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试验由多中心参加,按照双盲、安慰剂对照和交叉的方式进行。研究静脉注射单剂索他洛尔(1.5mg/kg,在10分钟内)终止持续时间≥15分钟的阵发性室上速的有效率和安全性。恢复正常窦性心律为有效,反之无效。患者随机分组,首先分别给予索他洛尔和安慰剂。如果在20分钟内无效,交叉改用另一药物。 43例阵发性室上速患者中,5例分别误诊为房扑,给药前恢复窦性心律,误将输液管插入皮下,发生低血压,出现宽QRS波心动过速。其余38例供有效率分析,包括15例自发性室上速,23例诱发的室上速。依室上速机制划分,27例房室绪折返性室上速,11例经旁道逆传的环行室上速(这11例均属诱  相似文献   

2.
室上速并发心房颤动的电生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室上速并发心房颤动(房颤)的电生理特性及其发生机制。方法对38例室上速患者,根据有无房颤史分为两组,即房颤组18例,无房颤组20例。分别测量两组室上速周长、心房内压、心房各部位有效不应期、心房不应期离散度、心房最大不应期与室上速周长的比值,所有对象均行射频消融术治疗室上速,并行为期半年的随访,观察两组病人房颤的发生情况。结果房颤组与无房颤组的室上速周长分别为(326±9)ms,(331±11)ms,P>0.05。在窦性心律与室上速发作时,房颤组的心房不应期离散度均较无房颤组增加,房颤组的心房最大不应期与室上速周长的比值比无房颤组明显增加(P<0.05)。房颤组的心房最大不应期比无房颤组增加(P<0.05),但却发生在心房的不同部位。结论(1)室上速合并房颤与室上速周长无明显关系。(2)心房不应期离散度是室上速合并房颤发生和维持的一个重要机制。(3)心房最大不应期与室上速周长的比值可能是室上速诱发房颤的另一个机制。  相似文献   

3.
本文作者设计了一套新的食管电极系统,并研究了它在房性和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中电复律的疗效。方法共在105名病人中进行131次经食道心脏电复律,其中房颤109次,房扑16次,室上速2次,室速4次。所用的食管电极为4极、外径5~9mm。插入前先静脉给安定(2.5~20mg),电极插入深度为距门齿35~40cm。所有病人均记录经食管阻抗,而在104名病人中记录经胸阻抗。静脉麻醉后  相似文献   

4.
据文献报道,食管心房调搏超速抑制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简称室上速),安全可靠,几乎无并发症[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84;12:119.]。我们在工作中曾遇到由此所诱发的变异型心绞痛2例,特报告如下: 例1 女,65岁。脑梗塞史3年。阵发性心悸半月,发作2 h来诊。ECG(图1A)系室上速(214次/分),伴多导联T波倒置。即插入食管电极给予S_1S_1刺激(230次/分)10 s后室上速终止。此时患者左胸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室上速进行动态心电网观察,目的分析:①室上速的原发病与性别、年龄之间的关系;②阵发性室上速、非阵发性室上速与原发病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自1997年3月~1997年8月,作者对1080例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检出室上性心动过速140例,男88例,女52例,年龄14~84岁,其中<60岁52例,≥60岁88例。140例中冠心病35例(其中4例为急性心肌梗塞),高心病20例、肺心病8例、心肌病8例、风心病4例、预激综合征2例,其余63例原因不明。检出室上速伴有ST段改变者31例(ST段水平下降或下垂型下降等于或大于0.1mm,持续1min以上)。 使用美国产赫美Ⅲ型动态分析仪  相似文献   

6.
晚近许多报告强调经食管心房刺激可用于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作与终止及抗心律失常药物效应的研究。本文旨在评价电极间距为15、22和28mm,刺激脉冲宽度>10ms及电极导管插入深度等对减少至最低起搏阈值的作用。方法:30例病人年龄为1天~77岁,电生理诊断阵发性室上速17例,房扑7例,室速3例,窦缓3例。研究前建立静脉输液通路,为使病人镇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心房颤动(房颤)消融术中合并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的患者进行特征性分析。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庆春院区心内科所有接受房颤消融术的患者(1484例),依据术中是否合并室上速分为合并室上速组和未合并室上速组,分析性别、年龄、房颤类型是否与房颤消融术中合并室上速的关系。同时,以年龄50岁和65岁为界点,再次进行分层分析。术中合并室上速组患者明确机制后同时行慢径改良或旁路消融,进行长期随访。结果房颤消融术中合并室上速共41例(41/1484,2.76%)。其中,合并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29例,合并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12例。女性房颤组合并室上速(25/505)明显高于男性组(16/979,4.95%对1.63%,P<0.001);≤50岁房颤组合并室上速(8/133)的患者明显高于>50岁组(33/1351,6.02%对2.44%,P=0.016);阵发性房颤组合并室上速(29/741)的患者明显高于持续性房颤组(12/743,3.91%对62%,P=0.00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50岁、阵发性房颤是房颤消融术中合并室上速患者的高危因素(女性:OR=0.292,95%CI 0.151~0.565,P<0.050;≤50岁:OR=0.301,95%CI 0.131~0.689,P=0.004;阵发性房颤:OR=0.456,95%CI 0.230~0.906,P=0.025)。结论房颤消融术中患者应同时行电生理检查排除室上速,尤其是年龄较轻的女性阵发性房颤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长时间心动过速终止后对心室复极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方法 3例长时间心动过速(9 d~6个月)患者,两例为长时间发作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其中1例为无休止性左心室特发性室速并诱发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另1例为主动脉瓣换瓣术后5年发生束支折返性室速;第3例为持续性心房扑动伴心功能不良并因三度房室阻滞于10年前植入单腔起搏器.结果 3例患者在心动过速时并无晕厥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而在心动过速间隙或射频导管消融终止后均出现qr间期延长和恶性心律失常,其中1例持续心房扑动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最后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另两例室速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后1周QT间期逐渐恢复正常,分别随访20和39个月无室速和晕厥发作.结论 长时间心动过速后可导致短时间心室复极异常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应加强防范,防止发生心脏性猝死.  相似文献   

9.
目的报告6例维拉帕米敏感的左心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折返路径标测结果和射频导管消融效果。方法6例(男4,女2)左心室特发性室速的患者,电生理检查常规插入右心室心尖与冠状静脉窦电极,并经左、右股动脉分别插入消融导管和10极冠状静脉窦标测电极至左心室,使后者可依次记录到希氏束电位(H)、左束支电位(LB)、左后分支的蒲氏纤维电位(P)和心室肌电位(V),室速时P电位领先。消融导管电极在P电位电极对附近寻找到P电位最领先的点实施消融。结果前三例中凡在未记录到P电位的点放电,虽然V波最早,都是无效点,而最后消融成功的点,都记录到最领先的P电位;后三例都必须记录到最领先的P电位后才放电,均1次放电成功。6例随访至今6~20个月,未服任何抗心律失常药均无室速发作。结论左心室标测法不仅对研究左心室特发性室速的折返路径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临床治疗也很有帮助,既可缩短手术时间,又可提高消融质量。  相似文献   

10.
无人区心电轴在宽QRS波心动过速中的鉴别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无人区心电轴在宽QRS波心动过速(WCT)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并测量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0年1月至2005年10月经心内电生理检查明确诊断的WCT患者窦性心律及心动过速时心电图中Ⅰ、Ⅲ标准导联QRS波振幅的代数和,计算QRS波额面平均心电轴,观察无人区心电轴出现的心律失常类型及规律。结果137例[其中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65例,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SVT)72例]明确诊断的WCT患者中,18例出现无人区心电轴,其中室性心动过速(室速)16例(占室速24.6%,占总病例11.7%),均为左心室特发性室速;宽QRS波室上速2例(占宽QRS波室上速2.8%,占总病例1.5%),均为心房颤动(房颤)伴左侧旁路前传。结论无人区心电轴可以作为鉴别室速与宽QRS波室上速的一项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1.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无人区电轴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目的 研究特发性室速患者心电轴的特征。方法 全组60例室速患者,37例左室室速,23例右室室速。经体表心电图测定额面心电轴。结果 60例中20例存在无人区电轴,均为左室室速。右室室速无1例出现无人区电轴。存在无人区电轴的患者占左室室速患者的54.1%,20例中男性18例,女性患者2例。17例未出现无人区电轴的左室室速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6例,这种性别差异有否普遍意义,还需进一步研究。结论 无人区电轴可以做为宽QRS波群心动过速鉴别诊断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2.
作者报道用一种新的紧急心内除颤方法,来治疗电生理检测诱发的顽固性室颤。方法如同常规室速诱发试验,经右股静脉插入两根6F四极导管,分别固定在右房和右室。在1215例作室速诱发试验的患  相似文献   

13.
本文回顾140例18岁以前初次发作室上速的 W-P-W 综合征患儿的病程。60例患儿生后2个月内初次发作室上速,此后8个月内,93%患儿室上速消失,7%患儿仍有室上速。19例生后2个月内的患儿,其中6例(31%)室上速消失,然后于平均8岁时复发(初次发作6个月以后再次发作)。5岁以后存在室上速的患儿,其中78%患儿在平均7年的随访期间仍有室上速。87例患儿经电生理测试,53例患儿采用体表心电图,判断旁道所在部位,室上速的初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射频导管消融器质性心脏病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疗效。方法总共9例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男7例,女2例),接受射频导管消融手术,其中肥厚型心肌病4例,扩张性心肌病2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1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1例。所有患者术前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均提示为单形性室速。9例患者均在窦性心律下行起搏标测室速折返环出口或病灶起源点,如果起搏QRS波形态至少有11导联与诱发室速QRS波形态相同,且S-QRS间期≤20ms,则判断为消融靶点,在此部位行多靶点消融。结果 9例患者中,4例为右室流入道室速,3例为右室流出道室速,1例为左室流入道室速,1例为左室流出道室速。其中1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患者术中出现三种室速形态而放弃手术。其余8例患者分别消融3~11个靶点,其中2例手术失败。1例患者1周后再次行射频消融手术失败。所有患者术中、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随访20~42(30.65±8.72)月,其中6例患者(包括1例2次手术者)无室速复发。结论射频导管消融能有效治疗器质性心脏病单形性室速;起搏标测手段在器质性心脏病室速射频消融中有其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报道Brugada综合征伴发的多种室上性心律失常。方法:对符合Brugada综合征诊断标准的46例患者行动态心电图检查,记录心律失常发作类型,部分行电生理检查与射频消融治疗。结果:男性39例,女性7例。21例有家族史,23例有晕厥史,其中3例经心肺复苏。46例中5例并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速,4例为显性预激综合征);3例室上速与心房扑动(房扑)并存;2例室上速与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并存;14例房性心动过速(房速)、房扑和心房颤动(房颤);2例房速伴三度房室阻滞;1例房速与室速并存;11例多形室速;5例单形室速;1例室颤电风暴并三度房室阻滞;1例室速与三度房室阻滞并存;1例室速与三度房室阻滞、房颤并存。39例行射频消融治疗成功32例,4例并发三度房室阻滞者植入心脏永久起搏器,4例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结论:除室速、室颤外,Brugada综合征可发生房颤、房扑、室上速、三度房室阻滞等多种心律失常,且两种以上心律失常可以共存。Brugada综合征心脏钠通道基因变异引起细胞膜钠通道功能异常不仅存在于希氏一浦肯野系统和心室肌,亦可存在于心房肌及房室结,引发多种类型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6.
前瞻性观察口服维拉帕米对类似左束支阻滞形态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疗效。 42例室速患者,年龄36.2±12.1岁;男20例,女22例。临床和无创性检查未见任何基础心脏病。室速由活动平板试验(29例)或程序心室刺激(24例)诱发,或者以Holter监测证实存在室速(23例)。停药至少5天后,开始口服维拉帕米120mg、每日3次,连用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右心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的解剖结构使得对该部位的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eardia,VT,室速)标测定位的难度较大,远期成功率也较低,为此,采用心内非接触式标测指导导管消融。方法 20例患者(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14~59(35.1±12.3)岁。其中6例有晕厥或黑矇史,7例既往曾接受射频消融未获成功。全部患者均在RVOT内放置EnSite3000标测导管,在窦性心律下进行疤痕标测和心动过速时进行最早激动标测,并根据标测结果使用EnSite 3000导管的导航功能指导消融定位。消融前并进行起搏标测。结果 20例患者共诱发出22种RVOT室速,其中3例还伴其它起源的室性早搏(室早)。疤痕标测提示,13例患者有电学意义上的疤痕区域,且有11例室速起源于该疤痕区域。25个室速或室早起源点中1例起源于近肺动脉瓣口部,10个位于间隔侧,其余均偏游离壁,其中7个偏RVOT后壁中、下部,4个偏前壁中、下部,3个位于游离壁侧;病变基质的直径为6~42 mm,平均(16.8±9.2)mm。非接触式标测所确定的最早激动处电位平均领先体表20~62(41.0±13.8)ms;与自发的室性心动过速相比,起搏标测下14例的12个导联QRS形态完全一致,11/12个导联一致的为10例,1例有10/12导联一致。全部室速和室早均消融成功。在标测确定的  相似文献   

18.
典型的室上速与室速极易诊断,但室上速伴心室内差异传导时,QRS波畸形增宽,易与室速混淆。作者复习了已有诊断室速的标准:(1)额面 QRS平均心电轴左偏;(2)房室分离存在;(3)QRS 波时限>0.14秒;(4)胸导联QRS波呈左束支或右束支阻滞型,但认为这四项标准对鉴别室上速与室速有一定的局限性。并结合原有标准采用以下两点(1)任何一胸导联是否出现RS型 QRS波;(2)若出现 RS型 QRS波,测量从R波起点至S波顶端间的时间,对经电生理检查确定诊断的554例宽 QRS形心动过速12导联心电图逐一进行分析,从中寻求鉴别室速与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善得定中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的机制和疗效,本文采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方法观察生长激素抑制因子(SS)对心室肌细胞L型钙通道的作用;窦性心律、室上速时静注善得定,观察A-H间期及中止室上速的方式、效果。结果显示SS对心室肌细胞L型钙通道均有明显抑制作用;静注善得定后A-H间期延长,14例室上速中8例(57.1%)以房室结顺向传导阻滞方式转复为窦性心律。表明善得定中止室上速疗效肯定,副作用小,但容易复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非接触球囊标测在指导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性或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射频消融中的作用。方法17例室速患者,年龄50岁±9岁,经心室刺激诱发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性或非持续性室速后,使用非接触标测系统ENSITE3000标测室速的出口和(或)慢传导区,然后使用温控大头导管在室速出口作环形消融或横跨慢传导区进行线性消融。结果17例患者共诱发18次室速,周长为336MS±58MS。15例患者可确定室速的出口,为QRS波前10MS±16MS;其中5例是心肌梗死后室速,9例为右室流出道室速。5例心肌梗死后室速均可确定舒张期慢传导区,最早的心内膜舒张期电活动在QRS波前60·1MS±42·6MS。3例非持续性室速均可确定最早的心室激动点。18次室速中15次消融成功,1例没有进行消融,2例消融失败。结论非接触球囊心内膜标测能成功指导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性或非持续性室速的射频消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