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7 毫秒
1.
用西洋参作DNA的供体,用栽培大豆品种作为受体分子育种导入技术之一的“浸种法”进行外源DNA导入,试衅在继续保持大豆营养价值和具有的医疗保健作用的前提下,提高其已用的药用成分的含是和导入新的药用成分。培育出具更高药用价值或保健作用的栽培大豆新材料和新品系。目前导入后代在形态、品质和药物成分含量等性状方面产生了广泛的变异。本文报道了导入后代形态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西洋参DNA导入大豆后代的异黄酮类成分、大豆苷(daidzin)、大豆黄素(daidzein)、染料木苷(genistin)、染料木素(genistein)的含量,采用Unisil Q C18柱,4.6 mm×250 mm,流动相乙腈-0.003 mol/L磷酸氢二钠(17∶83),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54 nm,结果表明,4种成分分离效果好,成分含量发生了广泛变异,从中可筛选出有效成分含量较高的新材料.  相似文献   

3.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西洋参 DNA导入大豆后代的异黄酮类成分、大豆苷 (daidzin)、大豆黄素(daidzein)、染料木苷 (genistin)、染料木素 (genistein)的含量 ,采用 U nisil Q C1 8柱 ,4.6 mm× 2 5 0 m m,流动相乙腈 - 0 .0 0 3mol/L 磷酸氢二钠 (17∶ 83) ,流速 1.0 m L/min,检测波长 2 5 4nm,结果表明 ,4种成分分离效果好 ,成分含量发生了广泛变异 ,从中可筛选出有效成分含量较高的新材料  相似文献   

4.
目的 纯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种质,比较传统型和不同变异类型药用大黄产量和内在品质差异,为药用大黄栽培及种质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药用大黄外观形态制定不同变异类型标准,于采收期测定不同类型药用大黄产量,UPLC法测定游离蒽醌、结合蒽醌、鞣质和二蒽酮等14种功效成分含量.结果 药用大黄分为传统型和3...  相似文献   

5.
龙脑樟有性繁殖后代叶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龙脑樟有性繁殖后代变异情况。方法以龙脑樟有性繁殖后代的3个月和12个月实生苗为材料,对其叶片的挥发油进行GC和GC-MS分析,以主要的9个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为指标对样本进行聚类,并对主要成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栽培3个月的幼苗产生2种化学型,即黄樟油素型和丁香酚甲醚型;栽培12个月的幼苗成分较栽培3个月的幼苗成分复杂,形成了龙脑型,同时形成了樟脑型、桉油素型、异橙花叔醇型。结论龙脑樟有性繁殖后代会发生化学变异,其中只有60%保持了母本特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甘草外部形态和不同种源与甘草中药用活性成分甘草酸和甘草苷含量的关系。方法采用田间调查和室内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对甘草外部形态以及甘草药用活性成分含量进行调查和测定。结果经相关分析,筛选出一些与甘草酸和甘草苷含量相关的性状,筛选出内蒙古杭锦旗栽培的多年生甘草种源46和一年生高沙窝种源为优良育种材料。结论从单株性状对甘草酸和甘草苷含量进行选择的范围和改良潜力很大,甘草中药用活性成分含量受遗传和环境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药材》2017,(10)
目的:评价皂荚同一遗传群体母株、后代皂角刺的差别。方法:采用游标卡尺、直尺和天平测量比较皂角刺形态指标和单枝重,并利用HPLC及比色法测定分析其槲皮素和多酚药用成分含量。结果:(1)皂角刺形态特征母株与后代深棕色差异不显著,后代间差异显著。(2)单枝重母株、深棕色和紫棕色差异不显著,三者与黄棕差异极显著。(3)药用成分母株、黄棕色、深棕色、紫棕色的槲皮素含量分别为0.0030%、0.0122%、0.0034%、0.0076%,总多酚含量分别为0.4468%、1.2652%、0.4757%、0.6512%,母株皂角刺与深棕色皂角刺含量相近,且二者间无显著差异;后代3种颜色皂角刺槲皮素、总多酚含量差异均极显著。结论:后代紫棕色综合评价最好,深棕色与黄棕色较好。为建立皂荚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和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8.
葛正龙  周鹤峰  邵敏 《中草药》2005,36(7):1062-1065
目的研究野生天麻总DNA对马铃薯的转化,分析马铃薯转化植株中野生天麻的药用成分天麻素。方法采用浸苗法将野生天麻总DNA导入马铃薯试管苗,通过紫外扫描法、PCR扩增筛选转化植株,对转化植株进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蛋白分析,通过TLC法检测天麻素。结果(1)在200株转化的马铃薯中有21株的紫外扫描图谱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差异,且在220 nm有明显吸收峰。(2)5株经PCR扩增出野生天麻抗真菌蛋白(GAFP)基因。(3)转基因马铃薯与正常马铃薯的蛋白表达有明显差异,并且在转基因马铃薯中有一条与GAFP相同的条带。而正常马铃薯中无此条带。(4)通过薄层色谱法检测出3株转基因马铃薯表达野生天麻的有效药用成分天麻素。结论采用浸苗法进行外源总DNA导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药用菊花种质资源形态变异的数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对药用菊花种质资源的植物学性状观测、统计和分析,以期为药用菊花的遗传改良和种质资源保护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田间试验设计,对药用菊花的26个形态性状进行测定,结合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药用菊花种质资源的形态差异进行分析.结果:在调查的26个形态学性状中有17个性状变异系数大于20%,前6个主成分对变异的贡献率达77.14%,通过聚类分析将29份药用菊花种质资源分为2类.结论:药用菊花种质资源间存在较大的形态分化.  相似文献   

10.
就江苏宜溧山区引种浙江东贝母的植物形态、粉末显微特征、生物碱含量等作了初步分析对比,认为植物形态因栽培稍有变异,显微特征、主要成分没有明显变异。  相似文献   

11.
江枳壳优良类型选择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筛选地道药材“江枳壳”优良类型。方法 对江枳壳各类型形态特征、生长发育适应性和结果能力、药材主要药用成分含量比较研究 ,并开展优树选择探讨。结果 江枳壳 6种类型有较明显形态差异 ,生长适应性臭橙较强 ,结实能力香橙较强 ,黄酮类和生物碱成分臭橙较高 ,挥发油成分香橙较高 ,江枳壳单株间药用成分有明显变异 ,选择优树可选育优良品系。结论 臭橙和香橙作为枳壳规范化种植类型比较适合  相似文献   

12.
关于芍药质量标准的制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的根既作中药赤芍,又作白芍用,但主治病症有很大区别,本研究在探索这种区别科学性的基础上和确定芍药苷含量的可行标准。方法:直接从主要产区取样,用RAPD技术分析DNA多态性特征,用显微计数淀粉粒和草酸钙结晶的数量,用HPLC法测定芍药苷含量。结果:DNA和红外光谱指纹图谱可以区别野生和栽培,观赏栽培和药用栽培的芍药。赤芍中芍药苷含量不得低于3.5%;白芍中芍药苷的含量改为幅度限制,应在0.8%~3.5%之间,以区别于赤芍,证明中医临床将同一物种芍药区分为赤、白使用是科学的。结论:野生变家种并非是解决赤芍资源走向枯竭的正确途径;为完整准确地表达赤、白芍的来源,建议白芍定义为药用栽培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CV.Baishao经去皮、水煮等方法加工干燥的根,药材的拉丁名建议为Radix Paeoniae Lactiflorae Alba,因为同属其它种即使栽培也不作白芍用;赤芍定义为野生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var.lactiflora的干燥根,采用新的药材拉丁名Radix Paeoniae Lactiflorae Fera,因为赤芍并非赤色,其本质是野生来源;观赏芍药不能作白芍和赤芍,拉丁名亦应标明观赏Paeo-nia lactiflora Pall.CV.Ornata。  相似文献   

13.
不同栽培类型药用菊花黄酮类成分比较分析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目的:研究药用菊花中主要黄酮组分,对药用菊花质量进行评价,同时对其不同黄酮成分动态积累进行测定。方法:稀酸水解药用菊花总黄酮提取液,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中主要黄酮苷元的含量进行比较测定。结果和结论:桐乡菊花类型中特种亳菊总黄酮、槲皮素和芹菜素质量分数最高,分别为9.81%,4.17‰,17.02‰,射阳红心菊木犀草素质量分数最高为6.84‰;江宁菊花类型中特种亳菊总黄酮质量分数最高为7.59%,异种大白菊槲皮素质量分数最高为2.78‰,射阳小白菊木犀草素质量分数最高为4.27‰,济菊芹菜素质量分数最高为11.20‰。不同栽培类型药用菊花中不同黄酮类成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相同栽培类型药用菊花在不同产地黄酮类成分含量也不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不同产地栽培甘草药用部位的性状和质量差异。方法:以12个采样点的3年生栽培甘草为对象,收集药用部位的性状特征与总黄酮、总皂苷、甘草苷、甘草酸等质量特征,并对其差异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不同产地栽培甘草药用部位的性状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形态、质地、气味的差异相对较小,表皮特征、芦头直径和重量的差异相对较大;②质量特征上,不同产地的甘草总黄酮、总皂苷、甘草酸、甘草苷等4种化学成分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宁夏红寺堡、内蒙古赤峰和甘肃榆中的甘草这4个成分相对较高,内蒙古独贵塔拉和吉林白城的甘草这4个成分相对较低;③地理位置上随着经度的增加,甘草的总黄酮含量呈现出降低-增加-降低的趋势,总皂苷含量逐渐降低,甘草苷和甘草酸含量先增加后降低。结论:本研究可为栽培甘草的药用部位规格等级划分和品质研究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光照强度与栽培模式对金线莲生长及品质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不同光照强度和栽培模式下金线莲形态、产量、主要药用成分黄酮和多糖的动态变化规律,确定金线莲适宜栽培模式和最佳采收时间。方法:以一次性成苗有机培养金线莲植株为材料,调节不同光照强度,采用林下仿生栽培和大棚种植2种不同栽培模式下大面积种植,测定不同栽培模式金线莲多糖含量和黄酮含量的变化,分析金线莲栽培过程中活性成分累积规律。结果:光照强度为3000 lx时,植株的株高、叶片大小、茎粗、鲜重和干重均达到最大;两种模式(大棚和林下)栽培苗随着栽培月龄的增长,多糖含量先减少后增加,黄酮含量则逐渐增加。种植6月后,以林下仿生态种植的金线莲在形态和生物量都显著优于大棚种植,多糖含量比大棚种植高2.9 mg,但黄酮含量差异不显著。结论:不同的光照强度和栽培模式对金线莲的生长、黄酮和多糖的变化有显著影响,金线莲的适宜采收期为林下栽培6个月以上。  相似文献   

16.
太子参的生物学与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彭华胜  刘文哲  胡正海 《中草药》2008,39(3):470-473
太子参是华东地区主产的大宗药材之一,大面积栽培已有3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太子参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现就其形态结构、生长发育、种子休眠、良种选育等生物学特性及其主要药用成分苷类、多糖类、氨基酸类、挥发性成分、微量元素等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的生产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不同种源黄芩(子代)药用成分含量的遗传差异,该研究通过随机区组设计布置黄芩种源试验,于生长3年后采挖药材,经统一干燥处理后,采用HPLC测定黄芩中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苷、汉黄芩素和千层纸素A含量,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不同种源黄芩(子代)中所含黄芩苷含量具有显著差异(P0.05),而黄芩素的变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2)聚类分析显示:以距离5.0为划分标准,河北承德地区种源可以划分为2个独立的种群,而其他2个种群地域跨度较大,说明黄芩的药用成分存在较为显著的地理变异。该研究为优质黄芩栽培的种源选择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药用白菊花4个栽培类型内在质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4,他引:15  
目的:通过对药用白菊花4个栽培类型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为药用白菊花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以绿原酸、总黄酮、挥发油成分为检测指标,对栽培在同一生境下的白菊花4个栽培类型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与结论:绿原酸、总黄酮、挥发油含量因栽培类型或加工方法不同而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野生和栽培芍药植株形态特征与光合生理特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野生和栽培芍药植株形态特征和光合生理特征进行比较研究,旨在从形态和生理生态特性的角度找到赤芍和白芍的差异,为二者是否存在种内变异分化找到进一步的证据.方法:以野生芍药和栽培芍药的根茎作为无性繁殖材料进行栽培试验,在其生长期测定二者的植株地上部分形态指标、光响应曲线、CO2响应曲线和光合色素含量.结果:在形态特征方面,野生芍药和栽培芍药的9项地上部分形态指标中,叶片数、叶长、叶宽、顶生小叶长4个叶部形状具有显著差异,野生芍药的发枝数、株高、株幅、地茎、叶片数、叶长、顶生小叶长、顶生叶宽共8个形态指标均较栽培芍药群体内变异程度大.在光合生理特征方面,野生芍药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光补偿点(LCP),光饱和点(LSP),CO2饱和点(CSP),CO2饱和净光合速(Pm)均显著高于栽培芍药;而表观量子效率(AQY),CO2补偿点(CCP),羧化效率(CE)及光合色素含量则显著低于栽培芍药.结论:野生和栽培芍药在叶部形态和光合生理特征上均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李艾莲  任立明 《中药材》2000,23(9):513-515
采用外源DNA直接导入西洋参,其导入方法和导入时间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类似于西洋参花器官较小的药用植,采用花粉管通道的方法直接导入较好。在本试验的范围内,最佳导入时间应用选择在上午10:00-11:00较适宜,其结实率为13.2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