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目的观察经皮臭氧注射与经皮旋切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疗效,并探讨两种术式联合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自2014-09-2016-09,共纳入103例LDH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3组:A组41例,予以经皮旋切术治疗;B组30例,予以臭氧注射治疗;C组32例,予以臭氧注射联合经皮旋切术治疗。对三组患者术后相关疗效指标进行对比。结果与术前相比,三组患者术后7 d、1年时的VAS评分显著降低、JOA评分显著提高(P0.05);术后7 d、1年时,C组患者的VAS评分显著低于A、B两组,JOA评分显著高于A、B两组(P0.05)。C组术后1年时的优良率达到93.1%,显著高于A组的82.1%和B组的8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臭氧注射与经皮髓核旋切术治疗LDH均可取得良好疗效,两者联合应用可进一步降低疼痛、改善腰椎功能,提高近期和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用不同方法注射O3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O3在椎间盘内分布的影响,并探讨其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将2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100例接受弯套针旋转多向注射法注射O3治疗,对照组100例采用常规方法注射治疗。注射结束后立即在CT下观察椎间盘内O3分布情况,并于6个月后统计疗效。选取50例患者于治疗6个月后复查CT,测量改良椎间盘突出指数(AIDH)分析突出物大小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痊愈显效率为85.00%;对照组为69.00%(χ2=7.23,P〈0.01)。观察组突出物内有O3和O3在盘内分散分布的总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01、0.01)。O3呈分散分布者及突出物内有O3者疗效更好(P〈0.001)。治疗6个月后椎间盘内O3分散分布者突出物减少程度明显大于聚集分布者(P〈0.05)。结论弯套针旋转多向注射法可提高O3在椎间盘内分散分布及在突出物处分布的比率,使突出物明显缩小或消失,治疗LDH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注射方法 。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CT引导下臭氧椎间盘内注射联合胶原酶盘外溶解与单纯臭氧盘内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分别行单纯臭氧椎间盘内注射术(A组)及臭氧盘内注射联合胶原酶盘外溶解术(B组),比较两组疗效及VAS评分。结果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B组治疗后3 d、7 dVAS评分高于A组,而6个月时则低于A组(P〈0.05)。治疗后6个月A组优良率为77.5%(31/40),B组优良率为95.0%(38/40),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臭氧椎间盘内注射联合胶原酶盘外溶解术较单纯臭氧椎间盘内注射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利用电纺丝壳聚糖/聚乳酸(chitosan/polylactic acid,ch/PLA)神经导管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采用电纺丝方法制备ch/PLA神经导管,通过扫描电镜、生物力学测定、表面润湿性测定和体外生物相容性检测,并与纯PLA比较,测试ch/PLA神经导管的性能。选取健康SD大鼠54只,随机分成3组,每组18只,制作右侧坐骨神经10 mm缺损模型,分别利用ch/PLA神经导管(A组)、自体神经(B组)移植修复,并与切除旷置(C组)进行对照。术后4、8、12周,通过大体观察、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ciatic functional index,SFI)、神经电生理、肌肉湿重恢复率、肌细胞横截面积检测和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透射电镜观察,对大鼠神经再生进行评价。结果随着chitosan的加入,神经导管的均一性、物理性能、亲水性及体外生物相容性均得到了明显改善。术后4周A组再生神经已通过神经缺损。术后A、B组SFI不断改善,两组恢复速度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12周,A、B组可引出神经肌电图表现,且神经传导速度与动作电位波幅均不断恢复(P0.05)。术后12周,A、B组肌肉湿重恢复率与肌细胞截面积优于C组(P0.05),但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长相关蛋白43、神经纤维丝蛋白160亚单位、S-100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A、B组轴突与髓鞘恢复情况相似。术后12周A、B组再生神经纤维直径相似(P0.05),而A组再生神经髓鞘厚度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纺丝ch/PLA神经导管具有促进大鼠周围神经再生的作用,有可能成为治疗周围神经缺损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芒针联合隔药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07-2016-12,共纳入90例LDH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三组:其中A组30例采用芒针治疗,B组30例采用隔药灸治疗,C组30例采用芒针联合隔药灸治疗(先行芒针治疗,而后进行隔药灸)。三组患者均每日施治1次,1周为一疗程,连续3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1 d。3个疗程后进行组间疗效评价。结果 3个疗程后,三组患者的VAS评分均显著降低、JOA评分均显著提高、直腿抬高幅度均显著增加,但C组的上述指标改善效果明显优于A、B两组(P0.05),A、B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总有效率为73.3%,与B组的76.7%较为相近(P0.05);但A、B两组均显著低于C组的9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芒针深刺或隔药灸治疗LDH均可良好地缓解疼痛、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将两者联合应用可进一步提高疗效,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腰椎旁注射臭氧联合类固醇激素治疗慢性腰椎间盘源性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慢性腰椎间盘源性疼痛患者120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60例,注射类固醇激素混合液10 ml联合纯氧20 ml.B组60例,注射类固醇激素混合液10 ml联合注射30%浓度的医用臭氧20 ml.两组患者均给予腰椎椎旁阻滞,每隔1周注射1次,共治疗3次.观察两组患者治前,治疗后1周(短期)、3个月(中期)以及6个月(长期)疼痛VAS评分及Macnab疗效评价,评估各时间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VAS评分在治疗后1周、3个月、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1周Macnab疗效评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组优于A组.结论 腰椎旁注射臭氧联合类固醇激素治疗慢性腰椎间盘源性疼痛临床疗效显著,可作为慢性腰椎盘源性疼痛非手术治疗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针刀联合改良骶管注射药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09-2016-09,纳入90例保守治疗的LDH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三组各30例:A组均采用改良骶管注射疗法治疗,B组均采用小针刀治疗,C组均采用改良骶管注射疗法联合小针刀治疗。三组均为7 d治疗1次,共3次为一个疗程。3次后进行疗效观察及组间对比。结果三组治疗后,其VAS评分、M-JOA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C组治疗后的两项评分显著优于A、B两组(均为P0.05),A、B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1个疗程后,A组总有效率为76.7%,B组为80%,C组为90%;A、B两组总有效率均显著低于C组(P0.05)。结论小针刀与骶管注射药物治疗LDH均可取得良好疗效;将两者联合应用,可进一步降低患者疼痛、改善日常活动能力,提高总体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微量注射泵用于细针硬膜外阻滞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适合行细针硬膜外阻滞术的患者132例,随机分为微量注射泵注射组(A组)、传统人工注射组(B组)两组,每组各66例。细针硬膜外穿刺成功后,A组采用微量注射泵注射、B组采用传统人工注射。治疗效果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改良的Mac Nab标准评定,记录两组治疗中并发症、不良反应及治疗后随访满意度。结果 A组的优良率达95%,明显高于B组的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并发症/不良反应发生率(1.01%)显著低于B组(6.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微量注射泵用于细针硬膜外阻滞术不仅避免传统人工注药的不足,而且显著提高治疗安全性和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腕管综合征针极肌电图异常与神经传导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9-08—2020-08诊治的123例(共212侧)腕管综合征,129侧针极肌电图出现异常(观察组),83侧针极肌电图未出现异常(对照组),比较2组年龄、病程、SNAP、SNCV、LDS-M/U、DML、CMAP、MNCV,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针极肌电图异常的危险因素,并对针极肌电图异常检出率和可免于针极肌电图检查率在不同神经传导参数值下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年龄较对照组大,病程较对照组长,SNAP、CMAP较对照组小,LDS-M/U、DML较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SNCV、MNC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ML、CMAP是针极肌电图出现异常的危险因素(P0.05)。对DML≥5.5 ms的患者进行针极肌电图检查,针极肌电图异常检出率为95.2%,37.7%的患者可免于针极肌电图检查;对CMAP8.0 mV的患者进行针极肌电图检查,针极肌电图异常检出率为94.7%,30.7%的患者可免于针极肌电图检查。结论 DML和CMAP可作为针极肌电图异常的预测因子。当DML5.5 ms且CMAP≥8.0 mV时,针极肌电图异常的可能性较小,可不行针极肌电图检查;当DML≥5.5 ms或CMAP8.0 mV时,需要进一步行针极肌电图检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臭氧联合玻璃酸钠治疗老年骨性膝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将21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A组(治疗组)110例,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和臭氧; B组(对照组)104例,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经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有效率.结果:用SPSS16.0分析两组数据,结果显示臭氧组总有效率为84.5%高于对照组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酸钠结合臭氧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红花注射液对脊髓的保护效果。方法将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脊髓打击损伤组(B组)、红花溶液组(C组),每组6只。观察3组大鼠SCI后1 h、24 h、48 h的脊髓组织病理学变化,检测这3个时间点乳酸(lactic acid,LD)含量、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结果术后C组LD含量、LDH活性比B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别是在术后48 h(P〈0.01);与B组相比较,C组术后24 hMDA含量明显较低,SOD活性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花注射液能减轻脊髓继发性损伤,对SCI后的脊髓神经功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微导丝贯穿法联合臭氧介入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49例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患者资料,其中A组(n=44)接受常规输卵管再通术(FTR),B组(n=51)接受微导丝贯穿法FTR,C组(n=54)接受微导丝贯穿法联合臭氧FTR治疗;比较治疗后1个月各组输卵管复通率及1年内自然妊娠率。结果 治疗后1个月,A、B、C组输卵管复通率分别为63.38%(45/71)、80.22%(73/91)及92.78%(90/97),各组依次升高(P均<0.05);1年内A、B、C组自然妊娠率分别为20.45%(9/44)、27.45%(14/51)及48.15%(26/54),C组高于A、B组(P均<0.05),且A、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7)。结论 微导丝贯穿法联合臭氧介入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效果优于常规FTR及单独微导丝贯穿法FTR。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腰椎椎间盘切除术(PETD)治疗高原地区高/低位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3月—2020年3月,本院收治高原地区LDH患者88例,按椎间盘突出节段分为高位组(L1~4,A组,42例)和低位组(L4~S1,B组,46例),均采用PETD治疗。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前和术后3个月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前和术后3周空腹状态下静脉血炎性因子水平。采用MacNab标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A组术前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率、感觉障碍发生率、腰痛VAS评分及炎性因子水平显著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住院时间显著长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2组VAS评分、JOA评分、ODI及炎性因子水平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疗效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发生硬膜撕裂、深静脉血栓、感染、马尾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TD治疗高原地区高/低位LDH总体疗效相当;高位LDH患者术前腰痛症状较低位患者更重,股神经牵拉试验多呈阳性,住院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采用旋提手法加颈痛颗粒加颈椎康复操疗法与颈椎牵引加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加佩戴颈围疗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颈椎活动功能受限改善的效果。方法:自2008年4月至2009年10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71例,男22例,女49例;年龄45~65岁,平均52.27岁;病程3d~5年。其中36例采用旋提手法加颈痛颗粒加颈椎康复操治疗(A组),35例采用颈椎牵引加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加佩戴颈围治疗(B组),均持续治疗2周,应用头盔式颈椎活动仪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3,5,7,9,11,13天及治疗后1个月测量颈椎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的活动度。结果:A、B两组颈椎前屈、后伸、左右屈、左右旋转的活动度治疗前无差异(P0.05),治疗后组内比较,颈椎前屈、后伸活动度改善数值有统计学意义,A组均在治疗后第5天(P0.01)开始出现,B组前屈活动度改善数值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后第13天(P0.05)出现,而治疗后1个月时与治疗前数值相比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伸活动度在治疗后第7天(P0.05)开始出现;颈椎左屈活动度改善数值有统计学意义,A组在治疗后第1天(P0.05)开始出现,B组则在治疗后第5天(P0.01)开始出现;颈椎右屈、左旋、右旋活动度改善数值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均在治疗后第3天(P0.05)或第5天(P0.05)开始出现;组间比较两组1个月随访时在颈椎前屈、左屈、右屈、左旋、右旋5个方向的活动度变化值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旋提手法加颈痛颗粒加颈椎康复操疗法在改善颈椎前屈、后伸、左侧屈活动受限情况起效较快;在改善颈椎各个方向活动受限疗效较为持久,不易反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经皮内窥镜下腰椎椎间盘切除术(PELD)、后路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ED)及后路小切口椎间盘切除术(MD)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2018年10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96例LDH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分为PELD组、MED组和MD组,每组32例,记录并比较3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术后3 d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水平,术后1 d、3 d切口疼痛程度,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12个月腰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估疗效,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PELD组在切口长度、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术后3 d CPK水平及术后1 d、3 d伤口疼痛程度方面优于MED组,而MED组优于MD组;术中出血量PELD组0.05)。3组术后1个月、12个月腰痛及腿痛VAS评分、ODI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所有病例腿痛缓解较腰痛缓解更为明显。末次随访时3组间疗效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轻微并发症经术中、术后对症处理后改善。结论3种手术方式均为治疗LDH的有效方案,PELD最为微创,符合快速康复理念,对于外侧型及旁侧型LDH具有明显优势,而中央型LDH采用MED治疗为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臭氧氧化预处理对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将36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臭氧预处理组,每组12只。模型组和臭氧预处理组采用夹闭右肾动脉上腹主动脉的方法构建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臭氧预处理大鼠于建模前7 d开始以1 mg/(kg·d)腹腔注射臭氧(50 mg/L)-氧气混合气体至建模。分别于恢复灌流后6、12、24和48 h时,对各组大鼠后肢神经运动功能进行评分。末次评分后取脊髓标本,行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行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检测缺血面积,用试剂盒检测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和臭氧预处理组大鼠恢复灌流后6、12、24、48 h神经运动功能评分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模型组相比,臭氧预处理组大鼠恢复灌流后6、12、24、48 h神经运动功能评分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和臭氧预处理组大鼠脊髓组织缺血面积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模型组相比,臭氧预处理组大鼠脊髓缺血面积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和臭氧预处理组大鼠脊髓组织中MDA水平升高,而SOD和GSH-Px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模型组相比,臭氧预处理组大鼠脊髓组织中MDA水平降低,而SOD和GSH-Px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臭氧预处理可有效减轻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脊髓组织氧化应激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7.
陈云强  孙天胜  刘佳 《中国骨伤》2011,24(5):404-406
目的:对大鼠血清中多种生化指标的检测,探讨股骨干骨折合并脑损伤后对大鼠多器官功能的影响。方法:4月龄雄性SD大鼠30只,体重(280±10)g,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创伤第1天组,创伤第2天组,创伤第3天组,创伤第5天组,创伤第7天组,每组5只。5个创伤组制造大鼠右侧股骨干骨折合并脑损伤的模型,然后分别在造模后第1,2,3,5,7天抽取各组腹主动脉,检测血清中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肌酐(Cr)、尿素氮(BUN)、乳酸脱氢酶(LDH)、磷酸肌酸激酶(CK)的含量,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只进行上述检测。对各组检测的生化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各组血清中AST、ALT、Cr、BUN、LDH、CK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AST、ALT、BUN、CK在创伤第1天组达到峰值(P〈0.05);Cr在创伤第3天组达到峰值(P〈0.05);LDH在创伤第2天组达到峰值(P〈0.05)。结论:股骨干骨折合并脑损伤后会引起大鼠血清中多种生化指标的升高,尤其以创伤后前3d的影响较为显著,这些生化指标改变可间接的反应心、肝、肾器官的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18.
目的体外研究大鼠脊髓损伤后表达Nogo蛋白受体(Nogo receptor,NgR)的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及其对损伤神经元再生的作用。方法将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分别加入表达NgR的巨噬细胞、空载巨噬细胞及正常巨噬细胞中,应用Western blot比较这3组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将3组巨噬细胞加入损伤神经元中培养,采用MTT法及测定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的含量,比较3组巨噬细胞对损伤神经元轴突再生的作用。结果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表达NgR的巨噬细胞组吞噬作用与其他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T比色法及LDH含量测定结果显示表达NgR的巨噬细胞组吞噬作用与其他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gR的表达在体外可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表达NgR的巨噬细胞可促进神经损伤后的轴突再生。  相似文献   

19.
等离子刀联合臭氧髓核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比较等离子刀联合臭氧髓核消融术与等离子刀髓核消融术治疗单节段包容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收治单节段包容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4例,其中33例采用等离子刀联合臭氧髓核消融术治疗(A组),男19例,女14例;年龄20~60岁,平均(40.4±8.8)岁;病程12~38个月,平均(19.9±5.8)个月. 31例采用等离子刀髓核消融术治疗(B组),男18例,女13例;年龄20~60岁,平均(39.8±7.3)岁;病程12~48个月,平均(19.2±8.1)个月. 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评估术后疼痛的分级及JOA评分评价术后功能改善率. 结果: 术后无神经根、马尾神经损伤及感染等并发症发生. 两组VAS评分术后1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等离子刀联合臭氧髓核消融术(A组)痛疼减轻优于等离子刀髓核消融术(B组).术后12个月,两组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功能改善率评定疗效:A组,优9例,良21例,可3例,差0例;B组,优6例,良18例,可7例,差0例. 等离子刀联合臭氧髓核消融术优良率优于等离子刀髓核消融术(P<0.05).结论: 在短期内治疗单节段包容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等离子刀联合臭氧髓核消融术的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