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清晨血压在疾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动态血压室近三个月的24 h 动态血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心脑血管病患者的24 h 动态血压,对其清晨时段的血压状况进行研究。结果308例普通高血压患者中有202例清晨时段血压控制不佳,心脑血管病患者中有70%~80%清晨血压控制不佳。结论清晨血压升高在高血压患者中的发生率较高、危险性大,与心脑血管事件密切相关。清晨血压对隐匿性高血压的诊断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常见的高血压患者是在不服药物的情况下,白天或24 h的血压增高。对这种高血压患者的最佳选择是清晨服用一片长效降压药、控制好一天的血压,以免次日清晨高血压出现。高血压患者的表现不是千篇一律的,有些患者清晨血压增高,但早餐后血压明显降低,有的还可能出现餐后低血压(postprandial hypotension, PPH)。对于这种清晨高血压、早餐后出现PPH的患者,尤其是其他时段血压水平正常患者,治疗较棘手,清晨一片长效降压药就不一定是最  相似文献   

3.
将80例IGT并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缬沙坦)及治疗组(缬沙坦+阿卡波糖),两组均给予饮食控制以及生活方式指导,观察治疗2个月。结果 2个月后,治疗组清晨血压达标率高于对照组。结论 IGT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的病人在饮食控制以及生活方式指导基础上用阿卡波糖早期干预餐后高血糖,可显著减少清晨高血压的发生,有助于平稳降压,减少清晨心脑血管病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人清晨血压与全天血压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动态血压监测结果,从我院2015年9至10月接受动态血压监测的体检老年人中选取全天血压均值升高的高血压患者和全天血压均值正常者各44例,分别为高血压组(A 组)和正常对照组(B 组)。比较两组的清晨血压与全天血压均值,并分析清晨收缩压/舒张压均值与全天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均值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A 组的清晨和全天血压均值都高于 B 组。两组的清晨收缩压/舒张压均值与全天收缩压/舒张压均值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老年人清晨血压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全天血压水平,建议在老年人中积极推行清晨血压管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老年清晨高血压患者的血糖、血脂等指标的代谢特点。方法选取170例老年病科住院患者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并分为对照组、非清晨高血压组、清晨高血压组,均行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及胰岛素释放实验,记录其腰围、臀围,并计算体重指数(BMI);检测血糖、血脂、胰岛素水平、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β2微球蛋白、肌酐等生化及免疫指标。结果①三组BMI均值比较,清晨高血压组非清晨高血压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清晨高血压组及非清晨高血压组腰臀比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三组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 24 h平均舒张压(24 h DBP)、日间平均收缩压(dSBP)、日间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清晨收缩压(SBP)、清晨舒张压(DBP)比较,上述均值清晨高血压组非清晨高血压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组中24 h SBP、24 h DBP变异性、dSBP、dDBP变异性、nSBP、nDBP变异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在对照组中,少于2种危险因素(肥胖、糖调节受损或糖尿病、血脂异常、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占61.3%(19/31),合并2种及以上危险因素占38.7%(12/31);清晨高血压组中,少于2种危险因素占20.2%(22/109),合并2种及以上危险因素占79.8%(87/109);非清晨高血压组中,少于2种危险因素占30%(9/30),合并2种及以上危险因素占70%(21/30);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亚组分析提示,清晨高血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清晨高血压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清晨高血压及非清晨高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老年高血压患者中清晨高血压比例较高,且多合并血脂异常、糖代谢异常、超重或肥胖等多种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在老年人中更为多见。我们通过观察对清晨血压升高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探讨其与清晨高血压之间的关系。1对象和方法1.1对象我院2004年1月至2005年6月住院老年高血压患者,经过动态血压监测,选择血压控制良好(全天平均收缩压≤130mmHg,平均舒  相似文献   

7.
动态血压监测临床应用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动态血压监测的广泛应用 ,对血压昼夜变异规律及临床意义有了深入的了解 ,本文就清晨高血压、夜间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药物控制研究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老年清晨高血压对左室重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单平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21):2133-2134
已有许多临床观察报道,清晨时段是老年心脑血管病突发事件的高峰时段,也是血压易波动时段。血压的波动加重靶器官的损害,靶器官损害为心脑血管病的基础,心脏为靶器官之一。由于清晨是高血压病患者测量血压的盲时段,清晨高血压  相似文献   

9.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对高血压进行有效管理是降低我国心脑血管发病的重要手段。清晨高血压与靶器官损害与心脑血管事件关系密切,可导致多种血管并发症增加,如冠心病、无症状性脑梗死、心肌肥厚等,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就清晨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措施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0.
清晨为心血管事件的易发时段。本文意就高血压老人清晨血压波动与继后卒中危险间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清晨血压与T-pe间期有无相关性,进而探讨清晨血压对心血管风险影响。 方法:选取2015年10月1日至2016年4月1日入院河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患者,根据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共收集到358例患者,记录在院常规检查结果,包括肝肾功能、血脂、动态心电图、综合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把这些患者分成清晨高血压组(n=170)和清晨血压正常组(n=188),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T-pe间期、矫正的QT间期(QTc)、左室质量指数(LVMI)、冠状动脉狭窄程度Gensini评分。 结果:清晨高血压组T-pe间期、QTc间期较清晨血压正常组延长(P<0.05),在清晨血压组LVMI、Gensini 评分较高(P<0.05)。清晨血压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和T-pe间期相关(r =0.449, P<0.01;r=0.235, P<0.01),而且Gensini评分和左室质量指数和T-pe间期高度相关(r=0.318, P<0.01; r=0.269, P<0.01)。 结论:清晨血压和T-pe间期及冠状动脉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因此早期发现及积极治疗清晨高血压对冠心病的预防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冠心病患者血压、心率变化与心肌缺血改变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监测清晨血压变化参数与对应时域的缺血 ST段演变相关性研究 ,观察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心率改变是否与心肌缺血改变存在相关性。  方法 :对 79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 (高血压组 )以及 5 1例单纯冠心病患者 (对照组 ) ,行同步动态血压与动态心电图监测 2 4小时 ,获得的血压、心率指标和 ST段压低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高血压组的清晨血压 (收缩压、平均脉压、舒张压 )回升与对应时域的 ST段压低呈正相关关系 (P<0 .0 5 ,r=0 .39、0 .18、0 .33) ;尤以清晨血压回升差值 (收缩压、平均脉压、舒张压 )和心肌耗氧量与对应 ST段压低的相关性更为显著 (P<0 .0 1,r=0 .38、0 .13、0 .2 9、0 .2 3) ,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结论 :清晨清醒前后血压升高与心肌缺血的发生呈正相关 ,且多为无痛性心肌缺血 ,尤以昼夜节律消失者为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IgA肾病患者不同肾功能水平的动态血压及清晨血压情况。方法:纳入经肾组织活检确诊的189例IgA肾病非透析患者,根据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进行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分期,利用携带式动态血压检测仪收集患者动态血压,包括24 h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和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日间SBP(daytime SBP,dSBP)和日间DBP(daytime DBP,dDBP)、夜间SBP(nighttime SBP,nSBP)和夜间DBP(nighttime DBP,nDBP),分析不同CKD分期的IgA肾病患者清晨高血压的发生率。结果:IgA肾病患者24 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显示,与CKD1、2期患者相比,CKD4、5期患者24 hSBP、dSBP、nSBP均升高(均P<0.05),而24 hDBP、dDBP、nDBP无明显差异(均P>0.05)。CKD1~5期IgA肾病患者清晨高血压的发生率分别为23.5%、25.7%、30.0%、52.8%和63.6%。与CKD1~3期的IgA肾病患者相比,CKD4、5期患者的清晨高血压发生率均升高(均P<0.05)。CKD4、5期患者的清晨平均SBP分别为(142.4±24.6)mmHg(1 mmHg=0.133 kPa)和(146.3±22.6)mmHg,显著高于CKD1、2期[(123.8±18.2)mmHg和(129.4±22.4)mmHg](均P<0.05),而清晨平均DBP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结论:CKD4~5期的IgA肾病患者清晨高血压的发生率明显升高,应重视患者24 h血压监测,加强清晨高血压的控制,尤其是对中晚期CKD患者。  相似文献   

14.
李青霞  庞晓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0):2022-2024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清晨血压升高与左室肥厚、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入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0例根据清晨血压是否升高分为MBPS组(112例)和Non-MBPS组(128例),常规测身高、体重、腰围、计算体质量指数,查血脂谱、空腹血糖、尿素、尿酸、肌酐、纤维蛋白原,测量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计算左室质量指数(LVMI),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 MBPS组清晨(6:00~10:00)、24 h、白昼平均收缩压及平均舒张压均明显高于Non-MBPS组(P<0.05);MBPS组清晨收缩压及舒张压的增高值均明显高于Non-MBPS组(P<0.05);MBPS组LVPWT、LVEDD、LVMI、左及右颈动脉分叉处内膜中层厚度明显高于Non-MBPS组(P<0.05);MBPS组左室肥厚及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均较Non-MBPS组高(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清晨血压升高者有更明显的动态血压各参数增加幅度、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左心室肥厚。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清晨高血压患者下肢动脉硬化与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以及踝肱指数(ABI)之间的相关性,为清晨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的早期预防,提供相关的研究依据。方法 根据24h动态血压检测结果,随机抽取2010年11月至2015年11月在赤峰市医院血管外科检查出清晨高血压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四肢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测下肢动脉硬化情况测定baPWV和ABI,根据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4组,即正常组、轻度动脉硬化组、中度动脉硬化组和重度动脉硬化组。收集受试患者的病史、动态血压检查结果,对相关检测指标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找出baPWV与清晨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风险的相关性。结果 患有脑梗死、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病史的患者下肢动脉硬化程度越严重(P<0.05);组间比较显示,24h平均收缩压(24hSBP)、日间平均收缩压(d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与动脉硬化程度没有明显相关性(均P>0.05),24h平均舒张压(24hDBP)、日间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与动脉硬化存在相关性(均P<0.05)。结论 清晨高血压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baPWV可作为评估清晨高血压患者前期动脉硬度有效且简便易行的指标;动脉的硬化程度与舒张压之间存在相关性,与收缩压之间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为了探讨苯那普利和硝苯地平缓释片对于清晨血压 ,心率及心率收缩压乘积的效果。方法 :选取 6 0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 ,分别给予苯那普利或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利用动态血压监测观察治疗前和 2 0d后清晨血压 ,心率及心率收缩压乘积的变化。结果 :两种药物对清晨血压下降无统计学差异 ,而在清晨心率和心率收缩压乘积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苯那普利组清晨心率轻微下降 ,硝苯地平缓释片组则稍上升 ,苯那普利组清晨心率收缩压乘积下降更明显。  相似文献   

17.
《中华高血压杂志》2021,29(5):470-475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慢波睡眠与清晨血压的关系。方法以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首次确诊为OSAS的连续病例90例为研究对象,每例均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将OSAS未合并清晨及夜间高血压者作为对照组(41例),OSAS合并清晨高血压而无夜间高血压者为清晨高血压组(14例),OSAS合并清晨及夜间高血压者为持续高血压组(35例),比较3组间的血压差异。分别观察3组之间的睡眠参数[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氧减指数、慢波睡眠比例、唤醒指数、睡眠效率等],并分析OSAS患者清晨血压与各睡眠参数(AHI、氧减指数、慢波睡眠比例、唤醒指数、睡眠效率等)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和清晨高血压组相比,持续高血压组的AHI[(39.7±25.1)比(30.1±17.7)、(25.4±16.5)次/h]、唤醒指数[(30.3±20.7)比(22.7±12.6)、(18.8±10.1)次/h]、4%氧减指数[(26.1±18.7)比(19.3±14.2)、(12.9±12.7)次/h]、3%氧减指数[(30.8±18.5)比(25.6±13.7)、(18.4±14.8)次/h]较高,而清晨高血压组与持续高血压组的慢波睡眠比例[(9.1±4.6)%、(11.3±7.4)%比(15.5±7.1)%]较对照组低(均P0.05)。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清晨收缩压与慢波睡眠比例(r=-0.293)、睡眠效率(r=-0.246)呈负相关,与年龄(r=0.235)、夜间血氧90%的时间占总睡眠时间的百分比(TS90%)(r=0.033)呈正相关(均P0.05)。逐步回归分析提示,年龄和慢波睡眠比例均对清晨收缩压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β值分别为0.212和-0.259,均P0.05)。结论在众多OSAS患者睡眠参数中仅慢波睡眠比例与清晨血压相关,睡眠时慢波睡眠时间较短是清晨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老年人清晨高血压对靶器官损害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监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清晨高血压(morning blood pressure,MBP),检测清晨高血压峰(morning blood pressure surge,MBPS)对心脑肾靶器官的影响,制定科学的护理方案。方法对7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利用动态血压测定仪进行血压分析,分为血压晨峰组36例与非晨峰组34例;依据超声心动图计算心肌左室质量指数(LVMI),尿微量清蛋白及肌酐并计算2者比值(ACR),以颅脑磁共振或CT筛查脑梗死。结果晨峰组与非晨峰组的BNP、LVMI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ACR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晨峰组出现脑梗死24例,非晨峰组出现脑梗死14例,晨峰组与非晨峰组脑梗死发生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MBPS与心脑肾靶器官损伤密切相关,因此应根据血压变化调整服药时间,减少血压晨峰时靶器官的损害。  相似文献   

19.
清晨高血压对心血管事件的影响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长期的临床观察发现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具有一定的节律性,急性心肌梗死、猝死和中风等事件好发于清晨醒后的数小时,它伴随着血压的升高、心率的增快、血浆儿茶酚胺水平升高等一系列生理活动的改变,即常说的晨峰现象。其中血压的昼夜节律是夜间至凌晨3:00逐渐降至低谷,而后平稳地升高,至清晨6:00—10:00血压骤升,收缩压以3mmHg/h,舒张压2mmHg/h的速度上升。因此,人们推测  相似文献   

20.
60例需进行动态血糖监测的糖尿病患者按住院时间先后分成A、B组,先入院的30例为A组,护理人员按常规完成3天动态血糖监测记录及病情观察;后入院的30例为B组,护理人员经系统学习导致清晨高血糖原因后,完成3天的动态血糖监测记录及病情观察。结果 B组发生清晨高血糖和夜间无症状低血糖的人数明显减少。结论应用仪器设备发现护理工作的"盲点",指导护理人员系统学习清晨高血糖的原因后进行综合护理干预,能够促进血糖控制平稳,有效减少清晨高血糖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