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用西洋参作DNA的供体,用栽培大豆品种作为受体,利用分子育种导入技术之一的"浸种法"进行外源DNA导入,试图在继续保持大豆营养价值和具有的医疗保健作用的前提下,提高其已有的药用成分的含量和导入新的药用成分,培育出具更高药用价值或保健作用的栽培大豆新材料和新品系.目前导入后代在形态、品质和药物成分含量等性状方面产生了广泛的变异.本文报道了导入后代形态上的变异.  相似文献   

2.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西洋参DNA导入大豆后代的异黄酮类成分、大豆苷(daidzin)、大豆黄素(daidzein)、染料木苷(genistin)、染料木素(genistein)的含量,采用Unisil Q C18柱,4.6 mm×250 mm,流动相乙腈-0.003 mol/L磷酸氢二钠(17∶83),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54 nm,结果表明,4种成分分离效果好,成分含量发生了广泛变异,从中可筛选出有效成分含量较高的新材料.  相似文献   

3.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西洋参 DNA导入大豆后代的异黄酮类成分、大豆苷 (daidzin)、大豆黄素(daidzein)、染料木苷 (genistin)、染料木素 (genistein)的含量 ,采用 U nisil Q C1 8柱 ,4.6 mm× 2 5 0 m m,流动相乙腈 - 0 .0 0 3mol/L 磷酸氢二钠 (17∶ 83) ,流速 1.0 m L/min,检测波长 2 5 4nm,结果表明 ,4种成分分离效果好 ,成分含量发生了广泛变异 ,从中可筛选出有效成分含量较高的新材料  相似文献   

4.
李艾莲  任立明 《中药材》2000,23(9):513-515
采用外源DNA直接导入西洋参,其导入方法和导入时间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类似于西洋参花器官较小的药用植,采用花粉管通道的方法直接导入较好。在本试验的范围内,最佳导入时间应用选择在上午10:00-11:00较适宜,其结实率为13.21%。  相似文献   

5.
《中药材》2017,(10)
目的:评价皂荚同一遗传群体母株、后代皂角刺的差别。方法:采用游标卡尺、直尺和天平测量比较皂角刺形态指标和单枝重,并利用HPLC及比色法测定分析其槲皮素和多酚药用成分含量。结果:(1)皂角刺形态特征母株与后代深棕色差异不显著,后代间差异显著。(2)单枝重母株、深棕色和紫棕色差异不显著,三者与黄棕差异极显著。(3)药用成分母株、黄棕色、深棕色、紫棕色的槲皮素含量分别为0.0030%、0.0122%、0.0034%、0.0076%,总多酚含量分别为0.4468%、1.2652%、0.4757%、0.6512%,母株皂角刺与深棕色皂角刺含量相近,且二者间无显著差异;后代3种颜色皂角刺槲皮素、总多酚含量差异均极显著。结论:后代紫棕色综合评价最好,深棕色与黄棕色较好。为建立皂荚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和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甘草外部形态和不同种源与甘草中药用活性成分甘草酸和甘草苷含量的关系。方法采用田间调查和室内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对甘草外部形态以及甘草药用活性成分含量进行调查和测定。结果经相关分析,筛选出一些与甘草酸和甘草苷含量相关的性状,筛选出内蒙古杭锦旗栽培的多年生甘草种源46和一年生高沙窝种源为优良育种材料。结论从单株性状对甘草酸和甘草苷含量进行选择的范围和改良潜力很大,甘草中药用活性成分含量受遗传和环境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纯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种质,比较传统型和不同变异类型药用大黄产量和内在品质差异,为药用大黄栽培及种质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药用大黄外观形态制定不同变异类型标准,于采收期测定不同类型药用大黄产量,UPLC法测定游离蒽醌、结合蒽醌、鞣质和二蒽酮等14种功效成分含量.结果 药用大黄分为传统型和3...  相似文献   

8.
葛正龙  周鹤峰  邵敏 《中草药》2005,36(7):1062-1065
目的研究野生天麻总DNA对马铃薯的转化,分析马铃薯转化植株中野生天麻的药用成分天麻素。方法采用浸苗法将野生天麻总DNA导入马铃薯试管苗,通过紫外扫描法、PCR扩增筛选转化植株,对转化植株进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蛋白分析,通过TLC法检测天麻素。结果(1)在200株转化的马铃薯中有21株的紫外扫描图谱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差异,且在220 nm有明显吸收峰。(2)5株经PCR扩增出野生天麻抗真菌蛋白(GAFP)基因。(3)转基因马铃薯与正常马铃薯的蛋白表达有明显差异,并且在转基因马铃薯中有一条与GAFP相同的条带。而正常马铃薯中无此条带。(4)通过薄层色谱法检测出3株转基因马铃薯表达野生天麻的有效药用成分天麻素。结论采用浸苗法进行外源总DNA导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李宗信  敖平 《北京中医》1999,18(5):50-51
本实验观察到中药前列舒合剂正离子导入的主要成分为生物碱,负离子导入的主要成分为皂甙与酚类。而单纯透皮性在相同时间内导入成分很少。益母草碱定量分析表明,正离子导入为单纯透皮的16倍,负离子几乎不能导入,因此临床应用该方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应考虑使用正离子导入。  相似文献   

10.
太子参的生物学与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彭华胜  刘文哲  胡正海 《中草药》2008,39(3):470-473
太子参是华东地区主产的大宗药材之一,大面积栽培已有3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太子参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现就其形态结构、生长发育、种子休眠、良种选育等生物学特性及其主要药用成分苷类、多糖类、氨基酸类、挥发性成分、微量元素等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的生产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构建黄芩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2(ITS2)条形码数据库,建立黄芩种子DNA条形码鉴定新方法,保障黄芩种子基原准确。方法:收集黄芩对照药材、基原植物、生药材、公共数据库及其常见代用品的ITS2序列,构建黄芩DNA条形码数据库;收集62份市售黄芩种子样品,每份种子获取3~4条ITS2序列,基于BLAST方法、遗传距离法和邻接(NJ)系统发育树法进行物种鉴定。结果:共获得101条黄芩及其代用品的ITS2序列。黄芩的种内序列变异小于种间序列变异,黄芩、甘肃黄芩和粘毛黄芩在NJ系统发育树上分别聚为独立的支,可相互区分。共获得195条黄芩种子的ITS2序列,DNA条形码鉴定结果表明193条为黄芩序列,2条为真菌序列。结论:黄芩ITS2条形码数据库稳定可靠,可满足黄芩种子DNA条形码鉴定的需求。DNA条形码技术可用于黄芩种子的物种鉴定。  相似文献   

12.
该文基于中药资源化学及中药资源循环利用的研究思路及开发策略,以苦参种子资源化利用为目的,采用UPLC-QTOF-MS和UPLC-TQ-MS联用技术分析了苦参成熟干燥种子中生物碱类资源性化学成分的组成及其含量,并与同属近缘植物苦豆子成熟干燥种子进行比较,以期发现苦参种子的潜在资源利用价值。研究结果显示:苦参种子与苦豆子种子所含生物碱类化学成分组成具有高度相似性;苦参及苦豆子种子中7种生物碱总量分别为11.203,15.506 mg·g-1。其中,氧化苦参碱、氧化槐果碱、槐定碱在苦参种子中的含量较为丰富,提示苦参种子可作为获取苦参碱类生物碱的重要原料资源加以开发利用。研究结果为苦参种子的资源化利用及产业化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为创新苦参资源价值,提升苦参资源的利用效率提供了支撑。  相似文献   

13.
药用植物羌活种子DNA条形码鉴定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ITS2条形码对药用植物羌活种子进行分子鉴定,以确保基原正确。该研究对药用植物羌活种子进行形态特征比较,每份样品进行3次随机取样,对每次取样的单粒种子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双向测序并拼接获得ITS2序列。通过遗传距离法、建树法,并结合中药材DNA条形码鉴定系统(www.tcmbarcode.cn)进行基原鉴定。结果显示,羌活与宽叶羌活种子形态特征相似,难以明显区分。经分子鉴定,27份种子样品有24份样品为2010年版《中国药典》规定的羌活正品基原种子,包括13份羌活种子,11份宽叶羌活种子,另外3份样品不属于羌活基原植物种子。研究证明,DNA条形码技术可以准确鉴别羌活种子基原,为中药材种质资源鉴定提供了新方法,对中药材种子质量标准的建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该文选择8种含有地格达类蒙药原料药材的蒙成药为对象,首先对基原植物肋柱花和苦地丁样品采用改良CTAB法提取其总DNA,使用psbA-trnH片段进行扩增、测序,与GenBank下载的8种蒙成药中其他原料药材psbA-trnH序列进行同源比对后根据其变异位点设计特异性鉴别引物。同时对8种蒙成药进行总DNA的提取,并使用DNA纯化试剂盒进行纯化,通过PCR反应对叶绿体rbcL序列进行扩增,再分别选择肋柱花和苦地丁鉴别引物进行扩增,并将扩增后的产物进行测序。所得序列校正、比对后,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地格达-4汤、地格达-8散、地格达-4散中均含有原料药材肋柱花,苦地丁特异鉴别引物扩增分析可以鉴定出利胆八味散、伊赫哈日-12和阿嘎日-35中含有苦地丁。该研究结果说明,位点特异PCR方法用于鉴定蒙成药中原料药材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紫苏是我国卫生部首批公布的60种药食两用型植物之一,用途广泛。目前随着紫苏产业的发展,优良品种的选育与应用推广已成为限制其发展的主要瓶颈。该研究报道通过系统选育,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鉴定的方法进行紫苏新品种选育。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根据已有的基因集对检测到的变异进行注释,并与紫苏常见变异数据库比对分析,最后筛选出30个非同义突变SNPs标记作为中研肥苏1号特征性SNP标记,用于紫苏新品种的材料鉴选。Z最终选育形成具有叶籽两用,丰产,高抗,耐瘠等特性,可做绿肥使用的中研肥苏1号紫苏新品种。中研肥苏1号通过北京市植物新品种鉴定,鉴定编号为京品鉴药2016054。分子标记辅助鉴定指导新品种选育,可为药用植物育种提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大黄果实形态和种子发芽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初步了解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药用大黄3种大黄果实形态和发芽特性的差异。方法:收集不同产地的3种大黄的栽培和野生种种子,观察其果实外观形态,检测其种子净度、千粒重、含水量、生活力和发芽率,考察不同温度、不同激素对掌叶大黄种子发芽率的影响。结果:3种大黄果实的外观形态和种子的各种物理特性指标都存在差异,其中药用大黄果实和种子均最大,千粒重也最重,甘肃岷县栽培的掌叶大黄的生活力与发芽率均较高,分别为95.7%和94%,其他种大黄的生活力与发芽率基本保持一致;温度对掌叶大黄种子萌发的影响作用较显著;不同质量浓度的GA3,KT,6-BA对掌叶大黄种子萌发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以50×10-6g.L-1的KT促进作用最佳,其发芽率比对照组提高了18%。结论:3种大黄果实形态和发芽率存在很大差异,不同温度、不同激素处理对大黄种子萌发影响不同,为大黄的鉴定、生长发育及栽培生产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桔梗为中国常用大宗药食兼用中药材,种植面积广,建立基于DNA 条形码技术的桔梗种子鉴定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共收集29份中药材桔梗基原植物和种子样品;利用体式显微镜、X射线影像工作站观察种子的形态特征及种子成熟度;优化DNA提取方法;基于中药材DNA条形码鉴定系统(http://www.tcmbarcode.cn)和《中国药典中药材DNA条形码标准序列》对种子物种进行鉴定。结果:不同群体来源或同一群体来源桔梗种子形态特征存在较大差异,识别困难;本实验可以实现单粒桔梗种子(约1mg)的DNA提取、PCR扩增和序列测定;5份样品同一群体内种子ITS2序列存在差异;中药材DNA条形码鉴定系统和《中国药典中药材DNA条形码标准序列》可以作为种子物种鉴定的依据。结论: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法可以对中药材桔梗种子进行鉴定,同时为中药材种质资源鉴定提供了新方法,对中药材种子质量标准的建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不同栽培居群广藿香的种内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广藿香不同栽培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和种内分化水平,寻找有效地鉴定不同居群广藿香DNA指纹特征方法。方法:从8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4个具较高多态性检测能力的引物。用这14个随机引物对5个栽培居群的广藿香进行了的分析,对得出的结果应用PopGen32软件进行计算和聚类分析。结果:实验测出84个位点,其中单态位点17个,占20.24%;多态位点67个,占79.76%。分析结果表明,同一种内不同栽培居群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结论:应用RAPD选择特定引物对广藿香遗传多样性的分析及不同居群的鉴定是可行的。RAPD技术为广藿香遗传种质资源的鉴定和分类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毛茛科的多种植物是民族药的基原,本研究以ITS2序列作为DNA条形码对17种毛茛科藏药材进行鉴定,为药材的安全使用提供可靠的检测方法。方法 从四个省份采集或购买17种毛茛科藏药材样本,分布于8个属。采用试剂盒法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ITS2序列后,将扩增产物进行双向测序。利用CodonCode Aligner(v.9.0.1)软件进行序列拼接,将拼接后的序列在NCBI网站进行在线比对。在GenBank数据库中下载相关物种的rDNA序列(包含完整的ITS2区域)。上述序列经过CodonCode Aligner(v.9.0.1)软件剪切后,采用BLAST方法进行比对,然后再采用两种评估ITS2序列的鉴定能力。第一种是系统聚类树法(Tree-based method),用MEGA(v.5.0)软件构建NJ系统聚类树(Neighbour-Joining tree);第二种是遗传距离法(Distance-based method),用TaxonGap(v.2.4.1)软件分析物种的种内与种间变异关系。结果 29份试验样本的ITS2序列测序成功率为100%,与93条数据库中下载的ITS2序列合并后,长度为213-230 bp,比对长度为244 bp,变异位点数72.1%。BLAST结果表明,29条ITS2序列可以将全部物种鉴定到属。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ITS2序列能够成功鉴别8个物种;遗传距离分析结果表明,ITS2序列能够成功鉴别7种毛茛科药材。两种方法总共可以鉴别9种药材,它们是露蕊乌头(Aconitum gymnandrum)、草玉梅(Anemone rivularis)、多小叶升麻(Cimicifuga foetida var. foliolosa)、短尾铁线莲(Clematis brevicaudata)、长花铁线莲(Clematis rehderiana)、甘青铁线莲(Clematis tangutica)、腺毛黑种草(Nigella glandulifera)、拟耧斗菜(Paraquilegia microphylla)和芸香叶唐松草(Thalictrum rutifolium),鉴定效率为52.9%。结论 ITS2序列可以快速、准确地识别和鉴定部分毛茛科藏药材,为原植物和药材的分子鉴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