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结直肠黏膜内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6年6月-2018年2月收治的25例结直肠黏膜内癌及癌前病变行ESD治疗的患者资料,评价ESD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结果 25例结直肠黏膜内癌及癌前病变,病灶大小1.1~6.9 cm,平均3.2 cm,手术时间35~240 min,平均85 min,一次性完整切除病灶21例,完整切除率为84.0%(21/25),3例病变部分剥离后高频电圈套器分次切除,1次术中出血转外科手术。所有病例术中均未发生穿孔,2例发生术后迟发性出血,再次内镜止血成功。所有ESD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创面愈合率达100.0%,平均随访半年,局部无残留或复发。结论 ESD治疗结直肠黏膜内癌及癌前病变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能实现较大病变的完整切除,术后复发率低,并发症相对较少,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病灶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4例患者,其中消化道黏膜病变8例,黏膜下肿瘤16例,进行ESD治疗。结果 ESD手术时间为30~150 min,平均55 min。一次性完整切除病灶率为95.8%(23/24);术中少量出血经内镜下电凝等处理出血停止,1例因术中出血较多,难以止血,转外科手术。2例术中出现穿孔,术后予钛夹夹闭裂孔,经保守治疗痊愈;术后迟发性出血1例,再次内镜下止血术后出血停止。未出现消化道迟发性穿孔。所有病例随访,术后3个月复查胃肠镜创面愈合率达100%,半年后复查局部无残留或复发。结论 ESD为消化道病灶提供了一种微创治疗方法,能实现较大病变的完整剥离,局部的复发率低,并发症少,但对操作技术要求较高。  相似文献   

3.
<正>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指利用各种电刀对2 cm病变进行黏膜下剥离的内镜微创技术[1]。该技术可实现较大病变的整块切除,并提供准确的病理诊断分期。随着内镜器械的不断发展,ESD已成为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首选治疗方法。尽管ESD技术不断进步,出血仍是最常见的并发症[1-2]。国外文献[3-5]报道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术后出血率在5.3%~15.6%,严重出血可  相似文献   

4.
随着内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消化道早癌的逐步认知,目前我国消化道早癌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治疗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一种内镜微创治疗方法,通过ESD可完整地切除病变,达到根治消化道早期肿瘤的效果。本文探讨ESD治疗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配合及护理方法,旨在不断提高内镜护理的专业化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癌前病变和早期癌的远期疗效。方法对2006年6月至2009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经ESD治疗的153例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进行总结,分析ESD治疗的一次性完整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和远期疗效。结果 153例患者中包括早期胃癌26例(17%),高级别上皮内瘤变67例(43.8%),低级别上皮内瘤变60例(39.2%);ESD一次性整块切除率为98.0%(150/153),一次性完整切除率为94.8%(145/153),组织学完整治愈率为94.8%(145/153)。术中穿孔5例(3.3%),术后迟发性出血9例(5.9%),均予保守治疗治愈;ESD术后3年内病变复发3例,总复发率为2.1%(3/140);140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为91.5%,随访时间11~54(35.1±22.8)个月;死亡1例,3年生存率为99.3%(152/153)。结论 ESD治疗胃癌前病变和早期癌是一种安全、远期疗效肯定的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和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无蒂隆起性病变包括早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行EMR和ESD的43例消化道无蒂隆起性病变患者做回顾性分析。结果 43例无蒂隆起性病变食管11例,胃底4例,胃体8例,胃窦8例,贲门11例,直肠1例。EMR32例,ESD 11例。EMR病变长径、手术时间均明显低于ESD;EMR术后1例出血,无穿孔,ESD术后1例出血,2例穿孔,皆保守治疗后治愈。术后病理提示间质瘤6例,息肉23例,1例异位胰腺,7例上皮内瘤变,6例早癌。基底和切缘均未见病变累及。术后2月、6月随访,创面愈合,无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 EMR和ESD治疗消化道无蒂隆起性病变安全有效,可以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学资料。EMR和ESD可用于治疗消化道早癌。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内镜隧道剥离术在结直肠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17年6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17例结直肠病变患者临床资料,17例患者中8例患者经内镜隧道剥离术治疗(隧道组),9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ESD组)。初步评估内镜隧道剥离术治疗结直肠病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两组在性别比例、病灶部位、病灶大小以及术后病理结果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变均一次性完整切除;隧道组平均手术时间(45.0±15.0)min,ESD组平均手术时间(67.0±17.0)min;隧道组术中出血发生率12.5%(1/8),ESD组66.7%(6/9),组间差异明显(P0.05)。隧道组术中穿孔发生率0.0%,ESD组22.2%(2/9);ESD组有1例出现术后迟发性出血;两组均未出现术后迟发性穿孔;隧道组术后感染发生率12.5%(1/8),ESD组11.1%(1/9),以上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中无病例失访,术后1个月结肠镜复查两组均未发现病灶残留或复发。结论内镜隧道剥离术和ESD均可以用于结直肠病变的治疗,相比传统ESD技术,内镜隧道剥离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率上更有优势,有望成为治疗结直肠病变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8.
内镜黏膜下剥离治疗消化道肿瘤性病变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治疗消化道肿瘤性病变的价值.方法 胃镜、肠镜发现的较大直径消化道肿瘤性病变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包括标记、黏膜下注射、边缘切开、剥离病灶及创面处理.结果 50例消化道肿瘤性病变患者,因出血终止操作1例,余49例患者顺利完成ESD治疗,所有病灶均1次完整切除;术中出血少,使用钛夹止血2例,术后无迟发出血.无穿孔发生.随访病灶目前均无复发.结论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不仅能切除较大病变,还能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治疗,与传统手术方法相比,具有微创治疗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9.
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治疗消化道病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符合黏膜下切除术的患者,行ESD治疗,在病灶周围标记、黏膜下注射、切开病灶周围黏膜、剥离病灶、处理创面及术后追踪.结果 ESD治疗了11例消化道病变.病变直径2.0~6.5 cm,ESD手术时间为70~180min,10例病变为整块剥离切除,1例为分块切除.术后病理显示增生性息肉2例,腺瘤性病变7例,中级别内瘤变1例,早期癌1例.除1例ESD术后6 h出血外.其余病例均无严重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ESD术后随访1~3个月,创面愈合良好,均未见肿瘤残留和复发.结论 ESD治疗消化道病变安全有效,并且具有整块切除率高、便于病理学评估、复发率较小、患者痛苦少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正>2011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调查结果[1]显示,我国食管癌发病率为20.85/10万,居恶性肿瘤发病的第6位。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治疗消化道早癌的一种新技术,是在内镜下对消化道黏膜病变包括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逐步剥离,从而完整切除病变组织,免除了传统外科手术对病变部位的大范围切除,其针对范围包括食管、胃及大肠,具有创伤小、疗效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护理方法。方法:对45例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行ESD治疗,进行ESD前经内镜、染色内镜、超声内镜及组织病理等确诊为(T1期)肿瘤或癌前病变(如腺瘤,炎性息肉,低-高级别内瘤变),经B超、增强CT或MRI检查未见重要脏器转移灶。术前给予心理护理、术前评估及检查、饮食护理及用药护理,注重术中、术后护理及严密观察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及时处理。结果:本组完成ESD 43例,成功率95.6%;术中发生出血3例,术后24~72 h迟发性出血2例,均经内镜下止血好转;发生胃、直肠穿孔各1例,通过金属夹夹闭穿孔和术后禁食、胃肠减压等保守治疗后痊愈。32例患者2个月后内镜随访创面愈合,11例患者3~6个月内镜随访均未见局部病灶残留或复发。结论:ESD治疗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具有微创、安全、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围术期精心护理是治疗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上消化道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应用IT刀、HOOK刀通过ESD治疗经胃镜检查发现的上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30例。具体过程为:(1)黏膜下注射0.9%氯化钠液抬高病变处黏膜层;(2)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3)充分剥离病变周围结缔组织,完整剥离病变。结果:病变直径为0.8~4.5 cm,平均(2.6±1.3)cm。术后病理证实,2例经ESD剥离病变后创面仍有肿瘤残留,行外科手术扩大切除;其余28例病变全部完整剥离,完整剥离病变的成功率为93.3%(28/30)。ESD手术时间(自黏膜下注射至完整剥离病变)为29~110 min,平均(48±11.2)min。平均术中出血量约为45 mL,出血均经电凝、氩离子血浆凝固术成功止血;1例(术前停用阿司匹林5 d)术中创面出现少量渗血,术后给予保守治疗后成功止血,ESD出血发生率为3.33%(1/30)。3例在ESD治疗中发现有约1.0cm的穿孔,均应用金属夹成功缝合穿孔,未中转开腹手术;ESD穿孔发生率为10.0%(3/30)。术后16例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3~6个月,平均(4.5±1.2)个月。16例的创面基本愈合,无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采用ESD治疗上消化道病变的疗效可靠,能完整切除较大的病变并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患者痛苦小、恢复快、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不同部位癌前病变及早癌的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86例接受ESD术治疗的消化道癌前病变及早癌患者,总结围术期护理经验,并随访3个月,了解恢复情况、进行护理满意度评价.结果 经过术前、术后围术期护理,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手术成功率100%.术中出血发生率和术后72 h迟发性出血发生率分别为6.98%、4.65%.术后发生胃穿孔2例.患者住院时间6~10 d,平均(7.3±6.5)d.经随访,所有患者黏膜愈合良好,随访期间未见复发和残留.患者对护理态度、护理技能、健康宣教的满意度分别为97.67%、95.35%、97.67%.结论 对行ESD术治疗的消化道不同部位癌前病变及早癌患者行积极的围术期护理干预,能够有效保障ESD的成功率,预防术中、术后出血,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消化道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肠黏膜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胃肠黏膜病变患者45例,均采用ESD治疗,术后观察临床疗效与并发症。结果ESD手术完成率为100%,术中出血8例(17.8%),术后迟发性出血2例(4.4%),穿孔3例(6.7%)。45例手术共切除47处病变,病灶位于胃部42处病变,一次性整块切除40处(95.2%);病灶位于直肠5处病变,一次性整块切除4处(80.0%)。组织学完全治愈性切除43处病变(91.5%),其中胃部39处(92.9%),直肠部4处(80.0%)。非治愈性切除4处(9.5%),胃部3处(7.1%),直肠1处(20.0%)。45例患者术后病理结果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5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0例,早癌2例,增生性息肉6例,2例异位胰腺。结论 ESD治疗胃肠黏膜病变疗效确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并可提供准确病理。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镜下剥离术治疗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以胃镜检查发现的48例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病变患者为入选对象,经超声胃镜明确病变范围及深度,应用IT刀、HOOK刀等进行ESD操作,步骤包括:①病变染色,电刀进行黏膜标记;②黏膜下注射;③环形切开;④黏膜剥离;⑤创面处理,术后应用质子泵抑制剂、黏膜保护剂治疗,病变范围>4 cm者予置入三腔喂养管,行肠内营养,术后第2、6、12月内镜随访,评价溃疡是否愈合,以及病灶有无残留、复发。结果 48例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病变,病灶直径1.3~7 cm,一次性整块切除率为97.9%(47/48)。术后病理:低级别上皮内瘤变2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43例,灶区癌变3例,均为黏膜内癌。胃镜活检与术后病理符合率为89.6%(43/48)。术中出血8例,术后3例迟发性出血,其中1例行外科手术止血,余均行内镜下止血成功;穿孔2例,保守治疗愈合。随访期间,溃疡创面均愈合,1例出现局部复发。结论 ESD作为新兴的微创治疗方法,对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病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为消化道癌前病变及早癌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下咽癌及癌前病变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2018年12月在浙江省肿瘤医院内镜科行ESD治疗的10例早期下咽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病例资料,评价ESD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 10例患者共计12处下咽病变行ESD治疗,病变长径0.8?~3.0?cm,平均(1.7±0.8)cm,均一次性完整切除,整块切除率100%,ESD治疗时间20~160?min,平均(65.6±46.0)min。术后并发迟发性出血1例,呼吸困难1例,经内镜及内科保守治疗后痊愈;无穿孔、皮下气肿等并发症发生。ESD术后病理提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 3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5处,中分化鳞状细胞癌(SCC)4处。除1例SCC基底切缘阳性追加放疗外,其余病变周切缘及基底切缘均阴性。中位随访时间21.5个月(5~39个月),1例患者并发食管入口狭窄,扩张后成功解除梗阻;无局部残留及复发转移。结论 ESD治疗早期下咽癌及癌前病变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对进行ESD治疗的28例患者围手术期护理进行总结,所有病例均经过术前护理评估、准备及心理护理、术中护理监护、术后护理预防并发症发生、护理随访4阶段。结果28例患者29处病变中22处病变完整切除,6处病变分块切除,1处病变未能全部切除,完整切除率75.9%,20例随访1~12个月均无病变残留或复发。结论ESD技术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可以将较大病变整块切除,但操作过程较复杂、技术难度较大,围手术期护理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技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及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2007年11月~2010年12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消化科应用ESD术治疗47例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并进行随访及内镜复查.结果 ESD平均时间84.72 min,剥离病变平均直径2.76 cm.术中5例患者出血量较大,术中穿孔患者1例.术后迟发型出血患者1例,术后穿孔患者1例.术后病检证实早期胃癌患者34例,重度不典型增生患者7例,中度不典型增生患者6例.病理活检准确率为95.7%.随访患者中早期胃癌复发1例,外科组术后44例患者复查内镜未发现复发患者.结论 ESD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安全、有效的内镜下治疗新技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初步探讨牙线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16年7月由同一操作者熟练应用ESD方法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40例,观察组为采用牙线牵引辅助ESD 20例、对照组为传统ESD方法治疗20例,比较手术时间、一次性病变完整切除率、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牙线辅助ESD法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传统ESD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牙线辅助一次性病变完整切除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出现术后大出血和穿孔等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牙线牵引辅助应用于ESD术安全、方便、有效,能够缩短手术操作时间,提高一次性完整切除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正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早期消化道肿瘤和黏膜下肿瘤的新技术。ESD已成为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首选治疗方法[1]。ESD主要并发症包括出血、穿孔,国外报道ESD术中出血常见,术后迟发出血率不足1%[2]。国内报道ESD术中出血率为22. 9%~59. 6%,迟发性出血率为0~4. 88%[2]。虽然ESD术后的迟发性出血并不常见,但迟发性出血对患者造成较大的危险,严重者会导致失血性休克,因此预防和及时治疗术后的迟发性出血尤为重要。欧洲胃肠道内镜学会(ESGE)推荐将食管支架置入术应用于急性食管静脉曲张出血[3],也有研究表明食管支架支撑治疗对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有较好的止血效果[4-6],但用于食管ESD术后出血止血的研究较少。2018年5月本院消化内科收治了1例食管黏膜病变行ESD术的患者,患者ESD术后出血予置入食管支架止血,经过精心的护理,患者康复出院。现将其护理经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