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关于“艾毒”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首先讨论了艾滋病中医病因命名的必要性、原则及依据,认为将艾滋病的中医病因命名为"艾毒"较为合适,较为准确,对于中医病因病机学说的创新提供了一个新的范例。继之厘清了艾毒与疫毒、疠气等病因概念上的联系与区别:艾毒属疫毒之一,可归属于杂气(异气)之中;致病严重,造成流行者,又可为疠气之一。最后介绍了艾毒的病邪特性、致病特点及笔者的主要研究结果。该研究的创新点主要在于:艾毒本身的本质特性是毒、疫,可兼具湿、热等六淫病邪,可导致、杂合为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艾毒致病既有伏气温病的特点,又有内伤杂病的特点,具有深伏缓发、伤元损脏、繁杂变多等方面的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2.
谈中医对"非典"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典”作为一种新的烈性传染病已经悄悄地降临到中国人的头上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 ,中国人没有畏缩和恐惧 ,而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 ,顽强地与病魔作坚决的斗争。目前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正处于攻坚阶段 ,作为一个从事中医急性热病研究的人员 ,应该责无旁贷。下面仅从中医的角度 ,谈谈对“非典”的认识及防治。1 “非典”属中医温疫 ,病因为疫疠毒邪温疫乃温病中具有强烈流行性和传染性的一类疾病 ,其病邪为“疫疠毒邪” ,疫疠毒邪又称疠气、厉气 ,或疫疠之气 ,因其致病暴戾 ,亦称戾气。它是六淫邪气中具有强烈传染性 ,并能引起…  相似文献   

3.
2019年12月以来,我国发生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医在第一时间介入此次疫情的防治,并发挥重要作用。吴又可所著《温疫论》成书于明末清初疫病流行时期,是第一部系统研究急性传染病的医学书籍,书中所载"疠气"学说与此次疫情相似。"疠气"学说认为疫病的病因为感受"疠气"之邪;病机复杂但无不兼有"疫毒"特性;病位或外传或内陷,有表里9种传变;传播"有天受,有传染";治疗初期"客邪贵乎早逐",急证"此一日之间有三变,数日之法,一日行之",疾病后期"解后宜养阴忌投参术"等;愈后注意调摄,避免劳复、食复、自复等。本文结合《温疫论》"疠气"学说,具体分析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认识及诊治。  相似文献   

4.
毒义辨析     
<正> “毒”字在中医学中的含义及应用相当广泛,概 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 病因之“毒”1.1 指具有强烈传染性的致病因素 毒自外来,是六淫之外的一类特殊病因,一般称为疫毒、疫气、疠气、瘟疫,也称为戾气、异气、毒气、杂气、乖戾之气  相似文献   

5.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医经典著作<内经>中就已经有了关于传染病--温病的记载,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有"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论述,明代医家吴又可编著了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一部温病专著--<温疫论>,对温病的致病因素有了进一步认识,认为温疫的病因是非风、非暑、非寒、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致,对温病的治疗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笔者对温病学派探研甚勤,并有所心得,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6.
陈珊珊  危剑安 《环球中医药》2010,3(5):355-357,391
瘟疫的致病原因是疫气,与前人一贯推崇的六淫致病学说有所不同。伏邪是指人体外感后当时并不立即发病,而是伏藏于体内逾时而发的一种邪气。艾滋病具有瘟疫性质和伏邪致病特征,中医伏邪理论可指导该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SARS或称非典 ,即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是由新发现的冠状病毒引起的以肺部病变为主的烈性传染病 ,中西医对该病的认识都处于全新探索阶段。为了提高中医对该病的防治水平 ,现就中医对传染病的认识和SARS的具体预防法则探讨如下。1 中医预防传染病辑要传染性疾病中医称为瘟疫 ,《温病正宗》说 :“瘟疫本名疠疫 ,传染病也” ,瘟疫是疫邪 ,即杂气、异气或疠气引起 ,《瘟疫论》指出 :“夫瘟疫之为病 ,非风非寒 ,非暑非湿 ,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 ,突出的强调了该病有别于一般病因的特异性、传染性、流…  相似文献   

8.
艾滋病的中医病因病机以及临床表现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当代中医各家对此病尚无统一的认识。一些学者将艾滋病归属为"疫毒"、"早期瘟疫、晚期虚劳"、"伏气温病"、"阴阳易"、"湿温"、"癥瘕"、"积聚"、"瘰疬"等中医病症范畴,笔者对其进行相关理论探讨,并得出结论:艾滋病本身具有特异性,是一种复杂而特殊的传染病,不能简单将其归类于任何一种中医传统病症的范畴之中。  相似文献   

9.
从"肾虚伏气"论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童光东  彭胜权 《中医杂志》2004,45(10):726-728
以晚清温病学家柳宝诒"肾虚伏气"理论为指导,总结出对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伏气认识,必须把握肾虚这一病机本质.具体到CHB,认为乙型肝炎病毒伏于肝血更易理解,也更合乎CHB病理特点.伏邪的性质,不囿于伏寒化温,当遵温毒或疫毒之邪.由此提出,CHB的病机为"肾虚湿热毒邪内伏肝血"假说,从而总结出清、透、活、补为一体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高发,近年来大规模流行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甲型流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等急性病毒性呼吸道传染病属于中医“新发肺系疫病”范畴。新发肺系疫病中医病因存在六淫与疫毒两种观点,这可能与对六淫和疫毒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认识不清有关。疫毒和六淫邪气同为外邪,来自于自然界,疫毒不同于六淫之邪,是一种特殊致病因素,具有强烈的传染性。疫毒虽不同于六淫,但二者关系密切,六淫为疫毒的产生提供外在条件,疫毒为异常气候淫盛之极衍化而产生的一种特定致病因素,疫毒与六淫二者常相兼致病。面对疫病频发的局势,深化中医疫毒属性,疫毒形成条件、影响因素,疫毒致病力、传染性大小判断标准等研究,结合现代新发传染病与中医历代疫病,研究不同疫病病因病机、传变规律、证治规律,构建新发疫病诊疗理论,筛选针对不同疫毒的特效中药,对中医疫病病因理论的发展、完善疫病诊疗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