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张仲景止血不远温探析431400湖北省新洲县人民医院蔡柳洲张仲景止血不远温的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柏叶汤、小建中汤、黄土汤、’肾气丸、温经汤等方剂,在血证的治疗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笔者不揣疏陋,试就仲景原文精神,结合临床实践,探析止血不远温真谛...  相似文献   

2.
徐江雁 《北京中医》2006,25(1):14-15
生平简介 韩一斋(1874-1953),北京人士,少年考入太医院医学馆学习,毕业后供职于太医院,任恩粮(官职)兼寿药房“值宿供奉官”。辛亥革命后在京寓所行医50余年,颇负盛名。学术成就韩氏熟读中医经典,治学严谨,诲人不倦,其传人刘奉五、赵绍琴、梁仪韵、郗霈龄、吴静芳皆北京名医。学术思想擅治内科诸证,对于肝郁、虚损、血证、呕吐等治疗尤有独到之处。韩氏认为:肝郁有从阳化和阴化之不同,若从阳化,表现为肝的作用方面,有肝气、肝火、肝阳之别;治疗虚损必分五脏、论气血、结合五行生克、顾及脾肾二脏;治疗血证主张降逆以缓其急,化瘀以防其留邪。  相似文献   

3.
浅析《金匮要略》妇科血证治法蒙阴县人民医院(276200)张家英山东中医药大学附院(250011)刘金星关键词金匮要略妇科血证辨证论治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一书,设三篇具体论述了妇科病的证治,载病近30种,列方35首(不包括附方和重复运用的方剂),理...  相似文献   

4.
张仲景的“火逆”观与孙思邈之“热证可灸”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仲景的“火逆”观与孙思邈之“热证可灸”论510407广州中医学院针灸系陈治忠,张家维(指导)张仲景,东汉时期伟大的中医医药学家,有“医圣”、“中医之祖”之称谓,在他所著之《伤寒杂病论》中,共有专论或涉论针灸学方面条文四十余条,虽然内容所占全部经文比...  相似文献   

5.
试论仲景针灸学术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仲景针灸学术思想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350005)严善余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两部份),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不但为中医辨证学和方剂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爷为针灸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阐发“治未病...  相似文献   

6.
刘完素学术思想传承轨迹方剂计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火热论”学术思想传承轨迹。方法:选取刘完素及其前代、后世医家的医论方药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传统文献学与方剂计量学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一系列方剂计量指标的对比分析,从中显示其“火热论”学术思想传承轨迹。结果:(1)刘完素在寒热温凉药性及清热药的使用上与张仲景极为接近;(2)药味归经功效聚类,刘完素与同代医家接近,更与张子和聚为一亚类。结论:(1)刘完素“火热论”学术思想在秉承仲景理法方药运用原则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推重寒凉,更重辨证;好用寒凉,而不过用;力主寒凉,亦主温补。(2)刘完素“火热论”学术思想对易水学派、攻邪学派、丹溪学派、温病学派均有重要影响.对温病学派影响尤深.是温病学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相似文献   

7.
和法经方治疗脑梗塞之应用山东省乳山市人民医院(264500)宫伟星,林树武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多次讲“和”,开了“和法”之先河。所论“和法”主要包含和阴阳、和营卫、和胃气等方面,均为张仲景所常用之法,论中记述方药俱全,代表方为桂枝汤、调胃承气汤和小柴...  相似文献   

8.
邓中炎治疗血证的经验广州中医药大学(510401)严灿关键词便血;咯血;尿血;临床治疗导师邓中炎教授从医从教3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其治疗各种血证,每每师古法而创新论。兹仅将其遵“脾主统血”之旨治疗血证的经验介绍如下。大凡出血的病因归纳起来一...  相似文献   

9.
《兰室秘藏》乃李东垣先生学术思想之集大成者,其对血证的论治颇具特色.1 调脾胃乃治血证之本重脾胃是东垣先生学术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脾胃受损,诸疾峰起.脾胃与血液的化生、循行有密切的关系:“脾胃为血气阴阳之根蒂也”.故治血证当重视调理脾胃.  相似文献   

10.
《三合集》为明代儒医张继科所撰医案医论类书籍,其中医案多引经据典阐述医理精深并常有发明,其论证独到,被誉为医案中精品.本文通过对书中血证的相关医案进行整理与分析,从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及用药特色等方面探析其辨治血证的学术思想与特色经验,其治血证秉承人体脏腑气血的整体观,辨治脏腑以阴阳为纲目、肝肾为根本,重视肝肾阴阳之平衡...  相似文献   

11.
夏小军 《中医药学刊》2006,24(7):1218-1219
辨证论治,又称辨证施治,是“运用中医的诊断方法,对于病人复杂的症状,进行分析综合,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证候),这是‘辨证’;进而根据中医的治疗原则,确定治疗方法,这是‘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的一大特色,它是由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首先创立并应用于临床。兹结合对《伤寒论》及《金匮要略》的学习,对张仲景辨证论治学术思想初探如下。  相似文献   

12.
张仲景化瘀法初探江苏省东台市中医院封泰来(224200)江苏省东台市人民医院汪萌华瘀血,又称蓄血。《内经》称“恶血”、“留血”,病机为“血泣”、“血涩”,并提出“血实宜决之”的治疗大法。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首先提出瘀血、蓄血证名及其...  相似文献   

13.
桃核承气汤出自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由桃仁、大黄、桂枝、甘草和芒硝五味药组成,据原书其适应症为"其人如狂,少腹急结",综合蓄血证表现还当有"小便自利"之证.病变部位在下焦,后世将其归纳为"下焦蓄血证".历代医家对本证阐释颇多,然其含义和部位,诸家认识不一,故笔者意欲略陈管见,与同仁商榷.  相似文献   

14.
清·唐宗海,字容川,四川彭县人。所著《血证论》系统地总结了血证论治的临床经验,其治血的“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四大纲领,久为医者所宗。纵览唐容川治血法,独遵张仲景“治血以治冲为要”之旨,注重调治冲脉,强调调整和恢复冲脉的生理功能是治疗血证的重要环节,阐发和补充了仲景学说的理论内涵。其从调冲入手治疗血证的证治经验对于血证的临床研究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5.
论蒲黄配伍临床新用除顽疾安徽淮北市人民医院中医科王玲(235000)安徽淮北市人民医院中药科牛新华蒲黄为香蒲之精华,性味甘,平清香,无毒,入口中无异味,善定心肝两经。生用长于行血消瘀,清利精窍;妙用善于收敛止血.为治一切痛经和血证之常用药。目前临床使...  相似文献   

16.
1血证外感的病机特点唐容川根据《内经》、《难经》及张仲景的理论对血家(血证)外感的病机及其特点作了精辟的阐述,指出:血家阴虚、卫气虚是血家易于外感的本质和内在原因.认为人体之所以卫外者,全赖卫气。而卫气生于膀眈,达于三焦,外循肌肉,充于皮毛,如室之有壁,宅之有墙,故见家外感,总由卫气虚的缘故.所谓“水中之田,达于外以为卫气而随太阳经脉布护于外.乃阳之最大者也”,即指卫气是机体籍以抗御外邪乘虚而入的防御屏障作用而言。然血家外感又有其血家朋虚的内在本质特点,故“不可作寻常伤寒治之”。究其根本原因,实…  相似文献   

17.
有关血证的研究于《内经》早已有记载,然真正将其成熟运用于临床者,当属东汉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成书标志着仲景血证思想学说的形成,其对后世治疗血证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从其内涵、成因、辨证等多角度进行归纳、分析,欲以阐明其思想精髓所在;探索其治则规律,力图深化对其血证思想的领悟,拓宽临证辨治思路,最终体现中医的整体思维观念。  相似文献   

18.
张正熹 《光明中医》1997,12(4):29-31
浅谈《血证论》大黄之运用张正熹江苏阜宁县古河乡卫生院(224427)唐宗海(1862~1918年),字容川,四川彭县人,早岁即习方书,中西汇通派代表之一,因“血证自古绝少名论”而创血证学说,于1884年著成《血证论》。然“全书议论皆由心得”,其发明处...  相似文献   

19.
血证病机治法探析宜昌县务渡河镇中心卫生院(443143)周立龙血证为临床常见病证,历代医家对血病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论述颇为详尽。笔者根据前人的论述,结合个人体会,对血证病的病机及其治疗原则探讨如下。以一管之见就正于同道。1血证病机探源血证病最基...  相似文献   

20.
通过考述《伤寒论》、《温疫论》、《温病条辨》等医著所论外感病之蓄血证,表明伤寒蓄血证起源较早,温病蓄血证是伤寒蓄血证的深化和发展,两者共同构成外感病蓄血证。此证程度有轻重之别,病势有缓急之分。临床辨治需抓住感受外邪、邪毒深入血分而致血热血瘀、瘀血渗入下焦或自下流而不走三条病因病机,治法不外清热、逐瘀、攻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