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 毫秒
1.
余电有  刘莉 《右江医学》2023,(11):1035-1039
<正>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的特征是一个或两个心室的扩张和收缩障碍引起的一种常见的致命性心血管系统疾病[1]。DCM的全球患病率高达40/10万[2],其中欧美地区患病率约为36.5/10万[3],我国的患病率约为19/10万[4]。DCM可分为遗传型、获得型。遗传型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目前超过40%的DCM病例被证实是家族遗传的[5],已发现DCM的致病基因超过60个[6]。在非遗传因素方面,证实了DCM与炎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姚尾尾  孟毅  谢鑫玉  王颖楠 《安徽医学》2022,43(11):1344-1347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人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特征包括动作迟缓、震颤、肌强直等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1]。 PD 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中国 60 岁以上人群的 PD 患病率为 1. 37%[2]。 尽管有典型的运动症状,但各种非运动症状包括感觉不适、精神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和睡眠障碍也对 PD 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并对疾病管理构成重大挑战[3]。 随着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正>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 EC)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三大恶性肿瘤之一,与肥胖、糖尿病及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目前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1]。肥胖是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通常与代谢缺陷有关,而代谢缺陷导致恶性肿瘤的发生及进展[2]。  相似文献   

4.
<正>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继阿尔茨海默病之后第二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选择性、渐进性变性、缺失以及路易小体形成为主要病理改变[1]。PD具有起病隐匿、进展缓慢等特点,已有研究报道,PD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但仅4%的PD患者在50岁之前确诊[2]。PD患者通常以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姿势改变和自发运动减少等运动症状为主要临床特征,目前PD的临床诊断主要依赖于这些运动症状,然而当上述运动症状出现时,也预示疾病已进入不可逆的临床期。  相似文献   

5.
<正>老年人功能性便秘属于功能性肠病的一种,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会诱发心脑血管意外事件,直接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2]。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功能性便秘患病率为15%~20%,且发病率呈增加趋势[2]。本研究通过健脾益气汤联合枳术贴敷治疗老年人功能性便秘,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非哺乳期乳腺炎是一组好发于非哺乳期妇女且具体病因未明的慢性非细菌性乳腺炎症,主要可以分成乳腺导管扩张症、导管周围乳腺炎、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3大类[1]。随着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非哺乳期乳腺炎的患病率近年间迅速升高,严重影响女性健康与生活质量[2-5]。  相似文献   

7.
<正>近十几年来,肥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2016年全球约有6.5亿成年人肥胖,肥胖患病率达13.1%[1]。2019年高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已成为全球伤残调整寿命年的第5位危险因素[2]。由于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快速转型,中国居民肥胖率也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8.
<正>抑郁障碍是精神科中常见的一种情感障碍,有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易复发等特点,对患者的生活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1]。目前,对抑郁障碍的治疗仍以药物为主,但疗效并不理想[2]。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抑郁障碍患者来说是一种有效好、安全高且耐受性良好的治疗方法[3]。  相似文献   

9.
<正>肥胖是指机体脂肪总含量过多和/或局部含量增多及分布异常的慢性代谢性疾病[1]。全球超20亿人存在超重或肥胖问题[2],其中腹型肥胖更易诱发糖尿病、高脂血症、代谢综合征、冠心病等[3-4],成为危害中国居民健康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10.
<正>肥胖作为全球突出的健康问题,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1]。儿童超重肥胖不仅会影响身高,增加儿童期、成年期代谢综合征的风险,还容易产生外貌焦虑等心理障碍,影响患儿正常生活、学习和社交[1]。WHO倡导要以儿童肥胖防控为全球肥胖趋势抑制的着力点,目前临床上儿童肥胖以饮食运动方案为基础,疗效有限且易反复,药物及手术方案在儿童中使用仍然较为谨慎。近年来中医药在小儿肥胖治疗中应用广泛[2]。邵征洋教授是浙江省名中医,从事儿科临床工作30余载,其运用中医药治疗小儿肥胖特色鲜明,  相似文献   

11.
<正>全膝关节置换术是目前治疗膝关节骨性病变及关节退行性病变有效方式,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关节疼痛,纠正膝关节畸形[1]。对老年患者而言,该术式虽然可以减轻膝关节病变对其自身的病痛折磨,但术后长期卧床易造成肌群力量下降,影响患者预后[2]。单纯膝关节周围肌群训练可增强肌肉力量,但对患者下肢整体功能的提升作用较小。有研究认为,周围肌群训练可以提高患者术后的自我效能感受,提高患者的治疗满意度[3]。  相似文献   

12.
<正>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是最常见的睡眠呼吸障碍,在成人中的患病率为9%~38%,老年人群患病率显著高于中青年[1]。未经治疗的OSAHS与多种并发症和不良临床后果密切相关,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死亡率增加[2-4]。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的不规律,肥胖人数逐年上升,现已成为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病,也是21世纪最严重的公共卫生危机之一[1-2]。肥胖不仅会通过各种机制导致肾脏的直接损伤,还可以间接导致各种慢性病变的发生进而损伤肾功能[3]。1974年Weisinger等[4]首次报道了超肥胖可引起大量蛋白尿,此后便不断有实验证明肥胖相关性肾病(obesity-related glomerulopathy,ORG)的存在。但因该类疾病发病症状不典型加之患者肾穿接受程度低,导致疾病诊断率偏低。  相似文献   

14.
金伟  邬一峰  刘淼 《现代实用医学》2023,(12):1596-1599
<正>冠心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重要风险因素[1-2]。临床上最有效的冠心病治疗手段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3]。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冠状动脉通常表现为小血管病变及多支血管弥漫性病变等,糖尿病患者PCI术后再狭窄(ISR)发生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2~4倍[4]。目前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PCI术后再狭窄的独立风险因素尚不清晰。糖尿病患者长期的血糖代谢失调会逐步累及血脂代谢紊乱,致使高脂血症等并发症的发生[5]。炎症对于冠心病患者预后有密切关系,并且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风险因素[6]。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老年人肌少症性肥胖与高血压的相关性,为临床防治老年高血压提供参考。  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21年1月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老年医学中心住院的老年患者210例,其中高血压134例(63.81%),非高血压76例(36.19%),分别测定2组患者身高、体重、四肢骨骼肌肉量(ASM)、握力、血糖、血脂、肝肾功能,计算体重指数(BMI)及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RSMI),并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高血压组ASM、RSMI低于非高血压组[(14.90±3.38)kg vs. (19.41±1.56)kg, P<0.001;(5.59±1.37)kg/m2 vs. (7.11±0.84)kg/m2, P<0.001]。高血压组年龄和BMI高于非高血压组[(72.79±7.20)岁vs. (70.79±6.51)岁, P=0.046;25.66±3.48 vs. 24.46±2.81, P=0.011]。高血压组肌少症及肌少症性肥胖患病率均高于非高血压组(67.91% vs. 38.16%, P<0.001;25.37% vs. 2.63%, 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肌少症、肌少症性肥胖为老年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结论  ASM与老年高血压密切相关,高ASM是老年高血压的保护性因素,肌少症性肥胖、肌少症是老年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正>纤维肌痛综合征(fibromyalgia syndrome,FMS)是一类特殊的症候群,以全身弥漫性的慢性肌肉酸痛、僵硬为主要症状,症状持续3个月以上,通常同时伴有失眠、疲劳、抑郁或认知功能障碍等临床表现[1-2]。FMS不是自身免疫性疾病,但FMS患者也常伴有慢性炎症或自身免疫性疾病[3]。据报道,FMS的患病率高达15%,女性多于男性(达8∶1或9∶1),而且发病年龄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4]。数十年前临床对此病的认识不足,常常将其误诊为慢性疲劳综合征、心绞痛等[5]。  相似文献   

17.
<正>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2022年全球癌症统计数据库显示,肺癌仍然是导致全球癌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1]。且大多肺癌患者确诊时已处于晚期,总体预后较差[2,3]。胸部CT和肿瘤组织活检是目前肺癌早期筛查、监测病情进展、评估治疗效果的主要临床方法[4]。然而目前在高危人群中进行胸部CT和组织活检的比例并不高[5]。因此一种新型肿瘤检测方式:液体活组织检查,已成为近几年癌症管理中的关键工具。  相似文献   

18.
<正>青光眼是一种慢性疾病,与眼内压(IOP)升高高度相关,降低IOP会明显阻止疾病进展[1]。目前对于降低IOP的药物有前列腺素类似物、β-阻滞剂、碳酸酐酶抑制剂及α-激动剂等[2],这些药物具有降低IOP效果好、安全性良好和耐受性等特点[3-4]。但有研究报道许多青光眼患者在使用眼药水时会出现不良反应,如发红、刺痛、灼热和刺激感最常见的是一过性的结膜充血[5]。有研究表明眼药水中的防腐剂可能是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之一,苯扎氯铵(BAK)是眼科药物中最常用的防腐剂,具有广谱杀菌作用[6],而其对青光眼或高眼压症患者的眼表耐受性的影响如何,尚未有定论。因此,本研究探究BAK对青光眼或高眼压症患者的眼表耐受性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正>房间隔缺损(ASD)是先天性心脏病最常见的类型之一,发病率约0.3%,并且在过去的50年中,先天性心脏病和ASD的患病率有所增加[1-2]。ASD在儿童时期的临床症状多数不明显,在成人期才慢慢出现症状,可表现为运动不耐受、心律失常[3]、肺动脉高压(PH)[4]及右心衰竭等。目前ASD已经可以通过外科手术或内科介入修复,具有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0.
<正>目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抗病毒药物主要有核苷(酸)类药物(NAs)和干扰素(IFN)[1],NAs具有良好的耐受性,给药方式(口服)方便快捷,是目前国内外大部分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首选的抗病毒方案[2]。然而NAs治疗也存在一定的弊端,绝大多数患者需要长期服药、血清学应答/转换率较低,部分患者仍有肝细胞肝癌(HCC)发生[3]。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是通过抗病毒及加强宿主免疫反应达到其治疗CHB的作用[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