大鼠为供者,SD大鼠为受者,进行异位心脏移植,一组受者术后接受环孢素A(CsA,10 nag·kg-1·d-1)皮下注射,同时以atRA(10 mg·kg-1·d-1)灌胃(atRA治疗组),另一组受者术后接受CsA皮下注射(慢性排斥组).术后60 d,取移植心脏,行Masson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纤维化程度,Van Gieson染色分析血管狭窄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观察心肌组织中CD68+细胞浸润情况,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分析心肌组织中血小板生长因子(PDGF)A mRNA的相对含量.结果 慢性排斥组和atRA治疗组心肌纤维化指数分别为64.0±11.9和34.7±6.3,慢性排斥组纤维化指数明显高于atRA治疗组(P<0.01).慢性排斥组的血管狭窄指数为62.9±17.2,atRA治疗组为40.1±8.2,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排斥组CD68+细胞数为(32.1±9.3)个,atRA治疗组CD68+细胞数为(17.6±4.2)个,慢性排斥组明显高于atRA治疗组(P<0.01).慢性排斥组PDGF-AmRNA的相对含量为0.94±0.11,atRA治疗组为0.46±0.08,慢性排斥组明显高于atRA治疗组(P<0.01).结论 atRA能减轻大鼠心脏移植后的CAV及心肌纤维化,机制可能与其抑制CD68+细胞浸润及PDGF A mRN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45岁。因胸闷、咳嗽、气促5个月余,加重1个月余来我科就诊。主诉5个月余前无明显诱因渐出现胸闷、咳嗽、气促,活动后加重,无口唇紫绀、黑矇、咯血、咳粉红色泡沫痰和下肢水肿,夜间能平卧。未行特殊治疗,1个月余前患者体力劳动时上述症状加重,伴呼吸困难,口唇紫绀,无咯血,无四肢活动障碍,症状较前明显加重,至外院就诊,行胸部CT检查示:双肺动脉栓塞;肿瘤标记物检查:阴性。考虑肺动脉血栓栓塞,予抗凝治疗1周(具体不详),症状无明显改善。来我  相似文献   

16.
异种心脏移植急性血管性排斥反应期组织因子与凝血的关系;大鼠供心转染CTLA4-Ig基因抑制心脏移植后排斥反应;同种异基因大鼠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相关基因分析;多种酶消化法分离培养气管上皮细胞方法的比较;再次肝移植八例报告;8同种原位肝移植术的胆管重建及其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原位肝移植肝动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治疗;“二袖套法”大鼠原位肝移植的技术改进;脂肪肝供肝应用于肝移植的研究进展(综述);机械分离成人尸体胰腺提高胰岛数量和质量;经门静脉及肠道引流式一期胰肾联合移植六例报告;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修饰树突状细胞诱导异种胰岛移植耐受;尿转化生长因子β1与移植肾远期功能;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与治疗;肾移植术后患者骨代谢的改变;再次肾移植对尿毒症患者性功能的影响;骨化三醇和氨基胍联合应用减轻大鼠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心肺联合移植的体会.方法 2006年3月23日对1例患有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合并艾森曼格综合征的27岁女性患者施行了心肺联合移植术.术后对患者进行了长期密切监护,采用达利珠单抗进行免疫诱导,以他克莫司(后转换为环孢素A)、霉酚酸酯及糖皮质激素预防排斥反应,并严密监测和控制感染.结果 患者术后恢复顺利,未发生严重感染和急性排斥反应,术后109 d痊愈出院.术后1年7个月时,患者自行停用所有免疫抑制剂,2周后出现发热和活动后气促症状,行心脏彩色B型超声波、胸部CT、纤维支气管镜等检查,未发现排斥反应的特异性改变,肺功能检查显示第1秒最大呼气量为0.54,根据患者症状仍高度怀疑移植肺发生排斥反应,给予甲泼尼龙冲击治疗3 d,然后以泼尼松持续治疗1个月,维持血环孢素A浓度为0.1664~0.3328 μmol/L(0.2~0.4 mg/L),霉酚酸酯用量由0.5 g/d调整到1 g/d,同时行抗感染治疗,2周后患者症状消失.术后2年时,行纤维支气管镜肺活检,未见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综合征.术后2年5个月时,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显示冠状动脉无狭窄,检测心功能正常.至2009年5月,患者已存活3年余.结论 重视供、受者的HLA配型,合理有效的预防排斥反应方案和感染的有效控制是心肺联合移植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合并慢性重度心力衰竭的心脏瓣膜病患者外科治疗策略的个体化选择以及围手术期处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2017年6月至2018年10月5例合并慢性重度心力衰竭的心脏瓣膜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男性,平均年龄60.21岁。结果 5例患者入院后均予以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类药物为主的抗心衰治疗,待患者症状改善行个体化评估后决定手术方式为体外循环下瓣膜置换术,术后3例患者早期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辅助心功能,5例患者清醒后均恢复口服抗心衰药物,术后2周所有患者顺利出院。结论合并慢性重度心力衰竭的心脏瓣膜病患者手术指征明确,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的选择需要采取个体化评估,术前抗心衰的规范治疗、术中体外循环尽量缩短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早期应用左心辅助药物或器械等都是使患者顺利康复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28岁。1年前因从高处坠落导致右侧血气胸,右肺挫伤,肝包膜下出血,查体发现心前区闻及收缩期杂音,心脏超声心动图提示室间隔缺损(V SD),追问病史无心脏疾病史。患者入院后经胸腔闭式引流、抗感染等保守治疗,并因经济原因不愿行心脏手术,待外伤病情稳定后出院。半年前患者逐渐出现腹胀,伴活动后胸闷气促,腹部CT提示大量腹水,肝脏肿大,下腔静脉及所属分支明显扩张,在外院给予强心利尿等治疗效果不明显,遂再次收入我院。查体发现心前区有3/6级收缩期杂音,再次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全心增大,以右心增大为主,室间隔三尖瓣隔瓣根部中断…  相似文献   

20.
心脏移植后的移植心冠状动脉血管病与急性排斥反应一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移植心冠状动脉血管病与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方法 对1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施行同种原位心脏移植术。术后定期随访,观察项目有:临床表现,血液生化,标准十二导联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内膜心肌活检,冠状动脉造影术。结果 术后5-6个月,患者出现乏力,活动后胸闷,心悸,发热等全身或心脏非特异性症状,并有持续存在的窦性心动过速,左心室射血分数(EF)降低,右心房内径增大,室间隔增厚,持续三尖瓣返流,外周血白细胞持续升高,增加免疫抑制剂用量后症状好转或消失,术后9个月,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典型的冠状动脉血管病改变,以左前降支及其中,远段分支血管弥漫性狭窄病变为甚,心内膜心肌活检显示典型的急性排斥反应改变(I-A型)。结论 心脏移植术后系列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检查可作为早期移植心冠状动脉血管病和急性排斥反应的无创性检测方法。心内膜心肌活检和冠状动脉造影为确诊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