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灸腧穴处方是先人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根据中医理论,直接观察与思辨推理的不断结合与互相渗透中形成的。古代医家在其著作中,比较客观地论述了何病施用何种穴位,如何配伍的问题。这就是针灸腧穴处方。它是针灸学的精华,如何挖掘和整理这份宝贵的遗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首先要搜集大量的古典医籍、医经、医案、医话,按其历史时间,部居别白,加以分类。将古人有关针灸处方用穴的依据、组成,主穴和配穴的选用及变化规律,重新加以归纳整理,重新论述找出内在联系,示人以规律启人以思路。临证时,借以触类旁通,便可左右逢源,取得意想不到的效  相似文献   

2.
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针灸处方学》(以下简称《处方学》)是一本好书,值得针灸工作者认真一读。处方用穴作为针灸临床治病要素之一,古今医家多有论及,但几乎历代所有处方及其论述都散杂于针灸通论性著作或其他医籍之中,专论处方者阙如,使后学颇感不便。《处方学》付梓则填补了这一空白,为系统整理和研究针灸处方创造了有利条件。《处方学》好在不仅是第一本针灸处方专著,还在于它发展了针灸处方学理论,把古今  相似文献   

3.
从《灵枢》“天牖五部”出发,通过整理《灵枢》中关于颈项部腧穴的论述、回顾后世针灸相关医籍中对颈项部腧穴的认识、总结近现代医家对颈项部腧穴的应用创新情况,梳理应用颈项部腧穴的学术渊源;结合近现代诸多针灸医家的临床实践经验,探讨应用颈项部腧穴的学术特点,如擅长运用颈项部组穴、擅于发现颈项部“奇穴”、强调针刺手法、考究针刺深度等,从而引发针灸从业者思考如何开发颈项部腧穴更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中医文献杂志》2013,(5):38-38
收集针灸治疗腹泻的古代文献,以针灸处方为切入点,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和提炼古代针灸治疗腹泻的经穴运用特点和规律。古代针灸文献以《中国针灸文献提要》为基础,检索《中华大典·针灸推拿分部》所收录的先秦至清末中国医家所著的针灸专著、综合性医籍、医经、方书和临床各科文献。选择涉及针灸治疗“飧泻”、“泄泻”、“下利”、“大便不禁”、“泻利”等病证的文献及未明确记载病名,但根据症状可以判断为腹泻的文献,并全部规范名称为“腹泻”。  相似文献   

5.
主治癫痫之腧穴在历代医家著作中记载甚多,它们是古医家通过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这些所记载之腧穴是否有科学性?临床是否有效?应如何应用与提高?本文试用现代医学神经的观点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加以分析阐述,定有不当之处,愿于同道共同研究,并赐指正。一、古今医籍中主治癫痫腧穴的记载仅查考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针灸聚英、循经考穴编、新针灸学、针灸学(中医专业用,南京中医学院主编)中,就发现记载治疗癫痫的腧穴一百一十五穴,其中较常用的腧穴有三十七穴。六部书中全有的腧穴:筋缩、神庭、水沟、仆参。五部书有的腧穴:申脉、天井、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针灸甲乙经》的针刺处方和腧穴配伍规律。方法:通过搜寻查阅《针灸甲乙经》中针刺处方的内容并构建《针灸甲乙经》针刺处方及腧穴配伍规律数据库,运用IBM SPSS Mdeler 18.0和SPSS Statistics 24.0软件对高频腧穴、特定穴使用、取穴部位、选穴归经使用频次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最终获得符合纳入标准的针刺处方共869则,分为单穴和多穴处方,以十二正经五腧穴的使用频次最高;取穴部位多为四肢;在归经统计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为膀胱经(17.89%);挖掘得到关联穴位组合13条;高频穴位聚类分析得到4类穴位。结论:《针灸甲乙经》针刺处方多为单穴处方,取穴多为四肢部穴位,足太阳膀胱经选穴最多,表明其擅长运用单穴治疗人体各类疾病,形成了一套有效的针刺办法,该书处方取穴精简、配伍精妙,其学术思想对指导后代医家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值得继承和推广。  相似文献   

7.
针灸处方配穴规律初探郭玉琴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针灸教研室(厦门361005)针灸处方,即针灸临床治疗的用穴方案,包括单穴处方和配穴处方。单穴处方是指用针灸治疗疾病时,针对某一病证只用1个腧穴进行针刺或艾灸的用穴方案;配穴处方是指用针灸治疗疾病时,针对...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现代文献研究,探寻中医针灸治疗泄泻的选穴规律,并为临床腧穴的选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复杂网络分析软件Gephi,建立泄泻腧穴处方复杂网络模型并运用腧穴使用频次和复杂网络技术分析处方核心腧穴、选穴规律及配伍规律。结果:通过筛选,纳入文献209篇,提取319个针灸治疗泄泻的处方。涉及94个腧穴,总使用频次1827次,其中天枢穴使用频次最高(280次,占总频次的15.33%)。腧穴主要归经于胃经(655次,占总频次的38.85%)、膀胱经、任脉。核心腧穴处方为天枢、足三里、上巨虚、中脘。结论:现代文献研究表明泄泻处方强调健运脾胃,辨病选穴,重视胃经腧穴,选穴多为特定穴,配穴以远近配穴为主,标本共治。  相似文献   

9.
受民国时期汉译日本针灸医籍影响,我国近代针灸理论著作吸纳西医知识,应用西医医理阐述针灸原理,并将经络腧穴理论与西医知识比附;临床论著引介新颖技术,采用西医疾病论述针灸治疗,并对操作规范有所关注;针灸教育加入西医课程,学科设置逐步细化。总体而言,民国时期汉译日本针灸医籍促进了我国近代针灸理论与西学汇通,为针灸临床增添了新颖技术与经验,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针灸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总结针灸古代文献中窦汉卿针灸处方特点和规律,为研究窦汉卿学术思想以及现代针灸临床提供参考。对窦氏针灸处方的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录入,建立窦汉卿针灸处方数据库,对处方中的腧穴进行频次分析,并采用Apriori算法分析处方用穴规律。共收录窦汉卿针灸处方446个,针灸处方最多用穴12个。治疗病种以内科病症、头面躯体痛症及五官科病症最多。窦汉卿所有处方中总共用穴205个,包括25个奇穴。窦汉卿针灸处方中关联程度较强的穴对有7组,分别为合谷-足三里、足三里-中脘、合谷-曲池、合谷-委中、曲池-肩井、委中-曲池和委中-足三里。选穴原则以近部选穴和远部选穴为主;配穴方法以上下配穴、本经配穴和表里经配穴为主;注重刺灸法与腧穴的配合,注重针刺顺序。  相似文献   

11.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3):162-168,后插8
目的基于集合可视化分析系统与Apriori算法探索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选穴规律。方法纳入符合要求的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相关文献,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利用R3.6.1进行集合可视化分析与Apriori算法分析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选穴规律。结果该研究最终纳入文献230篇,针灸处方321个,腧穴143个,腧穴应用总频次2238次。其中,应用频次较高的腧穴为足三里、三阴交、肾俞、关元、百会、脾俞、肝俞;以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出现频次最高;交会穴和背俞穴应用频次远高于其他特定穴,腧穴的分布以背部、胸腹部及下肢部为主。集合可视化分析,腧穴关联规则分析以及腧穴组合网络分析结果表明上述腧穴是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核心腧穴。结论该研究表明运用集合可视化分析探索慢性疲劳综合征针灸处方选穴规律具有可行性,可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现代文献的分析,研究整理针灸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临床选穴规律。方法:通过从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数据库中检索出1986—2017年针灸治疗腕管综合征相关的临床文献,建立针灸治疗腕管综合征的处方数据库。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归纳针灸治疗腕管综合征在临床上的选穴规律。结果:通过分析发现,现代医家治疗腕管综合征选取的腧穴主要为大陵、合谷、内关、外关、阳溪和鱼际;腧穴所属经脉主要为手三阴经中的手厥阴心包经和手三阳经中的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所选腧穴的所在部位主要为上肢部;五输穴是主要选取的特定穴,其次是原穴和络穴,再次是八脉交会穴。结论:针灸治疗腕管综合征对于早期、轻症效果明显,临床选穴以局部取穴为主,循经取穴为辅,重用特定穴,并且常在病变部位选穴。  相似文献   

13.
选穴是针灸处方的主要内容。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对腧穴的选择,明.高武《针灸聚英.百症赋》曰:"百症腧穴,再三用心。"《席弘赋》云:"凡欲行针须审穴。"就是强调临症选穴的重要性。通常选穴方法包括有:局部选穴、邻近选穴、远端选穴、辨证选穴、随症选穴等。随着现代康复医学的发展,临床研究不断地深入,针灸选穴的内容也不断丰富,  相似文献   

14.
<正>于增技教授,从事针灸临床工作近40年,致力于针灸理论与临床研究,尤擅精选针灸处方治疗疑难杂病,所选腧穴理法兼备,见解独到,效若桴鼓。于师勤求古训,博采古代医家针灸医案之精华,并紧密结合现代医学临床研究成果,从针灸处方学入手,熔炼中西医理论于一炉,针对病症特点,立法选穴,有效配伍,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针灸处方。余幸得随师侍诊,耳濡目染,受益匪浅。现将部分验案整理后,与同道探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古代针灸治疗口眼?斜的腧穴使用规律.方法 收集、整理先秦至清末时期针灸文献;依据数据筛选标准,采集治疗口眼?斜的针灸处方,录入古代针灸处方数据库;采用频数分析和因子分析,获取腧穴使用规律.结果 共纳入257首处方,涉及74个腧穴;通过频数分析,使用频次≥9次的腧穴包括地仓、颊车、听会、水沟、合谷等19个高频腧穴;通过高频腧穴变量的因子分析,得到6个公因子.结论 通过公因子的分析,归纳出古代针灸治疗口眼?斜按经脉、按部位、按病因的选穴规律,能够为针灸临床提供依据;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针灸处方用穴规律研究可行.  相似文献   

16.
关于“《针灸甲乙经》中针灸治疗内容是否归属针灸处方”这一问题 ,争议颇多。有人认为是针灸处方 ,也有人认为[1 ] 《甲乙经》中腧穴治疗内容除了少量是针灸处方 ,主要归属于腧穴主治。我在仔细研究《甲乙经》后 ,认为将其归入腧穴主治的范畴似有不妥 ,而倾向于将其归属针灸处方 ,并将理由叙述如下 ,请同道指正。  第一 ,从体例来看。行文体例是作者写作意图表达的形式 ,《甲乙经》中对某病症针刺治疗的记述方式是“病症 ,某某穴主之” ,而现代常以“某穴主某某病”这种形式记述腧穴主治的内容 ,由于同样都是“某穴主……” ,因此《甲乙…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集合可视化分析系统与Apriori算法探索针灸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PSUI)的选穴规律。方法: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针灸治疗PSUI相关文献,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利用R3.6.1进行集合可视化分析与Apriori算法分析针灸治疗PSUI的选穴规律。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文献22篇,针灸处方22个,涉及腧穴24个,腧穴出现总频次116次。其中,应用频次较高的腧穴为气海、关元、中极、足三里与三阴交;腧穴归属以任脉为主;分布以腹部、下肢及骶部为主。集合可视化分析、腧穴关联规则分析以及腧穴组合网络分析结果表明气海、关元、中极、足三里与三阴交是针灸治疗PSUI的核心腧穴。结论:针灸治疗PSUI腧穴处方以温阳化气利水为主,重点应用特定穴,选穴以病变脏腑膀胱近部(腹部及骶尾部)任脉、膀胱经腧穴为主,佐以下肢脾胃经腧穴,契合本病的病机及女子生理特点,运用集合可视化分析系统有助于总结PSUI针灸处方选穴规律。  相似文献   

18.
从战国至清代现存的针灸文献大约有129种,针灸专著99种,其余30种为载有针灸卷的综合性医书。这些医籍既是医家经验与心血的结晶,又是医家学术特色与水平的代表。本文按照针灸学发展的四个时期,就其中影响力较大、流传较广的医籍加以论述,为今后学者研究针灸古籍梳理思路。  相似文献   

19.
李茜  赵祎然  高莹  李晶  孙涵茗  王敏 《中医药导报》2023,(4):116-121+157
目的:总结古代文献中针灸治疗水肿的选穴规律。方法:以“水肿”“浮肿”“水气”“水病”等检索词检索《中华医典》针灸推拿古籍,筛选、提取相关条文,建立数据库,使用Microsoft Excel、SPSS 26.0、SPSS Modeler18.0分析古代针灸治疗水肿的选穴组方规律。结果:纳入369首针灸穴位处方,其中复方99首,单穴处方270首,共使用128个腧穴。总频数为700,使用频数前5的腧穴分别为水分、足三里、三阴交、陷谷、合谷。腧穴主要归属经脉为足阳明胃经、任脉、足太阴脾经、足太阳膀胱经,其中下肢腧穴较常选用,特定穴中合穴使用频数最高。关联规则分析获得14条腧穴关联规则,其中“三阴交→足三里”支持度最高,核心处方为“三阴交-足三里-合谷-行间-内庭-曲池”。聚类分析显示4组腧穴类别,主要根据水肿部位聚类。结论:古代医家针灸治疗水肿主要围绕“培土制水”“通阳利水”“气行水行”“血行水行”4个基本思路,重视合穴等特定穴的灵活配合,以核心腧穴为中心,搭配病变局部腧穴进行系统治疗。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清代针灸大家陈廷铨著《罗遗编》一书反复研读,并比对书中所引用的各种医籍,对该书的著者、成书、主要内容及学术特色进行了重点探讨。书中内容包括了经络要穴、针灸禁忌、腧穴部位、内外各科疾病针灸处方等,内容全面而精简,配图详尽。认为历代医家对经络注解各有其独到之处,但医理奥涩,仍有阐发未明之处,对待一同的观点应以《内经》理论为指导;在临床应用上,针灸应用于治疗内外妇儿各科疾病,选穴时应简而精,治疗中应刺灸法并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